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蒙古与内地人口对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人口迁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2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蒙古与内地人口对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人口迁移
分类号: K247
页数: 10
页码: 161-1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地人口,既是指元朝未建立以前在蒙古政权中那些被蒙古人所掠夺去的人口,其中主要是汉人;又指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在统一以前的金国、辽国、契丹和南宋等地域上的各民族人口。我们之所以这样界定和区分,乃是因为蒙古从崛起到统一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在这一时期,蒙古人在还未与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南宋、金、辽、西夏发生密切关系时,即与西域以及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发生了密切关系的内容.
关键词: 蒙古 内地人口 西域 蒙古宗藩 人口迁移

内容

这一节我们所说的内地人口,既是指元朝未建立以前在蒙古政权中那些被蒙古人所掠夺去的人口,其中主要是汉人;又指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在统一以前的金国、辽国、契丹和南宋等地域上的各民族人口。我们之所以这样界定和区分,乃是因为蒙古从崛起到统一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在这一时期,蒙古人在还未与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南宋、金、辽、西夏发生密切关系时,即与西域以及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发生了密切关系。如果不加以划分,容易导致人口迁移中的民族构成含混不清。
  而所谓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区分,则是因为在传统丝绸之路经过的狭义的西域地区,由于与蒙古发生关系的时间不同,所以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地区则与蒙古大汗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成吉思汗统一西域之后,先是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别失八里、阿力麻里等地设置达鲁花赤,管理各地。后来,随着黄河以北半个中国以及中亚大部分地区的被征服,根据“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①的原则,又把征服的地方分封给4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次子察合台分得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及焉耆以西的整个地区;三子窝阔台分得塔城、阿勒泰地区和蒙古高原西部;幼子拖雷继承成吉思汗原来的领地。即蒙古高原本部。从这个分封地域来看,属于蒙古的势力范围内,尚有一个地区没有分封,这个地区就是高昌地区。
  原来,这是因为高昌最先归降了蒙古,又是义子,所以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别优待,由蒙古册封的高昌亦都护,保留了原有地区的世袭统治权,并且与蒙古大汗互通婚姻。②蒙哥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1251年6月,以讷怀、塔剌海、麻速忽等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暗都剌兀尊、阿合马、也的沙佐之,管理天山南北;又以阿儿浑充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事,法合鲁丁、匿只马丁佐之,统管河中地区。③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忽必烈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以重兵镇守阿力麻里,命万户綦公直驻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喇火者及哈密等处的屯戍军事。④公元1280年,在高昌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代替原来的畏兀儿断事官。北庭都护府成为元朝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⑤公元1282年,又置阿力麻里元帅府,统辖北疆的军政事务。⑥次年,分别在别失八里、哈喇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北南疆的军政事务。公元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塔林都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⑦元成宗继位后,于公元1295年设立西域卫亲军都指挥司,任命迷而的斤为指挥使,⑧管理军政事务。公元1299年,又在北庭和曲先(今新疆库车)设立两个元帅府,分别统率天山南北的军队。从元朝对这一地区军政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元朝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既不完全同于它在灭亡金、西夏、南宋之后,对那些地区的统治办法,又不同于西征以后,对中亚、西亚地区的统治。元朝之所以采取这种特殊的统治办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地区处在内地和蒙古宗藩之间的交接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西域和蒙古宗藩之国的广大地区,原来并不是蒙古人的活动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元朝疆域的一部分并与元朝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完全是蒙古人派遣官员、军队进行统治维持的结果。这样,从蒙古对这些地区的征服开始,一直到元朝灭亡的150
  余年间,因军事和政治需要,蒙古人和内地人口不断向这些地区迁徙。
  最初的人口迁移可以追溯到屈出律逃亡西辽。蒙古乃蛮部被消灭以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与蔑儿乞部可汗托克塔结成联盟,又为铁木真所败。托克塔败,屈出律逃亡西辽。西辽皇帝直鲁古允许乃蛮部残余部族及蔑儿乞残部入居西辽境内,所以,属于蒙古族乃蛮部人和蔑儿乞部人有大批迁徙到西辽。这次到底有多少蒙古人迁来,史无明载,但是从“别失八里、叶密立、海押立等处,皆有乃蛮部族散处”①的记载来看,人数不少。正是有不少蒙古人迁入该国,所以,后来屈出律见西辽统治力量动摇,就凭借散处在西辽境内的乃蛮部和蔑儿乞部的残余部众,组成了一支人数不少的军队,乘西辽军队出征撒麻耳干时,夺取了西辽政权。
  屈出律在统治西辽7年后,正逢成吉思汗伐金取得重大胜利,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歼灭乃蛮与蔑儿乞余党的问题上来,便在公元1218年派大将者别率2万兵,灭了西辽。西辽灭亡之后,文献中虽没有记述蒙古人派驻官员和驻兵的防守,但这一地区后来作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必经之路,并未发生过反叛行为,应是有蒙古人在这里进行统治和屯驻的。只是由于灭亡前夕的西辽政权,是由蒙古乃蛮部和蔑儿乞部的上层分子统治着,所以,蒙古大军到达以后,很快能够归顺于蒙古大汗,需要从蒙古本土调来的官吏和军队人数会相对少一些。
  作为成吉思汗西征中亚主要目标的花剌子模国,本来在出征以前,蒙古国与花剌子模之间就存在着十分密切和大规模和商贸活动,所以,估计会有蒙古商人迁居其国。后来,为了征讨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对诸子及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进行了任命和分派,又从畏吾儿、哈剌鲁征调了一批军队从征,所以,20万西征大军,就其民族构成来说,不仅有蒙古人,而且还有畏吾儿人等。由于成吉思汗诸子所率的蒙古本部军队,是从讨伐金国的战场调集的,而在伐金战争中,又有一大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卷入到蒙古军队中,如燕人薛塔剌海,率所部300余人投降成吉思汗,他在西征中被任命为炮火手元帅;①女真人高闹儿,从征西域,累功授匠军总管;②冀州人贾塔剌浑,在西征时被授为四路总押;③清州人张荣,领军匠西征。④当然,大军中也包括一些西域甚至中亚地区熟悉花剌子模山川地理、交通险隘及内部情况的商人。
  由于当时的花剌子模境土东北抵昔浑河(今锡尔河),东南抵申河(今印度河),西北抵阿哲儿拜占,西南抵波斯湾,地域辽阔,人口不少,仅兵力就达40万,所以,虽然蒙古军队节节胜利,但是也经历了异常激烈的四处征战。为了使已取得的胜利成果不因大军的撤走而丧失,蒙古军队在攻克一地一城之后,都派驻和任命了长官。如术赤所率的右军攻克昔格纳黑(Sughnag)之后,术赤派遣很早便已扈从成吉思汗的回回商人哈散哈只的儿子出任这一地区的长官;毡的被攻下以后,不花剌人阿里火者(A lī-khwajah )被任命为该城长官。接着,术赤又兵陷养吉干,置沙黑纳(镇守官之意)。又如成吉思汗所率的大军攻克撤麻耳干之后,契丹人耶律阿海和其他几个人被派充此城的沙黑纳。还如拖雷攻克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之后,置官镇守。
  花剌子模国灭亡,呼罗珊与哥疾宁残破之后,西征大军返抵蒙古。可能是由于蒙古人只是在那些被攻克的地区派驻了镇守官——沙黑纳,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留下军队屯驻,所以,当蒙古军队一离开这些地区,在部分地方就发生了当地人起来杀死蒙古人任命的沙黑纳之事。如当速不台、者别奉命追击摩诃末,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通过呼罗珊,收纳一些地区,设置沙黑纳之后,待蒙古军队一过,当地人又起来反抗,捕杀蒙古所置的沙黑纳及投降蒙古的官绅人等。又如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等撤兵之后,哥疾宁的也里、马鲁等城都发生了当地人杀蒙古长官,据城反抗的事件。当然,当地人民的这些行为,最终还是被蒙古军队镇压了下去,然后又派蒙古人在所有占领的城市任长官,进行统治。⑤
  那些被成吉思汗及其部将所派驻和任命的沙黑纳,后来不见被召回,这些人就很可能长期留在这些地区了。这种因为出任被征服地区地方官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应是蒙古人与内地人口最早迁入属于蒙古之藩国的人口。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虽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几乎是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然而,正如任何战争一样,人员的增减不完全取决于胜败,我们也可以想见,少数的蒙古士兵被那些被征服者的所俘获亦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是像西征这样大范围、远距离的运兵,因伤病或者其他原因掉队兵士,无疑就被留在当地,成为了当地的居民。可惜,这些情况在古代的文献中是难以见到的。
  成吉思汗的西征结束以后,因国土已大大扩张,诸子所得的自然已远较原来的封地要大得多。我们前一节已经提到,西征所及地区,被成吉思汗分别分封给了长子术赤、二子察合台和皇太子窝阔台。那么,对于这些封地,成吉思汗的诸子又是怎样管理的呢?文献中虽然缺乏记载,但是,我们从成吉思汗死后,召开选举大汗的忽里台大会的情况,可以约略知道一些情况。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国的汗位虽然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将由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但按照惯例,新汗必须经过由宗亲、贵戚与勋臣参加的忽里台大会的推举。所以,当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以大斡耳朵继承人的资格,筹备就绪忽里台大会后,公元1229年8月,从术赤诸子自钦察草原、察合台自忽牙思、窝阔台自也迷里与霍博来会的情况看,受封的成吉思汗诸子受封之后,都回到了他们的领地上应是毫无疑问的事。又据《史集》的记载:成吉思汗的蒙古国,总计兵力为12.9万人。分给诸弟、侄者为1.2万人(即东道诸王所有)、诸子为1.6万人。其中术赤4000人、察合台4000人、窝阔台4000人、阔列坚(另一妃子所生)4000人。其余的10.1万人,由成吉思汗保留,并将由幼子拖雷全部继承。然则,分封以后,便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自率领4000兵马驻扎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这1.2万兵士,据周良霄先生认为是蒙古人。①当然,我们并不完全认为这1.2万蒙古兵士就全部迁徙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但是,蒙古人有这样的规定:诸王的私产,大汗无权干涉。后来,在蒙古灭金和南宋等的战争中,从被封诸子及后裔(除后来继承大汗之位的窝阔台)很少参战的情况来看,至少被术赤和察合台带走的8000蒙古兵,很可能多数没有返回东土。至于窝阔台带走的4000蒙古兵,因他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汗位,是否在他东归时一同带回,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从后来窝阔台的后裔仍统治着窝阔台汗国,以及他从拖雷(时已死)诸子所属的军队中将1000雪你惕人与2000速勒都思人分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②的情况看来,窝阔台的4000蒙古人,有可能绝大部分没有随他东归,而是留在封地由他的儿子统领。
  根据上面的推论和考证,我们认为,西征结束之后,成吉思汗所进行的分封,使1.2万余蒙古人,以兵士的身份被迁徙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
  从成吉思汗西征,经拔都继续西征,到绰儿马罕西征以后,蒙古人已经在西域、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部分地区取得土地和人口,推翻和消灭了其地原有的统治。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蒙古人在攻取这些地区时,派驻了镇守官。那么,征服战争结束以后,蒙古帝国又是怎祥进行统治和维护统治的呢?
  我们知道,当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城时,他“指定蒙古人、突厥人各一人担任八思哈(Basqaqī即镇守官),让他们保护居民不受士兵侵害。”①据史籍所载,在受命监守撒麻耳干的监守官中,有一个名叫耶律阿海的契丹人,他在任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任。从监守官的任职情况来看,蒙古人、突厥人和契丹人是主要的充任者。不仅监守官从蒙古本土及其所征服的中原内地迁来,而且其他各色人种,也被迁徙到这些新征服的地区。据全真教弟子李志常所记,撒麻耳干的情况是:
  城中常十万余户,国破而来,存者四之一,其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亦以诸色人为之。②
  由上可知,伴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而来的,有不少西域的回纥人、中土的契丹人和汉人迁徙到了这些被征服的地区。
  大批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口的迁入,不免与当地的土著民族发生矛盾。公元1238~1239年,在离不花剌城不远的塔剌必村制筛匠马合木等人的蛊惑下,不花剌城的原有居民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抗起义,把矛头对准了蒙古统治者及其外来人口。蒙古统治者调集大军经两次镇压以后,才将起义平息。最后,蒙古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将治理被征服区有方的牙老瓦赤调来,成为“主管汉民公事”的长官,而以他的儿子麻速忽别继续担任突厥斯坦和河中地区的长官。从这次不花剌城的反叛以及蒙古人所处理的善后工作可反映出,汉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可忽视。
  在呼罗珊,当成吉思汗东返时,术赤留下哈剌契丹人真帖木儿镇守花剌子模。到绰儿马罕西征时,真帖木儿受命领花剌子模军从征,留镇呼罗珊。由于这一地区当时被视为成吉思汗诸子所共有,所以,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都各自派遣官员一人以襄助共理。据文献所载,代表窝阔台者为怯勒·孛剌(K ül-Bolat),代表拔都者为诺撒耳(Nosal),代表察合台者为吉思勒不花(QizilBuqa),代表托雷者为也可(Yeke)。不难看出,后来被征服的呼罗珊地区,蒙古人也派驻了官员进行统治。
  蒙哥即位之后,因分布在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察合台与窝阔台系后王们的不满,蒙哥为了防止他们趁机发动叛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涉及到人口迁移方面的措施是向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控制地区派驻军队,以资镇守。史称蒙哥“因此把不怜吉那颜和一支由十土绵(万户)勇敢青年和英雄突厥人组成的军队派往位于别失八里和哈剌和林之间的兀鲁黑塔黑、①杭海和横相乙儿地区,从此一个捏儿格可以从那里伸延到弘吉阑斡兀立的捏儿格,后者驻在海押立境内,并已把他的捏儿格扩展至讹答剌之地。同时,也客那颜和两土绵人马被派到吉利吉思和谦谦州的地方。”②蒙哥一方面通过派遣军队加强和稳固统治,同时,又通过从中土和蒙古本土派遣官员,撤换原来那些与窝阔台、察合台二系有私的官员,并将他们治罪。其结果自然使大批人口因出任这些地方的官吏而被迁徙。
  蒙哥在位时旭烈兀进行的西征,实质上也是一次蒙古人和内地汉人大规模向伊朗、叙利亚、密昔儿、鲁木、阿美尼亚等地迁徙的过程。尽管这次西征的军队组成经过全体宗亲同意,是所有过去由拜住、绰儿马罕所领驻在西亚、答亦儿所领进往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探马军,但是,考虑到兵力偏少,“还决定从成吉思汗分给诸子、诸弟和诸侄的全体军队中,每十个人抽出两个人,作为额外人员,交给旭烈兀作为分民,随同他出征,服务于此方。”③除此之外,又从汉地“派来一个炮手、火焰放射手、弩手的汉军千人队。”④这几方面的人数累计起来,旭烈兀的西征军人数不在少数。
  此次西征,因旭烈兀闻蒙哥死讯而匆匆返还蒙古,把军事委托给大将怯的不花,结果导致怯的不花被杀,几乎全军覆灭。但是,在他确证蒙哥已死之后,就立即返回了波斯,并决定不再返还蒙古本土。以观望局势变化的情况来看,旭烈兀在他征讨过的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势力和统治基础的。后来,他在这些地区建立起伊利汗国,正可说明此中原因,而要拥有统治基础,必须有一套驾驭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办法,当然,手段之一是派驻官员。这种办法的行之有效,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业已证明。
  在后来,海都叛乱和昔里吉反叛之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背离了元朝,朝着各自独立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海都等盘踞中亚,也使得遥远的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密切关系大受影响,伊利汗国从此也走上了地方独立化的道路。元朝对这些地区也无力采取其他措施,被迫将西北地区的防线收缩到别失八里。开始苦苦经营着西域地区。
  不惟如此,而且蒙哥与阿里不哥的后裔,觊觎蒙古大汗之位,还不断率兵东犯。如公元1285年,笃哇、卜思巴(八剌之子)等率兵12万东犯。元军统帅阿只吉(察合台的孙子)失于戒备,战事不利,被笃哇围攻和州的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达6个月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改任指挥有方的伯颜为元军统帅,组织防御。笃哇在久围和州无功后退走。公元1286年,海都、笃哇又联兵进犯别失八里,伯颜率军与之交战于洪水山,可是,这次元朝军队又不利,据史载,都元帅、宣慰使綦公直、总管李进兵败被俘。①海都、笃哇乘胜东进,杀死亦都护火赤哈儿。
  南宋灭亡之后,忽必烈倾全力对付海都、笃哇以及诸王的侵扰,为此,他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线屯驻大军,派亲王、重臣镇守。屯驻漠北的有皇孙甘麻剌和战功显赫的枢密副使、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钦察人土土哈。汪古部长阔里吉兼护阴山以北,皇孙阿兰答镇守关陇。从河西地区到和州一线则有皇子宁王阔阔出、宗王阿只吉、出伯和亦都护所部,地处南部的吐蕃一带则由皇子西平王奥鲁赤驻防。忽必烈的这一措施,虽然在防止叛乱,稳固统治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元朝的绝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在这一条漫长而人烟稀少的防线上,时间一长,不免发生了后勤供给十分困难的情况。于是,元朝政府不得不效法自汉代以来在西北地区驻防戍兵的经验,实行屯田。一方面,让驻防的兵士且佃且守,另一方面,从内地迁徙人口到这些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实行屯田。
  从文献记载来看,元朝在别失八里屯田的规模最大。《元史·世祖纪》云,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祖令“刘恩所将屯肃州汉兵千人,入别失八里。”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月,元政府“遣兵千人戍畏兀境”。十月,又“遣侍卫新附兵(汉人)千人”,十一月,元政府再“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失八里。”②
  斡端是元朝控制西域的重镇,在这里亦有大规模的屯田。史载: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七月“立阇鄽屯田”,十二月,“发河西、甘肃等处富民千人往阇鄽地,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植。”③在屯田的人数,除了从河西、甘肃等处征发的富人1000之外,还有原来在那里的汉族军队和刚刚归附的军队,可见其人数不少。这些汉军是何时开赴到?新附军是由什么人组成?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地方的屯田,引发了河西、甘肃等地约1000人向今新疆地区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元朝在丝绸之路经过地区,不只是包括上述地方,而且还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乞儿吉思等地。《元史·世祖纪》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六月条载元朝在乞儿吉思也实行屯田,由中原遣汉人带农具、耕牛前往开垦,向政府缴租。在屯田的时间上,也不是始于元朝统一中国以后,从某些迹象来看,似乎在西征时就已出现。《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鲁传》云:哈剌亦哈赤北鲁从帝(成吉思汗——引者识)西征。至别失八里东独山,见城空无人。帝问:此何城也?对曰:独山城。往岁大饥,民皆流移之他所。然此地当北来要冲,宜耕种以为备。臣昔在唆里迷国时,有户六十,愿移居此。帝曰:善。遣月朵失野讷佩金符往取之,父子皆留居焉。后六年,太祖西征还,见田野垦辟,民物繁庶,大悦。
  其地在今新疆木垒县境。虽无屯田之民,却有屯田之效,人口也是从外地迁来的,更有屯田之意存乎其间。准此,元朝在今新疆境内的屯田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忽必烈在别失八里、阇鄽等地的屯田,不过是扩大规模和发展而已。
  为了管理西域的屯田,保证屯田的功效,元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其事。《元史·百官志》云:
  左右冀屯田万户府二,秩从三品。分掌斡端、别失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新附之军、并迤东回军,合为屯田。至元二十六年置。
  《元史·兵志》在提到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自斡端和别失八里归回内地的汉军屯田一事时亦云:
  左翼屯田万户府: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置蒙左侍卫军从人之屯田者,只以斡端、别失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两卫迤
  东还戍士卒合并屯田,设左、右翼屯田万户府领之。
  元成宗时,由于西域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哈剌火州、哈密力一带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元朝政府暂时撤回了一部分戍军。《元史》记载:贞元二年“九月,辛卯,诸王出伯言汪总帅等部贫乏,帝以其久戍,命留五千驻冬,余悉遣还,至明年四月赴军。”①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七月,元政府调整曲先、畏兀儿一带的防卫,“罢蒙古军万户府,入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又月,成宗又令屯驻畏兀儿地的合伯“留军五千屯守,令索来统其余众以归。”②随着驻军的减少,屯田的规模自然会有所减小。
  元朝政府因在西域等地实行屯田,使蒙古人及其内地人口迁徙到了西域,成为当时向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元朝政府为了加速西域等地手工业的发展,开发西域等地的资源,从内地向这一地区迁徙了不少人口。
  成吉思汗占领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谦州之后,把这里作为屯兵重地和手工业中心。他利用这里“出良铁”③和盛产毛皮的条件,将从金朝俘虏来的成千工匠迁到这里,设置若干工匠局,专门制造武器和甲胄。④从金国迁到谦州的人口,据《元史·地理志》谦州条下所云:“有工匠数局,盖国初所徙汉人也。”可知,是汉族工匠。被迁往谦州的工匠,还有去传授制作陶器、造船、打制农具技术的。①除汉人外,还有蒙古人和回纥人等。②
  在西域地区,元朝政府设立冶场织造局,从内地迁徙工匠从事鼓铸农具和染织手工业生产。据《元史·世祖纪》记载,别失八里的冶场织造等局,设立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
  众所周知,西域的和阗等地以盛产玉石著称于世。在察合台汗国处于鼎盛时期,这里成为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待八剌死后,随着察合台汗国力量的削弱,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又回到元朝手中。元朝政府为了得到这里的玉石,从内地征发工匠去开采。《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八年六月,“招集河西、斡端、昂吉呵等处居民。”次年即发工匠采玉。《经世大典·站赤》记曰: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六月十八日,兵刑部侍郎伯术奏:“〔可〕失可儿、斡端之地产玉,今遣玉工李秀才者采之。”③
  总之,从蒙古征服西域开始至元亡,蒙古人与内地人口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迁移到了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地。究竟总人口有多少,自然是一个无法确知的问题,但我们从蒙古人在中亚等地建立的三大汗国,后来相继走上独立化道路的事实来看,人口不在少数。因为前往征伐的军队和派驻的官员,随着汗国脱离蒙古,都落籍到了当地。而且,在三大汗国已呈独立发展之势以后,蒙古人和内地人口仍在继续向这一地区迁移,我们姑且不论民间因种种原因而引起的自发迁移,仅就官员、使者来说,也存在着西去不复回的现象。如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忽必烈遣丞相孛罗出使伊利汗国,孛罗便留在那里,没有返回元朝。④从这些迁移人口的分布来看,当以西域地区为主,这不仅因为这一地区邻近中土,而且从征服这一地区到元末,它始终在元朝的控制和管辖之下,人口的迁移具有延续性的特征。中亚、西亚等地,毕竟在汗国走向独立化之后,人口迁徙的次数和规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被迁人口的民族构成情况,大致说来,被迁往中亚、西亚等地的人口因主要是兵士,所以,他们以蒙古人为主,另外包括部分契丹人和汉人。而被迁往西域地区的,则汉族人口所占比例不少,不仅屯田者以汉族为主,而且手工业工匠也多为汉人。

附注

①《元史·食货志·岁赐》。 ②《元史·百官一》。 ③《元史·兵志·鹰房捕猎》。 ④《史集》第2卷,第318页。 ⑤《元史·忽林失传》。 ①《元典章·吏部三·投下·改正投下达鲁花赤》。 ②《元史·诸公主表》。 ③《蒙兀儿史记·宪宗纪》。 ④《蒙兀儿史记·阿只吉传》。 ⑤《元史·世祖纪》。 ⑥《新疆图志》卷4。 ⑦《新疆图志》卷9。 ⑧《元史·成宗纪》。 ①《多桑蒙古史》卷1。 ①《元史·薛塔剌海传》。 ②《元史·高闹儿传》。 ③《元史·贾塔剌浑传》。 ④《元史·张荣传》。 ⑤ 以上资料来源,均见《史集》第1卷,第2分册。 ①周良霄、顾菊英著《元代史》第1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②《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83页。 ①《史集》第1卷第2分册,第283页。 ②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 ① 突厥语意为大山,此处是指阿尔泰山一带。 ②《世界征服者史》(下册),第690页。 ③《史集》卷3,第29页。 ④《史集》卷3,第30页。 ①《元史·李进传》;《元吏·綦公直传》。 ②《元史·地理志》。 ③《元史·世祖纪》 ①②《元史·成宗纪》。 ③④《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 ①《元史·刘好礼传》。 ②《元史·地理志》云:“谦州......居民数千家,悉蒙古、回纥人......” ③ 转引自《永乐大典》卷19417《站赤·贡土》。 ④ 耶律楚材:《谌容居士集·拜住元遇出使事实》卷34。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