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西州白水镇初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69
颗粒名称: 唐西州白水镇初考
分类号: K878
页数: 8
页码: 088-0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文献中有“白水涧道”;唐代碑刻中有“白水镇”。它们同在西州境内,引人注意。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这是彼此存在密切关系的两个地名。
关键词: 唐代文献 唐王朝 白水涧道

内容

唐代文献中有“白水涧道”;唐代碑刻中有“白水镇”。它们同在西州境内,引人注意。给人的突出印象是:这是彼此存在密切关系的两个地名。
  “白水镇”,见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碑刻,但其具体所在,却未见研究考释。
  究明白水镇镇城之所在,不仅有助于认识唐王朝在西州地区的军事设置,有助于新疆历史研究,且可填补历史地理学上一个小小的空白,故为之考。失当之处,祈方家指正。
  一
  敦煌莫高窟前古碑中提到“白水镇”,首见于清代地理学者徐松的名著《西域水道记》。
  《西域水道记》卷三“党河”条下,徐松曾介绍:“莫高窟前,侧立周李君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盖碑创于前秦。彼土耆士赵吉云,乾隆癸卯岁,岩畔沙中掘得断碑,有文云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立。旋为沙所没,李君碑即修乐僔功德也。”碑石“两面刻度。以建初尺高五尺七寸六分,广三尺二寸。前面二十八行,行五十字。后面三十行,行四十八字。碑首篆额‘大周李君重修功德记’”。《西域水道记》采录了全部碑文,文内多见武后时所造新字。碑阴最后,记述了建碑李君的家系、亲族姓名、职官等,其中有“……弟怀恩,昭武校尉,行西州白水镇将,上柱国”等字,碑石建于武则天圣历元年五月(698年)。从这一唐代碑石可以确知,在640年唐王朝平定高昌、设置西州以后,在西州境内,曾设置白水镇,派兵戍守。武则天时期,任白水镇将的是甘肃敦煌大族李怀恩,受封为上柱国,昭武校尉。
  同一资料,还见于敦煌学家姜亮夫先生的著作《莫高窟年表》。有关碑石,被称为“李怀让武周圣历元年修莫高窟佛龛碑”,碑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号的第365窟前。姜亮夫先生曾据碑拓,参照徐松、罗振玉录文,进行校勘,据称,碑石“阳面二十一行,行五十字。阴面三十行,行四十八字。末有八行,为祖父子孙题名,分三列”①。与徐松所述稍有差异。但“弟怀恩,昭武校尉,行西州白水镇将,上柱国”这一文字记录,因刻石文字十分清晰,录文完全一致。
  此外,在近年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也见到有关“白水镇”的内容。如1972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09号墓葬女尸纸鞋拆得的一件文书:
  (前缺)
  □府张君君□
  府 (下残)
  □□□ 年 叁月 日天山府索进达辞
  □进达元不是白水镇番,昨为口
  □如后到,所
  □上,谨辞。
  (后缺)
  文书中,年、月、天等均武周新字,故可肯定是武周时期西州天山府人索进达的一件呈文②。
  据上引唐碑唐文,至少武周时期,在唐西州境内,曾有白水镇的设置,可以结论无疑。
  二
  除上引文书、碑记中见到“西州白水镇”外,其他文献,笔者寡陋,未见再有“白水镇”的记录。
  可予注意的是,唐代西州境内,还有一个与“白水”有关的地理名词“白水涧道”。
  白水涧道,见于敦煌石室藏书《西州图经》残卷。在《西州图经》这一唐代古籍中,述及自西州通达各方面的交通路线,其一,就是从吐鲁番交河县斜向西北的“白水涧道”。有关记录文字是:“白水涧道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以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③
  道路以“白水涧”为名,根据通例,应该是因为它曾经过了一条“白水涧”的山溪,名从主人,所以道路也就被称为“白水涧道”,这启示我们,在唐代西州境内,位置在交河西北,曾有一条以“白水”为名的山溪。
  同在西州境内,同为唐代地名,虽有镇戍与道路的差异,但却都以“白水”为号。这使人不能不产生一个逻辑的推论:唐代西州属下的白水镇,完全可能,就是唐王朝政府在西州境内的“白水涧道”上设置的镇城。因为“白水涧道”是联通“处月以西诸蕃”的一条重要交通线,地势比较平坦,沿途足水足草,可供车马通行。结合唐王朝平定高昌、设置西州后的西域各地的政治、军事形势,尤其是唐王朝政府与西突厥汗国的关系状况,在与西突厥联系的重要交通线上,设关置守,确实也是7世纪后期唐朝政府的迫切需要。如果这一推论大概不错,则我们可以循此思路,考索“白水涧道”及“白水镇”的具体所在。
  三
  《西州图经》中提到的白水涧道,根据唐代处月部的分布地域,自吐鲁番盆地斜向西北方向的天山隘道的自然地理形势,可以肯定结论:它就是通过白杨沟峡谷、达坂城、盐湖、柴窝堡而抵达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地区的山道,基本上也就是今天吐乌大高速公路的路线所在。
  这一分析结论,有比较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处月部的地域。西突厥强部之一的处月,唐代前期,居地及于今天山北麓巴里坤以西至奇台、吉木萨尔及乌鲁木齐地区。由吐鲁番地区交河山发,向西北行,通达处月及处月以西诸蕃的最为便捷、可通车马的天山谷道,可以说只有上述穿过白杨沟峡谷的山道才有可能。其他山道,在方位、形势上均不适合。
  其次,说地势。所谓“涧”,是山间溪流。自交河斜向西北,穿过一片平坦的戈壁后,即进入天山,首先面对的就是白杨沟峡谷。峡谷全长26公里。两岸峰峦叠嶂,山势迂回曲折。不少地段,迎面山峰峭立,似无去处;到近边则弯回路转,曲径通幽。峡谷宽狭不一,狭窄处,才只数十米;较宽处,一二百米之遥,很少一点地段,才宽到五百米左右。谷底,则是一溪清流,终年不断,水色清澈。水流的源头,主要在
  北侧的天山雪峰,因为流程不长,又不挟带泥沙,水质甘甜,适宜饮用。流水宽阔处,不过十多米,狭处只二三米。正常情况下,河水不深,人、畜均可涉水而过。顺山势急急流淌的河水,在河底错杂的卵石上激起簇簇浪花,如白雪堆拥。这么一条山涧溪流,命之为“白水涧”,可以说,完全是恰如其分,一点不错。今天由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吐乌大高速公路,只不过是使用了山沟内一线之地,依山沟地势稍经拓
  展而成。这么一条公路,完全没有改变这一峡谷的古代面貌。古代交通天山南北,穿过白杨沟,无论凭车,或是驱马,沿沟谷而行进,可以说毫无困难。如果说,“白水涧道”上,必须有“白水涧”,则这一“白水涧”,就是非白杨沟峡谷莫属了。
  《西州图经》中还强调,这一条古道,不仅可通车马,而且“足水草”。揆之以沿途形势,同样是完全贴切。在白杨沟峡谷中,沿溪两岸绿草如茵,榆、杨、红柳,丛丛密密,成聚成簇。夏日一片青绿,人秋以后,满沟金黄。溪谷中、山岩上,常见牛、羊散处,悠然而自得。而穿过白杨沟峡谷后,到达达坂城,更是一片非常开阔、平坦的草场。草场上,溪流纵横。过达坂城,经盐湖、柴窝堡、芨芨槽子、乌拉泊,一路地势平坦开阔,草场绵绵不绝。对于古代游牧民族来去,实在是难得的理想通道。
  地理环境如此美好,交通地位又这样重要,在唐王朝与西突厥政治矛盾尖锐、军事冲突相继的时期内,为控制这条交通线,保卫的安全,设关置守,就是十分必要、不可以不办的一件大事了。
  从这个背景去分析,在公元640年设置西州后,与西突厥的矛盾实际上非常尖锐的7世纪中叶到8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中,唐王朝肯定要在“白水涧道”上设置关城,而这一关城的具体地址,莫过于能控扼白杨沟峡谷咽喉的谷口所在。考古工作成果有力地说明:历史,实际正是这样去展开的。
  四
  调查表明:正当白杨沟峡谷西口,在平坦的草场上隆起一大块铁黑色山岩。就在这处硗确不平的岩块上,端端正正,正对宽才200米左右的白杨沟峡谷,坐落着一区古堡。这座古堡,利用岩石地势,凭藉精心构筑的堡墙,就如在峡谷通道口安设了一座坚牢的塞门,真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难行。当年要凭藉这一古堡控制峡谷通道,控制天山南北交通的意图,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图45)。
  这座古堡,形势十分险要。城虽不大,却有内外两重。城墙,是取当地碎砾石夹灰壤土夯筑而成。夯层厚10~15厘米,夯打密实。墙基厚2~3米,高可5米。与所在岩石一道,相对高于地面5米左右。城墙依山势而铺展,内城墙南北长50米,东西长30米,西向见一豁口,可能与当年城门有关。在内城圈外,东、北、南三面,又延展出夯土墙近一周,最后形成东西70米、南北80米的外城墙垣(图46)。
  这座土城垣,由于地理位置冲要,直到近、现代,仍见使用。土城垣中,有人发现过火枪弹头,可以证明。这当然并不令人奇怪。目前须要探究的一个问题是:这一土城,始筑在什么时间?
  笔者在古城中调查过两次。城内地面采集物,因为既距现代居民点不远,且近代兵乱中亦见使用,很自然就是古代陶片与现代废弃物交陈互见。古代陶片中,有手制红、褐陶,有附加堆纹、锥刺纹的灰陶。这在新疆陶器中,是比较古老的特征,其年代,不会晚到汉代以后。给人的逻辑结论是:在汉代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生活。
  笔者曾仔细在城墙夯土中观察,寻求有时代特征的文化遗物。在城墙夯土中找到的陶片有二十多块,这些陶片,主要也是手制红、褐陶碎块,很少几片轮制灰陶。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城墙夯土中,没有找到一件时代较晚,或近现代新疆居民生活中使用的粗陶、瓷器或其他用器的碎片。而在城内地面,找到这类废弃物是并不困难的。这就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启示:这一土城城垣,绝不是近现代才修筑的,它修筑的年代,根据夯层中包含的陶片多是城内出土的,汉代以前的手制碎陶片,最晚也不过是晋与南北朝时期的轮制灰陶片。因此,这一土城修筑的年代,十分可能当是在南北朝以后、唐代或唐代稍前,与文献中所见的“白水镇”镇城修筑的年代差不多一致。
  五
  说峡谷西口古城是唐代故址,除城墙夯土中陶片提供的逻辑推论外,还有7世纪中唐与西突厥斗争形势的必然要求。唐王朝与西突厥斗争,要求当年必须在这里设置关城。唐王朝平定原属西突厥的麴氏高昌王国,在今新疆东部地区设立伊、西、庭州以后,唐王朝与新疆地区的霸主西突厥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在数十年的时间内,彼此军事冲突不断。这里撮其大要,以见其冲突的实际:
  642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强大,拘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攻伊州,郭孝恪破之。
  644年,焉耆与西突厥联结,安西都护郭孝恪破焉耆,西突厥往救,与郭孝恪战。
  646年,西突厥可汗请婚,唐王朝以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作聘礼为条件。
  648年,阿史那社尔破处月、处密,击焉耆、龟兹。西突厥救龟兹,杀郭孝恪。
  651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攻庭州,陷金岭城及蒲类县。
  652年,西突厥处月部杀唐招慰史单道惠,唐遣梁建方、契苾何力击处月。
  656年,程知节攻败西突厥。657年,苏定方攻破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679年,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与吐蕃联结,侵逼安西都护府。裴行俭以送波斯王泥涅师为名,到西州召集兵勇,突袭并擒获都支,筑碎叶城。
  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率十姓反唐,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破之于伊犁河流域①。
  上引资料,可以充分结论,7世纪中叶以后,唐王朝与西突厥的矛盾、军事冲突,在数十年时间内,可以说是相继不绝。
  西突厥的主要政治中心,是在楚河流域。因此,自西州斜向西北,经过“白水涧道”以通“处月以西诸蕃”的这一交通线,是唐王朝政府当年必须重点防卫保护的一条干线。适应军事形势的要求,在这条通路上置关设镇,可以说是肯定无疑的。
  如是,通观“白水涧道”的地理形势,关城所在,最好的位置莫过于“白水涧”,亦即白杨沟峡谷的西口。因为,“关必据险路”,所以最好的关址,莫过于“堪于控扼”的“要会之口”。这样“当以川谷,危墙深堑,克扬营垒之势”的关城②就可以收到提防奸宄的功用。从唐朝政府这些设关置守的要领去观察,说今天所见白杨沟峡谷西口的关城,就是唐代白水镇所在,就不是很勉强的结论了。
  还有另外两条资料,可以加强我们的这一推论。其一,在可能是白水镇故城西边24公里处,亦即盐湖北岸一处小丘上,至今还保存着一处烽墩。墩台下面的建筑已经无存。这处墩台,系土坯砌筑,仍高5米左右,曾取墩台上的夹木棍,利用碳14方法,测定其年代,经树轮校正年代结论为距今1075±75年,正当唐代。而它与上面推论的是白水镇城故址的古堡,相去24公里,约唐里60堡,正相当于一日的驿程。因此,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加强了本文的前述推论:白杨沟峡谷西口的古城堡,确为白水镇所在。它虽为军事要塞,在平日情况下,也有相应的保障正常交通运行的驿站等设施,所以,在它的前方相去一日驿程的地点,会出现相类的站点。这样的站点,又往往和相应的军事设施、甚至烽燧结合在一起。
  其二,在盐湖南岸一处荒僻山沟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发现过一座唐代战将的墓穴①。身旁有随葬的战马、武器。战将身着锦绢衣衫,身份不是太低。它既表明在这条古道上唐代确曾有过战事,也表明盐湖古烽前后,也曾经是唐代的一个小战场。这有助于说明唐代古烽的地位、作用,当然也间接加强了我们对白水镇的认识。
  六
  从吐鲁番穿过“白水涧道”而通达乌鲁木齐的这条古道,虽然只见于唐代著录,但其存在的时间却是十分漫长的。
  古道西段,柴窝堡湖周围,见到两处细石器遗址点,分析出土的细石器工具的类型、制作工艺,具有比较原始、古老的特征,估计是距今1万年前后的原始社会遗址。
  乌拉泊水库西岸,发现并发掘过一批车师人的墓葬,与吐鲁番盆地内所见古车师墓葬具有相同的特征。
  柴窝堡湖东北,见到一行行呈南北方排列的圆丘形封土墓。从墓葬封土外观分析,颇可以与伊犁河流域所见乌孙墓相类比,从新中国成立前发掘的一点资料分析其时代,可能要稍晚于东汉,是新疆地区的民族文化遗存。
  达坂城附近的山沟,见到有地表堆石的古墓葬。
  盐湖附近,见过唐代、元代墓葬。
  乌拉泊近旁,有古城一座。从地表采集文物看,有可能是西辽、元代的古城;也有学者认为,这座古城可能是唐轮台所在。这当然还须要出土唐代文物的证明。
  从这些考古遗存,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条山沟,从十分遥远的古代起,就有居民在活动,是他们最先开拓、使用了这条天然谷道,作为交通天山南北的坦途。进入汉代以后,车师、匈奴、乌孙、突厥以及汉族人民,也都不断在这条古道上活动,并留下了多方面的史绩。
  有这样的历史基础,唐代出于军事、政治的需要,7世纪时在谷道内设置一座白水镇,是一点也不令人奇怪的。
  七
  本文提出的唐西州境内的白水镇故址问题,目前,只能算是初步分析。其要旨是:白水镇,顾名思义,当在“白水涧道”中。从唐王朝置西州后,近50年中与西突厥剧烈冲突的实际,在“白水涧道”中,也必须要设置关镇,以卫安全。关址最好的所在,就在白杨沟峡谷西口,这里也确实见到了唐城,故推论唐白水镇故址,就在这一古城之中。
  这个结论,将在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工作中得到验证。

附注

①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正表,268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②《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42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③ 见《鸣沙石室佚书·西州图经》。 ①《资治通鉴》196~203卷。 ②《唐会要》卷86,“关市”。 ①参见本书《盐湖古墓》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