五、岩画艺术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18
颗粒名称: 五、岩画艺术成就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3
页码: 303-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地区岩画遗迹表现在它的内容特殊,包蕴了生殖崇拜思想,表现了巫术崇拜,原始舞蹈的特色;而且表现在雕凿技法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 成就 艺术 岩画

内容

新疆地区,不论阿勒泰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帕米尔,还是天山,已经报导过的岩画遗迹,相当不少。但与呼图壁县天山深处康家石门子同样性质、同样规模的岩画,则绝无仅有。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它的内容特殊,包蕴了生殖崇拜思想,表现了巫术崇拜,原始舞蹈的特色;而且表现在雕凿技法上,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浅浮雕与阴刻两种技法的结合。人物头像部分,基本上采用浅浮雕。身体其他部分,则显示着减地阴刻特点。
  人物头部,首先凿刻出轮廓线。但鼻、眉弓、颧骨部分凸起;而眼、嘴部分下凹。加之打磨光滑,形成很好的浅浮雕效果。身体其他部分,基本都是减地阴刻,特征明显。其刻凿方法,经仔细观察和用手触摸,结论是:在设计的人物轮廓线上,使用金属(?)或其他硬度较大的锐利工具,凿出一个个彼此连续的凹点,凹点直径约1厘米。绵密连续的凹点构成了粗糙的形体轮廓线。为增强艺术效果,更进一步将凿就的轮廓线进行打磨,使之贯连。个别不合适的线段,则经过改动。改动处痕迹明显。完成轮廓线后,在身体部分也普遍凿点,完成凿点后通体打磨,这样,身体部分即稍低于原生岩面。头面部需要凸出的鼻梁、眉弓、颧骨等,则根据需要保留了或多或少的岩石,并同样普遍加磨。这样,人物形体特征十分清楚,大小不等的男女人物均毕显于峭壁之上。
  此外,在一些要突出表现的人物及对马图像上,还涂染红色,特别醒目。
  康家石门子岩刻,对当年完成这一图像的部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工程。采取一切艺术手段,为部落人口繁衍的大业服务,这是当年的艺术家们的神圣责任。为此,他们确实可以说是调动了自己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发掘了所有的知识储存。试看整个画面,既有男女交媾的情状,又有双头同体人的形象,也有男女并卧一起的构图。画面中所见的对马、立虎,或勃起阳具,或作交媾形,无一例外,它们都在为氏族、部落的人口繁衍,子孙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更有甚者,原始社会的艺术家们,还采用了一种如连环画似的构图法,使用连续的画面,清楚地向神灵宣示自已的主题。如在明白表现了男女交媾的图像下,出现了两列作欢乐舞蹈的数十个小人,前俯后仰,热烈而奔放,表现了生命的欢乐。这连续的画面,既是部落全体的愿望,也是他们通过巫师、雕刻艺术家们向主宰他们的神灵,清楚表达的祈祷。这样的图像有两幅,表现手法近同。从艺术创作这个角度去分析,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创造,成功的形式。而且,粗犷的男子,秀美的女性,欢乐的小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均呈现于岩壁之上。使今天的人们,似乎仍然可以透过岩壁,听到远远飘来的呐喊和欢快的歌唱,这不能不使人承认,它是十分成功的艺术创作。
  从艺术史角度,进一步对呼图壁岩刻作深入的分析,是艺术史家们的任务。我们在这里可以谈两点感受:(1)这一大型雕刻画面,是适应当时部落的要求,为祈求生育的巫术、宗教信仰服务的,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功利目的。(2)在寻求表现自己的思想信仰的艺术形式时,当年的艺术家们,是勇敢而大胆的。他们运用了可以运用的一切手段,不囿于成见,不受已有经验的束缚。因此,画面常新。
  岩刻的主体是各种人物形象。在无名艺术家们的精心雕琢下,他们各具特征、形象鲜明。人物头像,主要是狭面、长脸、眉弓发育、眼窝较大较深、鼻梁较高、嘴小。女性的面部形象相当秀美,或浅露笑意。男性则明显地表现得较威严、粗犷,透露出一股凶悍的气息。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对人物细部特征、内心气质的深入观察及相当成熟的雕刻技法。通观整个画面,在人体比例和形体特征上也都把握得比较准确。女性着意刻划了她们胸宽(倒三角形)、腰细、臀部肥硕、两腿修长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充满生机的、健康、秀美的女性形体美。而男性强调的角度就明显不同:其面颊下部较女性稍宽,嘴角稍向下,显得威严,或有胡须,更清楚地表明了男子的特征。上身形体不同于女性的呈倒三角形,而是略近于弧边的梯形,臀部稍小,几乎都是水滴状。两腿只用两条细线表现。唯一突出表现的是男性的生殖器。在表现男子形体特征时,采取的这种艺术夸张的手法,渲染了男性的强壮、有力,突出了主体,对其他部位,则简略带过。这一表现手法,与刻画女性图像时的手法稍有不同,或许它们存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如此表示一种希望男性强壮的祈求,歌颂男性在子孙繁育中的贡献。
  全面观察此处雕刻,可以看出它们具有如下特征,即人体比例较准确,形体特征清楚,线条流畅,面部特征、情绪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这些特征说明在雕刻技法上,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年完成这处雕刻的,虽然不是一时一人之手,但却都是氏族、部落中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成员,否则不会具有如此娴熟的技巧,达到这样高的水平。
  男性人物的形象特征,还给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其居于主体地位的一群,都是狭面、深目高鼻,具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且头戴高帽,附饰翎羽。而其余男性则明显不同:面型略近宽圆,颧骨较高,头戴圆顶帽,附两支尖角状饰物。这种面型及帽饰上的显著差异,似乎说明,与欧罗巴人种并存,还有一组蒙古人种活动在天山深谷之中,他们彼此间不仅在人种体质特征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在服饰上也显示着不同的特征。这些形象资料,对于认识当年活动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天山地带的古代游牧民族,当然是十分有价值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