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书》中有关塞人的历史记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84
颗粒名称: 一、《汉书》中有关塞人的历史记录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54-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根据《汉书》中有关塞人的记录塞人在新疆活动的主要地域、塞人的领地的分析。
关键词: 塞人 考古资料 历史记录

内容

《汉书》中有关塞人资料,主要见于《西域传》、《张骞李广利传》。试举其例:
  “乌孙国……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汉书·西域传·乌孙》)。
  “休循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汉书·西域传·休循国》)。
  “捐毒国,王治衍敦谷……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岭,本塞种也”(《汉书·西域传·捐毒国》)。
  “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四君大夏。自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汉书·西域传·罽宾国》)。
  “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根据《汉书》中有关塞人的记录,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主要的概念:一是塞人在新疆活动的主要地域,就是汉代乌孙、休循、捐毒等国居住活动的地区。汉代乌孙在新疆地区的活动地域,据上引文献并结合乌孙遗迹分布状况,主要在“天山到伊犁河之间”“广阔的草原地带”,“如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等县”,就是乌孙活动的中心地区①。休循,其活动地域大概在帕米尔山中②。捐毒,活动地域大概在塔什库尔干地区③。总体来看,汉代以前,塞人在新疆地区的主要活动地域应在伊犁河流域并及于天山和更南的阿赖岭、东帕米尔等地。二是在公元前3世纪末大月氏西迁伊犁河流域前④,这里本为塞人领地。这时期的塞人,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政权,其最高统治者被称为“塞王”。至于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宗教、文化艺术及与周围地区的关系等,从这些简单文字记录,难能得其要领。
  《汉书》以后,汉文史籍中基本不见有关塞人的记录。但有一条资料,需稍加说明。
  唐道宣之《广弘明集》,引荀济上梁武帝肖衍之《论佛教表》,称“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乃讹转以塞种为释种,其实一也”⑤。荀济此文,谓引自《汉书·西域传》,但今本《汉书》中,并无所见。
  将“塞种”与“释种”互相比附,还见于(唐)颜师古对《汉书·张骞李广利传》中“塞种”一词的注解:“塞音先得反。西域国名。即佛经所谓释种者。塞、释音相近,本一姓耳。”⑥
  荀济此文,研究新疆塞人历史者颇多称引。但细作推敲,颇多疑点。谓资料引自《汉书》,但今本《汉书》中并无此文。在南北朝崇佛的潮流中,荀济是肖梁时期抨击佛教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而利用所谓夷夏之别进行反佛宣传,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现象。在《论佛教表》中,荀济将“释”(佛教)与“塞”等同,则“释”为“夷狄,”使用的就是这个武器。因此,关于“塞”人的这一记录,真实性究竟如何,是需要考虑的。曾有学者揭明过这一问题⑦,此处不赘。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