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58
颗粒名称: (一)南道
分类号: K875.9
页数: 8
页码: 016-0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丝绸之路南道路线是出敦煌至古鄯善之间的路段沿线的重要遗迹遗物。
关键词: 南道 丝路 沿线

内容

这是西汉以前即已存在,宋、元时期仍可通行的一条古道。张骞东返,班超西征,宋云取经,玄奘东归,马可·波罗来华,都曾循此道而前进。
  关于这一路线,《汉书》说是“从鄯善傍南山北,循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至于鄯善(今若羌县境)以东怎么走,到鄯善后如何“循河”,“循”什么“河”西行到莎车,则史无明文,一直给人以深深的悬念。
  南道,出敦煌至古鄯善之间的路段,究竟如何走?曾经提出过多说,有称是出敦煌先到楼兰,更由楼兰转鄯善;也提出过从鄯善以东系在“羌中”地区穿行的观点。近年,新疆沙漠、地理学者曾在罗布泊地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考察,根据实际地理形势,参证以沿线采集的文化遗物,自敦煌进入古鄯善国的米兰绿洲,其具体交通路线,最大的可能是:自敦煌沿疏勒河谷地西进,经过羊塔克库都克、库木库都克、土牙、阿其布拉克、敦力克进入米兰①。主要理由是,从地理形势看,出疏勒河谷向西,南有库姆塔格沙山,北为坚硬似铁、锐利若刀的龟裂盐漠,人、畜都难以行走。它们之间,是一条狭长的山麓水草地带,而且历史时期内,环境变化不大,自敦煌入米兰,这是唯一可以通行的径道,舍此无他;其次,沿途也采集到不少历史文物,如在库木库都克东部沙西井,曾采集到古代珠饰,唐代、清代钱币、马掌。附近山梁上见曾经长期使用,踩得相当平实的驼道。路畔有人工堆石,而且这里泉水出露,水丰草茂。在库木库都克,采集到铁马掌、小件铜器。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件已残的动物透雕铜饰牌①,明显具有鄂尔多斯青铜器风格,晚到匈奴文化中也不乏这样的饰件。在土牙,见到古墓遗迹。敦力克有古烽一区,方形,残高5米,夯土构筑,夯土层中夹芦苇,烽台下,残存半地穴式房舍四间。在敦力克古烽南约2公里,可以清楚见到一条古道。这里,距米兰绿洲35公里,进入米兰,了无困难。
  米兰绿洲,凭藉源自阿尔金山的独立水系——米兰河灌溉。米兰古遗址所在地区,黄土层厚达5~15米,土壤以轻壤、沙壤为主,含盐少,是罗布淖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少见的优质土壤,而且地下水埋藏深,矿化度弱,加上冬日少风,气候较温和,是十分理想的农垦地带,确实算得是古鄯善国中最为“肥美”的土地,适宜于农业经营。
  从地理形势分析,米兰绿洲,是距离敦煌最近的一处绿洲,又正好位于自敦煌至鄯善的狭长交通地带上,这一不同寻常的地理位置,自然使它在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性。鄯善王尉屠耆曾称:“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②从各种情况分析,这一伊循屯地,确实非米兰莫属。
  米兰,考古工作做得较多,人们比较熟悉。20世纪初,A.斯坦因报道过这里的古渠遗迹、唐代佛寺、吐蕃戍堡,他从这里一所佛寺割剥到伦敦、新德里的有翼天使像,作为罗马艺术风格的基督教文化题材,却出现在新疆东部盐渍荒漠深处的古代佛寺护壁上,曾经引起世界美术史界的思考。
  中国考古学者,近年在米兰地区工作,曾在吐蕃戍堡中发掘到数百件吐蕃文简牍,对与古米兰屯田有关的灌溉渠系曾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对灌区内大型干渠、支渠,斗、农、毛渠的布局,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得到了水头控制良好,干渠绕路平直整齐,渠系分布均匀,渠道引水势顺,全灌区均可得水的结论,并推论它是汉唐时代的一区屯田水利工程③。1989年秋,笔者到米兰地区,除踏勘过上述已见报道的遗迹外,又新发现一区遗址,采获一些重要的文物,可以为米兰遗址是伊循屯地提供新的证明。
  在仍然高耸于地面的吐蕃古戍堡东南不到2公里,位于米兰河西北岸第二台地上,新发现一区汉代居住遗址,占地约10万平方米(200×500米)。遗址范围内,陶片遍地。多夹沙灰、褐陶,火候较高。器型多罐、盆。均尖唇、折檐,特点鲜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相当数量灰陶上饰细绳纹。除多量陶器外,还采集到西汉五铢、三棱形铁镞、铁质鱼鳞甲片、大量铁器残片及断残铁刀。个别陶瓮还大半埋于地下。遗址区内,抛撒着多块玉料,大小不等,以青、白玉居多。西汉五铢、绳纹灰陶、三棱形铁镞,均显示了汉代风格。
  遗址区西北,灌区范围内(亦即吐蕃戍堡附近),当地老乡吴海忠牧羊时曾采集到一件镏金铜卧鹿,卧鹿之左前腿前曲,右前腿后曲至身下,与同样前曲的右后腿相接。姿势安适自然,枝角向后伸张,通长4.9厘米,通高4.2厘米。这类鹿饰,具有鲜明的考古文化及时代特征。在内蒙古草原上的鄂尔多斯,曾经发现过与此可以类比,形式相近的铜鹿,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作品。米兰出土卧鹿,与其形式相同,但制作更为精致。将这件铜鹿与汉代匈奴在这片地区的活动联系考虑,理由是充分的。
  还有值得一说的,是在吐蕃戍堡西南一区废弃佛寺的内护壁,我们又发现两躯有翼天使像,他们和A.斯坦因在M3所见的有翼天使像,其绘画及布局均呈同一风格,若出一人之手。斯坦因所见有翼天使像,当年均剥到了印度、英国。新见的画像,所在佛寺位置似与M3相当,但又不应是斯坦因当年编号的M3,因为M3的画像已被割剥它去。如是,则这类罗马艺术风格的画像,在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在罗布荒原上应该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表现着一种风气,一种潮流。可以推见当年基督教艺术在形式上依附于佛教,以及谙熟罗马艺术风格或犍陀罗艺术风格人才的东来,这表现着丝绸之路的精神,体现着“丝路”沿线文化艺术的交流。
  自米兰河谷台地上新见的汉代遗址,到布局整齐的古灌渠,坐落在灌溉范围内屯地上的佛寺、戍堡、遗址范围不下20平方公里。遍地可见古陶片,也可以见到古代冶炼遗址、窖址、墓地,早到西汉,晚到吐蕃占领若羌地区,时代延续相当长久。
  自米兰而西,约80公里,为若羌绿洲,这是藉若羌河水灌溉的一片沃土。黄文弼曾报道这里发现过古城①,F.贝格曼在这里见过彩陶②,但整个考古工作至今仍十分薄弱。最近调查,黄氏报道过的古城已基本无存,只是县城西郊还可见到一区巨型建筑遗迹,高仍达20米,近圆形,直径约30米,顶部有土坯建筑遗迹,底部曾采得夹沙红陶片,疑为唐代遗物。
  值得一说的是在若羌河出阿尔金山口一处峭壁断岩上,见一区古代城堡遗迹。断岩三面环水,一边与河谷台地相连。山势陡峻,相对高度约近100米,城堡依断岩顶部形势而铺展,东侧临水之峭壁曾用块石垒砌取平。部分堡墙仍存,残高2.5米上下。堡墙内可见石垒房址数区,十间左右。观察剖面,文化堆积颇厚,内含大量木炭、炭屑、灰烬,并见有青灰色条砖(40×24×6厘米)、石质甲片、铁炼砟、残铁器。古堡所在,是若羌绿洲进出阿尔金山的隘道,而且控制了若羌绿洲的生命之源——若羌河。其地位之重要是不言自明的。由于只是初步调查,仅据目前采获的少量遗物,还难以准确判明其时代。只是从文化层堆积丰厚分析,古堡延续时间相当长久。去此古堡20多公里,正当若羌绿洲与古堡之间,在若羌河西岸,还可以见到一区古堡遗迹,堡墙已半坍入河谷中。联系这两区遗迹分析,可以肯定,自古代若羌绿洲进入阿尔金山,沿河谷曾有军事性质的守御系统。从“丝路”角度说,揭示了自昆仑山北麓西行的“南道”与交通阿尔金山的“羌中道”,若羌河谷曾是其间联系的重要孔道。
  自若羌县城西行90公里,为瓦石峡绿洲,引瓦石峡河而灌溉。古代瓦石峡城,已淹没在今瓦石峡绿洲西南6公里处的一片红柳丛中。遗址区内,高三四米的红柳沙包丛丛簇簇,古代房屋遗迹,特征鲜明的窑址,大量陶片、人骨、残铁器及冶炼遗迹、玻璃器,均暴露在红柳沙包之间的地面。其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南北24米,东西1米)。国内外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多次在这里调查、发掘。1975年张平、黄小江又曾在这里进行发掘,得到多量宋—元时期玻璃器,如小口细颈凹底瓶、罐等。分析表明,这批玻璃器,是利用本地原料,使用有新疆特点的助熔剂生产的具有新疆特色的钠钙玻璃。但玻璃器器型及原料成分,明显存在古代伊朗、阿拉伯的影响①。发掘中还见到元初至元年间两纸文书。遗址废弃的时间应在元代前期。显示出宋、元时期丝路南道仍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自瓦石峡西行,目前公路傍阿尔金山北麓走。《汉书》说,南道出鄯善后“循河西行”,则应取车尔臣河谷西走。车尔臣河谷,目前为胡杨、红柳、芦苇丛生的灌木丛林,沿途水草不断。车尔臣河宽处,可达百米。在畜力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沿河谷西走,是相当理想的交通路线。我们曾沿车尔臣河谷进行了调查,确也发现了一些古代废址。如阿孜勒克,它失落在去河道不远处的一片枯死胡杨林中。胡杨直径粗大,或双人才能合抱。遗址区内,部分建筑废墟仍暴露于地面,以木为梁,土坯为墙,但不见文化遗物。附近发现墓地,以掏空的胡杨木为葬具,非伊斯兰文化特点,故可判定遗址废弃时间当在伊斯兰教传入这里以前。在塔地让乡克干墩,见两处古烽,烽墩已大多为沙掩覆,但仍可观察其构筑办法是芦草、红柳夹土坯,层层相叠。烽台附近,采集到夹沙红陶片,手制,具早期特征。这些与河谷平行的古烽,有力揭示了古代丝路的具体走向。沿车尔臣河谷前行,可抵今且末县城。
  且末县城稍偏西南,与车尔臣河故道相去不远,近年,发掘过扎洪鲁克墓地。墓地附近,为占地面积相当广大的纳勒克遗址。扎滚鲁克墓地,目前为一片去绿洲不太远的小沙漠。1985年,新疆博物馆曾在此发掘。墓室为竖穴。尸体保存完好,文身,穿着毛织衣裤、毡靴、毡帽,色彩如新。
  毛织物上染红色几何形图案。其他木弓、木箭、木质用器,也都显示了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据碳14测年结论,这是一批距今3000年前的墓葬遗存。值得注意的是墓中未见明显来自黄河流域或印度、伊朗文化色彩的文物。这表明当年即使存在与东、西方向的文化联系,还只能是处于初步的、偶然的状态,故未在这样的早期遗存中留下显著的影响。
  纳勒克遗址,是散布在古且末河谷一区范围相当大的早期遗存,遗址区内见居住遗迹。采集到的文物,有三棱式铁镞、大量褐陶片、残铁器、几何形花押、玻璃器等。自河谷左右向展开,有相当规整平直的渠道。量度其中一条,宽6米、深0.5米、长达50米左右。它与陶器,都显示着定居农业生产的特点。从陶器特征,可以见出与上述米兰遗址风格相近,故时代相去不会远。据此推论,遗址的废弃,也可能就在汉晋时期。遗址废弃前,这里当也是“南道”上的一处中继站。
  玄奘东归,自吐火逻故国东行,提到“析摩塔那故国,即且末地也。城郭巍然,人烟断绝”。对玄奘提到的这区且末废墟,读者往往都与这处规模相当大的遗存相联系。这不无可能,但却难以定论。我们在且末调查中,曾经明确了解到在县北大沙漠中,还保存着一座形制相当完整的古城,坐落在阿牙克河故道旁,北距县城约80公里,与尼雅、安迪尔正居于纬度相当的地理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测绘工作者在沙漠中还可以清楚看到城垣遗址,目前,这区古城已经淹没在沙漠之中。这是一处国内外考古界都还未涉足,因而更应予深入考察的古址,从研究“南道”路线走向、变化这一角度去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自且末西去,值得着重注意的是安迪尔古城。这是又一处已淹没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废墟。在目前有相当人口的安迪尔牧场以东稍偏北,距约20公里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吐火逻故国”,“国久空旷、城皆荒芜”,当是指此。1989年深秋,笔者偕刘文锁、肖小勇、于英俊同志在这片废墟中踏勘,对遗址范围广大、延续时间长久,而且经历过多次居住活动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斯坦因当年发掘过的唐代寺院,今天又大部分淹埋在了沙土之中,只是建筑木架的顶端及围墙,仍清楚可辨。我们在这里,采集到镟制得十分精美的建筑部件①。自唐代佛寺更向东南,地面不断见到陶片、钱币、碎铁片。采集中见到一枚和田马钱,一躯干裂得发白的木质菩萨像,还见到一件完好的手制带流罐。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文物,陶质夹沙,手制,直口、大流、单耳大平底,通高11厘米,器壁见烟炱痕。在楼兰城东一座可能早到西汉的墓葬中,近年曾发掘出土过一件形制相类的单耳带流罐。从楼兰到安迪尔古城中均见此文物,揭示了一条文化交流亦即交通联系的路线;同时也揭示安迪尔遗址人类活动的时间,可以早到西汉或西汉以前,经历过相当长的时间。但玄奘东归路过这里时,所见却是一片废弃的空城。20世纪初叶斯坦因在此发掘,却又见到了唐开元时的汉文题铭,还获得不少吐蕃文书,生动地说明在玄奘以后,这一废址又恢复过生机。这一历史时期多次居住的情况,斯坦因曾获得早晚地层叠压的说明,他得到的汉、唐钱币,佉卢文书,也可以增进我们对上述结论的认识。
  在关注、分析安迪尔遗址时,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后汉书·西域传》谈及且末以西时,只提精绝,对今天且末到民丰尼雅遗址之间的绿洲情况,竟未置一词。是东汉时安迪尔古城已经消失不为人所知?还是其他原因?如果东汉时安迪尔古城绿洲已经消失,则佉卢文是其后的遗留,而唐代题铭是第三次重建?这些,留给我们深深的悬念。其内在原因,须要深入一步的考古工作,尤其需要与水文、沙漠学科的学者们进行合作,才可望获得一个满意的结论。
  尼雅废墟,是古代精绝故址,斯坦因进行过多次发掘。新中国成立以后,最主要的成果是在尼雅遗址附近清理过一座汉代夫妇合葬墓,这是精绝王国社会上层人物的一座墓葬,尸体及随身衣服均未朽烂。除见多量汉代丝绸织锦外,还见到棉织品以及铜镜。印花棉布上,有菩萨像、龙纹。这是一批值得注意的资料,佛教传入的信息及多量锦绸的出现,都可以揭示“南道”丝路上的兴旺景象,黄河流域及印度文化,这时都已在塔克拉玛干深处留下了痕迹。在笔者主持的1991年对尼雅遗址的调查考察中,发现了一枚蚕茧(文物现存新疆考古所),结合遗址区内仍清楚可见的多量枯死桑树,可以结论,汉、晋时期,精绝居民已知采桑育蚕。这是新疆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育蚕缫丝资料,值得注意。
  喀拉墩,是克里雅故道上颇负盛名的一区古遗址,遗址活动在汉晋南北朝时期。据笔者1991年调查,遗址面积达3平方公里左右,大部分遗迹已覆盖在沙丘之下,沙丘未及的地面,差不多都可以见到遗迹、遗物。在木构方形城堡周围,可见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整齐田畦也历历在目。部分屋房仍暴露于地面,房舍傍果树成行。陶片、圆廓方孔铜钱、铁镟、铜刀、各种玻璃珠饰件件可见。这片绿洲,是克里雅河故道上汉—南北朝时期最大居民中心之一。不仅当年东西汉的“丝路”南道从这里经过,自库车、阿克苏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进入和田绿洲的丝路支线,这里也是重要一站。
  近年发掘的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对认识“丝路”南道是又一批重要资料。墓地位于洛浦县西南14公里处,墓葬时代早到西汉,晚至于晋。主要文物为具有特点的双系陶罐、木质用器、弓箭、大量毛织物、棉布、丝绸、织锦、汉镜。文物具有鲜明的西域文化特色①。丝绸织物及铜镜来自中原,毛织物大部分是本地所产,但也有一些可能来自西方。其中毛织人首马身像、人物头像,就是明显的例证。人首马身图像主题可能源自希腊神话。人物头像,挺直的高鼻明显具有希腊、罗马风格,十分精美的毛织人物像,却被剪裁成小块用于靴靿之上,显示着一种内在的不协调。
  和田约特干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其上贴塑人物、动物形象,生动传神。在新疆考古文化遗物中,这是极富特点的一批陶制品。陶质、制作工艺、器物造型均具有自身特色,其文化的精神值得进一步认识。
  “南道”自莎车入帕米尔,山间有径道可以通行,只是山险路陡,履步困难。进入帕米尔,重要中继站是塔什库尔干古城,古城位于今县城的北部,依山势而走,用块石、土坯砌筑。城内高低不平,相当地段仍残留房垣残迹。清蒲犁厅城,建于古城东部,笔者20世纪70年代在这里工作,曾选叠压于蒲犁城下的早期文化层,进行试掘,出土了唐代钱币及文物标本。取其中出土树枝进行碳14测年,经树轮校证,结论为距今1325±75年,当于唐代。结合有关文献记录,可以肯定,这里曾是渴盘陀王国首都,也是唐代葱岭守捉故址所在。由塔什库尔干古城沿塔什库尔干河谷南行,可以进入印度河上游,西南行,可以进入阿富汗瓦罕走廊。由阿富汗进一步西去伊朗、伊拉克、地中海周围地区,坦然无阻。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