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难以忍受的承载能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难以忍受的承载能力
分类号: C924.2
页数: 14
页码: 214-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地区人口的古今变化,河西走廊地区人口的古今变化,汉代塔里木地区的人口分布的内容.
关键词: 新疆 河西走廊 塔里木 人口 古今变化

内容

一、新疆地区人口的古今变化
  二、河西走廊地区人口的古今变化
  三、汉代塔里木地区的人口分布
  《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所载梁景之文章,题目叫《汉代塔里木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变迁》。论及汉代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的特点,他提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其不平衡性表现在:古代沿天山南麓的北道,比塔里木盆地南沿的南道,人口分布要稠密,他得出的结论是:北道分布的人口数为189 444 人,南道人口分布的数量是87 596人,南道人口与北道人口之比是1∶2.16 ,这一思考与寻求南北道人口的变化的特征与规律,是值得借鉴的。笔者也进行了统计,与梁先生的数字大致相同但略有出入。具体统计情况如下,梁文云:北道诸国或地区的人口,据《汉书·西城传》记载:山国有众5000,焉耆国32100,尉犁国9600,尉头国2300,危须国4900,姑墨国24500,温宿国8400,龟兹国81317,疏勒国18647,乌垒1200,渠犁1480,各国(地)人口合计为189444人,南道诸国中鄯善国为14100人,若羌国1750人,且末国1610人,小宛国1050人,精绝国3360人,戎卢国1610人,渠勒国2170人,扜弥国20040人,于阗国19300人,皮山国3500人,乌秅国2733人,莎车国16373人,各国人口合计为87596人,两地区的人口总数分别为189444人与87596人,二者之比为2.16∶1。
  上面进行的统计与计算有不足的地方,应该把车师地区的人口也算作北道,这是因为《汉书·西域传》中把车师列入北道,如《西域传》云: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所以应该地把车师的人口算入北道,这样加上车师前国人口6050人,加上车师都尉人口960人,北道的总人口为197357人,南道的人口我们计算的数字是104263人,二者之比为1.89∶1,与梁先生的数字有出入,而这个比例与今天南北人口之比基本相同。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册统计目前的比例是1.898∶1。这与两千年前南北道人口之比是非常接近。我们不妨把当今的南北道人口具体列出便可看得更加清楚。当今南道的人口是这样的:若羌县2.9万,且末县5.5万,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3.1万,和田市17万,和田县26.2万,墨玉县40.5万,皮山县21.6万,洛浦县23.6万,策勒县13.2万,于田县21.2万,民丰县3.2万,莎车县62.1万,泽普县17万,叶城县36.9万,麦盖提县20.2万,共计314.2万。而北道的人口是这样的:阿图什市20万,阿克陶县6.3万,阿合奇县3.4万,乌恰县4.2万,阿拉尔市17万,图木舒克市12万,喀什市32万,疏附县36万,疏勒县28.7万,英吉沙县21.3万,岳普湖2.9万,伽师县31.1万,巴楚县37.6万,阿克苏市52万,温宿县21.9万,库车县38.9万,沙雅县20.3万,新和县3.9万,拜城县19万,乌什县17.7万,阿瓦提县19万,柯平县3.8万,库尔勒市36万,轮台县9.2万,尉犁县10.3万,和静县17万,和硕县6.3万,博湖县6万,焉耆县11.7万,吐鲁番市14万,鄯善县19.7万,托克逊县10.2万,总计为588.6万,与南道的人口314.2万相比,其比值为1.87∶1。
  上面的数据是塔里木盆地在西汉时期南北道人口的分布与南北道人口之比例,计算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一个两千年前后南北道人口比例基本不变的惊人结论。历经两千多年南北道的人口由三十来万增长到千万,增长了三十倍,但南北道人口数量的比例不变值得探讨,不变的原因是什么非常值得思考。是不是在一定生态条件下其容量是一个定值,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均衡的。若以塔里木盆地人口增长的比例看是不低的,西汉时期西域以东的中国人口的总量是6000来万,塔里木盆地的人口是30来万,约占千分之五,而今天塔里木盆地的人口是近千万,约占十三亿人口的千分之七点七。看来经过近二千年的变化,塔里木盆地人口增长的比例要大于塔里木盆地以东人口增长的比例,这说明塔里木盆地在一些方面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内地。
  关于塔里木盆地人口分布的地理问题,梁景之先生的文章共讲了四点,讲得很好。他认为有四种类型,这便是荒漠绿洲型,河谷山地型,荒漠草原型,盆地绿洲型。他认为荒漠绿洲型主要是指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以农为主的各国或地区,如且末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自且末以西诸国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状况都基本相同。属于荒漠绿洲型的还有精绝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于阗居民从事农牧,多桑麻,龟兹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冶铸酿酒也很发达。疏勒居民从事农业,精工艺开采铜铁,姑墨居民以农为主兼营牧业,产铜铁。乌垒土地肥沃,莎车,扜弥,皮山等也是以农为主兼营畜牧,总之这种荒漠绿洲型诸国以农为主,人口较多。第二种类型的诸国是河谷山地型,人口稀少,多分布于天山、昆仑山及帕米尔等地区的河流谷地或高山低地一带,交通不便,多以牧业为主,如乌秅国,山居,田石间出小步马,有驴无牛。山国,民山居,寄田籴谷于焉耆,危须,休循国,王治飞鸟谷,因畜逐水草。捐毒国,随水草,依葱领。西夜国其种类氐羌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蒲犁国,寄田莎车。依耐国与子合国俗相同,少谷,寄田莎车、疏勒。无雷国俗与子合同,从事游牧。尉头国田畜随水草。温宿土地物类所有与鄯善同。小宛,戎卢,渠勒皆处于高山谷地,即便今天也以游牧为主。第三种类型是荒漠草原型,此为人口地理分布诸类型中,人口最稀少的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荒漠平原或荒漠高山坡地地带,如鄯善若羌等国,这些国家的人口基本以游牧为主,由于自然条件差,植被不好,所以人口也很稀少。第四种类型的是盆地绿洲型,此种类型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低地地区,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植被好,居民人口多,以农为主兼营畜牧业,如当时焉耆国居民务农捕鱼畜牧,直到今天其分布特点依然十分突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