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墓沟人的社会关系透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80
颗粒名称: 二、古墓沟人的社会关系透视
分类号: C912.4
页数: 2
页码: 149-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墓沟墓地全面发掘分析寄托当时的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古墓沟人 社会关系 考古

内容

对古墓沟墓地,我们进行了全面发掘。共发掘墓葬42座,可以说是清理了一片完整的墓地。因此,有可能据而分析寄托在这一墓地内的当时的现实社会关系。
  墓地发掘资料表明,属于第一类型的36座墓葬,墓内随葬物品主要就是随身的衣物、装饰,彼此差别不大。这一类墓葬中,除两座墓葬内分别葬二男性、三男性外,不论男女老少均单人葬。婴幼儿墓葬主要集中在墓地西南部;这里女性墓也比较多。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并不存在个体小家庭,婴幼儿只能在母亲身边。从占有的社会生活资料看,基本是平等的。这是墓地的一个基本特色。但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一些女性墓中,尤其是一些老年女性墓中,除随身衣物、饰物外,还有较其他墓葬稍多一点的随葬品: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木盆、木碗、锯齿形刻木、木雕女性像等。墓内随葬的羊、牛角也较多,前述26支牛、羊角就出土于一座老年女性墓葬的上部。
  这些资料,可以说明古墓沟人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个体小家庭是不存在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是社会上具有平等身份的一员。女性,由于她们在生产及组织社会生活中的贡献,在社会上受到更多的尊重。这些基本特点,表明古墓沟人生活的这一阶段,还是处在原始氏族社会前期,即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
  如果这一逻辑的推论大概不错,则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即使是在原始氏族社会前期的母系氏族制阶段,由于女性在氏族大家庭、社会上受到更多的尊重,她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占有着较其他一般成员稍多一点的生活资料。这些稍多一点的生活资料如一般的日常生活用器(木盆、碗),标志当时信仰情况的艺术品(如木雕女性像)等,但总是一种新的不平等的因素。随生产力提高,社会财富增加,这些因素会逐步扩大、增长,而自然就会逐步导致一切社会成员平等地位的被缓慢侵蚀,被缓慢破坏。原始社会被瓦解而走向自身的反面,第一步大概是这样迈出的。
  对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据有限的这点考古资料,作这样的估价,是否恰当?是否正确?希望在今后的考古学、民族学研究中去验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