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63
颗粒名称: (二)造纸
分类号: K876.9
页数: 2
页码: 042-0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造纸技术传入新疆,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造纸 考古 遗物

内容

纸及造纸技术,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造纸技术传入新疆,并通过新疆进一步西去,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在尼雅东汉墓中,发现过纸。但当时的书写材料,还是纸、木简并行,而且主要均见于木质简牍。说明纸质书写材料,还显得少而珍贵,尼雅、楼兰多见汉文简牍,可以证明。
  吐鲁番地区三十多年来,出土文书约3000件。目前所见文书,最早在公元4世纪前期的十六国时期。自此以后,纸质文书是吐鲁番古墓中最常见的出土物;官方文档、私人契约、书信、抄写经典、学生习字,无不用纸。纸,在当年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是一件须臾不可离开的物品。
  据此,可以作出一个推论:在十六国时期,尤其是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张骏在这里置高昌郡以后,吐鲁番可能已逐渐地生产纸张。理由是,社会对纸有重大需求;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自西汉开始造纸至此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技术知识,当已较普及。因此在河西地区进入吐鲁番的大量移民中,会有了解纸作工艺的匠师。本地造纸的主客观条件,是具备的。
  这一推论,有一定的事实根据。
  对吐鲁番出土古纸,潘吉星教授曾进行了分析。取北凉到唐代古纸标本26件(其中4件为库车出土),对纸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观察,纸质标本,包括官府文档、私人文书、古籍抄本、佛经等。观察表明: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典籍抄本、官府文档用纸,纤维分散均匀,纤维束少,打浆较细,纸质较好;而一般民间用纸,如民间私契、丸药包装纸,纤维交织不均,打浆不匀,纤维破碎程度较差,杂质或未除尽,纸质明显较次。分析抄纸工艺,可见主要为布纹纸,也有帘文纸。吐鲁番出土建兴三十六年(348)建初十四年(418)用纸,都是用织纹模抄造的布纹纸。其中建初十四年古纸,可以观察到纸模网目约为110孔/厘米2,是我国目前有准确纪年的早期布纹纸标本。
  布纹纸是比较古老的产品,表现着传统的工艺,汉、晋、南北朝时期,多为这种技法。值得强调说明的是新疆土法造纸,至今仍保持这一传统。因此,它接受的是中原地区比较古老的一种工艺。因而可以推论,其接受的时代当也是这一工艺在中原、河西地区流行的时代。
  帘纹纸,是晋以后始见的抄纸工艺。在潘氏测定的18件隋唐时期古纸中,除少量帘纹不显外,几乎都是帘纹纸。细致分析吐鲁番出土唐“白怀洛借钱契”、“卜老师借钱契”及“卜天寿《论语》郑注”、“宁和才授田户籍”,可以见出纸质有粗帘纹及制作稍精的细帘纹之别。学生习字等平常普通用纸,明显为粗帘纹,官府文档如户籍等,纸质即较精良。帘纹纸与敦煌石室中所见粗横帘纹纸,工艺一致。
  唐代吐鲁番地区已有了官办的造纸作坊,这得到阿斯塔那第93号墓中出土唐代文书的证明。文书有字“当上典狱配纸坊驱使”,可作为唐代已存在“纸坊”的确证。唐代四州既有纸坊,纸质标本显示的工艺与敦煌地区用纸又一样,这说明,当年吐鲁番地区纸张生产工艺得之于河西地区的影响;或者,生产者就直接来之于河西地区。如是,与两汉以后河西地区大量移民进入吐鲁番的历史背景又是可以统一的。
  在分析吐鲁番出土古纸标本时,还有一个工艺现象,在纸浆中加入淀粉糊,以使纸质平润、增光、受墨,而这种工艺方法,在今天新疆一些地区,还仍然保留使用。应该说,这一传统,也显示着历史的印痕。
  造纸工艺经过新疆传入阿拉伯并进一步及于非洲、欧洲广大地区,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这一工艺西传的中继站,就在新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