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概况、民族分布及人口迁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明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概况、民族分布及人口迁移
分类号: K248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朝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人口概况、民族分布及人口迁移,西域主要民族的分布概况,明朝时期的人口迁移的内容.
关键词: 明朝 丝绸之路 人口概况 民族分布 人口迁移

内容

西域的畏兀儿人,是在公元1324年才真正隶属于元朝的,也就是说,在公元1324年的时候,畏兀儿并入察合台汗国。《新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传》言:
  泰定(公元1 3 24 ~1 3 28年)中,召还(指亦都护帖木儿补化),自此畏兀儿之地入于察合台后王。
  不但《新元史》有此记载,而且《蒙兀儿史记》亦有类似记载:
  泰定中召还,自此,畏兀儿之地长入于察阿歹后王矣。
  《元史·地理志·西北地理附录》中列有三大汗的属地名称,而在察合台汗——笃来帖木儿汗下有所载的畏兀儿的地名。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会修《经世大典》,笃来帖木儿奉诏与巴秃后王、旭烈兀后王各制本藩地图进呈。时察阿歹汗国疆土广大,突厥斯单、俱罗速、可萨尼牙外,兼有畏兀儿地、合儿鲁兀地及阿富汗之可不里、哥疾宁二城。其图即以笃来帖木儿与巴秃后王月思别乞(即月祖伯)、旭烈后王阿不赛因署名,是为西北三大汗。①
  明朝是公元1368年建立的,在明朝建立后不久,察合台汗国灭亡。察合台汗国灭亡后,西域形成了一些不相统属的割据势力,其大者称国,小者称“地面”,主要有:于阗、别失八里、土尔番、哈密、哈实哈儿、火州、柳城等。
  于阗的人口,《西域番国志》和《四夷广记》均有记载,《西域番国志》言于阗:
  人民可以万计,犹能知尊长其所长而无变态者。
  《四夷广记》言于阗在永乐十二年(公元14 14 年)时,吏部员外郎陈诚至其国,国主微弱,邻国交侵,人民仅万计,皆避居山谷间。
  除了于阗、别失八里这些较大的政权外,还有一些小的政权,如哈密、柳城(即鲁克沁)、土尔番、火州、哈实哈儿等。
  上述这些政权,其人口状况如何,由于史籍缺载,我们只能从零散的材料中加以分析,据《新疆图志》卷49所载,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土尔番地区有人口3万户,约15万人。如《新疆图志》载:(元末畏兀儿)地分为柳城、火州、土尔番三万户,以万户府统之而已。
  到了15世纪初,相对来说,火州、土尔番、鲁陈、哈实哈儿、今伊犁境,人口较多,其他地方比较荒凉。《西域番国志》记载得比较清楚:
  于阗......其封域之内,惟鲁陈、火州、土尔番、哈什哈、阿里麻里数处,略有城邑??其他处所,虽有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
  在准噶尔盆地周围,大概有16万蒙古人。
  秃黑鲁帖木儿于1361年不断向河中地区用兵,收复河中地区,察合台汗国又暂时得到统一。秃黑鲁帖木儿是察合台汗国王族中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他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天山以北16万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①
  在葱岭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包括锡尔河流域,大约有100万人口。
  1500年,哈萨克汗国击败帖木兰帝国占领河中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为: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包括玉雅克河流,首府土尔克斯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萨克汗国可汗哈斯木汗还制定了哈萨克汗国的第一部法典——《哈斯木汗法典》,有军队30万,统治着100万居民。②
  于阗国的人口,上面已经述及,在元朝末年时为1万户约5万口人。
  以上我们大致列出了西域一些地区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时的人口状况。可以这样说,这时的人口状况与西汉、东汉时期相比,仍然是相差不远的。
  一、西域主要民族的分布概况
  在明朝时期,西域的主要民族是以维吾尔人为主,次为回回人和蒙古人。
  有关哈密居民的记述,资料比较多,明人马文升的《兴复哈密国王记》载:
  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种族不贵。
  《使西域记》云:
  (哈密)人性犷悍,与蒙古、回回杂处,礼俗各异。
  《新疆图志》卷2言:
  其民三种杂居。
  柳城地区当时居住着回回人和畏兀儿人。《裔乘·西北夷》卷8载:
  鲁陈(即柳城)......居人有回回,畏兀儿二种。
  自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居住的是畏兀尔人,史书对此记载比较明确,《明史·西域传一》云:
  洪武中,太祖既定畏兀儿地,置安定等卫,渐逼哈密。
  这里所说的“渐逼哈密”,是指从嘉峪关以西到哈密这一带所建立之卫,《裔乘·西北夷》卷8详载了这8个卫的名称:
  自洪武以来,前后所置八卫,曰哈密、曰赤斤蒙古、曰安定、曰曲先、曰阿端、曰罕东左。其先后废者曰沙州,俱在嘉裕关西,而哈密最西。
  另外,还有一些佐证,说明自嘉峪关至哈密的河西走廊的居民是畏兀儿人,《明太祖实录》卷90载: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六月壬戌,西域撒里畏兀儿安定王卜烟帖木儿,遣其府尉麻答儿千户所剌尔嘉来朝。
  《明太祖实录》卷96载: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丙戌,置安定、阿端二卫指挥使司,从撒里畏兀儿卜烟帖木儿之请也。
  由上可知,安定、阿端二卫的设置是应撒里畏兀儿卜烟贴木儿之请而设立的,这二卫居住的是撒里畏兀儿人。
  于阗以及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为畏兀儿人的居住区,《新疆图志》卷4载:
  于阗......明仁宗以后,贡使渐稀,其后遂为回部。
  总之,在元末明初,西域各地区的民族分布大致如上所述。
  二、明朝时期的人口迁移
  沙州畏兀儿人向内地迁徙。在明代,由于土尔番势力的不断扩张,居住在沙州的畏兀儿人,为了避害,不断向明王朝叩关请附,向内地迁移。《明世宗实录》卷89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六月壬寅条载:
  帖木奇士巴俱在沙州番族,土鲁番威属之,岁征其妇女牛马,不胜侵暴,故......率其族帐男女数千人,叩关求附。
  除上述诸种情况以外,散见的西域人口迁徙于内地者仍然不少,《明实录》记载:
  贼党牙兰者,本曲先人,幼为番掠,长而黠健,阿力以妹妻之,握兵用事,久为西1陲患,至是获罪其主。七年(1528年)夏,率所部二千人来降......边臣悉处之内地。
  我们从刑部尚书胡世宁在打算放弃哈密的上言中,也透露出西域人口逃附肃州者很多。胡世宁言:
  拜牙即久归土鲁番,即还故土,亦其臣属。其他族裔,无可继者,回回一种,早已归之。哈剌灰、畏兀儿二族逃附肃州已久,不可驱之出关。
  以上所举数例,可以说是由西域向东方及内地的移民。而由东向西的移民则数量不多,其迁徙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种类型:
  西域某些地方政权势力强大,掳掠汉人。《明武宗实录》卷164载,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七月乙亥:
  初,土鲁番酋“速檀”满速儿谋攻肃州不克,多掠汉人以归。
  此外,掳掠与转卖人口方式的移民也是十分突出的。《明英宗实录》卷253记载了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五月壬申,敕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曰:
  累闻迤北走回人言,汉人男女先被达贼抢去,有转卖与尔哈密地方者,有自逃回尔地方潜住者,有经过尔处被尔部下拘留不发者,前后约
  有三千余人。中间被尔部下卖与撒马儿罕地面去者,约一千余人,其余尚有二千余人。
  蒙古人南下,迫使哈密人南迁至瓜州。在明朝天启年间,准噶尔强盛起来,准噶尔部势力进入哈密地区,而哈密地区的居民不得不南迁到沙州进行采矿,以事准噶尔豪酋。《新疆图志》卷2是这样记载的:
  天启以后,准噶尔强,逐土鲁番所置哈密城长,而额鲁特诸蒙古遂来杂处。哈密遗民之南徙者,分立“伯克”五人于瓜州,采金以事准酋,问
  与中国通市,仍称哈密。
  《新疆图志》所载,不但反映了哈密居民在准噶尔的扩张下南迁瓜州,而且也反映了额鲁特蒙古人来到哈密与当地人杂处的事实。蒙古人迁徙到哈密一事,其迹可寻。

附注

①《蒙兀儿史·察阿歹诸王列传》卷32。 ① ②《新疆地方史》第137、142页。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