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墓沟人的思想文化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81
颗粒名称: 三、古墓沟人的思想文化生活
分类号: C912.4
页数: 3
页码: 150-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通过考古资料古墓沟人的墓葬说明原始的精灵崇拜流行对天、太阳的崇拜的精神表现及信仰。
关键词: 古墓沟人 思想文化 生活

内容

古墓沟人,明显已经有了原始的精灵崇拜。
  罗布荒原的自然环境是十分严酷的,古墓沟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要求得到自身的生存、发展,须要凭藉集体力量进行非常艰苦的斗争。他们面对的各种异己力量是很强大有力的,只从自然环境这个角度看,干旱少水,暴风沙流,冬日的严寒,种种可以想见的疾病、伤痛……在所掘42座墓葬中,婴幼儿、未成年人的墓葬即占13座,占四分之一。这些未成年人的墓葬都属第一类型,占第一类型的36座墓葬的三分之一。未成年人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这十分深刻地说明了他们在与自然、社会的对抗中软弱无力。
  这种原始的精灵崇拜,正是他们处在这种软弱地位上寻求解脱、支持的一种精神表现。
  他们的这一信仰,明显表现在一个事实中:每件包裹尸体的毛毯或毛布,在胸前部位都可以发现一个包着麻黄碎枝的小包,小包的直径从数厘米至十数厘米不等。个别麻黄枝包中,还见到苇箭的末端一小段。这应当是他们流行的精灵崇拜的一种物质表现形式。
  为什么古墓沟人会赋予麻黄枝以一种神奇的力量?我们分析,其原因是:麻黄,是一种在罗布荒原、孔雀河谷随处可见的药用植物。古墓沟人平日随便尝食麻黄枝是并不奇怪的。而麻黄的化学成分中含生物碱,如麻黄碱、甲基麻黄碱、伪麻黄碱等,这种生物碱对人体可以发汗退热、止咳喘,对治疗风寒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均有一定功效,而且生食即可发挥作用。古墓沟人对麻黄的这种药用原理自然是根本不了解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已感觉到了麻黄枝表现了一种他们还不能理解的神奇的魔力。他们在罗布荒原上众多的植物中,所以赋予麻黄枝以特殊的意义,甚至成了他们信仰的神灵的体现,物质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古墓沟墓地共出土了6件人雕形象,其中5件明显为女性特征:夸张地表现了肥硕的臀部、丰满的乳房。6件木雕像,1件为石质,5件为木质。雕像比例正确、女性特征明显。从艺术史研究看,这些雕像无疑是我国美术史第一章中值得大书一笔的佳作,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值得珍重的藏品。
  我们从这些木雕女性像中得到的宝贵启示是,社会信仰是决定当时艺术创作方向的主要根据。女性在社会上受到尊崇的地位,自然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基本主题。这些女性雕像是表现信仰的艺术,也是用艺术手段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信仰。艺术也是历史,历史寄情于艺术之中。
  在古墓沟人又一类型的墓葬中,地表显示了很不寻常的设置安排。这是我们可以探讨的第三个问题。
  这类墓葬,从出土文物分析,与第一类墓葬应属一类考古文化。但时代较晚。②这类墓葬,地表有七圈圆形环列木桩。木桩粗细有序,最中心部分是直径只有二三厘米的幼树杆,最外围有直径达十多厘米的小树材。彼此排列有序、井然不乱。这七圈圆形环列木桩外,是放射性展开的木柱,四向散射,达五六米远。墓穴,正当环列木圈之中。其中,均葬男性,俯视这一组列木图案,宛若一个放射着光芒的太阳形象。
  这种木桩设置,其直接作用,是可以固沙。没有这样的设置,在沙地上,要挖掘、营构深在两米以下的竖穴墓室,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清理这类墓葬中,只要圆形列木稍有破坏的处所,沙土随清随泻,使墓室无法显露,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固沙的装置何以采取这样的形象,显示这样的图案?它标示着什么意义?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笔者的分析是:这种环列成圆圈形,并有四向散射的直线图案的木桩,木桩粗细有序,是经过严格选材,精心安排、施工的,古墓沟人在完成这一工程时是很认真、严肃,甚至是含着虔诚感情的。而构图形象又确实是一个写实的太阳形图案。为什么表现这样的图案,只能理解为,古墓沟人发展到这个历史阶段,已经萌发、产生了对太阳的特殊的崇拜。在他们的意识中,已赋予了太阳以神圣的概念。
  在我国的历史上,北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对太阳神的崇拜,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稍举数例:
  匈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俗,岁有三龙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子祭天神”(《后汉书·南匈奴传》)。
  大月氏,“与匈奴同俗”(《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国王自称为“昆弥”、“昆莫”。从突厥语义去解析,“昆”为“太阳”、“天”,“弥”、“莫”为“千,”意译就是“一千个太阳”、“神圣的天”、“威力无穷的天”。
  渴盘陀,“自称云是至那提婆瞿坦罗”。唐言“汉日天种”。“以其先祖之山,母则汉土之人,父乃日天之神,故其自称汉日天种”(玄奘《大唐西域记》)。
  突厥,“可汗处于都斤山,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每岁率诸贵人祭其先窟,又以五月中旬,集他人水拜祭天神”(《周书·突厥传》)。
  党项,“党项羌者,三苗之后也。……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北史·党项传》)。
  从这些摘引很不完整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在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古代流行对天、太阳的崇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墓沟人在男性墓地上用木桩设置太阳图案,应该正是对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推论如果不错,则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其发生是很早的。
  太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一切生活活动的进行,皆得藉太阳之恩泽。在茫茫大漠之中,太阳也是人们辨别方位的根据。在遥远的古代,在人们对宇宙、对太阳还不可能有科学了解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的感性资料,产生对太阳的崇拜,是十分自然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