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黑河流域古今生态的变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3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黑河流域古今生态的变化
分类号: C924.2
页数: 7
页码: 227-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黑河流域古今生态的变化,古代黑河流域的山体植被状况,古代黑河流域的河湖状况,古代肃州所设之牧马厂,《志》书中记载的肃州的具体的河湖,历史上神秘而美丽的居延海,额济纳旗绿洲林木面积的减少,黑河流量减少,湖泊干涸的内容.
关键词: 黑河流域 古今生态 变化

内容

黑河是我国的第二大内陆河。也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水系中最大的一支,发源于祁连山中,主要流经张掖,临泽,高台,嘉峪关,酒泉,金塔,再向北长途跋涉入内蒙的中外蒙之交处的居延海,全长约1000公里,横贯甘肃、内蒙两省。该地域古属雍州之地,战国秦汉时期此地为大月氏人的游牧地。西汉初年,由于冒顿单于的强大,匈奴人把大月氏人从祁连山逐出,成为匈奴昆邪王的牧地。到了西汉中期,汉王朝经过数十年之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大,为解除匈奴人对北部边防之压力,攘逐匈奴,在河西地区开设四郡,此地置张掖、酒泉二郡。张掖为张国臂掖之意,酒泉取其泉水众多味如美酒之意。清朝时设甘州、肃州直隶州。地当要冲,河山襟带为羌戎通驿之路,南有雪山嵯峨万仞,北有紫塞延袤千里,实为古代羌番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咽喉。当今设有张掖市,辖一区五县即甘州区、山丹、民乐、高台,临泽、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以及嘉峪关市、酒泉市的部分地区,总面积约有近10万平方公里。
  (一)古代黑河流域的山体植被状况
  从文献记载看,黑河流域的山体植被虽不如石羊河流域那么多名木名山,但亦相差不远,山体植被除松柏外,主要是美水茂草,是得天独厚的少有的广袤的牧场。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现根据《大清一统志·甘州府》和《大清一统志·肃州府》志的记载,将此二州所在的植被状况予以简述:
  雪山:在张掖县南一百里,多林木箭杆。
  临松山:在张掖县南,《隋书·地理志》:张掖有临松山,《寰宇记》:临松山,一名青松山,一名马踢山,又名丹岭山,在张掖县南182里。
  祁连山:《西河旧事》言:山在张掖、酒泉二郡界上,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一名天山。亦名白山。
  焉支山:在山丹县东南,接凉州府永昌县界?《西河旧事》云: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宜畜牧,与祁连山同。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括地志》:焉支山一名删丹山,在甘州删丹县东南五十里。
  金山:在山丹县西南......《汉晋春秋》云:是年氐池县大柳谷口,激波涌溢,有苍石立水中,文曰:大讨曹。《十六国春秋》云:吕光龙飞二年,沮渠蒙逊起兵攻拨临松,屯据金山,沮渠蒙逊元始五年,祀金山,西入苕濯,遣将袭卑和,自率众为继,循海而西,复入金山而归。
  龙首山:在山丹县西北二十五里边外......山阴有泉。
  文殊山:在州西南三十里,两峰南北对峙,水泉中流......又有滥尼山,一名淖泥山,在西南百余里文殊山南,其山多水泉,地泞泥,故名。
  榆木山:在高台县南四十里,上产榆树,故名,东起梨园,西尽暖泉,延长百余里。
  白城山:在高台县西南八十里......林泉之胜。
  合黎山:其山产茶,(在今高台县北)
  以上我们引述的材料虽然不多,但可以看出苍松翠柏的图景。现在我们引述《肃州志·南山》的记述作为黑河流域植被状况的小结:“南山松百里,阴翳车师东,参天拨地如虬龙,合抱岂止数十围,拜爵已受千年封”,其间最古老之树“曾阅汉唐平西戎”。
  (二)古代黑河流域的河湖状况
  《嘉庆重修一统志·甘州府》记载该府中的两条较大的河流,其一是张掖河,其二是弱水。张掖河就是今日之黑河,汉代的羌谷水。《汉书·地理志》言其行程二千一百里,《括地志》还详细记载了张掖河的不同名称:一名鲜水、一名合黎水、一名复袁水、一名副投河,发源于吐谷浑界,流入居延海。另一条大的河流是弱水(山丹河),源于山丹县南,后与张掖河合。张掖河的支流,志书尚未记载的还有梨园河、洪水河、八宝河等。
  除记载大河之外,府《志》还记载了当时州内的一些有名的泉水及宜牧之地所设置的牧马厂,大致有以下多处:
  赤泉:张掖县东南。
  甘泉:张掖县西一八十里甘峻山下,味甘冽。又城南门内东三十余步,亦有甘泉,北流出城,引以转皑。
  蓼泉:在张掖县西......《行都司志》:萼泉在卫西九十里,都渎间在其西。
  九眼泉:在张掖县西九十里。
  草湖泉:在张掖县张掖河,两岸多生芦苇,每年收草百余万束以饲马。
  暖泉:在山丹县东南四十五里,平地涌泉二穴,寒不冻,有大渠一,分闸五,共灌田七百一十八顷。
  石井:在山丹县东八十里,其水常满,汲之不竭。《行都司志》:井出石峡口山下。
  三十二井:在张掖县北边外,参差并列。
  乐得故城:后为甘州,因州东甘峻山为名,或言地多甘草,故名。
  昭武故城:在张掖县西北......晋改曰临泽。
  删丹故城:本汉旧县,按焉支山一名删丹山,故以县名。
  日勒故城:在山丹县东南,汉置,属张掖郡。《汉书·地里志》:日勒都尉治泽索谷,《赵充国传》:武威郡,张掖日勒皆当北塞,有通谷水草......。
  祁连废郡:在张掖县西南......《晋书·地理志》:永和中,张祚置汉阳县以守牧地。
  (三)古代肃州所设之牧马厂
  永固城,在山丹县境,去府治东南一百八十里,有牧马厂。
  洪水堡,在张掖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县南山场柏树湾有牧马厂。县东观音口内混泉,有甘州城守营牧马厂。
  南古城堡,在张掖县南一百里,柳沟河有牧马厂。
  梨园堡,张掖县南一百里,有牧马厂。
  石峡口堡,在山丹县东八十里,有牧马厂。又独峰口,有山丹营牧马厂。
  (四)《志》书中记载的肃州的具体的河湖
  托来河,根据《舆图》所载,今托来河发源于州西南五百余里的番界中,有三大支流,最西者曰托来河,其西又有辉图巴尔呼河,北流百余里,与托来河合。又东北百余里有巴哈额齐讷二河,分流二百里许,合流,又北数十里与托来河混为一,又东北二百余里入边,绕州南至州东北合西来之水,又东北出边过金桥寺,稍折而北。又转东与张掖河合,又北五百余里入居延海。
  红水,在州东南三十里,源出南山,北流合白水,入托来河,以水有红色故名。
  白水,源出州西南二十里,下合红水。
  沙河,在州东四十里,源出雪山,北流入托来河。
  清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州西北清水泉,东流入托来河。
  黑水,在州西北120里,源出黑水泉,会清水流。
  放驿湖:在州东南一里,周六里余。
  铧尖湖:在州东南二十里,有二湖,皆放牧之所。
  郑家湖:在州北七里郑家堡前。
  花城儿湖:在县北八十里,地属新城堡。
  仓儿湖:在州北二十五里,俗谓之大湖场。
  五霸湖:在高台县东十二里。
  大芦湾湖:在县东北二十里。
  黑家站家湖:在县东四十里。
  鸳鸯湖:在高台县西十里。
  七霸湖:在县西十五里。
  月牙湖:在县西北五里。
  高台站家湖:在县西北五里。
  水磨湖:在县西北十里。
  海底湖:在县西北十里。
  苇荡湖:在县西北十五里。
  狼窝湖:在县西北二十里。
  李家湖:在县西北二十里。
  官军湖:在高台县镇夷所城东南三里。
  局匠湖:在城东南十里,旧为牧放之地。
  夜不收湖:在城东北五十里,胭脂堡旁。
  大湖:在高台县镇夷所西一里。
  乌鲁讷湖:在城北边外五百里。
  (五)历史上神秘而美丽的居延海
  前面所述的黑河、张掖河就是今日之额济纳河,额济纳河经过周折之后最后注入居延海,古称流沙。《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以及《元和郡县图志》均有记载。关于居延海在历史上的面积说法不一,但相差无几。杜海斌认为:
  历史上的居延面积曾达到800平方公里(杜海斌:《居延二千年历史环境的变迁》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期)。
  而杜弋鹏则认为:
  古居延海面积达720平方公里(杜弋鹏:《阿拉善尘暴:你在诉说什么》刊于《光明日报》1996年5月14日)。
  总之水域面积相当壮观。古居延海面积的缩小是从宋朝末年开始的,但宋朝末年直到19世纪50年代仍维持在3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不变。杜弋鹏认为:
  到宋朝末年,河水(指今之额济纳河)改道,逐渐消失后,形成的新居延海面积还有300多平方公里(见前注)。《人民政协报》记者李宏前往考察并于2001年10月31日发表在该报上的《额济纳绿洲面临消失险境》中指出:
  “50年前,东西居延海分别有水面35平方公里和287平方公里”。
  从中可以看到从宋朝末年到上午世纪50年代,历时近千年,居延海的面积相当稳定没有变化。居延海及其沿黑河两岸的植被被草丛和密林所覆盖。林学家董正钧早在19世纪40年代考察黑河时指出:
  “南由狼心山老树窝起,北至河口,沿东西河及其支流两岸,直达居延海滨,均布满天然森林??红柳高达丈余,密生处,人不可入,一望无际方园数千里,堪称奇观。”对于额济纳旗生态环境的记述,马天鹤的《内外蒙古考察日记》篇幅颇多,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令人十分神往,我们不妨把他的日记摘录数篇於下:
  (1926年)十月二十八日:
  “起视林源,大数百亩,树数千株,可以说是额济纳的富源??此地水草肥美,草木繁盛??
  沿河岸行,西望河边,胡桐树林延亘,一直数十里。”
  (1926年)十月二十九日
  “早起四望,见西面大林密布,细苇丛生,??十二时行,沿途硬沙,西面林更密,草更茂,一望无际,不知几千百亩??入晚,行数十里,穿林而过,草木益密。”
  (1926年)十月三十日:
  “下午一时行,沿途芨芨草高三、四尺,细苇杂生,一望皆是,不知几千百亩。”
  (1926年)十一月二日:
  “早起四望,周围全是树木,深密无际,十二时行,一路在密林茂草中穿过??非披荆斩棘不可,一直数十里,依然草木广茂,胡桐、柽柳等或则大数围抱,或则高五六丈,或则一丛方丈,甚至数丈,想见上古洪荒时代之景况。“(转引自杜海斌:《居延二千年历史环境的变迁》刊于《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1期)从马天鹤先生所记载的额济纳之胡桐柽柳竟然能长到粗达数围抱,高则五六丈,可知经历了何等久远的年代,他所记载的这一区域为原始森林区是确定无疑的。
  够了,无须我在这里再加总结,我们可以想象到20个世纪40年以前的额济纳是何等的诱人。
  (六)额济纳旗绿洲林木面积的减少
  据记载,早在50年前额济纳旗的绿洲面积是32万平方公里,而如今只剩下0.3万平方公里??以前额济纳旗入境的两条河流两岸的胡杨林有75万亩,红柳林225万亩,而如今减少到34万亩和150万亩。草本植物有130多种,如今只剩下不到30种(李宏:《额济纳旗绿洲面临消失的险境》,刊于《人民政协报》2001年10月3日)。
  另据全国政协委员其仁旺其格的调查,分布于黑河下游额济纳境内以东、西居延海为主体的面积为2488平方公里的湖泊、盐化沼泽、芦苇湿地大幅度萎缩乃至相继消失。6500平方公里的绿洲已退化到3300多平方公里,113万公顷的梭梭林仅剩下38万公顷残林,50万公顷的天然次生林仅剩下294公顷残林,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植被覆盖率降低了30%、80%,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由于湖泊干涸,绿洲萎缩,植被退化沙漠扩大,沙尘暴发生次数增多,强度增大,危害加重,京津唐地区的扬沙、尘雾天气多源于阿拉善地区。目前其境内的三大沙漠每年以10米~20米的速度(折合约1000平方公里)扩展,人工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沙漠化程度(其仁旺其格:《阿拉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载于《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6日)。
  山丹军马场山坡牧场的灌木林在1964至1984年20年间,因开荒种地和超负荷放牧被毁面积达37600亩以上,祁连山草场现在普遍出现了草原退化,如肃南县草场退化面积已达106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50%,军马场退化草场达658461亩,占整体可利用草场的38.5%,黑河流域沙漠化发展速度达到年均2.6%~6.8%(程国栋:《论干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态生态建设》载于《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第1期)。
  (七)黑河流量减少,湖泊干涸
  据《理论研究》1999第1期所载王芳、秋才的《西部各地区间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知,20世纪50年代黑河水流入额济纳的水量在12亿立方米~13亿立方米左右,60~70年代至少也保持在10亿立方米以上,能基本维持额济纳旗生态平衡和人民生活用水。8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用水剧增,黑河入旗水量锐减至4亿立方米,枯水年仅有2亿立方米,1992年再减至1.83亿立方米。据记者李宏观察到情况是90年代与70年代相比,黑河流入额济纳的水量减少了44%,河道断流期由原来的100天延长到200多天,流域内30多条支流先后消失,东,西居延海等12个大小湖泊完全枯竭(西居延海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于1973年、1980年、1986年三次干涸、变成一个间歇性湖泊,到1992年彻底干涸)。16个泉眼,4个沼泽地完全消失,370万亩的原水域变成了盐碱滩。
  河水断流、湖泊之于涸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难。据《光明日报》1996年5月14日所载杜弋鹏的《阿拉善尘暴你在诉说什么》一文所载,1988年到1995年间沿河的吉日嘎郎图、苏古淖尔、赛汉桃来三个苏木地下水位平均降低111米,远离河道的地方,水位下降程度可想而知了。有关部门调查发现,沿河牧区1548眼简井中的1018眼干枯了,许多农户只好到十多里外去取水。
  居延海干枯之后,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的衰竭与死亡,沙漠化急剧发展,特别是在额济纳旗狼心山以北东西两河下游三角洲上,植被退化和沙漠化十分严重,天然生长的乔、灌、草三层结构,逐渐演化为二层,单层,甚至全部枯死,裸露的地面和松散的河流沉积物不断遭受风力的侵蚀,在风力的作用下原先繁茂的河岸植被在一侧堆积成胡杨、红柳沙包。河道干涸后,胡杨、红柳因失去水分供给逐渐枯萎死亡。古老的居延绿洲正面临着一场灭顶的生态灾难,那些半流动、流动的沙包正逐渐吞噬着千百年来人类居住的家园。据兰州沙漠所1986年调查,额济纳旗仅绿洲地带内沙漠化土地就达26362.5平方公里,占绿洲面积的87.2%(见吴晓军:《西北生态启示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42页)。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