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朝前期新疆的人口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3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朝前期新疆的人口概况
分类号: K249
页数: 12
页码: 189-2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朝前期新疆的人口概况包括维吾尔族人口及村庄分布,工商业人口数量的内容.
关键词: 清朝前期 新疆 人口概况

内容

一、维吾尔族人口及村庄分布
  有关清朝时期新疆的人口资料,与前一时期相比,比较丰富,数据较多,其来源也并非一家,但各家之间的说法也并不一致,现参阅《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一书,将有关资料照录于下。
  以上是《西域图志》中所载之数字。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资料零零星星地反映了新疆人口,现举例于下。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椿园所著之《西域闻见录》卷2,言及库车的维吾尔族人口有3~5万户,经霍集占之乱,后仅余千户。言及阿克苏的维吾尔族人口有2万余户。
  辟展的维吾尔族人口,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和宁所撰之《回疆通志》卷11引《旧程途纪略》载:
  辟展......住回民四五百户。
  喀喇沙尔的维吾尔族人口,《回疆通志》载:
  库尔勒回城回民六百七十户,布占尔回城回民七百零七户。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林则徐被流放新疆时,言说哈密的维吾尔族人口有1万多户。《荷戈纪程》载:
  哈密......城内及附近回民约万余户。
  林则徐所述之哈密人口,是1842年时的情况,万户约有5万余人。然而左宗棠的说法则不然,他认为哈密的维吾尔族人口有2~3万人,到1874年时仅存2000~3000人。这些数字在《平定陕甘新方略》卷219中都有记载。
  左宗棠所言哈密人口,是指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时的事情,上下相距30余年的时间。
  阿克苏的人口,据左宗棠言,在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时,守城的维吾尔族人口竟达10万以上,《平定陕甘新方略》卷305中就有记载。当然,阿克苏的人口不可能有10万以上,由于军事行动,暂时居住的兵民等人口有10万以上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些人可能是因为军事原因,从不同地区、不同地方聚集而来的。
  伽师的人口,1911年所修的《新疆图志》卷4所载有4万多人。
  伽师是喀什下属的一个县,该县的人口已达4万多人,当然这是公元1911年时的情况,而与145年前(乾隆三十一年,即公元1766年)的情况相比,当时整个喀什地区才有人口6万多人、可见其增长速度之快。
  总之,根据《西域图志》的记载,在乾隆三十一年时,新疆的维吾尔族人口有6687户,有口262078人。而到了1912年之时,即时隔146年后,新疆的总人口达到了2085340人,①其中绝大多数为维吾尔族人口。
  以上是从户口数字人手来说明当时的人口状况的,下面我们从村庄情况入手,来看看当时新疆的人口分布。
  村庄的分布情况是根据《圣武记》的记载。据说,在17世纪时,新疆地区估计有千余村庄,而且有些地区村庄的分布相当稠密。
  回部者,天山南路也......其间大小回城数十,回庄小堡千计。
  《西域图志》卷33亦有当时新疆回庄稠密程度的记载:
  回部......城村络绎,棋布星罗,几于烟火相望。
  叶尔羌《西域图志》卷18言说叶尔羌“远近所属村庄甚多,其最著者得二十有七”。《新疆识略》卷3记载了叶尔羌所属回庄凡35处,而巴哈齐、阿雅克齐、稍达噶尔这3处附城无村落,加上叶尔羌城本身,除去4个,真正属叶尔羌城所属的有31个回庄。
  和阗《西域图志》卷19言说“和阗境内,村庄栉比,最著者凡六城”。《新疆识略》卷3把这6城依次列出:一曰伊里奇城,二曰哈喇哈什城(在伊里奇城北70里),三曰玉陇哈什村,在伊里奇城东10里;四曰策勒村,在玉陇哈什村东南230里;五曰克里雅城,在策勒村东北180里;六曰塔克努喇村,在克里雅城南山内350里。
  此外,其他一些城市的卫星村庄,仅有数字而无具体庄名,类似这种情况的有:英吉沙尔《新疆识略》卷3载:
  英吉沙尔城......所属回庄九。
  阿克苏《西域图志》卷16载:
  阿克苏......所属村庄凡三十有六。
  但《新疆识略》卷3所载之数字与《西域图志》不同。
  阿克苏城,所属回庄二十二。
  乌什《西域图志》卷17载:
  乌什......所属村庄凡十有一。
  拜城《西域图志》卷16载:
  拜城在赛喇木西九十里......所属村庄凡二十有二。
  在这22个小村庄当中,又有4个村庄下面还包括了若干小村庄:
  都尔伯勒津 凡二庄,西北距拜城二十里。
  沙哈尔 凡三庄,东距拜城二里。
  托木硕克 凡二庄,西南距拜城二十五里。
  喀资干 凡二庄,西南距拜城三十里。
  如果加上这9个子村庄,则《西域图志》认为拜城所属村庄共有27个(与前面18个不包括“庄”的“村庄”合计)。
  《新疆识略》卷3所载之拜城所属的村庄仅有18个。
  拜城所属回庄十八。
  赛喇木《西域图志》卷16所载赛喇木的村庄有11个。
  赛喇木......东北距库车城二百十里,所属村庄凡十有一。
  而在这11个村庄当中,又有5个村庄下辖有小的村庄,这便是:
  托克三,凡四庄......东......至赛喇木城四十里。
  堪齐塔木,凡二庄......东南距赛喇木城四十里。
  明哲克得,凡二庄......东南距赛喇木城十五里。
  雅哈阿里克,凡五庄......东南距赛喇木城十里。
  拉布帕尔,凡二庄......南距赛喇木城十五里。
  《新疆识略》卷3有关赛里木(即赛喇木)村庄的记述与上不同,它认为赛里木回城所属回庄有9个。《新疆识略》与《西域图志》不同之处就在于《西域图志》所言之村庄,有些还下辖有更小的村庄,而《新疆识略》却未言及大村庄之下还辖有小村庄之事。
  库车《回疆通志》卷10载:
  库车所属回庄八十四处。
  《新疆识略》卷3载:
  库车所属回庄九十七。
  《西域图志》卷15在言及库车附近一些地方户口稠密时云:
  托和鼐(属库车》......村落比连,烟户稠密,西距库车城六十里。
  常格在库车城南七十里,庐舍比密,为大村庄。
  沙雅尔《回疆通志》卷10载:
  沙稚尔所属回庄三十四处。
  《新疆识略》卷3载:
  沙雅尔回城,在库车城正南一百八十里。......所属回庄三十二。
  以上文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乾嘉时期新疆的村落情况,由于不同史料统计方法不同,故在回庄的数目上略有出入。不过在当时新疆已有1000多个维吾尔村庄是事实。根据村庄的数目和乾隆平定新疆后所作的粗略人口统计,当时大约有26万多人。除去大的城市人口较多外,每个村庄的人口为100~200多人不等。
  上面所引数据,是在乾隆统一新疆
  后所统计的数字,另外还有一些资料,反映在乾隆统一新疆前那里部分地区的人口要大大超过统一后的人口。
  《回疆通志》卷12记述在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时,大军平定伊犁。将军班第始将布喇尼敦、霍集占兄弟二人释放,使归叶尔羌故地,招集回人,投顺清朝,但霍集占却煽动反叛。
  由是叶尔羌、喀什噶尔、和田所属之数十万回户皆从之起事......自叶尔羌至库车、阿克苏、乌什、拜城、赛里格城回人皆为其挟制煽动。
  从“数十万回户”受霍集占煽动分析,恐怕当时的新疆人口有百万之多。
  另据《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20所载,根据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等奏言,喀什噶尔赛音·伊苏卜伯克称,在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喀什噶尔有2万余户。
  乾隆二十年五月壬辰,定边左副将军阿睦撒纳等奏言,又喀什噶尔赛音·伊苏卜伯克告称:“我系喀什噶尔‘宰桑’,为达瓦齐(准噶尔汗国最后一个汗)革退,留住伊犁,今愿派兵二十名效力,事定之日,祈遣使回住游牧处,将旧属二万余户,携带来降。”
  以上说明在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时,喀什噶尔的人口有2万户,但在乾隆平定南疆时,喀什噶尔的人口仅有1.4万多户,说明统一之后不如统一之前人口多。
  (一)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时的鲁克察克人口
  康熙六十年时,鲁克察克的人口约有万人以上。我们可以从《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9抚远大将军允禵的奏疏中得知。奏疏言:
  据靖逆将军富宁安呈报,和勒博斯额穆齐“宰桑”率五百厄鲁特兵,将回人围困,彼此互有杀伤......若遣兵救援,厄普特势必逃窜,回人必祈留兵护守。但留兵少,则无益于事,多则粮运艰难,不留兵,则鲁克察克有回人万余势必随入内地,不收抚,则旋师后,恐厄鲁特乘之,欲收抚,又恐无以资口实。屯驻哈密,则地狭小。扎萨克额敏亦不能收卹......以此筹划再四,来即救援。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15言吐鲁番共有回人万余人,这是额敏所辖人口。《藩部要略》卷15载,康熙五十九年,另有吐鲁番头目曰阿济斯和卓者,不即降,走准噶尔,策妄阿喇布坦授之兵,胁吐鲁番数千户徙喀喇沙尔。由此分析,吐鲁番人口在2万以上。
  (二)赛里木人口
  《西域图志》载赛里木只有1627人,而以前这里有5000余人。《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59载,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七月甲辰,雅尔哈善等奏言:
  复询同来回众,俱称赛里木原有五千余人,被霍集占残害,伤损大半。
  赛里木人众由5000余人减少到不足2000人,其原因是由于霍集占统治时期的残暴所造成的。
  《西域图志》载叶尔羌只有15574户人,而以前这个地方有2万多户。《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5记载,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七月丁巳时,定边右副将军富德等疏奏叶尔羌:
  查询从前户口,二万三千有奇,现在仍二万户。
  (三)乌什人口
  关于乌什的人口,《西域图志》载乌什人口仅有822户,2158人,但在此之前,乌什有2万多人。《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62记载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九月庚戌兆惠的奏疏,疏言:
  现在招降乌什城回人五千户,二万余口。
  《西域闻见录》卷2也曾说乌什的人口是:
  户口本数万。
  (四)和阗的维吾尔族人口
  和阗的维吾尔族人口有不同的记载,《西域图志》载有13642户。《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79所载福禄等所奏报的户数有13143户,41286口人。而且这个数字与齐凌札卜的原查数目相比,户缺5457户,口缺31257人。《平定准噶尔方略》是这样记载的:
  上谕军机大臣曰:“福禄等奏,详查和阗六城回人,共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三户,四万一千二百八十六口。较齐凌札卜等原查数目,缺五千四
  百五十七户,三万一千二百五十七口。
  总之,和阗的人口有3个不同的数字,这便是《西域图志》所言之13642户。《平定准噶尔方略》中所载之福禄上奏数户为13143,口为41286人。另外,还有齐凌札卜的原查数目,即户为18600,口为72543人。
  (五)库车人口
  库车的人口,《西域图志》载有维吾尔族1112户。但是,《西域闻见录》卷8所载差距甚大,言说库车有“三五万户”。户口减少的原因是霍集占之乱,社会不安,因此老百姓逃亡者甚多,仅存有千余户。
  总之,新疆的人口数量变动很大,这种变动主要是来自政治方面的影响,而自然灾害方面的影响倒并不多见。新疆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归于统一的,《西域图志》卷33言说在统一之后的20多年间,人口数量几乎增长了10倍。
  (回部归诚后)渐归殷庶,从此天山南北......休养生息,日以繁滋,计口宜什倍于此,而目前因为未定额也。
  《西域图志》是乾隆四十七年即公元1782年刊印的,那么,20多年间人口增长10倍是不可能的,估计是统计不实,即原来统计时有隐漏现象。
  二、工商业人口数量
  在清王朝统治时期,维吾尔族的各种民生日用手工业比较完善,据说,凡与民生有关的日用品以及各类生产工具都能自给,例如,各种类型的铁制农具,战争用的多种铁制武器。还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手工业如皮货加工业、酿酒业、玉雕业、木器业、漆器业、棉织业等等。由于这些手工业的发展,必然有大量人口从事这些产业,成为手工业者。此外,在流通领域里,也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商业的人口。现将新疆工商业人口的具体情况叙述于下:首先,我们来看看新疆的采矿业。阿克苏地区产铜,单单开矿采铜的人户就达200
  户,约1000人。《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15载,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五月庚戌,上谕军机大臣曰:
  海明等据阿克苏阿奇木......呈,现在采铜回人一百户......不敷差遣。请设......回人二百户。
  以上所引,仅仅是阿克苏的采铜业就有200户人家从事这项工作,而类似这样的采矿业新疆还多得很,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做工者。
  《西域闻见录》卷2载:
  喀什噶尔土产......金、银......皆以充贡。
  《鄂本笃访契丹记》载:
  采玉之权,国王亦售诸商人,售价甚高。租期时间,无商人允许,他人不得往采。
  工人往作工者,皆结队前往,携一年糇粮,盖于短期时间,不能来至都市也。
  《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2载:
  库车附近......产硝磺。
  《西域图志》卷21载:
  额什克巴什“鄂拉”,在汗腾格里“鄂拉”南二百里,山形宽广,产硫黄。
  总之,类似开矿记载还有很多,均有民工从事此业,每个地方十户、上百户不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84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正月庚午,参赞大臣舒赫德等奏言:
  查阿克苏出产硝磺,臣曾派回人十户,采取交纳......以供阿克苏、乌什驻防兵丁之用。
  《新疆识略》卷9,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将军奏言:
  伊犁种地回人,应用耕作器具......派回人在伊犁河南山索果尔地方采挖生铁,锻炼应用,请于阿克苏移调熟悉采铁回人三十户以
  资采挖。
  总之,在新疆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在许多行业当中都是存在的。《西域闻见录》卷2记载喀什噶尔这座回城从事雕刻手工业的人数不少。
  习技巧,攻玉镂金,色泽精巧。
  同书还记载了阿克苏城技人攻玉制器的情况:
  尤多技艺之人,攻玉制器,精巧可观。
  以上所述主要是从工人口的情况,当然从工行业还不仅仅限于上述所举例证。但是可以肯定,新疆的各种手工业还是比较发达的,因为它能
  满足新疆人民生活、生产等方面的需要,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肯定有成千上万的人口。
  除了从工者外,从商的人口数字亦不小,在有关材料当中,反映了新疆一些城市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与大量人口从事商业活动有关,下面我们看看史籍所载的新疆商业的繁荣情况。
  《西域闻见录》卷1记述哈密商业繁荣的情况时云:
  哈密西关外,商贾云集,百货俱备,居然一大都会矣。
  《西域闻见录》卷14在记述辟展这个城市时写道:
  居民鳞接,商贾辐辏。
  《回疆通志》卷9在记述阿克苏商业发达,人口繁盛时云:
  (阿克苏)乃回疆第一冲繁要区也,街市交错,茶房、酒肆、旅店莫不整齐。“八杂尔”街长五里,为南路各回城四达之区。
  关于阿克苏商业繁荣之情况,《西域闻见录》也有记载:
  阿克苏......地当孔道,以故内地商民,外藩贸易,鳞集星萃,街市纷纭。每逢“八栅尔”会期,摩肩雨汗,货如雾拥。
  除了阿克苏、哈密、辟展之外,叶尔羌和喀什也是从商人口很多、商业十分繁荣的城市。《西域闻见录》卷2描述叶尔羌的商业繁荣时写道:
  (叶尔羌)“八栅尔”街长十里,每当会期,货若云屯,人如蜂聚,奇珍异宝,往往有之,牲畜果品,尤不可枚举。
  中国商贾,山、陕、江、浙之人,不辞险远,货贩其地。而外藩之人,如安集延、退摆特、郭酣、克什米尔等处,皆来贸易。
  不但中国的文献资料有此方面的记载,而外国来华之人亦有盛赞,如利玛窦的《鄂本笃访契丹记》中的叶尔羌,被赞为当时著名的商场。
  鸦儿看(即叶尔羌),为喀什噶尔国之都城,商贾如鲫,百货文汇,屹然为是方著名商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新疆的工商业是十分繁荣的,那么理所当然,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口是有一定数量的。而在新疆从事工商业的人口究竟占多大比例呢?一些文献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资料。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地方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数量。《新疆图志》卷1和卷2分别记载了迪化府和伊犁居民中之从事工商业的数字。
  迪化府,......业农工商者亦四五百户。
  伊犁......来占籍者多至千余户,而工商业者三百家。
  《新疆图志》卷4载:
  伽师......有工一万,商千。
  单就伽师而言,当时当地人口总数约4万余,而工商人口就占了1万多,也就是说,伽师地方工商业者的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的25%强。
  据《新疆图志》卷4载,叶尔羌地方农工商人口的比例与伽师的情况差不多,务农者占70%,其余为工商业者。
  因此,叶尔羌地方行业人口之比例状况为,务农者占7/10,务工者约占2/10,务商者约占1/10。这可能是工商业人口占比重较大的地方,而其他一些城市和地方的行业人口比例恐怕不会有这么大。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