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祁连山北麓人居生态环境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3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祁连山北麓人居生态环境的变化
分类号: C924.2
页数: 2
页码: 236-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祁连山北麓人居生态环境的变化的内容.
关键词: 祁连山 北麓人居 生态环境 变化

内容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一二六号发言材料刊登的是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同志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加强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的建议》,文中谈到目前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天然林缩减,功能削弱。森林覆盖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2.4%下降到现在的13.8%,森林林带由建国初期的1900米退缩至230米,如今浅山区森林已基本消失;灌木生长下限比20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30%的灌木已草原化,灌木盖度和高度分别下降了35%和20%。二是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祁连山北麓445.6万公顷草地,退化面积已达26%、盐碱化面积达4.09%、沙化面积达7.13%;水土流失面积达20.12%。可食牧草比重与1983年相比下降18%,每个羊单位需草面积由1983年的7亩增至目前的8至16亩;一、二等草原面积比重与1983年相比下降22个百分点。三是河道干涸,水源匮乏。由于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减退,大小河流水量减少,枯水期延长,前山地带部分河流流程缩短,河岸植被稀疏,河道沉积沙石,旱则洞,涝则泛,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下游凹地天然植物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有调查表明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671.14万公顷,较1999年增加59.24万公顷。四是冰川萎缩,雪线上升。据甘肃省气象科研所冰川考察资料,祁连山现有雪线比古雪线升高500至800米,祁连山冰川融水比20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导致积雪面积明显减少。据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米,西部为2.2米/年,远超过海洋性冰川的一般退缩幅度。有些专家预言,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型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本消亡。五是生物种类减少,病虫害蔓延。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和山区径流的减少,加剧了山区小气候的变化,长时间的干旱少雨,使祁连山森林景观渐呈破碎状,野生动物栖息地遭破坏,导致一些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下降。特别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稀野生动物如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处于濒危、灭绝状态;植物中原始的高大乔木植物种类也在逐年减少。20世纪以来,祁连山北麓的青海云杉林开始出现大面积的针叶发黄,长势衰弱、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每年发生各类森林病虫害3.4万公顷,占林地面积的30.6%,严重的地段部分林木成片死亡或趋于死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