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号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97
颗粒名称: (二)二号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3
页码: 246-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0年2月,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当地俗称南山)生产劳动农场职工,发现古代墓葬两座。其中二号墓地的介绍及出土文物。
关键词: 二号墓 盐湖古墓 考古

内容

二号墓与一号墓同在一条小山梁,相距约100米。清理中共出土一套马具、腰带及部分残碎丝织品。
  1.马具
  (1)马络。马络经复原后可以看出形制与现在用的马络大致相同(图107)。它是用宽约4厘米的革带卷成两层制成。带上密布菱形铜饰,另外在革带接头处有各种不同的铜饰和铰具,均鎏金,分别介绍如下:
  菱形铜饰,长方形底座。长3厘米、宽2厘米。自每边中点凸起,构成菱形铜泡。底部有两个铜钉,钉入革带而在背面垫一小圆铜片,铆住钉脚(图107:2)这种菱形铜饰,在整个辔带上密密相连地共钉32块。
  桃形铜饰,长径1.7厘米、短径1.1厘米。底部有一铜钉,钉安在革带上的方法与菱形铜饰同。这类铜饰往往是作为铰具以下革带部分的装饰,共见12件。
  三叉形铜饰,中心是一直径约2.5厘米的圆泡,不等分地向不同方向伸出长1.5厘米的三端(图107:3),每端各以铜钉固着于革带,固着方法同前。这种铜饰只用于革带交结处,正好将细纽包住。全辔共用4件。
  铰具,形制简单。以两个铜钉从表面直透革带钉铆,共出2件。
  带端铜饰,形制近方形而尾端为凸曲线,每边约1.9厘米。共出4件。
  佛手形铜饰,长约2厘米,最宽仅约0.6厘米。共出2件(图107:1)。
  铜环,套合两股革带用。共出4件。
  (2)衔、镳,均铁质,鎏金。镳呈S形,穿套在衔的套环内(图107:4、5)。马络及缰绳均以革带与衔的两个套环系连。
  (3)肚带、尾带,已残。同样是在宽约2厘米的双层革带上密钉菱形、桃形、三叉形等铜饰。
  (4)鞍,木质。鞍桥以四块木板榫卯拼合而成,并加皮条系连。鞍座后部左右两侧各有五鞘孔(四小一大),当用以垂丝绦、革带,而作
  装饰(图108)。
  (5)镫,铁质,已残。长柄,上有矩形小孔。
  2.铜饰腰带
  以宽2.6厘米的皮革两层拼缝制成,残长66厘米。中间饰方形铜块,方形铜块外侧为月牙形铜饰片。带端铰具铜质,已断裂。方形铜块每边长26厘米、折边高0.25厘米,共13块,上有长1.2厘米、宽0.3厘米的矩形缕孔。其中7块铜饰缕孔中尚缀附有小革带或革绳。小革带长32厘米、宽1.2厘米,遍饰半月形小铜饰34件。革绳以三股小皮条编成,削面呈圆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载:“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这里描述的蹀躞带与我们发现的腰带类同。
  3.丝织物
  在清理二号墓中,共得绵锦等残片23块,其中锦2块,烟色暗花绸3块,黄色绢8小块,赭红绢6块,紫绢2小片,蓝色染缬绢1条,黄色绢带结1个。
  (1)银红地宝相花纹锦。四重五枚斜纹纬锦(图109)经线分明经和暗经,明经单根,暗经双根,每平方厘米经线60根,纬线36根。银红色地,上以黄、蓝、白等色纬线显出宝相花纹,雅静美观(图110)。
  (2)烟色暗花绸。共三块。其中两块上残存有平纹素绢衬里。二上一下斜纹地,纬线起花(图111)花纹流畅生动,可以见出牡丹花图,案。每平方厘米经线52根,纬线52根。
  (3)蓝色染缬绢。长66厘米,宽5.5厘米。素绢染成蓝地白花。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线42根,纬线42根。
  (4)红、黄、紫绢。均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线52根,纬线48根,当是同一种素绢经不同染色而成。
  (5)黄色绢带结。一件。作蝴蝶状。
  (6)丝锦。共见数小团。
  (7)毛毡。白色,只余残块,原作为殉马的铺垫,组织坚实平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