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王朝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56
颗粒名称: (四)隋唐王朝时期
分类号: K875.9
页数: 1
页码: 013-0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王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交通发展到繁荣的历史阶段的情况。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隋唐王朝 考古

内容

进入隋唐,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丝路”交通发展到一个全新的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不论从昆仑山北麓、天山南麓、天山北麓走,都并无阻障。《隋书·裴矩传》谈及隋代通过西域远及欧洲的交通线路,称:“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渴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这段文字,说的是隋,实际也表现着唐代丝绸之路繁荣的景况,路有多条,条条可通,但结合交通地理条件,通过伊吾进入天山南麓的路线,经过伊吾、北庭进入伊犁河谷的路线,则明显居于一种主体的地位,是唐代最主要的交通干线。
  关于唐代丝路交通,《唐书·地理志》有相当记录。吐鲁番地区曾出土的晋—唐时期文书,对当年丝路沿线的路政建设多有表现,有助于我们对“丝路”情况的深入认识。
  为保证“丝路”交通,加强对丝路的管理,唐朝政府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保证往来官员交通、食宿之需。吐鲁番阿斯塔那曾出土安全“”在“”一件纸棺,糊制纸棺的材料是唐天宝十二载至十四载(753~755年)轮台、柳中两县下属郡坊、驿馆的马料账,来往官员住宿、用马耗料均逐日登记、逐日结算,因为是官方账册,其上钤有唐轮台、柳中两县的官印。所见驿馆名称有交河、天山、酸枣、礌石、神泉、达匪、草堆、银山、柳谷、吕光、东碛、石舍、柳中、罗护、赤亭等,当年唐代封疆大吏北庭副都护封常清及边塞诗人岑参来去住宿,用马、消耗马料的细账,也都历历在目。
  为维护社会安定,保证交通安全,“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置军镇。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仅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自甘州到西州途中有悬泉、苦水、常乐、盐池守捉;自西州至庭州,有亦亭烽、酸枣戍、岸头府游弈所;自西州至安西都护府途中有铁门关镇戍守捉。出土文书中所见烽铺,在伊州境内,有阿查勒烽、泥熟烽、故亭烽、青山烽、柽槌烽、高颈烽、速度烽、花泉烽、伊地具烽、柳望烽、明大烽、波色多烽、乙耳烽、乌谷铺、乌骨禄铺;西州境内有赤亭烽、小岭烽、维摩烽、神山烽、柳中上烽、武城上烽、交河上烽;在庭州境内者有耶勒烽、干坑烽、柽林烽等。这当然不是完整的统计,而是仅见于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中的部分烽铺。在吐鲁番盆地西缘,进入天山的阿拉沟口,笔者曾清理一处唐代戍堡,出土残文书中也见到鸜鹆镇、白水、黑鼻、鸜鹆、臰水、名岸、礓石、阿施等烽铺及不少戍卒的名录①。通过阿拉沟进入焉耆或伊犁,虽有孔道可以翻越,但山高路险,行旅穿行困难。即就是这样的所在,同样有烽、铺,派兵把守,维护交通安全,颇见当年组织的严密。
  为纠察奸宄、保证交通安全,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已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在罗布淖尔、尼雅的汉、晋遗址中,就见过所木简。而到唐代,制度更进一步完备,吐鲁番出土的石染典、唐益谦、蒋化明过所等,对了解唐代过所制度及有关交通路线,都是难得资料。石染典是安西商人,到瓜州市易,返程,由瓜州据原安西过所改给过所,途中经过的悬泉、常乐、苦水、盐地守捉,守捉官或守捉押官都勘验,签名放行。石染典到西州后,又要去伊州市易,西州都督府又改给过所,到伊州后,有伊州刺史的签押。唐益谦是安西官吏,要前往福州都督府长史唐循忠的任所,随同有唐循忠妾薛氏及奴、婢、马、驴等,申请文书要说明每人身份、年龄,奴婢、马匹的来路及证件,说明准备通过的路线涉及玉门、金城、大震、乌兰、潼蒲等官隘。由于路程遥远,问题涉及较多,请过所者身份也不是平常百姓,所以最后要经过当年西州都督王斛斯亲自批准签发。蒋化明过所丢失,在由西州返回北庭的途程中,即被酸枣戍检查拘留①。保留至今的这些过所文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表现了在丝绸之路上只要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
  为便于交通运输,唐代在西州这类“丝路”要冲上设置有“长行坊”,这是一种专司运输的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管理这类运输事务的官员称“长行转运史”。不仅在出土文书中见到“转运史”、“车坊”、“北馆坊”、“赤亭坊”,采办“车材”、“具”,贮备备用,也见到有关“长行驴”死后处理肉、皮的文书,而且木制、陶制牛车、马、驴、驼等更是屡见的文物。为保证“丝路”交通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更取得巨大成功。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出土文书数量颇多,有关论述不少,这里不赘述。很明显,没有屯田作为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沿线驻军、驿馆开支等等,都是很困难的。
  应该说,正是得力于唐代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才保证了唐代“丝路”交通的顺畅,“丝路”贸易的繁荣。
  论及陆上“丝路”交通,一般均止于唐代。实际唐代以后的陆上交通线,虽然因海上交通线的发展而相对降低了它在沟通亚、欧交通方面的地位,实际上它在唐代以后仍然是继续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的。即使如五代时的分裂割据,宋王朝实际并不能号令西北,使得“丝路”交通不能如唐朝一样畅达,但宋王朝与于阗回鹘政权,关系就相当密切;高昌回鹘与辽也有相当频繁的往来。元朝,通过陆路与欧洲的交通,又形成过一次高潮。明代,中国的大黄、茶叶,在欧洲、西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运输大黄、茶叶的路线就是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唐代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并没有完全退出亚欧交通联系的舞台,只是它们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而带有新的时代特征而已。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