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南道我国境内帕米尔路段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66
颗粒名称: 丝绸之路南道我国境内帕米尔路段调查
分类号: K878
页数: 17
页码: 046-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笔者去我国境内帕米尔塔什库尔干地区、塔里木盆地内止于莎车、塔什库尔干谷地、东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县等地调查、考察丝绸之路。
关键词: 丝绸 路段 调查

内容

丝绸之路南道,沿昆仑山北麓各绿洲西行,到和田绿洲后折西北行至莎车,更西去中亚,必须翻越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抵达今天的阿富汗境,转而经伊朗西去,可通达西亚、阿拉伯,以至欧洲。这是欧亚古代交通史上十分重要的交通路线之一。公元前2世纪,张骞领汉武帝刘彻之命前去大月氏,为避匈奴之威胁,“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史记·大宛列传》),走的就是这条南道。关于这一通道的具体路线,在稍后的《汉书·西域传》中,有比较明确、具体的记述:“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同书《莎车传》,记述莎车“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可以看到,南道西逾葱岭,必须经过蒲犁。这一点,在根据班勇提供的资料而作了具体补充的《后汉书·西域传·莎车国》条中记录得更为清楚:“莎车国,西经蒲犁、无雷至大月氏”,文字非常明确。自两汉迄唐、元,历史不断发展,但南道的走向并无大的变化。尤其穿越帕米尔高原,具体路线须受山口、谷道、可以翻越的达坂(分水岭)等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局限。几千年的历史风雨,这方面的变化可以说是相当微弱的。因此,调查自莎车绿洲通达帕米尔的山谷路径,及我国境内帕米尔通达阿富汗的山口、达坂路线,不仅涉及目前交通地理,对于了解古代丝绸之路南道自塔里木盆地西缘穿越帕米尔,通达大月氏的路线及古代蒲犁、无雷的今地、境域等,也都有直接的意义。而国内史学界,关于汉代莎车、蒲犁、无雷的今地所在,看法并不是完全统一的①。此外,这种调查,对准确了解古代“丝路”南道的路线,了解中外古代旅行家、我国西去求法高僧们穿行帕米尔的径路、山谷,从而更加准确掌握他们留下来的珍贵行记,都有重要价值。笔者先后于1972年、1982年两次到塔什库尔干地区,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古调查,足迹及于县内大部分地区,并登达了自塔什库尔干县去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地区的一些主要山口如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达坂等要隘。在一些遗址进行了试掘。工作期间登越崇山峻岭、穿行急流险滩。炎炎夏日身着皮裘活动于冰峰雪岭之间,目睹帕米尔的泥石流怒涛直下,须臾之间平路成谷、陆桥化烟。对帕米尔的地理形势、高原生活的特色、各山谷通道及沿线历史遗迹遗物,有了一点感性的体验。自觉再读有关穿越帕米尔的各种行记文字,感受大不同于以前。这里不揣粗陋,把进出塔什库尔干的几条路线及沿线古迹情况稍作整理,公之于同行,供治中西交通史者之参考。分析中不当之处,也热望得到指正,以利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
  笔者两次去我国境内帕米尔塔什库尔干地区调查、考察,均取自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地区(西方称此为塔格敦巴什帕米尔)一途。
  自喀什市出发,斜向西南行,42公里后,抵疏附县乌帕尔。途中,为一不大的戈壁。地势随路程而逐渐增高,至乌帕尔,已近帕米尔东麓。这里是一处水源充足的小绿洲,是喀什地区的名胜所在。泉水、河水纵横流贯,乌帕尔河宽二十多米,河床深三四米。目前水流不大,河水浑浊。村内绿树成荫、果园成片,农业、园艺均盛。文化亦素称发达。逢集日,附近县内亦有人来此,据说这是一种历史传统。一维吾尔老人聊起四五十年前他们经塔什库尔干所进巴基斯坦商品及其在四乡农民中的地位,仍颇怀感情。
  在乌帕尔乡内,我们先后发现过细石器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①毁于公元3、4世纪,目前已沉没在沙砾下的古城废墟②。在乌帕尔村西约3公里,,有一座相对高度一百多米的艾斯热提毛拉山,山前泉水淙淙、山脚绿树成林,山上有一处规制宏大、气宇非凡的古代佛教寺院遗址。从残迹看,显明的较大建筑基址有五处,一区建筑底面达20×20米,较小者10×10米。底部有厚1厘米的白灰面。遗址范围内见大陶瓮,陶片上有莲瓣纹装饰,婆罗门像,石膏质佛塑像残部:如手指、眼睛、衣纹等,随处可见。建筑依地势高下铺展,建筑区内有埋置大陶瓮的灰坑,陶器残片仍然可见,当系储水装置。就在这区佛教寺院遗址内,见到过梵文贝叶经,还见过高一米六七的铜佛,十年动乱中被化成了铜料。这是一区十分值得注意的佛教遗址,曾经繁荣过一个历史阶段。被毁时间,当与伊斯兰教进入喀什地区有关。
  自乌帕尔西北走,有隘道马程约十天可达安集延。阿古柏入侵南疆,这条路就曾是主要通道之一。至今,当地保留的一些古堡就与这一事件有关。自乌帕尔南下,可至塔什库尔干。这一地理位置,使乌帕尔具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历史地位。
  我们自乌帕尔南行30公里,至塔什米力克。这是一个不大的小村落。自塔什米力克南入峡谷,有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缘公格尔山东麓行,可以通达塔什库尔干。疏附县文化馆曾在塔什米力克南库尔戛阿塔格山一处不为人注意的峭壁上,发现过一件铁质锁子甲,铁甲悬挂在揳入峭壁缝隙中的木桩上,完全不为人注目。这当是一次战争中败军之将丢盔卸甲只身逃跑时留下的遗物,很好指示了古代隘道之所在。这条小道,通行艰难。我们是闻之于老乡,并未身历。我们所走的是大路,亦即目前公路之所在。自塔什米力克村斜向西南,12公里后,入盖孜峡谷。自此,公路穿行于公格尔、慕士塔格山与萨雷阔勒岭之间的峡谷中,峡谷宽数百米至一公里,最宽处也不过两、三公里。公路依山傍水,是利用河谷的天然形势开拓的。路线基本都在盖孜河西岸行,一路爬坡。两岸峭壁悬岩陡立,盖孜河水势湍急,形势峻险。由于地势、水势至猛,而且峡谷不宽,一些路段没有草场。因此,在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公路未通的自然状态下,这一谷道虽也称得上天然孔道,人骡可以通行,但局限颇多。水势大时通行艰难,沿途没有充足的草场可以供牲畜喂饲。所以,公路开凿前,喀什至塔什库尔干之间的通路联系,主要还是取自喀什到英吉沙而后至塔什库尔干一途。
  车行70公里,至布伦口,当时为阿克陶县的一个公社。附近为一高山湖泊,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四周高山环列,湖水清澈如镜,景色似画。我们说水面约10平方公里只不过表明这一具体时刻的情况,实际水势大小完全依雪水消融量而转移,随季节、气候冷热而不断变化。在布伦口稍作停留,闻之于老乡:自布伦口西稍偏南行,经阿克拜尔迪山口,郎库里,萨雷阔勒岭上之库日班卡西达坂,乌孜别里山口,可通达苏联。这条隘道,全程不过150公里,马、骡均可通行。
  自布伦口循公路方向、顺峡谷南行,30公里后至喀拉塔什。这里地势比较开阔。一区湖水,倒映冰峰雪岭,谷地内绿草如茵,是十分好的夏牧场。十多座穹顶毡帐散列在草场上,牛、马、羊漫处其间。时在7月,草高不过数寸。自盖孜峡谷南来,一路景观大都是荒山秃岭、峭壁陡岩,植被极少。有这么一片青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帕米尔山区自然环境之艰苦,于此可见一斑。
  自喀拉塔什南行10公里,过苏巴什达坂,这里海拔高程达4000米。慕士塔格冰峰耸立身旁,虽说是7500米的高峻冰岭,此时此地,却不见怎样的雄伟,似乎随便可以登攀至顶。实际稍稍动步、工作,便觉气短腿重,方知“更上一层”绝非易事。
  苏巴什达坂,其北,水皆北流,入盖孜河;其南,水均南向,人塔什库尔干河。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县,就以这一达坂为界。车过达坂后,山势一路向下。约50公里至克尔钦,更5公里后至塔合曼。塔合曼草场辽阔、有数万亩之多,地势平坦,水源亦丰。人口,在塔什库尔干县也是较多的一个所在。在塔合曼乡四大队托尔布隆姆的一处巨石缝中我们见到了一具古代女尸,随身的木盆残片、毛毯、毛布、丝绢都还清楚可见,没有十分典型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文物能直接说明她逝去的年代,但离我们相当久远,而且死亡得很不正常却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可能也是曾经发生在“丝路”上的一件算不得什么的小悲剧的遗迹。这种情况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不只一见。后文还要谈到的在排衣克山口,一处僻静的高山深洞中,边防战士们也发现过一具古代女尸,又一山洞内还有成捆的布、绢在厚厚的尘封之中..它们都可能是昔日“丝路”上平凡,但却足以说明其艰难不易的一些历史镜头。
  塔合曼西南不远的一条山沟中,有高山温泉一处。自塔合曼至县城,约30公里。一路草场成片,居民点毗连:布古尔乌勒、且尔拜森、曲什曼、提孜那普直至县城。这片地区是全县范围内自然条件比较好、草场比较辽阔、沟谷比较平展的所在,一路也见到古墓、古堡遗址。如提孜那普至县城间的香巴拜古代墓地,戈壁上各种类型石堆、石棺墓,丛集成片。1976年、1977年新疆考古所先后两次在这里发掘了部分古代墓葬共40座,据分析,是距今二千四五百年前的考古文化遗存,其民族属性可能与羌、塞种有关①。颇可见出这片地区内历史文化的悠久。
  塔什库尔干县城不大,背依高山,东濒塔什库尔干河。县城所在只两千多人。虽属县城,牧区景观仍盛,河滩草场上毡幕朵朵,马、牛、羊成群。城镇塔吉克族职工、居民,夏天不少仍然愿意住到毡幕中去。马行代步,白天到县城上班,人夜在草场上息宿,可以更方便享受到牧业的美好处。
  自喀什到塔什库尔干,公路全程290多公里,汽车一天可达,虽地势高、山路险,但较之古代僧人、旅行家笔下描绘的葱岭行程,已不可作同日语了。天堑已经变通途,“帕米尔”的严峻世界,已不是那么森严可怖、距离也确近得多了。一探讨丝绸之路南道进入帕米尔及去中亚的通道,却这么详细地叙述了自喀什(古疏勒)至塔什库尔干的路线情况,目的不只在于说明工作的具体过程;也意在藉此讨论《新唐书·西域传》中的“渴盘陀..由疏勒西南人剑末谷、不忍岭六百里,其国也”这条记录。从地理方位、路程远近及走向、峡谷与达坂形势等方面分析,有学者认为今天的喀什、塔什库尔干公路路线大概正是取唐代剑末谷、不忍岭路线。从形式上看,颇为有理。但是,如果没有公路、汽车这个条件,山势陡峭、河谷狭窄、水流急湍难以渡越,相当地段的河谷内没有草场,在人、马驮行的古代,走这条路线是十分困难的。从各种因素考虑,唐代剑末谷路线更大的可能是取道英吉沙、翻奇奇力克达坂到塔什库尔干地区。因为这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天然谷道,与本文希望讨论的问题关系密切,所以也在这里提出来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沿途情况,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便。
  二
  汉代丝绸之路“南道”,在塔里木盆地内止于莎车。关于汉代莎车的今地,必须首先大概明确,才能进一步讨论自莎车进入葱岭的途径。
  汉代莎车之所在,历史地理学者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①。
  清《西域图志》首倡汉莎车为今叶尔羌(莎车县),是一个可以信从的结论。
  汉代莎车,是西域大国,一度曾雄踞于塔里木盆地西缘。人口多、国力强,与于阗、疏勒争强匹敌,地理位置又正处于于阗、疏勒中间,与两者距离近同等因素,可以说,汉代莎车,只有叶尔羌绿洲的地位才能相当,而绝对不能在其他地区,甚至到帕米尔山中去寻求。
  试看《汉书·西域传》的有关记录:
  《莎车》:“莎车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
  《疏勒》:“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可见莎车西北五百六十里为疏勒;
  《于阗》:“于阗??西通皮山三百八十里”;而皮山又“西北通莎车三百八十里”。这就是说,自于阗至莎车,距离为760里。
  综合这几条材料,可以明白肯定:莎车在汉代是处于于阗与疏勒中间的一个大国。于阗在今和田绿洲,疏勒在今喀什绿洲,人们均无异词,则其间的较大绿洲,只有叶尔羌可以相当。而且,自叶尔羌南至和田、北至疏勒的距离与《汉书·西域传》所记也可以说是约略相当②。而如果莎车不在今叶尔羌绿洲内,则它与于阗、疏勒的距离就会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因此,今天的叶尔羌绿洲地区(包括莎车、泽普、叶城毗连一起的三县),应该就是汉代莎车国之所在。
  前提肯定,可以进一步分析自莎车进入帕米尔的具体路线。
  自莎车绿洲进入帕米尔,从古今都不能不受局限的山口、河谷分析,有三条道:其一,当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即清代驿路③。交通工具、运输组织与更早的古代比较,当无大异。具体路线是:自莎车县城西南行约80里,到牙克艾日克。更西稍偏北行至托乎拉克(清代驿站名)。结合实地考察,走向是逐渐进入山区,至科拍达坂。自此,山路不能通车,必须以骑代步,尤其牦牛,是最合适的高原之舟。过科拍山口后,经科克牙,于第三天到阿普里克(今阿克陶县阿尔帕勒克),行程70里。全线处山峡中,巨石纵横,行道不便。第四站从阿尔帕勒克至“开子”(清代驿站名,当为今阿克陶县克孜尔达坂)。全程约70里地,道路陡险,人须步行,但一路有山泉。至“开子”后,更一站为八海,再一站为塔希代客,第三天到“乞力克拱拜孜”,全程200多里。由于这一路未亲历,经向塔什库尔干县邮局邮运工人调查,其路线走向应该是:过克孜尔达坂后,沿山溪向南行,经卡尔隆,到达“乞力克贡拜孜”(40座坟墓),其得名实际是这里存在一片古代废墟,也包括古代坟地。塔什库尔干县人大常委会马达尔汗同志曾经走过这一条路,对这里古代驿站废墟留有相当深的印象。A.斯坦因在穿行这条路线时,对这里的废墟也曾有过记录①。过乞力克拱拜孜再走70里,至托鲁布伦(吐尔布隆)、又70里至塔而巴什,再70里至奇恰克,再80里至申底里,抵塔合曼。这一路,除塔合曼与今天地名一致外,余均有异。其实际走向是离吐尔布隆后翻奇奇力克达坂,斜向西南,至塔合曼。这过程中,最困难险阻地段是翻越奇奇力克冰达坂一途。最后一站,从塔合曼至蒲犁(今塔什库尔干),行程80里。全驿路程共需12天。而且只能晚春夏初通,盛夏严冬因洪水和冰封无法越过,12天,也是按正常的情况。稍有风雪,道路即被阻断。因此,这一路程,往往需半月左右才能到达。
  其二,自叶城县至塔什库尔干。此线个人未曾涉足。1972年在叶城、同年在塔什库尔干均曾注意及此,在群众中进行过调查。据称:自叶城沿提孜那普河谷西南行,至却普,可通塔什库尔千县的布伦木莎,进抵叶尔羌河谷(这只能在枯水期进行)。自叶尔羌河谷西南走,进入与塔什库尔干河平行的一条南北向河谷,皮勒、马尔洋、皮羌牙尔特、肖依墩、瓦恰、班底尔、兴迭等村落,在山谷内成一线排列。这一河谷的北半段:兴迭、班底尔、瓦恰、肖依墩。笔者1982年调查中均曾走到,也发现过一些古址、古墓。河谷不宽,最宽处不过二三公里。这一条路线,也是相当难行的隘道,而且路线迂回,作为一条主要通道,可能性似不大。
  其三,自莎车经塔什库尔干大同乡至县城。此线至今仍然通行。路线是自莎车县卡群、和什拉甫(地图上或标海散勒巴格)。至此,可分两条支道,一走塔尔山之南,二走塔尔山之北。
  从塔尔山南缘走:自和什拉甫西南沿叶尔羌河支流行,经达木斯喀拉克、翁古洛克、库干翻阿尔帕拉克达坂,经潘特尼、下栏杆,跨越急流汹涌的叶尔羌河谷,抵达塔什库尔干的大同。沿一小河谷西行,至特其可满,越米拉甫达坂,至阿勒马力克、很祖铁热克、兴迭、提孜那普入塔什库尔干县,后一段路在塔什库尔干河谷内,塔什库尔干河即循此入叶尔羌河,成为其上游干流之一。也可自特其可满斜向西南,翻山至瓦恰、班底尔,入塔什库尔干。
  大同乡这一线,高山恶水极难行走。这是塔什库尔干县境内交通最困难的一段路。熟悉路情的同志介绍:全程有三处石栈道。在峭壁悬岩上的石缝中横揳入较粗木杆,其上铺树枝、石板,傍峭壁、临悬崖,望之心惊胆战。部分石板经长期摩擦,可见出明显的磨痕。在没有电钻的情况下凭人力在如此峭壁上建成这样的栈道,是难以想象的艰巨工程。它以耀眼的光辉显示了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穿越蒙干河、叶尔羌河谷也是十分艰难的路段。在急流中,人们择大块漂石而前行。由于地势高寒,一年中不少时间冰封雪盖。雪坑,同样是人畜通行的隐患。
  从塔尔山北缘走:自和什拉甫、兴迪尔力克向西北至英阿瓦提、卡尔隆(这就避开了大同前后的险山与急流)至库尔奇力克、兴迭、提孜那普到塔什库尔干。此线后半段与前面介绍的第一条路走向路线相同。全程马力快行6天,距约300多公里,但实际总要走10多天才能到达。
  这里,附带较细致地说明一下自英吉沙至塔什库尔干的通道。在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公路未修前,喀什绿洲入帕米尔,主要都走英吉沙这条路线。新中国成立初,塔什库尔干初中学生要进一步升学,必须到喀什,来去均取此途。少年人随骡帮、马队即可行走。从一个方面见出通路还不算十分艰难。
  路线走向是:县城北向10公里左右,沿塔什库尔干河谷东行,可到兴迭,名新地探沟(狭的沟谷),翻越奇奇力克达坂,经乞力克拱拜孜、克孜勒塔尔,沿依格孜也河直向东北,抵英吉沙,马程6~7天可以到达,一路有水、草,每天息宿地均可保证商旅与牲畜之需。除翻越奇奇力克达坂稍有困难处,其余路段在山谷小道中,不算最坏,全程约300多公里。这条路线的走向,穿越于峡谷之中,翻达坂,与《唐书·地理志》中所提剑末谷、不忍岭,是同样可以联想的。从古代以牲畜代步的情况分析,这当是较盖孜峡谷更方便的一条通道。疏勒与渴盘陀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密切,联系往来不断,盖孜峡谷艰难的条件是难以承担起这一通路任务的。这一线,除乞里克贡拜孜曾见过有古代遗址的报道外,其他未深入进行过工作。这是摆在我们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具体任务,沿这条路线踏查,是肯定会有发现、会有收获的。唐代疏勒与渴盘陀之间的主要通道,会在此基础上得到最后论定。
  三
  丝绸之路南道止于莎车绿洲后,穿越喀喇昆仑、葱岭东缘深沟险谷,可以通达塔什库尔干河谷;北道止于疏勒后,也有山道可以南行进入帕米尔,到塔什库尔干地区。塔什库尔干谷地是东部帕米尔的交通枢纽地带,具有很重要的、不能取代的地位。
  而从塔什库尔干出发,前往中亚广大地区如罽宾(克什米尔)、大月氏(阿富汗及其附近)等,也都有天然谷道可行,有地势较低之山口可以翻越。我们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工作时,曾以塔什库尔干为基地,踏勘过一些比较有名的山口,它们是进入一些中亚古国的天然孔道。
  塔什库尔干地区,抬头是山、开门见岭。所谓平川,只不过是崇山峻岭之中的一点狭小谷地。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据实地勘察,总有大小山沟70多道,其中有40多道可以通达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地区,但大部分形势险恶,难以通行。在有数的自然条件较好、沿途有水草可滋补给、适于通行的谷道中,最主要是翻越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吉里,也就是通达巴基斯坦、阿富汗境的几条谷道。经塔合曼、苏巴什达坂至喀拉湖,前去中亚地区也是一条坦途。
  (一)红其拉甫达坂道
  红其拉甫达坂道,就是目前国际知名的中巴公路所行路线。自塔什库尔干至红其拉甫达坂我国边界,全长100多公里。
  离县城后,顺塔什库尔干河谷南行16公里,至阿克塔姆,有小块草地,戈壁上见石堆一区,每个石堆略呈圆丘形,高出地表七八十厘米,最大一座圆丘形石堆,四周见约长4米的石围。据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发掘的经验,这也是古代墓葬,表明这里曾是古代人活动的地区。
  更南行18公里,至吉尔阿勒(意为驿站)。西傍塔什库尔干河,东为低山,谷地内有一片二三百亩面积的草场,但并无固定居民。公路两旁见到古代渠道遗迹、建筑遗迹、古代墓葬。古代渠道傍山成南北走向,地表痕迹宽三四米,是塔什库尔干地区有名的法里亚提大渠的一段。山前高台地上,有两处8×10米的方形石围,石围内外见古代夹沙陶片,有盆、钵类器皿,火候较高。傍近河谷,有圆穹形土屋一处,底座近方形,4×4.5米,门东开。古墓系石棺、石盖,覆土极浅,其上或布小块石,由于处公路边,来去人们翻动、窥视,部分石棺已经破坏,尸骨暴露。我们曾清理这类墓葬两座,系南北向竖穴,石棺(四壁贴石板),人骨架完好,仰身直肢、头北脚南,未见任何殉物。
  自吉尔阿勒南行26公里,至达不达尔。这里河谷较宽阔,最宽处有4公里。草场也较好,居民比较集中,均塔吉克族,目前为乡政府所在。由于地势较高(海拔3477米),气候较冷,农作物只有青稞、油菜。牧畜有羊、马、牦牛等,野牲有熊、豹、雪鸡等。傍塔什库尔干河之台地,同样见到散布之石堆墓,直径一般二三米,微微高出地面。河西岸,有皮斯岭达坂隘道,可通塔吉克斯坦境。
  自达不达南去,沿塔什库尔干河西岸走,约10公里,至克孜库尔干,即国内外知名的“公主堡”遗址。古堡所在山头名“克孜库尔干吉力克”,海拔约4000米,除东面为临河之峭壁陡岩外,南、北、西三面为高山峻岭,北侧山沟可通皮斯岭达坂。南来的红其拉甫河、西来之喀拉乞库尔河至此汇流北向,成塔什库尔干河,河面宽阔,水势急湍。自克孜库尔干城堡下视河谷,水流如带,相当大一片范围,可以尽收眼底,地势十分险要。实际控制了南去克什米尔、西去阿富汗的两条孔道,古堡在军事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古堡遗址的现状是:南面为一道东西向土墙,长约150米,堡墙高约10米,顶宽2.5米,底宽约6米,是用一层土、一层树枝砌筑,土层厚约10厘米,树枝为横、竖交叉叠压。堡墙外侧,山顶,有巨石一堆,似矿石类防御设施。
  堡墙依地势构筑,西端稍北折,东端见土坯,说明堡墙不是成于一时,而是在不同时代有过增筑、修补。
  堡墙内共见建筑遗迹13处。见土墙基,穹顶式、半地穴式土房等,墙厚达2米,是很好的防寒手段。遗址范围内见古代陶器残片,厚至1厘米,当是储水大缸之残片。石磨盘,长50厘米、宽40厘米。
  我们1972年调查中,曾取土墙上层树枝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碳14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结论是距今不到300年,当为清代遗物。但有关公主堡的传说,唐代在此已是十分流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所录关于“渴盘陀国”①起源于“汉日天种”的故事,危岭孤峰上的公主城,又正当西去波斯的通路,真好像就是目前所见公主堡遗迹的历史说明。A.斯坦因在塔什库尔干地区活动中,对此颇深信不疑。而且提出古堡的建筑特点:“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长城边塞,也是用同样的中国古法筑成的。”②
  从古堡所处地理形势分析,古堡主要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工程,与控制通克什米尔、阿富汗的几个主要达坂(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有关。其时代,最晚延续到清朝还在使用,颇可以理解。由于使用中不断维修,上层有清朝的遗迹,自然也不奇怪。但由于这些谷道早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就是自塔什库尔干通达大月氏、罽宾的古道,唐代在中亚地区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也都与这些古道密切相关,保卫道路的军事堡垒当不会只从清代起,唐代流行在这片地区的“汉日天种”故事,以传说形式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着这一历史的真实。
  自公主堡南行2公里,为喀拉其古尔河(其上流为火石壁河),与红其拉甫河交汇处,地名克切克巴依。有牧民帐幕三五。除毡帐外,也有用石块与草被土块砌就的小屋(所谓草被土块,是切取草被上层,草根密如网络,将土夹结成块状,晾干后既可筑屋,也可作柴)。这里河谷宽阔、草场面积大,是一处交通咽喉。
  自克切克巴依去红其拉甫山口,须循红其拉甫河谷(即塔克墩巴什河)向南稍偏东行。6公里至库吐苏尼底,又5公里到塔什库尔干县种畜场,再3公里至哈里沙尼地,又3公里到沙热依克,25公里后有吾甫浪沟来汇,路线折向西南沿红其拉甫沟行,20公里即可抵达红其拉甫达坂。这段路程中,河谷逐渐狭窄,谷地内、低山丘均见草被,草不高,但青葱可爱,人畜一路水草可不虑乏。询及老乡,据称:自红其拉甫河谷东行,也有山间小道可通达叶尔羌河谷,进而可抵叶城,但山势高峻,小道崎岖难行。
  红其拉甫达坂山口地势平坦,海拔4733米,谷道宽1公里多,翻越甚易。在塔什库尔干工作期间,曾询及自巴基斯坦通过红其拉甫山口入境者,据称:在红其拉甫山口我方一侧,地势上升较缓,交通称便。但越红其拉甫达坂进入巴基斯坦后,山势峻险,高山深谷,人马行走视为畏途。沿洪扎河上游谷地向西折南行,经过帕苏、坎巨提(罕萨)至吉尔吉特(大、小勃律),进入印度河上游,至塔克西拉(坦叉始罗)、白沙瓦(犍陀罗首府)。这既是今天中巴公路的走向,因受山势、达坂、谷道等自然因素的局限,同样是古代丝绸之路南道通向中亚的径道之一,堪谓古道今用。人们称中巴公路为“亚洲的新奇迹”,是不无道理的。
  (二)明铁盖达坂通道
  自塔什库尔干县城至克切克巴依,即红其拉甫河与喀拉其古尔河汇流处,路线、走向均同前。只是至汇流处后,沿喀拉其古尔河谷西行,经库依尼沙拉木到排衣克检查站。至此,在河北岸小山梁上,见不规则方形土堡一处,堡墙依地势铺展,周长200多米,墙高近3米,顶宽1米,堡墙由泥、石、树枝交叠而成,南为悬岩峭壁,临喀拉其古尔河,正好控制了喀拉其古尔河谷。堡墙内遗迹保存不多,见土红色碎陶片,壁厚达1厘米。堡墙的时代,曾取城内采集之木板一块,进行碳14测定,时代结论与公主堡近同。清代,在排衣克设有卡伦,或与此有关。但同样不能据此就排斥这里更早也可能就有军事城堡的存在。
  在排衣克土堡调查中,见所在山头野葱连片,高近20厘米,叶扁平,茎圆,开白色小花。
  自土堡向西,沿河谷前进。河谷不宽,山前有草。水流比较急湍,夏日,骑马亦不能涉越。经恰特尔塔,至排衣克河入喀拉其古尔河汇流处,河谷比较开阔。在河南岸一稍高石岗上,有古堡遗迹一处。堡墙近方形,每边宽约4米,残高3米,未见其他遗物。古堡正好控制河口谷道,也正好成了古道具体路线的说明。
  由此更西行20公里,罗布盖子河自南来汇。道路至此,沿罗布盖子河向南稍偏西行,明铁盖山雪峰傲然耸立。罗布盖子河谷不宽,一些地段只一二百米。地势愈来愈高,但一路水草不断,青草如茵。再行20公里,抵达明铁盖达坂,达坂海拔高度4709米。地势较红其拉甫稍高,但路况较好。据曾经穿越过达坂的人们反映:越明铁盖达坂进入巴基斯坦后,道路也比较平顺。新中国成立前,塔什库尔干与巴基斯坦地区间的交通往来,均取此途。这条路线,也是中华民国政府规定的英国驻喀什总领事由印度进入塔什库尔干地区时的“正式、经常路线”。足见其在有关通道中,是比较利于通行的一条。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沿明铁盖河谷西南行,经古尔根帕契、波布尔、木库什、帕特,沿河谷转向正南,谷地较为开阔,顺山势直下,至米斯加尔、帕苏、坎巨提,与中巴公路路线合。更前,进抵吉尔吉特。
  在中巴公路修建过程中,沿途发现过不少古代遗迹,如岩刻画、磨岩刻石(包括汉文刻石)及佉卢文资料等,可以作为自红其拉甫、明铁盖达坂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古道走向的生动说明。
  (三)瓦赫基里达坂通道
  此道是通达阿富汗瓦罕走廊的天然孔道,在古代交通史上是值得注意的相当重要的一条路线。
  自塔什库尔干县至瓦赫基里达坂,前段公路路线与翻越明铁盖达坂的道路一致,分道处在罗布盖子河口。至此,前往瓦赫基里达坂,是沿海拔4000米的喀拉其古尔(这一段亦称火石壁河)继续西行。河谷较宽,达2公里左右,沿途草场颇佳,路线沿河谷南岸行,距罗布盖子约5公里,台地上见一座巨形坟丘,底周约40米,圆丘形,高2米多。火石壁河南岸一处高台地上,还见到土堡一座,据说是
  国民党时期守卫这条谷道的一处据点。
  自罗布盖子西行30多公里后,至克克吐鲁克。这是一处交通要隘:西北行,越克克吐鲁克达坂,可抵塔吉克斯坦;斜向东南行,越基里克达坂,可至克什米尔;自北向西偏南行,约15公里,翻越瓦赫基里达坂,即进入阿富汗的瓦罕走廊。具体路线情况是,上溯瓦赫基里河谷,约行7公里,路面平坦,人马行走均便,谷道约宽1公里,有草。7公里后,山势陡险,马、牦牛虽均可通行,但跋涉艰难。8公里处,有一不大的高山湖泊,长圆形,长约400米、宽约100米,水色青碧。达坂顶部宽约200米,海拔4800多米,至此,瓦罕走廊即呈现眼底。近达坂顶,有一区小石屋,面积约有20平方米,可供越渡达坂的人们稍事憩息。这一通道,据向当地群众了解,除冬日大雪之后,基本均可通行,尤其夏日行走,堪称便利。
  这些翻越达坂的山道旁,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高二三十至四五十厘米的小石堆,沿线断续分布,这实际是一种简单的路标,给不谙路线的旅行者们指示途径。这些石堆、石屋,虽没有明显的时代标志,不知垒自何代,但它们确在明确指示古道走向,是清楚无误的。从一路水草情况分析,数十人的商队,自塔什库尔干翻越前述三个达坂通道,沿途给养均无问题。
  翻越瓦赫基里达坂后,道路顺势直下,进入瓦罕走廊。南为兴都库什山,北为瓦罕岭。这是一条东西方向、水草均佳的优良谷道,沿途居民点如良加尔、罗宗、良加尔基什特、伊希卡希姆均可供行入一路休息。由此经萨朗山口翻越兴都库什山,可至贝格拉姆、喀布尔,沿途古迹不少。自喀布尔斜向东南,通过开伯尔山口,可进入巴基斯坦、印度,自喀布尔向南,可人坎大哈。由喀布尔西去,经巴米扬、赫拉特,即可进入伊朗。这些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名邦。有人说,丝绸之路进入瓦罕走廊之后,堪谓全线皆活,这是有道理的。公元727年慧超自印度求法回安西,走的应该就是这条古道。《往五天竺国传》记录他经过这段路的情况是:“从胡密国(瓦罕)东行十五日,过潘密(帕米尔),即至葱岭镇。此即属漠兵马,见今镇押..外国人呼为渴饭檀国,汉名葱岭。”与经过瓦罕走廊翻瓦赫基里达坂至塔什库尔干的走向完全一致,玄奘返国、马可·波罗来华,也都曾经通过瓦罕走廊,只是后半段路线与慧超有异。唐代名将高仙芝,也在这片地区演出过十分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了解这些古道,对前述古代各种行记会得到准确的理解,而结合这些历史上的有名事件,也会使我们对这些古路通道有一个形象的概念。
  四
  丝绸之路南道,从塔里木盆地西缘穿越帕米尔,不论自莎车或叶城出发,受达坂隘道的局限,均必须首先到达东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丝绸之路北道,自喀什噶尔至阿富汗、巴基斯坦,也有多条路线穿越塔克墩巴什帕米尔抵达目的地,但同样必须先抵塔什库尔干县城所在河谷。而抵达塔什库尔干县后,又有多条谷道可以通达中亚。交通地理上的这一特殊位置,使东帕米尔的塔什库尔干县在丝绸之路交通上具有十分不一般的地位。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在东帕米尔地区,塔什库尔干县所在河谷,是谷地最宽阔(宽达六七公里),草场最广大(3万亩左右),地势较低(海拔3000多米)的地区。自此南到达不达,北抵塔合曼,沿塔什库尔干河谷,草场连片,适宜于牧业发展,也能保证少量的农业经营,是帕米尔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口比较集中的一处所在。
  这样的自然条件、交通地理位置,使塔什库尔干县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考古调查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录,有根据认为:前塔什库尔干县城所在地区,就是唐代渴盘陀国都城所在,亦即唐代葱岭守捉置镇处。
  “塔什库尔干”,突厥语义为“石头城”。县城附近,也确实保存着一处石头城废址(不少文章、图件,均把清蒲犁厅城与“石头城”相混同。这是一个明显错误。石头城范围较大,蒲犁厅坐落在“石头城”中,它们是两区时代不同、性质各异的遗址)。我们先后两次曾对这一石城废墟进行过仔细调查,1982年并在城内进行了试掘。
  石城遗址,处于目前县城北部一处石冈上,与县城居民点紧紧相连。经纬位置是37。6′×75°13′,海拔3100米。石冈西依萨雷阔勒岭,东临宽阔的塔什库尔干河。河谷至此十分开阔,可分叉为四五道支流,自河滩至山前,均为草场。夏日绿草如茵,牛、马、羊散处其间,毡幕点点,极富草原生活情调。
  古城遗址依石冈形势构筑。石冈西高东低,南北城墙下为冈峦,中部为凹沟。高下相差达二三十米。受地势局限,城墙为起伏曲折的不规则形象,但略近方形。北、南、西三面墙垣仍非常清楚,东面为陡岩峭壁,而且大部分为清代蒲犁厅城叠压。
  城垣全长1300多米。块石夹土、土石相间叠砌成墙,残高6米上下、顶部宽1~3米。土石层厚约20厘米。北墙、西墙仍保存有马面,共见14座,彼此间距40~60米,测其完整者,顶面矩形,6.8×4.5米。马面与城垣构筑办法不同,是用土坯修砌。土坯规格有二:其一,40×30×13厘米;其二,30×20×(7~8)厘米。四角有角楼,西北角楼台基高6米,顶面4×4米,其余三处坍塌成高大土石墩,规模远过于城垣的宽度。
  随冈峦起伏布局的不少房址,仍然可以见出当日情状。建筑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北两块地势高的石冈上。居室一般略呈矩形,长边一般4米上下,短边3米上下。部分居室随冈势高下互相错落、房址内见灶坑。
  从古城址现状分析,出入古城的通路,主要在面向河谷的东部,依地势顺岩沟出入。城内用水,来自源于西面高山雪岭的新甘沟,沟水曲折,自西北角流贯城中部,形成深沟,出东城后泻入塔什库尔干河。这一自然形势,至今仍然清晰,贯穿城中的小沟仍然流水不断。
  为探明古城年代,我们曾在城中偏北一处石冈上稍事清理,见出集中分布的20多间居室,试掘其四。出土了部分陶片、一枚乾元重宝,文物较少。与之同时,于蒲犁厅城地面向下也曾开一深沟,面积3×2米。试掘表明:蒲犁厅城坐落在碎石基上。碎石基在早期曾经有过人们居住活动,其中杂有碎毛布、树枝、兽骨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叠压在清城下的早期文化层内,出土了一件梵文文书①,书体是克什米尔地区3~8世纪时期流行的一种书体。此层巨石纵横,清理工作相当艰难,受开拓面积、工力之局限,并未清理至底。在试掘点稍南,居古城东偏南部位,有古代佛教寺院遗迹,见塑像残部。由于蒲犁厅城整个坐落在早期的石头城东部石冈上,部分地段叠压关系显明。早期地层中文物(如毛织物、丝织物、树枝、兽骨等等),从剖面断层中也清晰可见。我们曾利用这一自然叠压关系,取早期地层中的木炭送请文物局文保所碳14实验室进行年代鉴定,结论为:早期地层(亦即石头城活动阶段)的年代为距今1390±70年,经树轮较正,其年代为距今1325±75年,亦即相当于唐代。
  古城所在地理形势(背山面河),具有明显的汉式筑城技法特点(马面、角楼),它们与本地土石相间筑城技法相结合,马面、角楼用土坯,明显是在原城墙上增修补建等,据这些特点,而且古城又废弃在唐代,结合前述这片地区在交通史上的地位。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等因素,使我们不能不具体结论:它就是原为渴盘陀国都城,后为葱岭守捉治所之遗迹。
  《新唐书·西域传》关于葱岭守捉事,曾有比较明确的记录:“渴盘陀,或曰汉陀,曰渴饭檀,亦谓渴罗陀。由疏勒西南入剑末谷、不忍岭六百里,其国也(按:自疏勒西南行六百里,正当塔什库尔干河谷)。距瓜州四千五百里,直朱俱波西,南距悬度山,北抵疏勒,西护密,西北判汗国也(按:其四至,东叶城,南喀喇昆仑山,北为喀什噶尔,西通瓦罕,西北至费尔干纳,这都与塔什库尔干十分切合)。治葱岭中,都城负徙多河(按:塔什库尔干河为叶尔羌河上游之一,故同样可称徙多河。还有一点值得一说的:在向当地塔吉克群众询及塔什库尔干河的称谓时,有称此河为‘沃西多’的,为‘徙多’的同音。)。胜兵千人。其王本疏勒人,世相承为之。西南即头痛山也(按:指兴都库什山。悬度山,当指喀喇昆仑。)葱岭俗号极嶷山,环其国。人劲悍,貌、言如于阗..贞观九年,遣使者来朝。开元中破平其国,置葱岭守捉(按:公元8世纪初叶,渴盘陀国王降附吐蕃,国亡,唐为阻抑吐蕃势力进入塔里木盆地,于此置葱岭守捉。足证,葱岭守捉置在渴盘陀国,并取其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所在的都城为置镇之所,自然是情理中事。石头城原土、石建城垣上,后增了土坯砌就的马面、角楼,使军事防卫职能更加完整,颇可以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说明),安西极边戍也。”这一记录,颇为准确地说明了今塔什库尔干地区唐代确为渴盘陀国之所在,而葱岭守捉置镇之所也就在这里。
  为更好地理解现存石头城遗址确为渴盘陀国之都城,还可以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有关记述作印证:“渴盘陀国,周二千余里。国大,都城奠基大石岭,背徙多河,周二十余里。山岭连属、川原隘狭,谷稼俭少,菽麦为多,林树稀,花果少。原隰丘墟,城邑空旷。”这段文字,除说都城“周二十余里”一句,失之过大外,其余记录,真可以说是十分准确的描述:石头城正处一大石岩上,临徙多河。从总体观察,帕米尔地区确实也是川原隘狭、谷稼俭少。由于地势高寒,直至今日,农业生产仍以青稞、豌豆为主。十几、二十年的树木,山下早已成材,在这里却才只小碗粗细。这一切,玄奘的描述实在非常贴切。都城处在临河的大石冈上,正是我们今天所见石头城遗址的形象。“渴盘陀”,系伊朗语,意为“山间平地”。对于塔什库尔干河谷这一片地区来说,也是很准确的概括。而在这片河谷内,塔什库尔干石头城是在最重要的地理位置上最大的一座古城遗址,只有渴盘陀都城才能与之相当。
  渴盘陀国,存在时间颇长。其境城,似为汉蒲犁国地。但作为葱岭守捉城,存在的时间却是相当短暂的。开元中始设葱岭守捉,“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陇右为吐蕃所据,新疆大部分地区也都一度在吐蕃的统治之下。葱岭地区是吐蕃进入新疆的重要隘道之一,葱岭守捉之置,就有阻抑吐蕃自葱岭进入塔里木盆地之目的。在这一形势下,葱岭守捉城,很快没于吐蕃,是并不奇怪的。
  葱岭守捉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政治意义却不应轻估。它是唐王朝政权在我国西部边境直接设镇、派兵戍守的一个边远地点,说明了葱岭所在地当时是唐王朝的直属版图。我们通过考古调查、试掘,明确了葱岭守捉的所在,通过考古资料进一步论证了这里原是渴盘陀国的都城,对研究帕米尔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中西交通情况,也具有很大意义。今后应加强对塔什库尔干石头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弄清楚城的始建时期,进一步通过考古资料,分析这一遗址与汉蒲犁的关系,意义是不能轻估的。前面曾经谈到的香巴拜古墓区,出土了金、铜、陶、骨质珍贵文物,墓葬主人已经进入文明、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①。这些考古资料,具体表明塔什库尔干河谷这一地区,很早即已得到了开发,进入战国时期,已有了相当发展的古代文化。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再作深入一步的工作,古代蒲犁国的考古文化是不难得到澄清的。
  五
  我们在塔什库尔干河东地区,还进行了一般的考古调查,有关具体资料,同样有益于我们认识、研究塔什库尔干地区历史。
  自塔什库尔干县城,过河而东,翻越坎达尔山,经兴迭到下班底尔、阿克塔木、瓦恰、肖依墩,再翻越一不太高的达坂,到马尔洋。这是一条与塔什库尔干河谷走向平行的南北向山沟。河谷不宽,只一二公里。沿一道小河顺坡而进,沿途见到石堆墓、土城堡,大都分布在河谷两岸低山地上,古墓地表所见均为石堆,每一区墓葬数量不多,墓葬分布的这一特点,与存在定居、农业的地区,形成很鲜明的对照。
  班底乡所在山沟沟谷很狭,谷底一水中流,草场不大。全乡人口才一千稍过。入班底沟不远,近乡政府所在,低山坡上见一小土堡。长方形,东西长80米、南北宽40米,地面不见更多遗迹、遗物。墙垣构筑方法是底部为石基,上层为土坯夹泥,层层砌垒,现高只2米左右。古堡外见古墓葬,同样是表面堆石。考古所曾试掘其一,竖穴土室,人架仰身直肢,随殉一件陶器,饰刻画之三角纹,明显具有早期特征。古堡下,近河滩之台地上,有石棺,上部为石盖板,部分已暴露于地表。从形制分析,与塔什库尔干县城南34公里处吉尔阿勒墓葬近同。此土堡俯临班底河谷,控制着去班底、瓦恰、马尔洋的隘道。堡塞虽不大,但形势十分险要。
  班底峡谷,宽不过1~2公里,两侧秃山屏列,不见树木,只河谷底部,稍有小块草场,至瓦恰,峡谷较此稍宽阔。瓦恰沟内,河西岸,第二台地上亦见土堡、古墓,外部形制与班底乡近同。古墓数量较多,亦较集中。由于河谷狭、地势坡度大,夏日每天下午至第二天上午,山上雪水流泻至此,形成汹涌急流。不谙有关地势、道路,不敢随便行走。
  由于地势高寒,农作物只有青稞、豌豆、油菜。河谷狭窄,水草局限,牲畜数量也不多。
  去马尔洋乡翻越达坂途中,因汽车故障,中途折返。但在高山坡上却见到一片野葱,漫布在一条较浅凹的泄水沟内,高可40厘米,叶扁平,每株有六七片叶,对称展开。时在7月底,野葱的紫色球状花成簇开放,远望成带,在荒山顶上,成为显目景观。据老乡讲,这类野葱,在地势较高的高山夏牧场内,随处可见;生长较低处者,见者采食,逐渐少了。《汉书·西域传》称帕米尔为“葱岭”。《西河旧事》云:“葱岭,其山高大,上悉生葱,故以名焉”,颇为正确地说明了汉代所以名“帕米尔”为“葱岭”的原来。“葱岭”,这是一个典型的汉式地名。“丝路”早开,并越葱岭而西行,从“葱岭”之名早在汉代已见之于史籍,是清楚透示了丝路的历史信息的。
  在介绍有关塔什库尔干地区考古文化情况时,还有一处值得一提的线索。现属塔什库尔干县达不达乡三大队热斯卡木,是一处十分值得注意的地区。它地处叶尔羌河谷,自达不达乡骑马4天可以到达。不大的热西卡木河,是叶尔羌河上游的一条小支流,居民点沿热西卡木河谷分布,河谷宽不足1公里,成东西向展开,海拔4000米,俗称“穷托卡依”。从地理位置看,这里与马尔洋谷地相去不远,河谷可以相通。关于热斯卡木的遗迹遗物,塔什库尔干地区不少同志曾从各个角度反复强调。这里沟谷不宽,虽只有300多亩的平地,但过去出土文物颇丰。在阿克迭列克,见过古代城堡。玉素坎有铜矿。古文物、陶片、金银饰物等,常有所见。目前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一般情况下,与外界联系十分稀少。如从叶城西行,顺叶尔羌河谷走,可以到达热西卡木地区。从热西卡木翻越西若达坂(海拔4900米),可以通达塔什库尔干河谷,这样,与红其拉甫、明铁盖、瓦赫基里达坂通道可以相连通。因此,它也是一条值得注意的交通孔道。这一古道,结合热斯卡木地区已见的古堡、古址,对我们分析自莎车西入帕米尔的路线、帕米尔的古代文化遗存,均不失为重要线索。

附注

①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冯承钧原编、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北京:中华书局,1980。 ①新疆博物馆考古队:《新疆疏附县阿克塔拉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载《考古》,1972(2)。 ②古城址坐落在乌帕尔乡乌布拉提村,笔者1972年曾进行试掘,出土文物特征及碳14测定资料(结论为距今1605±85年),均表明城毁于这一历史时期。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古墓》,载《考古学报》,1981(2) ①参见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323~33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②自莎车至和田,今天公路里程为300多公里;自莎车至喀什,公路里程近300公里。 ③见《大清一统志》卷四一九。 ①参见A.斯坦因:《在通过帕米尔的古道上》,见《喜马拉雅学刊》,第4卷,1~24页,1932(4)。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研所编:《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吴泽霖译。 ①《大唐西域记》“渴盘陀国”条。 ②(英)A.斯坦因:《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34页,北京:中华书局,1936。 ①此件文书承库尔班.外力同志帮助鉴定,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①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帕米尔高原古墓》,载《考古学报》,1981(2)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