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殖崇拜的生动标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15
颗粒名称: 二、生殖崇拜的生动标本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4
页码: 294-2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通过观看岩刻画面是新疆地区的古代先民,存在生殖崇拜,并进行生殖崇拜活动的一个重要标本。
关键词: 生殖崇拜 生动标本 岩刻

内容

通观整个画面,康家石门子岩刻几乎都与生育后代、人口繁殖有关。可以肯定,这处岩刻画面,是新疆地区的古代先民,存在生殖崇拜,并进行生殖崇拜活动的一个重要标本。
  生殖崇拜,是一个世界性的,具有久远历史的文化现象。考古实践对此曾有过大量的揭示,引起过人们广泛的注意。
  在欧洲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大量女性雕像,这类雕像,无一例外地都极度夸张了女性的性征:丰满的乳房,肥硕的臀部、生殖器。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母亲的崇拜,对孕育、生产了新生命的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及祈求母亲多生多育的愿望。在那样一个历史阶段,母亲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中枢地位。人们对父亲在子女繁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大概没有认识。在我国流传至今的早期神话中,有母亲感月而孕、吞鸟卵致孕、履大人足迹而孕的故事,大概刻印着相同的历史痕迹。近年在辽宁省朝阳地区喀左县东山嘴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女神像也显示着同样的文化精神。在姜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中,普遍见到一种人面鱼形图案,据赵国华同志分析,它们很可能就是女性生殖器的变形,是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表现①。云南剑川地区有“阿央石”,实际是石刻的女阴图像,白族妇女有不育情况,传统观念认为只要到剑川去拜“阿央石”,就可以生育。这实际也是古代女性生殖崇拜的一种遗存。随手拈来的这些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意在说明,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早期,曾普遍存在过对女性性器的崇拜。
  到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父亲在氏族、部落内部地位的提高,也伴随着人们生理知识的增进,逐渐认识到父亲在子女繁衍中的作用,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地位。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址中,曾普遍发现过男性生殖器标本——陶祖和石祖。如陕西铜川李家沟仰韶文化晚期遗址、甘肃甘谷灰地儿马家窑文化遗址、张家嘴齐家文化遗址、山东潍坊大汶口文化遗址、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西安客省庄、河南信阳三里店等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过陶祖。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木垒县四道沟遗址发现过石祖,这些陶祖和石祖,都是制作认真、形态逼真的男性生殖器模型。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些陶祖和石祖是表现对父系祖先崇拜的一种灵物。宋兆麟同志结合民族学资料,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陶祖和石祖,不是直接表现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它们也从不在室内供奉;而应是与祈求生育,繁衍子孙有关的一种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实物①。在民族学调查中,颇多类似的民俗。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崇拜山上的石祖,西藏门巴族崇祀木祖,四川木里大坝村有一处“鸡儿洞”,其中供奉一具男性生殖器。妇女不育,至此洞烧香祈求,再在石质生殖器上坐一会儿,认为即可生育子嗣。木里县俄亚乡卡瓦村也供有石祖,妇女求育,即由巫师带领,到山洞里向石祖烧香叩头,在池水中沐浴,然后在石祖上吸喝圣水。据说只有这样,妇女才有生育能力。这些民俗学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都是与祈求生育有关的一种巫术行为。
  参证大量存在的民族学资料及考古发掘中见到的女性、男性生殖器崇拜物以后,我们再认真检视一下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壁上的岩画形象,说它与祈求生育,祈求氏族、部落人口繁衍有关,是进行相应宗教巫术活动的一个场所,是古代新疆地区生殖崇拜的生动标本,应当是符合实际的。
  一在康家石门子岩画中,居于相当突出地位的Ⅰ组画面,究竟如何与生殖崇拜观念联系,是人们提出较多的疑问之一。这组画面,实际表现着人类曾经存在过的“马祖崇拜”,显示着通过马祠以求育的思想信仰。马祖崇拜思想,十分古老,而且遍及亚欧广大地区。
  法国人类学家和史前考古学家安德烈·勒鲁伊·古朗在分析了大量史前洞穴绘画以后,曾经提出,洞穴中马的形象,实际是雄性的象征,它表现着原始人的观念②。中国古代也存在马祖观念。钱锺书先生曾经揭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乾为天,为父,为良马,为老马”③。在《周礼》中,也保存着一些零星的崇拜马祖的记录,但在《周礼》成书时,似乎对其思想内核即已不甚了然。在内蒙阴山乌斯特罗盖、东地里哈日等处,也都见到体现马祖崇拜思想的对马图案①。至于马祖崇拜如何与求育求嗣的愿望发生关系,更不易为人们所理解。在完成于纪元前的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中,叙述过一个十车国王通过马祠以求子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马祖崇拜的思想内核,也可以启发我们认识康家石门子Ⅰ组画面的内涵。故事说,十车国王无子,为求子嗣,请得道巫师进行“马祠”。为此,巫师第一年选择宝马,放之野外。第二年将其收回,这时马已受孕。在特设的祭坛上拴好孕马,施行法术。让王后绕马转圈,最后把马刺死,并和被刺死的马在一起呆上一夜,抚摸马体,最后取出胎马在火上烤炙,闻其香气。这样的活动经过三天,穿红衣服的神灵就会授国王以牛奶粥。王后和王妃喝下牛奶粥后,果然都怀了身孕,给十车国王生了孩子②。将这一《罗摩衍那》中记述的马祠求子的故事与岩刻画面上9名裸女围绕对马舞蹈,一红体男子全神贯注观望的形象联系分析,可以看到其内在的精神是完全相通的。
  Ⅰ组画面之外的其他画面,都十分明白并极度夸张地显示男性的特征,强调了父亲在子女繁育中的作用。大量的画面都突出表现了男性生殖器,而且几乎都指向女性,还在这种明显暗示男女交媾的画面下,刻画出成群的小儿。许多画面还明白刻画了男女交媾的动作。至于并列平卧的男女人像、双头同体人像等,都可以看出是在表现男女性爱的欢悦及两性同体决定子嗣繁殖的思想。
  这类双头同体人像,在考古资料和民俗文物中,也有所见。20世纪50年代初,在云南西盟佤族地区,还可以见到与这相类同的双体木雕人像。当年的佤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的后期,青年人婚前性生活比较自由。在氏族居住的寨子内,都有一种公房,供男女青年婚前自由交往。在这种公房中,往往装饰有与此类同的双体木雕人像。人像作一男一女,裸体,彼此相拥相爱。据说,在印度、缅甸的那伽族中,也有这样的习俗,作为男女欢爱的象征。更深一层去分析,其祈求氏族、部落人口昌盛的目的也是很清楚的。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一座相当于马厂文化类型的墓葬中,出土过一件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彩陶壶,使用塑与彩绘相结合的方法,表现了男、女性器共存于一体的人像:乳房、脐、下部及四肢均裸。乳房丰满,用黑彩绘出乳头,双手捧承腹部。生殖器既有男性特点,又明显具有女性特征,两性器官合二为一。有的学者称它为“两性同体”或“两性同体崇拜”。它们与康家石门子岩壁上所见的双头同体人像,具体形式或少有不同,但实际上都是表现男女结合的主题。
  人类曾经普遍存在过的生殖崇拜观念,根植在古代人类对自身种族繁衍的强烈关心。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历史上的决定要素,归根结底,乃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不过,生产本身又是两重性的,一方面是生活资料食、衣、住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①在生产工具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原始氏族、部落的成员,每天面对自然和社会的挑战,平均寿命短,婴幼儿死亡率高。没有较大的生育率,氏族、部落就难以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追求一个较高的生育率,以保证种族的存在与发展,是不难理解的,呼图壁康家石门子有关生殖崇拜的岩画,可以说正是这一观点的历史注脚,显示了它的重大理论意义。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