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始巫术崇拜的绝好例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16
颗粒名称: 三、原始巫术崇拜的绝好例证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4
页码: 297-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巫术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也是进行原始宗教活动的一种手段。原始人虔信通过巫术活动,神灵能改变自然状态,满足自己的要求。呼图壁岩画,正是原始社会的人们祈求多育多生,请神灵保佑氏族部落人口昌盛这样一种巫术活动的场所及表现形式。
关键词: 巫术崇拜 活动 呼图壁岩画

内容

巫术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也是进行原始宗教活动的一种手段。原始人虔信通过巫术活动,神灵能改变自然状态,满足自己的要求。呼图壁岩画,正是原始社会的人们祈求多育多生,请神灵保佑氏族部落人口昌盛这样一种巫术活动的场所及表现形式。
  英国人J.G,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很有说服力地说明,在原始人的心目中,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超自然力支配的。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就是神灵。他们和人一样,会因人们的企求、愿望、恐惧等而感动,并相应地作出种种许诺,为人们的利益而改变自然的进程。为了让神灵了解人的愿望,人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活动向神灵表示自己的感情。并相信在这样做了以后,终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不仅罗马近郊内米湖畔圣树上“金枝”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更多的原始民俗,也一次又一次说明过这些巫术崇拜。在欧洲史前人的洞穴中,有许多这类巫术表演的证据。在史前人的心目中,猎物——熊、水牛、鹿的图像和活着的动物本身是一致的。当他们用矛刺中动物图像时,他们相信,即将举行的狩猎活动就有了成功的保证①。
  英国人种学家马利诺夫斯基,曾经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巫术产生的原因。他曾研究过美拉尼西亚群岛原始居民的生活,看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施行巫术,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不施行巫术。经过调查、观察,他发现:“哪里存在机缘因素,因而在希望和恐惧之间动摇不定的情绪广为传播,哪里就有巫术。”②例如,猎人或渔夫面临着危险,对行动的结果没有信心,他们就会在这类活动进行之前或进行之中,施行巫术;而在安全的礁湖中捕鱼,就不举行巫术仪式。
  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巫及巫术,同样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中国而论,古代各民族无处不有巫,无人不信巫”③。所以,“经过巫术进行天地人神的沟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沟通手段的独占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④。求育、送丧、征战、出猎、求雨、祭祀等等活动,无不通过巫祝活动,了解神灵的态度,寻求神灵的帮助。各种实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
  根据人类社会早期阶段巫及巫术在精神文化生活领域的地位、作用及施行巫术的基本准则,分析康家石门子岩画遗迹,它们的巫术内涵是相当清楚的。在原始社会后期,渴求高生育率、繁衍种族的愿望,与实际的人口繁殖,往往存在矛盾。氏族成员中,有的能生育,有的则不能;有的能多生,有的则少生。在后代生育问题上这类不稳定的、偶然的、存在机缘因素的现象,自然成了激发巫术、召唤巫术的肥沃土壤。希望氏族、部落人口繁衍的愿望,会转化成氏族领袖、巫师们虔诚的对超自然力量的祈祷,会诱发、形成一种祈祝获得强大生育能力的巫术形式,并渐渐成为氏族的传统。康家石门子岩画,是它的产物,也是它的生动表现。
  岩石峭壁上雕凿的马祠求育的图像,一组又一组男女交媾的图形,象征男女交合图像下成群成列欢跳的小人,强壮有力的男性生殖器及胸腹中怀子的男性……这些画面,无不表明原始社会的巫师们,祈求神灵,因此受到感悟,刻凿的图像能借而转化为社会的现实,揭示了巫术活动的目的。
  这类巫术活动,对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是十分神圣的。进行这样的祈祝活动,必须选择适宜的环境和合适的时间,而不是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的。商汤祷雨必须在桑山之林,楚国祭社必须在云梦,燕国之祭祖、齐国之祭社也都有一定的场所,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意识中,大自然中的山水与动物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有性别、有感情的。适宜的环境进行一定的巫术祈祝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愿望。而为人类生殖祈愿,就必须选择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环境之中。而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在的环境,在古代人类的观念中,正是具有这一特性的地点。
  这里进行稍微具体一点的申述。
  在先秦文献《大戴礼》中,记述过一个古代祖先的文化心理现象,说是“丘陵为牡,溪谷为牝”①。这一超越了现代人常识观念的概括,表明在遥远的过去,中原大地上的思想领袖们,本着一般性的原始思维的认识规律,曾经虔信高山、溪谷都有人类一样的生命,并表现出性别的差异。高峻的山岭、丘冈,是为男性的生殖器官,而低洼、流水的溪谷,则与女性的生殖器官相通。祈求繁衍人类生命的巫术活动,自然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进行,才能天人相通,得到感应。
  康家石门子岩画所在的山体,山势雄伟,山色赭红。在四围的青山绿草之中,成为十分显眼、引人的地点,古老的盆地沉积,石质呈水平状铺展,层层叠叠的红色冈峦,如垒如砌。由于岩石成分差异(主要为粉沙岩、泥质岩,少量砾岩),结构不同,而且大多胶结不严,易受侵蚀,经数千万年的风雨作用,不同岩性的石质受侵蚀速度有别,于是有的显得凹入如窗似门,有的凸出似墙若柱,远远望去,犹如一座深藏在天山腹地的年代久远的高峻古堡。行人至此,远远即为之吸引,感到神奇和惊愕,叹为大自然的杰作。呼图壁县的人们,因此而戏称它为“呼图壁的上海大厦”。当笔者第一次来这里考察时,正当夏日。山坡沟谷,草深及膝,一片青绿。而在这显示了强大生命活力的深山翠绿之中,陡然耸立着这么一区雄伟的冈峦,和周围环境既协调却又独具个性。这一自然的属性,还能使今天的人们感受到十分浓郁的神秘色彩,在无法洞悉其构造原委的原始社会的人们面前,会对这相对高度达200米上下的冈峦寄以特殊的崇拜,认为它具有非人间的神奇力量,是并不令人奇怪的。
  事情还不止于此。这样一区陡然耸立的壮伟峰峦,却又为终年流水的两道溪谷所环绕、拥抱。涝坝湾子沟流其南,康老二沟流其东。沟谷内,清水不断。沟谷两岸,山前缓坡,又是灌木丛生、绿草繁茂,到处显得生机盎然。在“万物有灵”者们的心目中,这里确是一片有灵性的具有生殖能力的土地。天山深处康家石门子地带的古代居民,虽没有留下用文字表达的冈峦如牡、溪谷若牝这类思想观念,但通过在这样的环境中雕凿有关生殖崇拜的岩画,进行有关祈祝子嗣生殖的巫术,实际显示了他们当年持有着与《大戴礼·易·本命》相同的观点和相同的信仰。因此,才把祈求生殖的岩画,为促进生殖功能而进行的巫术崇拜活动,置于这样一处具有特色的环境之中,为我们理解《大戴礼》中“丘陵为牡、溪谷为牝”的古奥文字,提供了形象的说明,而《大戴礼》中的有关文字,又为我们认识岩画环境及岩画本身的思想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岩画所在峭壁的西端,还有一处部分坍塌了的岩洞。上部为凹凸不平的穹形岩顶,一条长三四十米的裂隙,斜贯于洞顶外侧,裂隙中,不断渗漏出滴滴清泉,一年四季,缓慢而有规律的下落。附近哈萨克牧民,至今仍视此为“神水”,有疗病养身之效。故不怕山路崎岖,把水桶置于滴流之下,积半日之功,可得一小桶。这清泉,同样增强了岩画所在环境的神奇。
  由于所在地区空气湿润、降水丰沛,故草木繁茂。挺立的冈峦,冬日挡住了西北方的寒冷气流,使山前阳坡、沟谷两岸的草被,在严寒的冬日也不会完全被雪覆盖。越冬的牛、羊,在这里不仅可以觅得草料,而且,岩画前面的阳坡,可以得到和煦的阳光,更是畜群理想的栖息之处。因此,岩画所在峭壁下,直到今天,仍然是牛、羊冬日理想的营地。阳光、茂草、清泉,所在环境中的这些具体因素,都使人对新生命的孕育产生联想。
  奇特的山体,深深的溪谷,不断的清泉,宜人的高山草场,这些特点,都使康家石门子具备了不同于一般山地环境的个性。古远的新疆天山地区居民,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而只在这里刻凿下这么一区宏大规模的生殖崇拜岩画,相当长时间在这里进行生殖崇拜的巫术活动,根据应该在这些方面去寻求。
  我们肯定古代天山居民曾相当长时间在这里进行巫术活动,除根据上面的推论外,还有一个直接的证明。在岩画所在的峭壁下,我们曾进行了发掘。探方范围内,自表层深达4米以下,都是一层又一层相叠相压的烧灰、炭屑,其中杂以烧骨,每层厚约10厘米上下。这可以肯定是长时期内不断烧火形成的堆积。烧火,是与巫术祈祝活动密切相关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