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垒县出土遗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104
颗粒名称: 三、木垒县出土遗物
分类号: K876.41
页数: 2
页码: 254-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木垒县曾出土透雕动物铜饰牌及铜质圆雕动物形象多件文物的介绍。
关键词: 木垒县 出土 遗物

内容

近年,木垒县曾出土透雕动物铜饰牌及铜质圆雕动物形象多件,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1983年,我们在木垒县进行考古调查期间,承戴良佐同志支持、协助,曾看到文化馆内部分藏品,了解到出土情况,并到出土地点进行了踏勘。工作过程中,也收集到透雕动物铜饰牌一件。
  这类铜饰牌及圆雕动物形象,均出土于木垒县城西十多公里之东城乡东城大队四小队。东城,是木垒县内较主要的居民集镇,傍依天山北麓,源于天山的东城河终年有水,使这里牧、农业发展得到可靠的水源。四小队就在东城镇边,水土条件均佳。铜饰牌出土于一道南北向土梁上,土梁宽不过百米,相对高度十米左右,梁上田连阡陌,民居杂错。农民挖土,距地表深不过米,曾先后出土过铜虎、虎形扣饰、双兽相搏透雕饰牌等。我们详细踏勘了现场,因长期垦种,地面已不见任何遗迹现象。剖面,也未观察到灰层。但多量动物圆雕及透雕饰牌均出土于此,当非偶然。因此,这条土梁并东城河两岸台地,还是值得我们注意并进一步探查的地区。
  我们在东城调查过程中,还征集到透雕野猪饰牌一件。一并介绍如下:
  (1)猪马互斗透雕铜牌。图案形象为野猪与马互相厮咬、搏斗。动物造型生动传神,铸铜工艺达到了高度水平。外廓为骨节纹(亦有称此为“竹节纹”者)环绕,骨节纹内为枝藤缠绕的植物枝、叶,叶的造型与兽耳、眼、蹄爪等结合一起,增强了图案的复杂性。饰牌矩形,长13厘米、宽7厘米(图114)。这种图案饰牌在当时曾相当流行,同类饰牌在卢芹斋收藏品中曾有所见,构图可以说完全相同,如出一模①;在苏联收藏的出土于米努辛斯克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区的青铜艺术品中,也见到这类饰牌径7.3厘米、厚0.3厘米。饰牌图案为6个动物构成:中间的动物形象为卷曲成环形的虎,五头野猪环列四周。值得注意的是:野猪耳朵、眼睛同样为树叶形,与上述猪马相搏铜牌风格完全一样;猪嘴前端同样偏长。饰牌背面的图画表现游牧民族的生活情趣(图115)。
  (3)几何形雕饰牌。近矩形,长边微显弧曲。构图为相当复杂、变化的几何形,其艺术风格也与上述透雕动物饰牌完全异趣。长9厘米、宽2.8厘米。
  (4)虎形圆雕饰件。已残,虎身长5.5厘米、高3.5厘米,虎背有菱形扣。虎睁眼张嘴,利齿暴露,伫立于一铜环上。腹细瘦、利爪锋锐、尾垂卷,凶猛有力。
  据称,当地还出土过虎类猛兽搏斗的圆雕像,因送京展览,这次未见。
  这些标本,除野猪纹圆形透雕饰牌现藏新疆考古所标本室外,余均藏木垒县文化馆。
  这几件动物饰牌,构图新奇、复杂,动物形态逼真,铸造技术非常成熟。圆形野猪纹透雕饰牌,过去资料似少见,而野猪与马相搏,则见得不少,被认为具有汉代透雕动物饰牌特点①。而圆雕动物及透雕、几何形饰牌,彼此间也明显有风格上的差别,这种差别,是时代之异还是其他,均值得注意。因此,都说明:木垒县东城一带,是考古工作者亟须进一步注意工作的地区。
  巴里坤、木垒一带,西汉以后,曾是匈奴右部在新疆活动中心地区。《史记·匈奴列传》曾明确记述,汉文帝时,匈奴右贤王西击月氏“定楼、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汉书·匈奴传》提到:“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汉书·宣帝纪》记述:“本始二年……匈奴数侵进,又西伐乌孙……(汉)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后将军赵充国为蒲类将军……咸击匈奴。”而汉代蒲类地域,当即在巴里坤、木垒一片。从这个时代背景分析,这批动物饰牌与匈奴右部存在密切关系,大概不致有误。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我们对新疆地区匈奴文化的具体认识,加强对木垒地区的考古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环。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木垒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