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号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96
颗粒名称: (一)一号墓
分类号: K878.8
页数: 5
页码: 242-2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0年2月,乌鲁木齐市南郊盐湖南岸天山(当地俗称南山)生产劳动农场职工,发现古代墓葬两座。其中一号墓地的介绍及出土文物。
关键词: 一号墓 盐湖古墓 考古

内容

(1)黄色油绢织金锦边袄子一件。出土时尚穿着于尸体上,除前胸朽烂外,其余部分基本完好。从领迄底襟通长124厘米、袖长(从袖口迄中缝)94厘米、腰围88厘米。袄子以米黄色油绢作面,粗白棉布衬里,袖窄长,腰部细束。在腰部钉有三十道“辫线”,共宽9.5厘米。这种所谓“辫线”,是用丝线数股扭结成辫,钉在腰部。在腰的右侧,每两根辫线并合成一根,有一细纽。由于腰部并不开衩,所以这种辫线、细纽都只是一种装饰。《元史·舆服志》有“辫线袄”的记载,与我们发现的这件袄子的形制颇可以互相说明。袄子袖口及领、肩有用织金锦做成的边饰。下摆是由前后两大片油绢作面、棉布衬里的夹层交叠围成,在腰部收成细褶,底襟及开衩部分同样有织金锦边饰(图101)。由于前襟朽坏,如何开襟不明。油绢是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为32×28根。肩、领、袖及襟边等处织金锦,至今仍可见金线光泽。这些织金锦,都不是完整的材料,而是从不同的织金锦上剪裁下的小块,有“片金”及“捻金”两种。“片金”锦经线由丝线组成,分单经和双经两组,单经直径0.15毫米,双经直径0.4毫米。纬线由片金、彩色棉线和丝线组成,片金和彩色棉线作纹纬,丝线作地纬。片金宽0.5毫米,彩色棉线直径0.6~0.75毫米。单经与纹纬成平纹交织,双经与地纬成平纹交织,在显花处,双经被夹在中间成为暗经。每平方厘米经线52根,纬线48根(图102)。纬线以片金和彩色棉线显花,花纹图案以开光为主体,穿枝莲补充其间,花纹遍地,不露空隙,线条流畅,绚丽辉煌(图103)。“捻金”锦经线亦由丝线组成,分单经和双经两组。纬线由两根平行的捻金线和一棉线组成,捻金线作纹纬,棉线作地纬。单经与纹纬成一上三下斜纹交织,双经与地纬成平纹交织。每平方厘米为经线65根,纬线40根(图104)。纬线以捻金线显花,花纹图案中比较显目的部分是一人像,似为菩萨,修眉大眼,隆鼻小口,脸型略长,头戴宝冠,自肩至冠后有背光(图105)。
  (2)棉织衣物。棉布主要用作袄子衬里、中单、裤等,布幅较窄,幅宽有34厘米、42厘米、46厘米三种。棉纱较粗不太均匀,纱径0.5~1毫米不等。平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12×10根。
  棉布中单(衬袍)一件。白色,上衣大部分已朽,下裳如裙状。在腰部折成细褶。当中开权。棉布裤一条。白色,已残破,但可复原,形制与今日中式便裤基本一致。裤腰宽约6厘米,夹层。中间钉一道皂红色绢带。
  (3)丝牛皮靴一双。出土时仍穿着于脚上。尖头,圆底,靴统高至膝。以牛皮为里,缂丝作面。缂丝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用不同小块多件拼缝制成。有紫地粉花、绿花,绿地粉花等。图案内容有杨柳枝叶、海棠花、梅花。色彩鲜明,花纹自然生动。织造方法为通经断纬,比较简单。经线以两股丝线捻合而成,比较紧实,线径为0.02毫米。纬线为单股丝线。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为13×38根。
  (4)弓、箭、箙都较完整,基本上还能复原(图106)。
  弓,一张。弰尾脱落,干体长(顺曲度量)131.5厘米,两弰跨距119厘米。整个弓两侧对称,可分成三段。弰部约长19.5厘米,剖面呈向弦长径6.9厘米的卵圆,趋弰端逐渐收细,至弰端呈长(向弦)1厘米、宽0.9厘米(不带外皮)的圆角方形;弓身一段约长39.5厘米,成扁平状;中腰一段,长11.9厘米,较弓身为窄,剖面近矩形,向弦长约4厘米、宽约1.5厘米。由于弓已断裂,从断裂处可以看到中腰完全是木制的,木质较硬,坚实细密。其两端各削成一长约10厘米的尖榫,向尖端逐渐收细,揳入弓干木质内。弓干靠弦一侧是木质,直至弰尾,反侧为骨质,骨质只接到弓弰。它与中腰及弓弰的结合不用榫卯,而是用胶质把中腰、弓干和弰部粘接,外面再整个被覆动物筋一层,纤维之外又斜行缠裹一层桦皮,均系胶粘。《天工开物·佳兵·弧矢》条:“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竹一条而角两接……凡造弓先削竹一片,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煖靶。”这张弓的做法与《天工开物》所记基本相符,只是不用竹而用木,木不是一整片而是中腰两端榫接,整体较长。弓弦是由一整条长119厘米牛皮搓扭而成。
  箭,六支。现存较完整者两支。一支尚附有残翎,杆长71.5厘米,经鉴定,系柳木。直径约0.6厘米,两头稍细。箭杆尾端衔口是深约0.5厘米的凹沟,用以扣弦。杆头中空,安插箭镞。箭镞铁质,呈扁平的桃叶形,全长11.7厘米、铤长3.9厘米。箭杆在距尾部约1.5厘米处粘附翎羽三片,成60。角等分。翎长15.5~17.5厘米。从残存部分看,是用翎羽的一半粘附在上面,以使箭行方向端正,速度迅疾。翎羽甚为坚挺,应是鹰鹞羽或雕羽。
  箙,一件。已拆裂成片,可复原。是用厚0.7厘米、长65~86.5厘米的薄木板制成,似扁平桶状。箙外侧纵粘粗仅0.2厘米的细木条四根,上覆牛皮。内侧粘桦木皮。平底。箙侧底都穿孔,以皮线与箙底系连。木质为白杨。
  (5)鞍、镫。
  鞍,木质。鞍桥以四块木板制成,木板用榫卯结合,并穿皮绳帮助系连。镫,铁质,近圆形。踏脚部分为宽6.5厘米、长10.5厘米的长圆形,高约14.2厘米,革带系边的穿部为矩形小孔。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