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向中原的人口迁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向中原的人口迁移
分类号: K247
页数: 10
页码: 170-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向中原的人口迁移,蒙古人所进行的西征活动,不仅开拓了疆土,使唐中叶以来十分困难的中西交通变得非常发达,而且大大加速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内容.
关键词: 西域 蒙古宗藩 中原 人口迁移

内容

蒙古人所进行的西征活动,不仅开拓了疆土,使唐中叶以来十分困难的中西交通变得非常发达,而且大大加速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在西征过程中和西征结束之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各族人口,通过被俘、投降、经商、求官、应召等途径,大批来华。他们当中不仅有商人、军官、士兵、贵族,而且还有工匠、技师、教士、平民等,其中有妇女等各色人。从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规模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从来华人口的民族构成而言,是空前复杂的。
  如果说蒙古人的西征,是蒙古人与内地人口西迁的开始,那么,与此相应,它也是被征服地区人口迁至中原的开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蒙古人在西迁时,将不少被俘虏的西域、中亚和西亚人或改编成军队,或带到中土,试看下面的事实:
  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后,早在公元1209年,据有天山南面的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与北面的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一带的畏吾儿国主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慑于蒙古的威势,派遣使者前来表示降服,成吉思汗大为嘉许,不仅将女儿也立安敦许嫁给他,而且将其序列为第五子。①随后,一大批畏兀儿知识分子被征召到蒙古草原,如哈剌亦哈赤北鲁、塔塔统阿、岳帖木儿、布鲁海牙等,他们或直接参与大汗的机务,或充任诸王之师。以致到元朝建立时,史称:
  高昌之人,内侍禁近,外布行列。②
  从宋代以来一直占据丝绸之路东段的西夏政权,到蒙古崛起之后,已经呈衰落之势。成吉思汗在灭亡克烈、乃蛮并使汪古臣服之后,其势力范围已达西夏边境。成吉思汗早就耳闻河西地区的富庶,因此,他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征伐西夏的活动。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为了追击逃亡的乃蛮八部,第一次对西夏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结果攻破西夏边城力吉里寨,进抵经落思城,劫掠了大批人口。次年,又率兵入侵西夏,这次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对西夏的实力已有了充分的了解。于是,在公元1209年3月大举征伐西夏,几乎攻下西夏都城。后来,由于西夏襄宗李安全以纳女称臣请求议和,蒙古军队才撤兵北返,在北返途中,又带走了不少的西夏人到漠北。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出征花剌子模之后,对被攻克的地区,采取了屠杀和掠夺人口的政策,即凡是抵抗者,几乎都被杀死,投降者,成吉思汗一方面将其胜兵改编成军队,另一方面将居民中的工匠等有技艺的人,驱赶到蒙古,进行手工业生产,发展蒙古的手工业。据史籍记载,由阿剌黑那颜所率的西征大军中之左军5000人,进围巴纳克忒,城陷之后,蒙古军屠其军率,尽取所有居民中的工匠、青壮,以为“哈沙儿”(hashar,意为军队)①。公元1220年2月,不花剌城被攻克之后,妇女儿童被掳作奴隶,青壮年人则充“哈沙儿”队。②同年3月,撒麻耳干陷落后,成吉思汗从幸存人口中取各色工匠6万人,其中3万人分赐给诸子与族人作奴隶;另3万人组成军队,随军效用。③公元1221年2月,花剌子模国重镇玉杰赤在经历了顽强的抵抗之后,终因力尽而乞降。蒙古军尽驱居民出城,将各色工匠10万人驱往“东土”,儿童与少女皆沦为奴隶。④公元1222年春,成吉思汗派窝阔台顺印度河而下,在对哥疾宁进行征服的过程中,窝阔台把当地的工匠艺人全都俘送到了东土。⑤
  由以上事实我们清楚地看出,成吉思汗所统帅的西征大军的战果,不仅使这些被征服地区受控于蒙古人,由蒙古人管理,而且蒙古人还从这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的人口。这些被掠夺的人口主要是工匠、艺人,他们被遣送到了蒙古本土。除此而外,还有部分青壮年男子被编成军队,成为蒙古军队的一部分,另有妇女、儿童皆沦为奴隶,成为西征的成吉思汗诸子及其亲属的私有财产。无论是被编入蒙古军队的青壮年男子,还是沦为奴隶的妇女、儿童,他们与被遣送到东土的工匠、艺人一样,最后的落籍之地,大部分是蒙古本土或蒙古人所占领的西夏、金国等地区。
  公元1236年,拔都率领蒙古大军西征不里阿耳、斡罗思,进掠波兰与匈牙利时,同样采取了成吉思汗西征时的做法,一方面制裁抵抗者;另一方面掠夺人口财物。如公元1239年,蒙哥进攻斡罗思的阿速,围其都城蔑怯思(Meges);历3月之久才攻下,蒙哥从投降的人口中,挑选了1000人从征,便是证明。正是由于这些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四处征战的蒙古军队,不断吸收当地民众当兵,蒙古军队兵员才得以补充,才得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这些被征服地区人口被迫加入蒙古军队的人数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从贵由即位之后,派遣军队往征四方时,曾“下令从驻伊朗地区的军队中,从每十个大食人中间抽出两个人参加远征”,⑥之事,可以认定,人数不在少数。
  我们知道,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和规定,凡是降服的国家,不仅要向蒙古大汗进贡财宝,而且还要把亲信送去为质子,派人入宿卫,要服从大汗的征调。所以,在蒙古征服西域、中亚、西亚地区以后,这些地区东迁的人数十分庞大。以西域和中亚地区最先臣服于蒙古人的畏兀儿而论,蒙古初年,可以说,畏兀儿人有一材一艺的都被网罗来,其后以文学显名的颇有其人。史称:“太祖皇帝既受天命,略定西北诸国,回鹘最强,最先附,遂诏其主亦都护为第五子,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诸国。自是,有一材一艺者毕效于朝。”①我们根据柯邵忞的《新元史·氏族表》所列畏兀儿人入仕元朝的人,计有:高昌王亦都护、孟速思、洁实弥尔、小云石脱忽怜、玉龙阿思兰都大、哈剌亦哈赤北鲁、契氏、廉氏、贯氏、唐古直、全氏、鲁氏、大乘都、小乘都、叶仙鼐、昔班、阿礼海牙、脱力世官、脱烈海牙、塔塔统阿、铁哥术、月鲁哥、阿台脱因、孛罗帖木儿、昔里哈剌、文书奴、忙兀的斤、普颜、拜降,总共29个家族。仅《新元史》中列专传者就达40人之多。他们分别是:岳璘帖木儿、义坚亚礼、哈剌普华、库尔古司、布鲁海牙、廉希宪、桑哥、昔班、廉希贤、阿散、洁实弥尔、答里麻、燕只不花、忙兀的斤、阿礼海牙、岳柱、普颜、亦辇真、脱烈海牙道童、达理麻识理、阿里海牙、月举连赤海牙、脱力世官、帖哥术探、花爱忽赤、叶仙鼐、八丹、撒吉思、铁哥术、都尔弥势、贯云石、偰哲笃、廉惠山海牙、沙剌班、伯颜不花的斤、阿鲁浑萨理、安藏、迦鲁纳答思、必兰纳识里等,这些人或是为官有政绩、有军功者,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者。另外,据已故著名学者陈垣先生考证,元时西域东迁的在文史上有名的,还有担任过泉州路达鲁花赤的偰玉立,有至正五年中进士的偰百僚。②据陶宗仪《书史会要》,有昭文馆大学士廉希贡、集贤都事喜山、擅长楷书的隐也那失里。③据夏文彦《图绘宝鉴》,有善画墨戏花鸟的边鲁。④据陆文圭《墙东类稿》有中江浙进士的家铉翁。⑤据魏源《元史新编》,知有习二十弦的会福院提举闾闾僧人。⑥
  至于畏兀儿人迁居中土和担任一般地方官职,而不为正史所载者,则多得惊人,何以见得?我们仅以《至顺镇江志》的记载作一个统计,当时镇江有畏兀儿人14户,93人。⑦从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至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先后有15人在镇江任达鲁花赤,中畏兀儿人就有9人。见诸于《到顺镇江志》的其他畏兀儿人的官还有总管1人,同知1人,录事司的达鲁花赤3人,丹徒县的达鲁花赤5人,丹阳县的达鲁花赤3人、金坛县的达鲁花赤2人。累计共达118人,区区镇江一地,记录在册的就有如此之多,其他地区,不难想见!
  畏兀儿人来东土分散居于各地,已不可一一细考,他们是被大规模迁徙而来的,史籍亦见记载,其中来内地屯田者,不乏其例。《元史·世祖本纪》卷12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十一月,斡端(于阗)、可失哈耳(喀什噶尔)工匠1050户在甘肃、陕西一带屯田。《元史·成宗本纪》载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南阳地方有畏兀儿人屯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回”是元代对信奉伊斯兰教(回教)的人的称呼。它泛指一切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突厥人等在内。如果我们从上面的考述中,初步认定元代畏兀儿人东迁人数多得惊人的话,那么,回回人东迁的数量,无疑更多!史称:“元时回回遍于四方”①;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②。这类记载,十分笼统,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我们从至元初的统计数字可看出:在中都路的回回人数,达2953户③,看来,上述概说,并未夸大其词。再从元《至顺镇江志》所载镇江的回回户口数来看,更证其说不诬。该书卷3《户口》云回回59户,374人,占全部户数3845户中的1/65,占全部口数10555人中的1/28。
  回回人来中土,特别是在元代遍布于各地,充斥于各个阶段,应该说是由商人活动引发的。回回商人不仅很早就和蒙古人接触,而且还有不少参加到成吉思汗的创业活动中,如《元朝秘史》中的回回阿三,④他于蒙古西征时,充当成吉思汗劝降使者而被杀。⑤又如被称为“西域部之族长”的赛夷人杜八儿火者,也是早年投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成吉思汗兵败于汪罕逃往班朱尼河时,曾与之共过患难。⑥后来,当蒙古国建立后,回回商人中有些因善于经商而得到元朝统治者的赏识,进入仕途,担任元朝主持和管理财政的官职。如太宗时的奥都剌合蛮,即因扑买中原银课,充提领诸路课税所官。⑦从此以后,经管财务的人多以回回人为主。据《元文类·中书左亟相姚文献公神道碑》卷60云:
  (中统)三年,(张)文统伏诛。西域之人为所压抑者,伏阙群言:“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秀才敢为反逆。”
  所谓:“盗国钱物”,是指回回人因管理课税财赋等事而借机贪污,中饱私囊。从此可知,元世祖即位后,为之经管财政的一般官吏以回回人为多。尽管在丞相张文统被杀之后,西域畏兀儿人状告回回人的不法,但后来的情况证明,因为回回人的商业理财才能,他们仍在财政方面受到重用。史载属于回回人的中亚费纳客忒城人阿合马,于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元世祖:“专以财赋之任委之”⑧。阿合马被王著用大金锤砸死,并被忽必烈识破其奸以后,虽其亲党类多被伏诛或罢黜,但是,在其后继之财政大臣汉人卢世荣执政时,仍多用阿合马党人。《元史·卢世荣传》卷205云:(世荣)又奏:“天下能规运钱谷者,向日皆在阿合马之门,今籍录以为污滥,此岂可尽废。臣欲择其通才可用者,然惧有言臣用罪人。”世祖曰:“何必言此,可用者用之。”
  卢世荣被杀以后,畏兀儿人桑哥秉政,又奏以沙不丁遥授江淮行省左丞,乌马儿为参政。其党如纳速剌丁、忻都等皆得执政,①这些人无一不是回回人。
  在接连几代奸雄当政之时,都能重任回回人掌管财政,固然有回回人具有理财天赋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除此之外,回回人数众多,在元朝政府之内势力强大,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不妨先看看回回人在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两朝,任职中书省的情况:
  我们知道,魏晋以来总管国家政事的中书省,职权更重,特别到元代。原因是它兼管尚书省的职权,在这样一个权力要害部门,回回人任职者如此之多,可见元时回回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而在元代的行省中,回回人任职者颇多,据杨志玖先生统计,以上共有66名回回人在元朝担任过省臣职务。从分布情况来看,江浙省最多,达15人;江西次之,12人;云南又次之,9人。稽以前引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的记载,可能回回人任职,是与其本身入居中土的分布情况相关。从时代来看,世祖朝回回人最多,大致呈递减的趋势,有人认为是回回人势力衰退的表现,②此说未免拘泥于表象,它忽略了民族融合的影响。须知在元朝初年,大批回回人入居中土,保留了他们民族原有的生活习惯,但久而久之,由于他们散居在拥有悠久历史和发达文化的汉人居住地区,便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了。
  前引元《至顺镇江志》所载镇江地方官职的情况,可以与我们上面所论的相印证,证明回回人在地方基层政权中的人数之多!
  元代路的长官称达鲁花赤,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镇江称“镇江府路总管府”,先后有7人任达鲁花赤,其中之札剌儿丁、忻都察2人为回回人。①从至元二十六年起,镇江改称为“镇江路总管府”,到至顺二年,先后有15人任达鲁花赤,其中之卓马儿、乌马儿、亦剌马丹3人为回回人。
  在任路以下的达鲁花赤官员中,回回人任职者有:总管1人、同知6人、录事司的达鲁花赤8人,丹徒县的达鲁花赤7人,丹阳县的达鲁花赤7人、金坛县的达鲁花赤7人。②
  这些回回人,多半是蒙古初期到中土来的商人、西征时的降将和俘虏(其中多数是工匠)。他们迁徙到中土以后,做官的一般是三年一任,任满之后多半改任他处。如萨都剌于任满后即被“南行台辟为椽”,此后更是历官“荆楚燕赵闽吴越”,③但在这些人当中,很少有返回他们祖居地的,他们一般是以初迁入地或初为官之地为家。据《至顺镇江志·人才·仕进·侨寓》所载,在镇江定居的回回官员便有5人,他们分别是卓马儿、海答儿、可马刺丁、札马剌丁和罗里。其具体事迹如下:
  卓马儿 回回人。大德元年为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海答儿 卓马儿之子。以父荫历长兴州、盐官州同知,潭州榷茶提举。今宣武将军、绍兴路治中。
  可马剌丁 回回人。居镇江。嘉议大夫、两浙都转盐运使致仕。
  札马剌丁 回回人。至大初为丹徒县达鲁花赤。以中顺大夫、同知平江路总管府致仕。
  罗里 回回人。延祐中为金坛县达鲁花赤。累迁岳州路平江州达鲁花赤卒。
  有关元时回回人在地方的人数和为官情况,其实并不只见于《至顺镇江志》一书,就我们所知,在现存的元修地方志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反映,如《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志》均有不少回回人的材料。可惜因元代志书已留存不多,使得我们失去了全面了解的可能。
  本来,按照元世祖在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的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例。”④回回人在地方只能担任路以下同知之职,但是事实上,从回回人在各行省中的任职情况看,元世祖的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回回人为官,除散居各地外,亦像畏兀儿人一样,有被元政府集体组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据《元史·哈散纳传》云:
  哈散纳,怯烈亦氏......后管领阿儿浑军,从太祖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等城。至太宗时,仍令领阿尔浑军,并回回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
  据考荨麻林,即今张家口西的洗马林。尽管这三千户回回匠户在荨麻林所从事的活动情况不清,但是,从其由政府组织,以及匠户身份来看,他们可能是从事某种手工业生产的。
  又据《元史·世祖纪》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七月,有回回炮手在南京屯田的记载,以及《元史·世祖纪》所云公元1285年征调雪雪的斤领畏兀儿一千户到云南哈剌章屯戍,《元史·兵志三·屯田》云,公元1316年在云南立乌蒙军屯,乞发畏兀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等事实,也可以断定,回回人与畏兀儿一样在内地有由政府组织的屯田。
  我们在论述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人口时已经说过,西域和中亚地区的音乐、舞蹈十分发达,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大批乐人、艺人来华。到元时,由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注意对这些人的优待,释之不杀而遣送东土,所以在西征过程中及以后,有大批的乐人、艺人迁至中土。成吉思汗时代,据《元史·礼乐志》说,由于西夏人高智耀建议“征用西夏旧乐”,于是西夏乐、汉人乐和回回乐构成了元代宫廷音乐。当时,礼部之下设有仪凤司,《元史·祭祀志》谓其“掌汉人、回回、河西(即西夏)三色细乐,各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可见,在元代宫中仪凤司的乐队中,至少就有108名回回乐人。又《元史·礼乐志》记,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回回国进兴隆笙。随着新的一种乐器而来的,必定会有许多乐人的到来。正如回回的音乐舞蹈绝不会仅限于在宫中流传的一样,回回的乐人、艺人也绝不会只居住于宫中。摩洛哥游历家拔都在杭州游览运河时,曾见有“奏乐者”和“唱歌者”其所唱除中国歌外,还有阿拉伯歌和波斯歌。据说随同他一起游玩的总督郭儿台之子特别喜爱波斯歌,要求唱完一首再唱。①可见,包括波斯、阿拉伯在内的当时中土统称的回回乐人已经散布于各地。
  在畏兀儿人、回回人大批迁往中土的同时,还有阿尔浑人。
  阿尔浑人在有关材料中被视为元代色目人之一种。元末陶宗仪在其著作《辍耕录》中,列其为色目31种的第13种。《元史》以及元代其他文献中屡见其名,除了名阿儿浑外,至少还有阿鲁浑、阿鲁温、阿剌温、阿儿温、阿鲁虎、合鲁温等名称。据清代考据学家钱大听说:
  阿鲁浑氏,亦称阿儿浑氏,亦称阿剌温氏,本西域部族。②
  这个部族的活动地区,据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先生考证,是从怛逻斯到八拉沙衮一带的地区之内,这一地区自10世纪后半期即为喀喇汗王朝的王廷(后地)和副王廷(前地)所在地。①
  阿鲁浑人迁入元朝境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就地域分布而言,他们最初可能大多数分布在北方,尤其是元大都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则自北而南,遍布中土。我们前引《元史·哈散纳传》中之哈散纳,就曾领阿鲁浑军,驻扎在荨麻林(即今河北张家口西洗马林)。举几个著名的阿鲁浑人世家的经历,更可以说明问题:
  阿鲁浑氏的哈只哈心,据《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
  哈只哈心,阿鲁浑氏,世西域人......太祖皇帝兵压境......遂降......公夙慕中土,因携家行......②
  根据碑文所记其生平,他后来拔属伊朗的伊利汗宗王旭烈兀。元世祖至元五年,他以伊朗使者的身份到大都觐见元世祖,病逝于燕京。他的儿子阿散被任命为大名路税课提领;他的两个孙子——暗都刺和凯霖,前者在大都,任大都路警巡院达鲁花赤,后者任彰德路达鲁花赤,并将他的祖父母、父母及亡兄的坟墓迁到河南安阳县来,表示定居之意。
  又如被称为合鲁温氏,亦即阿鲁浑人的迭里弥实,据《漳州路达鲁花赤合鲁温侯墓表》所记,他的祖父满速儿做大都路治中,父亲默里马合麻做安庆路治中,他自己则做漳州路达鲁花赤,三代人自北而南。迭里弥实在元朝末年去世,葬于漳州,其子孙后来就世居漳州,并改姓为“帖”。③
  再如溥博,据《西域浦氏定姓碑文》,其曾祖哲立理出身于阿鲁浑部族,迁移到元朝之后,居住在大都的宛平县(今北京市),祖父道吾因在杭州做官,便在钱塘居住。他的堂兄木八剌则又迁到永嘉。溥博后来因定居嘉兴,改姓浦氏。④
  上面所罗列的几个阿鲁浑人世家的情况,足可以证明这个部族迁来中土的人口,没有再返回西域了。阿鲁浑人到底有多少人迁至中土呢?杨志玖先生在其《元代的阿鲁浑人》一文中,根据元人张铉《至正金陵新志》所载元朝后期,在金陵(今南京)做官的阿鲁浑人,至少有10人,在镇江做官的,据《至顺镇江志》所载,至少也有4人等事实,认为数额很大。我们认为杨先生的论断是十分精辟的。因为在元后期金陵和镇江两地为官的阿鲁浑人多达14人,在其他地方为官者想必亦不少。而为官者尚且如此之多,普通百姓自不必论。
  不可否认,元朝,在西域、中亚、西亚等地东迁的人口中,以畏兀儿人、回回人和阿鲁浑人为主,但是,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的人口也来到了东土。如班勒纥人,据《大元河东郡公伯德神道碑铭》云:“公讳伯德那,西域班勒纥人,世为大家......国初岁在庚辰,大兵西征,班勒纥平......乃悉族来归......初河东陕右民赋之隶王者,以重合剌总管之,附治解州,乃以公为副,因家焉......”①据考,班勒纥为今阿富汗北部一城。又如康里人,据《元史·武宗纪》,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三月,康里军事在永平屯田。再如哈剌鲁,《元史·百官志》云,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征调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哈剌鲁人到京师,立哈剌鲁万户府,令其掌管皇宫禁门。此外,还有钦察人和斡罗思人,这些人在东土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当时的钦察卫和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就是专门管理他们屯田的机构。以钦察卫看,至元二十四年在清州屯田的即有1512名之多,其后还有增加,屯田达656顷。②可见,这两个部族迁来的人不少!
  大批西域、中亚和西亚人口的东迁,加强了内地和这些地区的联系,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各族人民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同时,加强了这些地区(特别是西域地区)与内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在推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回回、畏兀儿人的文化名人。总之,人口双向迁移的频繁性和大规模性,在这一时期是历史发展进步的一种折射!

附注

①《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 ②《道园学古录·高昌王神道碑》卷16。 ①《迄于蒙古入侵时期的土耳其斯坦》一书之第417页。 ②《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84页。 ③《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 ④《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98页。 ⑤《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309页。 ⑥《史集》第2卷,第219页。 ①《松雪斋文集》卷7《赵国公谥文定全公神道碑》。 ② 陈垣:《西域人华化考》。 ③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 ④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5。 ⑤ 陆文圭:《墙东类稿》卷6。 ⑥ 魏源:《元史新编》卷79。 ⑦ 元《至顺镇江志·户口》卷3。 ⑧ 达鲁花赤,为监临官或掌印办事之官。 ①《明史·西域传》。 ②《癸申杂识·续集》。 ③《秋涧先生大全文集·为在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卷88。 ④《元朝秘史》第182节。 ⑤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本第101页,1980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⑦《元史·杜八儿火者传》。 ⑧《元史·奸臣·阿合马传》。 ①《元史·桑哥传》卷205;同书卷16《世祖纪》至元二十八年十一月;同书卷130《彻里传》、《不忽木传》。 ②以下两表,材料来源于《元史·宰相年表》及各纪、传。 ① 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政治地位》一文,刊《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② 杨志玖先生即主此说。 ①元《至顺镇江志·刺字》卷15。 ②元《至顺镇江志·宰贰》卷16。 ③《雁门集·溪行中秋玩月并序》卷3。 ④《元史·世祖纪》。 ① 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3册引拨都他《游历中国记》。 ② 钱大昕:《元史氏族表》。 ①杨志玖:《元代的阿儿浑人》,刊《南开史学》1983年第1期。 ②该碑文收入许有壬《至正集》卷53。 ③收入《王忠文公集》卷20。 ④《宋学士文集》卷17《銮坡集》第7,四部丛刊本。 ① 程钜夫:《雪楼集》卷18。 ②《元史·兵志·屯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