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玻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65
颗粒名称: (四)玻璃
分类号: K876.9
页数: 1
页码: 044-0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近年的新疆考古遗址中玻璃的生产及工艺的研究。
关键词: 玻璃 考古 遗物

内容

近年的新疆考古,不少古代遗址中见到了玻璃。举其大者,如若羌县瓦石峡、且末县城西南纳勒克、安迪尔牧场东北沙漠中的安迪尔古城(亦称夏然塔格古城)、于田县喀拉墩、墨玉县扎瓦遗址、疏附县英吾斯坦、楼兰古城等,在考古调查中,都发现过数量不等的玻璃器、各种玻璃珠及玻璃碎片。这些资料,目前都保存在新疆考古研究所。新疆博物馆,还采集、保存着阿克苏、库车地区一些古遗址中的玻璃片。在若羌瓦石峡,考古工作者发掘过一处烧制玻璃器的土窑,出土了小口细颈凹底瓶、玻璃罐,具有宋、元时期特征。对宋、元时期新疆地区的玻璃生产,提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
  据瓦石峡出土资料,如从玻璃器造型看,与同时期的阿拉伯、波斯玻璃器有相近特点,属钠钙玻璃系统,表明当年新疆玻璃生产接受着阿拉伯、波斯的影响。
  在塔里木周缘不少古代废墟中采集的玻璃片,大多是薄壁器,单色素面。部分保存了器口的玻璃器残片,多为圆唇,唇口或有一道淡蓝色的纹道,总体看,玻璃器透明度不好,含有较多小气泡及杂质,熔炼水平不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标本多是遗址地表采集,在时代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局限了认识的深入。但总体分出析,在公元初始的汉—晋时期(4世纪前),已见玻璃制品(如楼兰古城中的玻璃器),隋唐时期更多,宋、元时期,已见土法烧造的玻璃器,工艺上明显可以见出阿拉伯、波斯影响,但在助熔剂(如用新疆土硝)等配料上,有自身的特点。
  玻璃工艺,通过丝路东来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新疆地区,是深入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地段,我们在这方面必须进一步的努力。
  除了这几个方面的资料外,其他如古代采矿及金属冶铸工艺,犁耕技术,水利灌溉技术(如凿井、坎儿井)等方面,也都有相当新的资料,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古代“丝路”上文化技术知识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推动过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丝路的历史,表现了全人类在自身发展、进步的崇高事业中,需要互相支持、帮助,一个互相联系、积极交流、共同发展与进步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这一积极的文化精神,应该成为人类的共识,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