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2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
分类号: K247
页数: 29
页码: 152-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西域的统治,蒙古与内地人口对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人口迁移,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向中原的人口迁移的内容.
关键词: 元朝时期 丝绸之路 人口问题

内容

航海技术的日益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繁荣,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在分裂割据的五代宋时,呈衰落之势,往来人员骤减,贸易量与前代不可同日而语。这一情况在经历了几百年之后,到元代终于发生了变化。由于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西域的统治,丝绸之路继隋唐之后,又开始了繁荣。尽管这次繁荣随着蒙古在西域、中亚地区所建立汗国的独立,没有维持多久,但它毕竟挽回了丝绸之路的衰败之势,阻止了它滑向彻底衰落的深渊,同时还为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因此,可以说元代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人口问题与前代任何时期相比,有着鲜明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口的大量内迁和内地人口的西徙,使这一时期成为影响我国民放构成最为重大的时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探讨丝绸之路人口问题时,对这一时期人口双向流动的原因、表现、特征及其后果,不可等闲视之。
  第一节 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西域的统治
  一、蒙古统一西域及丝绸之路的拓展
  从12世纪开始,居住于蒙古高原斡难河与怯绿连河之间的蒙古人开始强盛起来。孛儿只斤部的首领铁木真顺应当时蒙古各部落要求统一的历史趋势,在积极扩充本部落势力的基础上,发动了对其他部落的吞并战争。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统一了蒙古各部,于公元1206年,被推戴为全蒙古的“汗”(皇帝),尊称成
  吉思汗。成吉思汗建国号为大蒙古国(Yoke M onggol ulus )。
  大蒙古国的建立,虽然使西北邻部相继望风归附,但成吉思汗为了让他的兄弟、子孙各分土地,共享富贵,决定向外扩张,降服蒙古境外的政权。于是他向周围邻国发动了具有很大掠夺性和破坏性的战争。
  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先征服北边的斡亦刺和部分蔑儿乞、乃蛮部人。此事在《元朝秘史)239、240、241节中有简略的记载。239节前一段云:
  兔儿年,成吉思汗命拙赤领右手军去征林木中百姓,令不合引路,斡亦剌〔惕〕种的忽都合别乞,比万斡亦剌〔惕〕种先来归附,就引拙赤去征万斡亦剌〔惕〕。入至失黑失惕地面,斡亦剌〔惕,不里牙惕、巴儿浑、兀儿速惕、合卜合纳思、康合思、秃巴思〕诸种都投降了。①
  文中的兔儿年即丁卯年(公元1207年),拙赤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林木中百姓”在《圣武亲征录》中作“火因亦儿干”。是指当时蒙古草原以北,从贝加尔湖地区西到额尔齐斯河流域,所分布的众多的操蒙古或者突厥语的部落,因为他们住在森林密布之地而得名。拙赤这次出征就是降服这些部落。拙赤降服斡亦刺、秃思巴、合卜合纳斯和乌斯后,也就取得了整个唐努乌梁海以及库苏古尔湖以西和萨彦岭以北的部分土地。
  《元朝秘史》239节记述拙赤招降斡亦刺、秃思巴等部后,接着又说:“至万乞儿吉思种处,其富人也迪亦纳勒......等也归附了。......自失必儿、〔客思的音、巴亦惕、秃合思、田列克、脱额列思、塔思、巴只吉惕〕等种以南林木中百姓,拙赤都收捕了。”稽以《圣武亲征录》和《史集》所载,虽《元朝秘史》所载时间有误,但最迟在公元1217年拙赤领兵征讨,终于降服了这些部落。这样,叶尼塞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皆臣服于蒙古。
  公元1209年,臣属于西辽帝国的西州回鹘首领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遣使表示降服蒙古。公元1211年,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亲自朝见成吉思汗于克鲁伦河上。成吉思汗许嫁其女也立安敦为其妻,且得序为第五子。②同年,据地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哈刺鲁部亦归服蒙古。哈刺鲁即唐代的三姓葛逻禄。宋代此部隶属喀喇汗国。后臣属西辽。
  当时在伊犁河谷的阿力麻里城有一个匪徒斡匝儿,纠合一帮歹徒占据这一地区。西辽屡次派兵攻打,却无能为力。斡匝儿遣使通款于成吉思汗,受到了厚礼嘉奖,命与术赤结为姻亲。哈剌鲁和斡匝儿的归服使蒙古直接与西辽接壤,为蒙古的西征和统一西域奠定了基础。
  纵观历史,蒙古的西征及统一西域,实质上是对丝绸之路沿线诸国和地区的征服与控制,这些地区最终置于蒙古帝国的直接统治之下。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虽然并没有完全实现其目的,但是,他们至少在最初一段时间里控制了这些地区。
  蒙古的西征和统一西域,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1205~1218年,包括三次征伐西夏和灭亡西辽。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西夏是以党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封建政权,其辖地包括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当成吉思汗灭亡克烈、乃蛮并臣服汪古部以后,蒙古的势力范围已与西夏相接。西夏所占据的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自然成了蒙古统治者进攻的目标。于是,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以追击逃亡的乃蛮部为名,第一次侵犯西夏,攻破其边城力吉里寨,进抵经落思城。在劫掠到大批人口及骆驼、马匹和羊群之后才退兵。
  次年1月,西夏镇夷郡王李安全,勾结太后罗氏发动宫廷政变,废黜桓宗,自立为帝,表请金朝册封。这时,成吉思汗以为有机可乘,便以西夏襄宗不肯纳贡称臣为理由,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二次战争。由于西夏调集了大批兵力抵抗,成吉思汗见一时无法取胜,便撤兵北还。
  经过前两次交战,成吉思汗对西夏的实力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与此同时,他的侵金计划也酝酿成熟。为了解除可能发生的牵制,成吉思汗于公元1209年3月,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三次用兵。这次蒙古军队深入西夏腹地,接连大败西夏军队,西夏的首都中兴府也岌岌可危。要不是大水淹没围城的蒙古军,西夏恐难逃灭亡的命运。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条件是西夏向蒙古纳女称臣。
  在这一阶段,蒙古对西域等丝绸之路诸国的征服对象主要是西辽。西辽在12
  世纪时的领地(包括属国)东至火州,西至花剌子模(Khwarazm),北及巴尔喀什湖南,南及和阗地区。到13世纪初,古儿汗直鲁古在位时,政治腐败,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使得不少属国背叛西辽而投附于蒙古。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畏兀儿、哈剌鲁便是例子。对这些政权的背叛行为,西辽虽然十分不满,但莫奈其何。这样,西辽的许多属国纷怀携贰,西辽的灭亡已成为必然。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从蒙古乃蛮部投降西辽并获以重任的古出鲁克(屈出律)收集到一批部众,于公元1210年转而反对西辽,进掠也迷里①和海押立地区,在花剌子模国等的联合进攻下,夺取了西辽帝国的王位。
  公元1216年,蒙古伐金取得胜利以后,成吉思汗不失时机,又把兵锋指向了乃蛮部与蔑儿乞余党,先是派遣速不台、脱忽察儿追歼流窜在乃蛮部外的蔑儿乞余部忽都,然后于公元1218年派大将者别率军二万出征古出鲁克,将古出鲁克杀死于巴达哈伤(Badokshan )。①西辽就此灭亡。
  第二阶段:从公元1219~1224年,主要由成吉思汗率师西征中亚。
  12世纪末、13世纪初,成吉思汗在蒙古草原勃兴的同时,在中亚地区的花剌子模国亦势力大盛。其统治者摩诃末击败了周围的一些政权,不断扩张领地,将版图扩展至波斯西部。他联合古出鲁克联合打败西辽直鲁古。由于他是一个穆斯林,所以摩诃末在中亚穆斯林中声望大增,人们把他称作“亚历山大第二”。
  在公元1212~1215年的3年间,摩诃末通过不断的征服,拥有整个波斯、伊拉克、呼罗珊、阿富汗斯坦及河中,成为雄踞中亚的强国。
  公元1218年,由于花剌子模守将以间谍名义杀死了蒙古派出的骆驼商队,于是成吉思汗以此为借口,组成一支包括有蒙古人、汉人、畏兀儿人、契丹人等在内,拥有骑兵、炮石、火器、战船以及攻城器械、桥梁架设等先进而复杂的军事工程技术的20万人的大军。在听取一些中亚回回商人提供的有关中亚山川地理、交通险隘以及花剌子模内部情况下,大举西进,开始了蒙古军的第一次西征。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攻入花剌子模,从这年9月围攻讹答剌城开始,到1233年班师。4年间,蒙古军先后攻克了讹答剌、昔格纳黑(S ughnay )、讹迹邗(U zgand )、巴耳赤邗(Barchinlighkant )、阿失纳思(A shnas )、毡的、巴纳克忒、花剌城、玉龙杰赤(Urgenj)、忒耳迷(T errnid,苏联特尔梅兹)、忽儿式(Kangurt,相当今塔吉克的库良布省康古尔特村)、巴达哈伤(Badakshan,今阿富汗东北巴达克山)、巴里黑(Balkh,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之西)、鲁城、你沙不儿等城镇,迫使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逃入今印度,成吉思汗的军队跟踪追击,后因气候炎热,停止前进。成吉思汗率领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3个儿子由原路返回蒙古。
  在进攻花剌子模的同时,成吉思汗又派遣者别、速不台等北越太和岭(高加索岭),进入东欧斡罗思(俄罗斯旧译)境内。直到公元1223年底,蒙古军才饱掠东还,途中收降了里海、咸海间的康里国以后,于公元1225年春回到蒙古高原。至此,成吉思汗亲征西域及中亚便告结束。
  第三阶段:从公元1224~1227年,是灭亡占据西北地区的西夏阶段。
  从公元1205年以来,成吉思汗已5次进军西夏,但由于蒙古人把主要兵力都投入在征讨花刺子模国方面,所以西夏得以苟延残喘。到了公元1223年,西夏献宗德旺由附蒙仇金的政策转而采取联金抗蒙的政策,这就使成吉思汗再也不能容忍。因此,他在结束西征后的次年(公元1226年)便亲率大军伐西夏。
  这年2月,蒙古军连破黑水、兀剌海等城,畏兀儿亦都护也应调会攻。蒙古军连克沙州、肃州、甘州。5月,西夏献宗惶恐而亡,其侄李继位。蒙古军东西两路夹攻,西路自西凉越沙漠,至黄河九渡,取应理等县;东路破夏州。11月,会师攻灵州。尽管西夏有10万援军来解围,但灵州还是被攻破了。公元1227年初,成吉思汗一方面留军围困夏都中兴府,另一方面亲率大军渡黄河进攻积石州,连破临洮、洮河、西宁诸州。7月,李■献出灵州城,西夏灭亡。
  就在西夏灭亡前夕,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死了。西夏的灭亡,标志着蒙古统一战争的结束。
  由于成吉思汗在创业初年,“太初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①所以,不仅在统一蒙古各部的过程中,成吉思汗将土地、财物分封给了子弟与贵戚,而且在西征以后也将西域和中亚地区分封了。
  据有关资料透露,西征结束后,“从海押立(Qayaligh)和花剌子模地区,伸延到撒哈辛(Saqsin)及不里阿耳的边境,向那个方向尽鞑靼马蹄所及之地,他赐予长子术赤。察合台受封的领域,从畏鲁儿地起,至撒麻耳干和不花剌止,他的居住地在阿力麻里境的忽牙思(Quyash)。皇太子窝阔台的都城,当其父统治时期,是他在叶密立(Emil)和霍博(Qobaq)地区禹儿惕。”②可见,当蒙古人征服西域和中亚地区之后,这些地区成为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和皇太子窝阔台的封地。在窝阔台的提议下,“为使诸王或合罕陛下的急使能够不断到达,以利于办理重要事务,在各地设立了驿站。”③这样,随着蒙古人对西域和中亚等地区的征服与控制,通过驿站,这些地区至中原的交通更加方便了。尽管蒙古人在征服这些地区时,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然而,当战争结束之后,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这是不容忽视的。
  术赤的封地不仅远离蒙古本土,而且在当时只是名义上隶属于他,事实上大部分地区尚未被征服。窝阔台继承汗位后,立即派出了阔阔台与速不台带领3万骑兵前往术赤封地的中心地区钦察草原和撒哈辛及不里阿耳方面。④这3万骑兵到达那里以后,功效不大。为此,公元1235年春,窝阔台派遣拔都及皇子贵由、皇侄蒙哥、不里,又一次大规模西征。西征大军系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与拖雷四系的长子组成,总兵力多达12万人以上。
  第二年春天,贵由、蒙哥等率军向西,历夏迄秋,进抵不里阿耳之域,与前来的术赤家族拔都等会合。不里阿耳人是居住在黑海以北及高加索一带的部族,蒙古军队很快就攻取了不里阿耳城,又顺河而下,征服了居住在押赤河(即今乌拉尔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玉里伯里山一带的钦察部。
  对不里阿耳与钦察部的征服,使西进斡罗思的门户大开。蒙古军队在拔都的统率下,从公元1237年秋天开始,发起了强大的西征。
  拔都的远征军,一直抵达了欧洲的匈牙利、波兰,但最终没有占领这些地区,蒙古军撤退以后,这些地区旋即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但扩大了蒙古人在西欧的影响,使丝绸之路的辐射面更加宽广,原来有些通过间接渠道才得到中国丝绸等商品的国家和地区,在远征之后,已经直接可以获取。
  我们上面之所以十分简略地叙述蒙古对西域地区的征服和对中亚、西欧等地区的远征,乃是因为在征服战争中本身就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简要揭示整个战争的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对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人口问题的研究。
  二、元朝对西域的统治及其为争夺土地、人口而发生的斗争
  马克思曾经指出:“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征服民族把自己的生产方式强加于被征服的民族(例如,本世纪英国人在爱尔兰所做的,部分地在印度所做的);或者是征服民族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如土耳其人和罗马人);或者是发生一种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的、综合的生产方式(日耳曼人的征服中一部分就是这样)。”①那么,蒙古人又是怎样对其征服地区进行统治的呢?
  公元1220年,当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城时,他“指定蒙古人、突厥人各一个担任八思哈(Basqāqī,即镇守官),让他们两人保护居民不受士兵侵害。”受命监守撒麻耳干的有契丹人耶律阿海。耶律阿海旋即死去,其子绵思哥袭太师,继续充监。到窝阔台时期,原来担任哥疾宁城八思哈的祃祃·牙老瓦赤(Mahmudyalavach)改任不花剌长官。在呼罗珊,当成吉思汗东返时,术赤留下哈剌契丹人真帖木儿镇守花剌子模。后来,绰儿马罕西征时,真帖木儿受命领花剌子模军从征,留镇呼罗珊。呼罗珊在当时被视为成吉思汗诸子所共有,故四系各遣官员一人以襄助共理。代表窝阔台者为怯勒·孛剌(K ül-Bolat),代表拔都者为诺撒耳(Nosal),代表察合台者为吉思勒不花(QizilBuqa),代表唆鲁禾帖尼(拖雷之妻)者为也可(Yeke)。真帖木儿通过怯勒·勃剌,护送呼罗珊与祃拶答而两地归附的数小王入觐窝阔台于和林,由此而深得窝阔台的信任,被任命为这两个州的长官。真帖木儿于是任命舍里甫丁(S haraf-ad-Din )为代表拔都的臣僚,别的异密各派一名必阇赤入政府以代表诸王,任巴哈丁·马哈木·术外尼(Bah ā al-Din M uhammad J uavi-ni)为计相①,专事理财。后来,畏吾儿人阔里吉思获得了统治这一地区的权力。他“使呼罗珊和祃祃答而的事务恢复秩序,并且保护财产。他从四方征集值得进献皇上的贡礼。他实施新的户口调查,重定赋税。......由此,这个地区〔再度〕产生繁荣之望。”②
  从蒙古人在花剌子模和呼罗珊等地区的统治来看,西征结束的最初一段时期里,由于蒙古人派驻和任命了一批官吏统治这些地区,因而这些地区与蒙古保持着密切关系,不仅向蒙古统治者进贡礼物,而且这些地方的主要统治者也由蒙古朝廷任命。特别是在后来蒙哥统治时期,西域和中亚等地所进行的户口调查一事,更千真万确地证明,虽然西域与中亚等地远离蒙古本土,但是也实行了与蒙古本土一样的制度。《元史·宪宗纪》载:三年(公元1253年),“遣必阇别儿哥括斡罗思户口”。稽以西欧来蒙古的教士鲁不鲁乞在取道高加索西归时,经过铁门关,“来到一个阿兰人的市镇。这个地方属于蒙哥汗所有,因为他已经征服了那个地区。”③必阇赤别儿哥的任务,可能就是对此类人户的清查。在呼罗珊,阿儿浑也奉诏进行户口调查和整理赋税,“因压榨和勒索的实施超过了极限,特别是农民被临时赋课的征收搞得倾家荡产,乃至他们谷物的产量尚不到向他们征收的赋税的一半,所以他下令叫所有斡脱和财政、行政总管在他们和百姓打交道时应自我节制。”④
  西域和中亚等纳入蒙古的版图之后,所获得的巨额的赋税收入,使蒙哥决定加强对那些曾经征服但没有有效控制的地区的统治。于是,他在委派忽必烈出镇漠南的同时,又委派他的另一个弟弟旭烈兀往伊朗、叙利亚、密昔儿、鲁木、阿美尼亚等地区,分任他的左右翼。由此而引发了蒙古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西征——旭烈兀西征。
  公元1253年10月,旭烈兀西征,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灭亡了阿拔斯王朝,攻克了巴格达。但这次出征,由于蒙哥的死讯传来,旭烈兀返回蒙古。被委任的军事大将怯的不花,先胜后败,几乎全军覆没。
  公元1260年初夏,在旭烈兀确知蒙哥已死的消息后,他见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夺汗位,内心不安,便立即返回波斯。其用意是观望局势的变化。忽必烈即位后,因感激旭烈兀对自己的支持,便遣使于旭烈兀,谕以“从质浑河(阿姆河)岸到密昔儿的大门,蒙古军队和大食人地区,应由你,旭烈兀掌管,你要好好防守,以博取我们祖先的美名。”①根据此诏令,旭烈兀在波斯建立起了伊利汗国。
  术赤兀鲁思的统治者拔都在公元1252年死去,蒙哥召其子撒里答到蒙古,授予钦察汗位。撒里答在归途中死去后,拔都的儿子兀剌黑赤继位,兀剌黑赤很快也去世了。公元1254年,拔都的弟弟别儿哥继立为钦察汗。由于别儿哥扼守着西亚通向钦察草原的陆上商道,又对旭烈兀在西征中的行为不满,所以两大汗国形成敌国,连年争战不休,后来在各自的地方分向发展。
  作为成吉思汗封地中最大、种族和部落最为繁杂的察合台汗国,其疆域相当于现在天山西北部的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天山南部的喀什和和田地区,中亚的七河和河中地区,首府在伊犁河流域的阿力麻里。从察合台始封,历其孙子哈剌旭烈兀、第五子也速蒙哥等,到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因发生了阿里不哥之死,为了控制察合台地区,忽必烈派察合台的孙子阿卜失合至察合台地区执政。结果在途中被阿里不哥部下俘虏。阿里不哥派察合台的另一孙子阿鲁忽取代倭耳干纳,阿鲁忽乘机把封地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号令达撒麻耳干、布哈拉、克什米尔等地。阿鲁忽投奔忽必烈,归顺元朝以后,忽必烈诏令“从阿勒台的彼方直到质浑河,可让阿鲁忽防守,并掌管兀鲁思和各部落。”②为了争夺河中地区,他与别儿哥的军队进行了大战,击溃了他们,洗劫了讹答剌。公元1265年,阿鲁忽死后,倭耳干纳擅立其子木巴剌沙继察合台汗位。忽必烈任命察合台的曾孙八剌为木巴剌沙的辅弼。八剌暗中纠集部众,废掉木巴剌沙,夺取了汗位,并与窝阔台后裔海都联合。公元1271年,八剌被海都毒死。公元1274年,海都扶植都哇为察合台汗。察合台汗国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汗国。
  钦察、伊利、察合台三大汗国走向独立化的道路,其结果是统一的大蒙古国最终分裂。在名义上拥有大汗位的元朝皇帝忽必烈,其实际控制地区只限于北半部中国、蒙古草原。蒙古皇帝所拥有的只是名义与形式上的宗主地位,不仅元朝皇帝对其汗国王位的继承权无力干预,而且他们甚至还向元朝发动战争,因此,实质上形成藩属国。这些藩国之间,由于争夺王位、人口和土地,展开了连绵不断的争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都之乱。
  公元1268年,海都叛乱东犯,忽必烈被迫起兵迎击,败海都于别失八里,将其追至阿力麻里。海都远遁2000余里。次年春,海都与八剌在塔剌思河会盟,划分势力范围,结果河中地区2/3的土地归属八剌,其余1/3分隶海都与蒙哥帖木儿二人。八剌认为所得土地不足以供养其人口,提出侵夺伊利汗国的呼罗珊,海都对此表示支持。接着,八剌挥师呼罗珊,占据其大部。伊利汗阿入哈在失败的情况下,设计诱八剌进至只涅平原,用伏兵重创八剌所部,八剌请求海都发兵救援,海都却发兵包围了八剌营帐。八剌惊恨而死,其所部转入海都,海都势力大增。他不仅取得了大部分窝阔台后王的支持,而且实际上控制了察合台汗国。
  海都兴起之后,由于他盘踞中亚,隔断了元朝与伊利、钦察汗国的通道,给中国与西方的交通造成了障碍。已经敞开了的“丝绸之路”,由此变得难以通行。特别是海都以蒙古大汗正统自居,直接威胁忽必烈的皇位。所以,忽必烈被迫起兵平乱。然而,由于这时蒙古军的主力正在灭亡南宋,再加上派往西域平乱的军队中又出现背叛忽必烈的人马,所以叛乱一直延续到14世纪初年。公元1301年海都死,都哇成了窝阔台系和察合台诸王的首领,他立海都之子察八儿做了窝阔台汗。公元1303年,都哇表示臣服元朝。这样,元成宗为了削弱窝阔台后裔的力量,出动大军在伊犁河流域帮助都哇打败窝阔台后裔察八儿,窝阔台汗封地尽归察合台后裔所有。
  公元1306年,都哇死后,汗位几经更替,最后都哇的第二子也先不花就位,又开始了对元朝的战争。元政府派5万人在额尔齐斯河一带打败了也先不花。
  公元1316年,鉴于西域的局势,元仁宗命畏兀儿亦都护纽林的斤“领兵火州,复立畏兀儿城”①,册封为高昌王。公元1314年,一度作过察合台汗的都哇第三子怯伯复位,将首府从阿力麻里迁往撒麻耳干。这一举动引起东部七河流域、伊犁河地区贵族的反对,于是察合台汗国开始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阿力麻里为中心,包括喀什噶尔、吐鲁番一带,由也先不花主政;西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包括河中地区,由怯伯主政。
  公元1321年和公元1330年,怯伯与也先不花相继死去。蒙古各部“每个地方、每个部落首领都已宣布了自己的汗,部落之王为数不少。”②到公元1348年,权臣布拉吉宣布他找到的18岁的秃黑鲁帖木儿是也先不花的儿子,并在阿克苏拥立他为汗。公元1360年,秃黑鲁帖木儿两度率军攻入河中,完成了东西察合台汗国的统一,但在他去世以后,西部又陷入分裂。东部在秃黑鲁帖木儿后裔的统治下,一直延续到元末。
  在所有的汗国中,伊利汗国与元朝自始至终保持着密切的藩臣关系。汗国的继承人,都通过元朝皇帝认可,双方的使节和官员的往来也十分密切。伊利汗在汉地拥有大量的属民、封户,得自选官属,进行管理。史载:“旭烈兀大王位:岁赐,银一百锭,缎三百匹。五户丝:丁巳年(公元1257年)分拔彰德路二万五千五十六户。延六年(公元1319年)实有二千九百二十九户,计丝二千二百一斤。江南户钞则分拨宝庆府人户负担。”①管领其属民的机关前为管领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副总管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吏属令史六人。初,太祖以随路打捕鹰房民户七千余户拨隶旭烈大王位下。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始置。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阿八合大王遣使奏归朝廷,隶兵部。”后又有“管领本投下大都等路打捕鹰房诸色人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掌哈赞大王位下事。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始置,官吏皆王选用。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省并衙门,以哈儿班答大王远镇一隅,别无官属,存设不废。”②“所属人户原额七百八十户。”③伊利汗在其辖地也有自己的属民,统治十分稳固,如在伊朗地区,至元初,曾派奥都剌合蛮前往“以结束查账”④,在西域地区,派瓮吉剌带“籍地产,悉得其实。”⑤
  由术赤、拔都所创建的钦察汗国,在有的文献中又称为术赤乌鲁思或金帐汗国。由于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过程中,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支持的是阿里不哥,并且后来钦察汗国又与伊利汗国为了争夺高加索而开展了长期的战争,更由于钦察汗国与蒙古本土相隔遥远,所以,尽管在名义上钦察汗与大汗之间维持着宗主关系,但事实上从别儿哥开始,钦察汗国已独立。
  以上便是蒙古崛起以后,至元亡期间,蒙古人对西域、中亚、西亚以及丝绸之路延伸极远地区的征服与经营情况。无论是早年的西征战争,还是后来为维护蒙古大汗在这些地区的权威所进行的平叛战争,亦或是平时的和睦相处时期,在其人口问题和丝绸贸易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具体内容如何?我们将在下面的几节中再作详细的探讨。
  第二节 蒙古与内地人口对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人口迁移
  这一节我们所说的内地人口,既是指元朝未建立以前在蒙古政权中那些被蒙古人所掠夺去的人口,其中主要是汉人;又指元朝统一中国以后,在统一以前的金国、辽国、契丹和南宋等地域上的各民族人口。我们之所以这样界定和区分,乃是因为蒙古从崛起到统一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在这一时期,蒙古人在还未与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南宋、金、辽、西夏发生密切关系时,即与西域以及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发生了密切关系。如果不加以划分,容易导致人口迁移中的民族构成含混不清。
  而所谓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的区分,则是因为在传统丝绸之路经过的狭义的西域地区,由于与蒙古发生关系的时间不同,所以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察合台汗国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地区则与蒙古大汗之间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
  我们前面已经指出:成吉思汗统一西域之后,先是在高昌、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别失八里、阿力麻里等地设置达鲁花赤,管理各地。后来,随着黄河以北半个中国以及中亚大部分地区的被征服,根据“太祖皇帝初起北方时节,哥哥弟兄每商量定,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①的原则,又把征服的地方分封给4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次子察合台分得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区及焉耆以西的整个地区;三子窝阔台分得塔城、阿勒泰地区和蒙古高原西部;幼子拖雷继承成吉思汗原来的领地。即蒙古高原本部。从这个分封地域来看,属于蒙古的势力范围内,尚有一个地区没有分封,这个地区就是高昌地区。
  原来,这是因为高昌最先归降了蒙古,又是义子,所以受到成吉思汗的特别优待,由蒙古册封的高昌亦都护,保留了原有地区的世袭统治权,并且与蒙古大汗互通婚姻。②蒙哥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1251年6月,以讷怀、塔剌海、麻速忽等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暗都剌兀尊、阿合马、也的沙佐之,管理天山南北;又以阿儿浑充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事,法合鲁丁、匿只马丁佐之,统管河中地区。③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忽必烈派皇子北平王那木罕以重兵镇守阿力麻里,命万户綦公直驻守别失八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儿、哈喇火者及哈密等处的屯戍军事。④公元1280年,在高昌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代替原来的畏兀儿断事官。北庭都护府成为元朝在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关。⑤公元1282年,又置阿力麻里元帅府,统辖北疆的军政事务。⑥次年,分别在别失八里、哈喇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北南疆的军政事务。公元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塔林都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⑦元成宗继位后,于公元1295年设立西域卫亲军都指挥司,任命迷而的斤为指挥使,⑧管理军政事务。公元1299年,又在北庭和曲先(今新疆库车)设立两个元帅府,分别统率天山南北的军队。从元朝对这一地区军政机构的设置情况来看,元朝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既不完全同于它在灭亡金、西夏、南宋之后,对那些地区的统治办法,又不同于西征以后,对中亚、西亚地区的统治。元朝之所以采取这种特殊的统治办法,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地区处在内地和蒙古宗藩之间的交接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西域和蒙古宗藩之国的广大地区,原来并不是蒙古人的活动地区,所以这些地区后来之所以能够成为元朝疆域的一部分并与元朝保持着一种特殊关系,完全是蒙古人派遣官员、军队进行统治维持的结果。这样,从蒙古对这些地区的征服开始,一直到元朝灭亡的150
  余年间,因军事和政治需要,蒙古人和内地人口不断向这些地区迁徙。
  最初的人口迁移可以追溯到屈出律逃亡西辽。蒙古乃蛮部被消灭以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与蔑儿乞部可汗托克塔结成联盟,又为铁木真所败。托克塔败,屈出律逃亡西辽。西辽皇帝直鲁古允许乃蛮部残余部族及蔑儿乞残部入居西辽境内,所以,属于蒙古族乃蛮部人和蔑儿乞部人有大批迁徙到西辽。这次到底有多少蒙古人迁来,史无明载,但是从“别失八里、叶密立、海押立等处,皆有乃蛮部族散处”①的记载来看,人数不少。正是有不少蒙古人迁入该国,所以,后来屈出律见西辽统治力量动摇,就凭借散处在西辽境内的乃蛮部和蔑儿乞部的残余部众,组成了一支人数不少的军队,乘西辽军队出征撒麻耳干时,夺取了西辽政权。
  屈出律在统治西辽7年后,正逢成吉思汗伐金取得重大胜利,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歼灭乃蛮与蔑儿乞余党的问题上来,便在公元1218年派大将者别率2万兵,灭了西辽。西辽灭亡之后,文献中虽没有记述蒙古人派驻官员和驻兵的防守,但这一地区后来作为成吉思汗西征的必经之路,并未发生过反叛行为,应是有蒙古人在这里进行统治和屯驻的。只是由于灭亡前夕的西辽政权,是由蒙古乃蛮部和蔑儿乞部的上层分子统治着,所以,蒙古大军到达以后,很快能够归顺于蒙古大汗,需要从蒙古本土调来的官吏和军队人数会相对少一些。
  作为成吉思汗西征中亚主要目标的花剌子模国,本来在出征以前,蒙古国与花剌子模之间就存在着十分密切和大规模和商贸活动,所以,估计会有蒙古商人迁居其国。后来,为了征讨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对诸子及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进行了任命和分派,又从畏吾儿、哈剌鲁征调了一批军队从征,所以,20万西征大军,就其民族构成来说,不仅有蒙古人,而且还有畏吾儿人等。由于成吉思汗诸子所率的蒙古本部军队,是从讨伐金国的战场调集的,而在伐金战争中,又有一大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卷入到蒙古军队中,如燕人薛塔剌海,率所部300余人投降成吉思汗,他在西征中被任命为炮火手元帅;①女真人高闹儿,从征西域,累功授匠军总管;②冀州人贾塔剌浑,在西征时被授为四路总押;③清州人张荣,领军匠西征。④当然,大军中也包括一些西域甚至中亚地区熟悉花剌子模山川地理、交通险隘及内部情况的商人。
  由于当时的花剌子模境土东北抵昔浑河(今锡尔河),东南抵申河(今印度河),西北抵阿哲儿拜占,西南抵波斯湾,地域辽阔,人口不少,仅兵力就达40万,所以,虽然蒙古军队节节胜利,但是也经历了异常激烈的四处征战。为了使已取得的胜利成果不因大军的撤走而丧失,蒙古军队在攻克一地一城之后,都派驻和任命了长官。如术赤所率的右军攻克昔格纳黑(Sughnag)之后,术赤派遣很早便已扈从成吉思汗的回回商人哈散哈只的儿子出任这一地区的长官;毡的被攻下以后,不花剌人阿里火者(A lī-khwajah )被任命为该城长官。接着,术赤又兵陷养吉干,置沙黑纳(镇守官之意)。又如成吉思汗所率的大军攻克撤麻耳干之后,契丹人耶律阿海和其他几个人被派充此城的沙黑纳。还如拖雷攻克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之后,置官镇守。
  花剌子模国灭亡,呼罗珊与哥疾宁残破之后,西征大军返抵蒙古。可能是由于蒙古人只是在那些被攻克的地区派驻了镇守官——沙黑纳,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留下军队屯驻,所以,当蒙古军队一离开这些地区,在部分地方就发生了当地人起来杀死蒙古人任命的沙黑纳之事。如当速不台、者别奉命追击摩诃末,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通过呼罗珊,收纳一些地区,设置沙黑纳之后,待蒙古军队一过,当地人又起来反抗,捕杀蒙古所置的沙黑纳及投降蒙古的官绅人等。又如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等撤兵之后,哥疾宁的也里、马鲁等城都发生了当地人杀蒙古长官,据城反抗的事件。当然,当地人民的这些行为,最终还是被蒙古军队镇压了下去,然后又派蒙古人在所有占领的城市任长官,进行统治。⑤
  那些被成吉思汗及其部将所派驻和任命的沙黑纳,后来不见被召回,这些人就很可能长期留在这些地区了。这种因为出任被征服地区地方官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应是蒙古人与内地人口最早迁入属于蒙古之藩国的人口。成吉思汗的西征大军虽然遇到了顽强的抵抗,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几乎是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然而,正如任何战争一样,人员的增减不完全取决于胜败,我们也可以想见,少数的蒙古士兵被那些被征服者的所俘获亦是情理之中的事。特别是像西征这样大范围、远距离的运兵,因伤病或者其他原因掉队兵士,无疑就被留在当地,成为了当地的居民。可惜,这些情况在古代的文献中是难以见到的。
  成吉思汗的西征结束以后,因国土已大大扩张,诸子所得的自然已远较原来的封地要大得多。我们前一节已经提到,西征所及地区,被成吉思汗分别分封给了长子术赤、二子察合台和皇太子窝阔台。那么,对于这些封地,成吉思汗的诸子又是怎样管理的呢?文献中虽然缺乏记载,但是,我们从成吉思汗死后,召开选举大汗的忽里台大会的情况,可以约略知道一些情况。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国的汗位虽然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将由第三子窝阔台继承,但按照惯例,新汗必须经过由宗亲、贵戚与勋臣参加的忽里台大会的推举。所以,当成吉思汗幼子拖雷以大斡耳朵继承人的资格,筹备就绪忽里台大会后,公元1229年8月,从术赤诸子自钦察草原、察合台自忽牙思、窝阔台自也迷里与霍博来会的情况看,受封的成吉思汗诸子受封之后,都回到了他们的领地上应是毫无疑问的事。又据《史集》的记载:成吉思汗的蒙古国,总计兵力为12.9万人。分给诸弟、侄者为1.2万人(即东道诸王所有)、诸子为1.6万人。其中术赤4000人、察合台4000人、窝阔台4000人、阔列坚(另一妃子所生)4000人。其余的10.1万人,由成吉思汗保留,并将由幼子拖雷全部继承。然则,分封以后,便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各自率领4000兵马驻扎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这1.2万兵士,据周良霄先生认为是蒙古人。①当然,我们并不完全认为这1.2万蒙古兵士就全部迁徙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但是,蒙古人有这样的规定:诸王的私产,大汗无权干涉。后来,在蒙古灭金和南宋等的战争中,从被封诸子及后裔(除后来继承大汗之位的窝阔台)很少参战的情况来看,至少被术赤和察合台带走的8000蒙古兵,很可能多数没有返回东土。至于窝阔台带走的4000蒙古兵,因他继承了成吉思汗的汗位,是否在他东归时一同带回,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从后来窝阔台的后裔仍统治着窝阔台汗国,以及他从拖雷(时已死)诸子所属的军队中将1000雪你惕人与2000速勒都思人分给了自己的儿子阔端②的情况看来,窝阔台的4000蒙古人,有可能绝大部分没有随他东归,而是留在封地由他的儿子统领。
  根据上面的推论和考证,我们认为,西征结束之后,成吉思汗所进行的分封,使1.2万余蒙古人,以兵士的身份被迁徙到了西域和中亚地区。
  从成吉思汗西征,经拔都继续西征,到绰儿马罕西征以后,蒙古人已经在西域、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部分地区取得土地和人口,推翻和消灭了其地原有的统治。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蒙古人在攻取这些地区时,派驻了镇守官。那么,征服战争结束以后,蒙古帝国又是怎祥进行统治和维护统治的呢?
  我们知道,当公元1220年成吉思汗攻陷不花剌城时,他“指定蒙古人、突厥人各一人担任八思哈(Basqaqī即镇守官),让他们保护居民不受士兵侵害。”①据史籍所载,在受命监守撒麻耳干的监守官中,有一个名叫耶律阿海的契丹人,他在任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继任。从监守官的任职情况来看,蒙古人、突厥人和契丹人是主要的充任者。不仅监守官从蒙古本土及其所征服的中原内地迁来,而且其他各色人种,也被迁徙到这些新征服的地区。据全真教弟子李志常所记,撒麻耳干的情况是:
  城中常十万余户,国破而来,存者四之一,其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亦以诸色人为之。②
  由上可知,伴随着征服战争的结束而来的,有不少西域的回纥人、中土的契丹人和汉人迁徙到了这些被征服的地区。
  大批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口的迁入,不免与当地的土著民族发生矛盾。公元1238~1239年,在离不花剌城不远的塔剌必村制筛匠马合木等人的蛊惑下,不花剌城的原有居民举行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抗起义,把矛头对准了蒙古统治者及其外来人口。蒙古统治者调集大军经两次镇压以后,才将起义平息。最后,蒙古统治者为了缓和矛盾,将治理被征服区有方的牙老瓦赤调来,成为“主管汉民公事”的长官,而以他的儿子麻速忽别继续担任突厥斯坦和河中地区的长官。从这次不花剌城的反叛以及蒙古人所处理的善后工作可反映出,汉族人口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可忽视。
  在呼罗珊,当成吉思汗东返时,术赤留下哈剌契丹人真帖木儿镇守花剌子模。到绰儿马罕西征时,真帖木儿受命领花剌子模军从征,留镇呼罗珊。由于这一地区当时被视为成吉思汗诸子所共有,所以,成吉思汗的4个儿子都各自派遣官员一人以襄助共理。据文献所载,代表窝阔台者为怯勒·孛剌(K ül-Bolat),代表拔都者为诺撒耳(Nosal),代表察合台者为吉思勒不花(QizilBuqa),代表托雷者为也可(Yeke)。不难看出,后来被征服的呼罗珊地区,蒙古人也派驻了官员进行统治。
  蒙哥即位之后,因分布在西域和中亚地区的察合台与窝阔台系后王们的不满,蒙哥为了防止他们趁机发动叛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涉及到人口迁移方面的措施是向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控制地区派驻军队,以资镇守。史称蒙哥“因此把不怜吉那颜和一支由十土绵(万户)勇敢青年和英雄突厥人组成的军队派往位于别失八里和哈剌和林之间的兀鲁黑塔黑、①杭海和横相乙儿地区,从此一个捏儿格可以从那里伸延到弘吉阑斡兀立的捏儿格,后者驻在海押立境内,并已把他的捏儿格扩展至讹答剌之地。同时,也客那颜和两土绵人马被派到吉利吉思和谦谦州的地方。”②蒙哥一方面通过派遣军队加强和稳固统治,同时,又通过从中土和蒙古本土派遣官员,撤换原来那些与窝阔台、察合台二系有私的官员,并将他们治罪。其结果自然使大批人口因出任这些地方的官吏而被迁徙。
  蒙哥在位时旭烈兀进行的西征,实质上也是一次蒙古人和内地汉人大规模向伊朗、叙利亚、密昔儿、鲁木、阿美尼亚等地迁徙的过程。尽管这次西征的军队组成经过全体宗亲同意,是所有过去由拜住、绰儿马罕所领驻在西亚、答亦儿所领进往克什米尔和印度的探马军,但是,考虑到兵力偏少,“还决定从成吉思汗分给诸子、诸弟和诸侄的全体军队中,每十个人抽出两个人,作为额外人员,交给旭烈兀作为分民,随同他出征,服务于此方。”③除此之外,又从汉地“派来一个炮手、火焰放射手、弩手的汉军千人队。”④这几方面的人数累计起来,旭烈兀的西征军人数不在少数。
  此次西征,因旭烈兀闻蒙哥死讯而匆匆返还蒙古,把军事委托给大将怯的不花,结果导致怯的不花被杀,几乎全军覆灭。但是,在他确证蒙哥已死之后,就立即返回了波斯,并决定不再返还蒙古本土。以观望局势变化的情况来看,旭烈兀在他征讨过的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势力和统治基础的。后来,他在这些地区建立起伊利汗国,正可说明此中原因,而要拥有统治基础,必须有一套驾驭被征服地区民众的办法,当然,手段之一是派驻官员。这种办法的行之有效,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业已证明。
  在后来,海都叛乱和昔里吉反叛之后,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背离了元朝,朝着各自独立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海都等盘踞中亚,也使得遥远的伊利汗国与元朝的密切关系大受影响,伊利汗国从此也走上了地方独立化的道路。元朝对这些地区也无力采取其他措施,被迫将西北地区的防线收缩到别失八里。开始苦苦经营着西域地区。
  不惟如此,而且蒙哥与阿里不哥的后裔,觊觎蒙古大汗之位,还不断率兵东犯。如公元1285年,笃哇、卜思巴(八剌之子)等率兵12万东犯。元军统帅阿只吉(察合台的孙子)失于戒备,战事不利,被笃哇围攻和州的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达6个月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忽必烈改任指挥有方的伯颜为元军统帅,组织防御。笃哇在久围和州无功后退走。公元1286年,海都、笃哇又联兵进犯别失八里,伯颜率军与之交战于洪水山,可是,这次元朝军队又不利,据史载,都元帅、宣慰使綦公直、总管李进兵败被俘。①海都、笃哇乘胜东进,杀死亦都护火赤哈儿。
  南宋灭亡之后,忽必烈倾全力对付海都、笃哇以及诸王的侵扰,为此,他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线屯驻大军,派亲王、重臣镇守。屯驻漠北的有皇孙甘麻剌和战功显赫的枢密副使、钦察卫亲军都指挥使钦察人土土哈。汪古部长阔里吉兼护阴山以北,皇孙阿兰答镇守关陇。从河西地区到和州一线则有皇子宁王阔阔出、宗王阿只吉、出伯和亦都护所部,地处南部的吐蕃一带则由皇子西平王奥鲁赤驻防。忽必烈的这一措施,虽然在防止叛乱,稳固统治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元朝的绝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在这一条漫长而人烟稀少的防线上,时间一长,不免发生了后勤供给十分困难的情况。于是,元朝政府不得不效法自汉代以来在西北地区驻防戍兵的经验,实行屯田。一方面,让驻防的兵士且佃且守,另一方面,从内地迁徙人口到这些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实行屯田。
  从文献记载来看,元朝在别失八里屯田的规模最大。《元史·世祖纪》云,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世祖令“刘恩所将屯肃州汉兵千人,入别失八里。”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月,元政府“遣兵千人戍畏兀境”。十月,又“遣侍卫新附兵(汉人)千人”,十一月,元政府再“遣蒙古千户曲出等新附军四百人,屯田别失八里。”②
  斡端是元朝控制西域的重镇,在这里亦有大规模的屯田。史载: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七月“立阇鄽屯田”,十二月,“发河西、甘肃等处富民千人往阇鄽地,与汉军、新附军杂居耕植。”③在屯田的人数,除了从河西、甘肃等处征发的富人1000之外,还有原来在那里的汉族军队和刚刚归附的军队,可见其人数不少。这些汉军是何时开赴到?新附军是由什么人组成?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地方的屯田,引发了河西、甘肃等地约1000人向今新疆地区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元朝在丝绸之路经过地区,不只是包括上述地方,而且还包括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乞儿吉思等地。《元史·世祖纪》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六月条载元朝在乞儿吉思也实行屯田,由中原遣汉人带农具、耕牛前往开垦,向政府缴租。在屯田的时间上,也不是始于元朝统一中国以后,从某些迹象来看,似乎在西征时就已出现。《元史·哈剌亦哈赤北鲁传》云:哈剌亦哈赤北鲁从帝(成吉思汗——引者识)西征。至别失八里东独山,见城空无人。帝问:此何城也?对曰:独山城。往岁大饥,民皆流移之他所。然此地当北来要冲,宜耕种以为备。臣昔在唆里迷国时,有户六十,愿移居此。帝曰:善。遣月朵失野讷佩金符往取之,父子皆留居焉。后六年,太祖西征还,见田野垦辟,民物繁庶,大悦。
  其地在今新疆木垒县境。虽无屯田之民,却有屯田之效,人口也是从外地迁来的,更有屯田之意存乎其间。准此,元朝在今新疆境内的屯田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忽必烈在别失八里、阇鄽等地的屯田,不过是扩大规模和发展而已。
  为了管理西域的屯田,保证屯田的功效,元朝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官员负责其事。《元史·百官志》云:
  左右冀屯田万户府二,秩从三品。分掌斡端、别失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新附之军、并迤东回军,合为屯田。至元二十六年置。
  《元史·兵志》在提到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自斡端和别失八里归回内地的汉军屯田一事时亦云:
  左翼屯田万户府:世祖至元二十六年置蒙左侍卫军从人之屯田者,只以斡端、别失八里回还汉军及大名、卫辉两翼新附军,与前后两卫迤
  东还戍士卒合并屯田,设左、右翼屯田万户府领之。
  元成宗时,由于西域局势已经稳定下来,哈剌火州、哈密力一带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元朝政府暂时撤回了一部分戍军。《元史》记载:贞元二年“九月,辛卯,诸王出伯言汪总帅等部贫乏,帝以其久戍,命留五千驻冬,余悉遣还,至明年四月赴军。”①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七月,元政府调整曲先、畏兀儿一带的防卫,“罢蒙古军万户府,入曲先塔林都元帅府。”又月,成宗又令屯驻畏兀儿地的合伯“留军五千屯守,令索来统其余众以归。”②随着驻军的减少,屯田的规模自然会有所减小。
  元朝政府因在西域等地实行屯田,使蒙古人及其内地人口迁徙到了西域,成为当时向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元朝政府为了加速西域等地手工业的发展,开发西域等地的资源,从内地向这一地区迁徙了不少人口。
  成吉思汗占领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谦州之后,把这里作为屯兵重地和手工业中心。他利用这里“出良铁”③和盛产毛皮的条件,将从金朝俘虏来的成千工匠迁到这里,设置若干工匠局,专门制造武器和甲胄。④从金国迁到谦州的人口,据《元史·地理志》谦州条下所云:“有工匠数局,盖国初所徙汉人也。”可知,是汉族工匠。被迁往谦州的工匠,还有去传授制作陶器、造船、打制农具技术的。①除汉人外,还有蒙古人和回纥人等。②
  在西域地区,元朝政府设立冶场织造局,从内地迁徙工匠从事鼓铸农具和染织手工业生产。据《元史·世祖纪》记载,别失八里的冶场织造等局,设立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2年)。
  众所周知,西域的和阗等地以盛产玉石著称于世。在察合台汗国处于鼎盛时期,这里成为察合台汗国的领地。待八剌死后,随着察合台汗国力量的削弱,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又回到元朝手中。元朝政府为了得到这里的玉石,从内地征发工匠去开采。《元史·世祖纪》载,至元八年六月,“招集河西、斡端、昂吉呵等处居民。”次年即发工匠采玉。《经世大典·站赤》记曰: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六月十八日,兵刑部侍郎伯术奏:“〔可〕失可儿、斡端之地产玉,今遣玉工李秀才者采之。”③
  总之,从蒙古征服西域开始至元亡,蒙古人与内地人口不断地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迁移到了西域、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等地。究竟总人口有多少,自然是一个无法确知的问题,但我们从蒙古人在中亚等地建立的三大汗国,后来相继走上独立化道路的事实来看,人口不在少数。因为前往征伐的军队和派驻的官员,随着汗国脱离蒙古,都落籍到了当地。而且,在三大汗国已呈独立发展之势以后,蒙古人和内地人口仍在继续向这一地区迁移,我们姑且不论民间因种种原因而引起的自发迁移,仅就官员、使者来说,也存在着西去不复回的现象。如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忽必烈遣丞相孛罗出使伊利汗国,孛罗便留在那里,没有返回元朝。④从这些迁移人口的分布来看,当以西域地区为主,这不仅因为这一地区邻近中土,而且从征服这一地区到元末,它始终在元朝的控制和管辖之下,人口的迁移具有延续性的特征。中亚、西亚等地,毕竟在汗国走向独立化之后,人口迁徙的次数和规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被迁人口的民族构成情况,大致说来,被迁往中亚、西亚等地的人口因主要是兵士,所以,他们以蒙古人为主,另外包括部分契丹人和汉人。而被迁往西域地区的,则汉族人口所占比例不少,不仅屯田者以汉族为主,而且手工业工匠也多为汉人。
  第三节 西域及蒙古宗藩之国向中原的人口迁移
  蒙古人所进行的西征活动,不仅开拓了疆土,使唐中叶以来十分困难的中西交通变得非常发达,而且大大加速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在西征过程中和西征结束之后,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各族人口,通过被俘、投降、经商、求官、应召等途径,大批来华。他们当中不仅有商人、军官、士兵、贵族,而且还有工匠、技师、教士、平民等,其中有妇女等各色人。从来华人口的频繁程度和规模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从来华人口的民族构成而言,是空前复杂的。
  如果说蒙古人的西征,是蒙古人与内地人口西迁的开始,那么,与此相应,它也是被征服地区人口迁至中原的开始。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原因在于蒙古人在西迁时,将不少被俘虏的西域、中亚和西亚人或改编成军队,或带到中土,试看下面的事实:
  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以后,早在公元1209年,据有天山南面的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与北面的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一带的畏吾儿国主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亦都护,慑于蒙古的威势,派遣使者前来表示降服,成吉思汗大为嘉许,不仅将女儿也立安敦许嫁给他,而且将其序列为第五子。①随后,一大批畏兀儿知识分子被征召到蒙古草原,如哈剌亦哈赤北鲁、塔塔统阿、岳帖木儿、布鲁海牙等,他们或直接参与大汗的机务,或充任诸王之师。以致到元朝建立时,史称:
  高昌之人,内侍禁近,外布行列。②
  从宋代以来一直占据丝绸之路东段的西夏政权,到蒙古崛起之后,已经呈衰落之势。成吉思汗在灭亡克烈、乃蛮并使汪古臣服之后,其势力范围已达西夏边境。成吉思汗早就耳闻河西地区的富庶,因此,他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征伐西夏的活动。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为了追击逃亡的乃蛮八部,第一次对西夏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结果攻破西夏边城力吉里寨,进抵经落思城,劫掠了大批人口。次年,又率兵入侵西夏,这次虽然没有取得大的胜利,但对西夏的实力已有了充分的了解。于是,在公元1209年3月大举征伐西夏,几乎攻下西夏都城。后来,由于西夏襄宗李安全以纳女称臣请求议和,蒙古军队才撤兵北返,在北返途中,又带走了不少的西夏人到漠北。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出征花剌子模之后,对被攻克的地区,采取了屠杀和掠夺人口的政策,即凡是抵抗者,几乎都被杀死,投降者,成吉思汗一方面将其胜兵改编成军队,另一方面将居民中的工匠等有技艺的人,驱赶到蒙古,进行手工业生产,发展蒙古的手工业。据史籍记载,由阿剌黑那颜所率的西征大军中之左军5000人,进围巴纳克忒,城陷之后,蒙古军屠其军率,尽取所有居民中的工匠、青壮,以为“哈沙儿”(hashar,意为军队)①。公元1220年2月,不花剌城被攻克之后,妇女儿童被掳作奴隶,青壮年人则充“哈沙儿”队。②同年3月,撒麻耳干陷落后,成吉思汗从幸存人口中取各色工匠6万人,其中3万人分赐给诸子与族人作奴隶;另3万人组成军队,随军效用。③公元1221年2月,花剌子模国重镇玉杰赤在经历了顽强的抵抗之后,终因力尽而乞降。蒙古军尽驱居民出城,将各色工匠10万人驱往“东土”,儿童与少女皆沦为奴隶。④公元1222年春,成吉思汗派窝阔台顺印度河而下,在对哥疾宁进行征服的过程中,窝阔台把当地的工匠艺人全都俘送到了东土。⑤
  由以上事实我们清楚地看出,成吉思汗所统帅的西征大军的战果,不仅使这些被征服地区受控于蒙古人,由蒙古人管理,而且蒙古人还从这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的人口。这些被掠夺的人口主要是工匠、艺人,他们被遣送到了蒙古本土。除此而外,还有部分青壮年男子被编成军队,成为蒙古军队的一部分,另有妇女、儿童皆沦为奴隶,成为西征的成吉思汗诸子及其亲属的私有财产。无论是被编入蒙古军队的青壮年男子,还是沦为奴隶的妇女、儿童,他们与被遣送到东土的工匠、艺人一样,最后的落籍之地,大部分是蒙古本土或蒙古人所占领的西夏、金国等地区。
  公元1236年,拔都率领蒙古大军西征不里阿耳、斡罗思,进掠波兰与匈牙利时,同样采取了成吉思汗西征时的做法,一方面制裁抵抗者;另一方面掠夺人口财物。如公元1239年,蒙哥进攻斡罗思的阿速,围其都城蔑怯思(Meges);历3月之久才攻下,蒙哥从投降的人口中,挑选了1000人从征,便是证明。正是由于这些在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四处征战的蒙古军队,不断吸收当地民众当兵,蒙古军队兵员才得以补充,才得以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这些被征服地区人口被迫加入蒙古军队的人数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从贵由即位之后,派遣军队往征四方时,曾“下令从驻伊朗地区的军队中,从每十个大食人中间抽出两个人参加远征”,⑥之事,可以认定,人数不在少数。
  我们知道,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和规定,凡是降服的国家,不仅要向蒙古大汗进贡财宝,而且还要把亲信送去为质子,派人入宿卫,要服从大汗的征调。所以,在蒙古征服西域、中亚、西亚地区以后,这些地区东迁的人数十分庞大。以西域和中亚地区最先臣服于蒙古人的畏兀儿而论,蒙古初年,可以说,畏兀儿人有一材一艺的都被网罗来,其后以文学显名的颇有其人。史称:“太祖皇帝既受天命,略定西北诸国,回鹘最强,最先附,遂诏其主亦都护为第五子,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诸国。自是,有一材一艺者毕效于朝。”①我们根据柯邵忞的《新元史·氏族表》所列畏兀儿人入仕元朝的人,计有:高昌王亦都护、孟速思、洁实弥尔、小云石脱忽怜、玉龙阿思兰都大、哈剌亦哈赤北鲁、契氏、廉氏、贯氏、唐古直、全氏、鲁氏、大乘都、小乘都、叶仙鼐、昔班、阿礼海牙、脱力世官、脱烈海牙、塔塔统阿、铁哥术、月鲁哥、阿台脱因、孛罗帖木儿、昔里哈剌、文书奴、忙兀的斤、普颜、拜降,总共29个家族。仅《新元史》中列专传者就达40人之多。他们分别是:岳璘帖木儿、义坚亚礼、哈剌普华、库尔古司、布鲁海牙、廉希宪、桑哥、昔班、廉希贤、阿散、洁实弥尔、答里麻、燕只不花、忙兀的斤、阿礼海牙、岳柱、普颜、亦辇真、脱烈海牙道童、达理麻识理、阿里海牙、月举连赤海牙、脱力世官、帖哥术探、花爱忽赤、叶仙鼐、八丹、撒吉思、铁哥术、都尔弥势、贯云石、偰哲笃、廉惠山海牙、沙剌班、伯颜不花的斤、阿鲁浑萨理、安藏、迦鲁纳答思、必兰纳识里等,这些人或是为官有政绩、有军功者,或在文学、艺术方面有造诣者。另外,据已故著名学者陈垣先生考证,元时西域东迁的在文史上有名的,还有担任过泉州路达鲁花赤的偰玉立,有至正五年中进士的偰百僚。②据陶宗仪《书史会要》,有昭文馆大学士廉希贡、集贤都事喜山、擅长楷书的隐也那失里。③据夏文彦《图绘宝鉴》,有善画墨戏花鸟的边鲁。④据陆文圭《墙东类稿》有中江浙进士的家铉翁。⑤据魏源《元史新编》,知有习二十弦的会福院提举闾闾僧人。⑥
  至于畏兀儿人迁居中土和担任一般地方官职,而不为正史所载者,则多得惊人,何以见得?我们仅以《至顺镇江志》的记载作一个统计,当时镇江有畏兀儿人14户,93人。⑦从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至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先后有15人在镇江任达鲁花赤,中畏兀儿人就有9人。见诸于《到顺镇江志》的其他畏兀儿人的官还有总管1人,同知1人,录事司的达鲁花赤3人,丹徒县的达鲁花赤5人,丹阳县的达鲁花赤3人、金坛县的达鲁花赤2人。累计共达118人,区区镇江一地,记录在册的就有如此之多,其他地区,不难想见!
  畏兀儿人来东土分散居于各地,已不可一一细考,他们是被大规模迁徙而来的,史籍亦见记载,其中来内地屯田者,不乏其例。《元史·世祖本纪》卷12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十一月,斡端(于阗)、可失哈耳(喀什噶尔)工匠1050户在甘肃、陕西一带屯田。《元史·成宗本纪》载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南阳地方有畏兀儿人屯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回”是元代对信奉伊斯兰教(回教)的人的称呼。它泛指一切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突厥人等在内。如果我们从上面的考述中,初步认定元代畏兀儿人东迁人数多得惊人的话,那么,回回人东迁的数量,无疑更多!史称:“元时回回遍于四方”①;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②。这类记载,十分笼统,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我们从至元初的统计数字可看出:在中都路的回回人数,达2953户③,看来,上述概说,并未夸大其词。再从元《至顺镇江志》所载镇江的回回户口数来看,更证其说不诬。该书卷3《户口》云回回59户,374人,占全部户数3845户中的1/65,占全部口数10555人中的1/28。
  回回人来中土,特别是在元代遍布于各地,充斥于各个阶段,应该说是由商人活动引发的。回回商人不仅很早就和蒙古人接触,而且还有不少参加到成吉思汗的创业活动中,如《元朝秘史》中的回回阿三,④他于蒙古西征时,充当成吉思汗劝降使者而被杀。⑤又如被称为“西域部之族长”的赛夷人杜八儿火者,也是早年投于成吉思汗麾下,在成吉思汗兵败于汪罕逃往班朱尼河时,曾与之共过患难。⑥后来,当蒙古国建立后,回回商人中有些因善于经商而得到元朝统治者的赏识,进入仕途,担任元朝主持和管理财政的官职。如太宗时的奥都剌合蛮,即因扑买中原银课,充提领诸路课税所官。⑦从此以后,经管财务的人多以回回人为主。据《元文类·中书左亟相姚文献公神道碑》卷60云:
  (中统)三年,(张)文统伏诛。西域之人为所压抑者,伏阙群言:“回回虽时盗国钱物,未若秀才敢为反逆。”
  所谓:“盗国钱物”,是指回回人因管理课税财赋等事而借机贪污,中饱私囊。从此可知,元世祖即位后,为之经管财政的一般官吏以回回人为多。尽管在丞相张文统被杀之后,西域畏兀儿人状告回回人的不法,但后来的情况证明,因为回回人的商业理财才能,他们仍在财政方面受到重用。史载属于回回人的中亚费纳客忒城人阿合马,于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元世祖:“专以财赋之任委之”⑧。阿合马被王著用大金锤砸死,并被忽必烈识破其奸以后,虽其亲党类多被伏诛或罢黜,但是,在其后继之财政大臣汉人卢世荣执政时,仍多用阿合马党人。《元史·卢世荣传》卷205云:(世荣)又奏:“天下能规运钱谷者,向日皆在阿合马之门,今籍录以为污滥,此岂可尽废。臣欲择其通才可用者,然惧有言臣用罪人。”世祖曰:“何必言此,可用者用之。”
  卢世荣被杀以后,畏兀儿人桑哥秉政,又奏以沙不丁遥授江淮行省左丞,乌马儿为参政。其党如纳速剌丁、忻都等皆得执政,①这些人无一不是回回人。
  在接连几代奸雄当政之时,都能重任回回人掌管财政,固然有回回人具有理财天赋的原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除此之外,回回人数众多,在元朝政府之内势力强大,应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不妨先看看回回人在世祖忽必烈、成宗铁穆耳两朝,任职中书省的情况:
  我们知道,魏晋以来总管国家政事的中书省,职权更重,特别到元代。原因是它兼管尚书省的职权,在这样一个权力要害部门,回回人任职者如此之多,可见元时回回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是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而在元代的行省中,回回人任职者颇多,据杨志玖先生统计,①回回省臣在元各朝的分布情况是:
  世祖朝:江西7人江浙6人河南4人
  云南4人陕西2人辽阳2人
  湖广1人四川1人甘肃1人
  共计28人
  成宗朝:江浙3人河南2人云南2人陕西1人四川1人甘肃1人
  共计10人
  武宗朝:江浙2人江西1人陕西1人辽阳1人
  共计5人
  仁宗朝:河南1人江西1人岭北1人
  共计3人
  英宗朝:岭北2人江浙1人江西1人河南1人云南1人甘肃1人
  共计7人
  泰定帝朝:云南1人湖广1人岭北1人
  共计3人
  文宗朝:辽阳1人云南1人
  共计2人
  顺帝朝:江浙2人江西2人
  共计4人
  另有时代不明确者:陕西2人云南1人江浙1人
  共计4人
  以上共有66名回回人在元朝担任过省臣职务。从分布情况来看,江浙省最多,达15人;江西次之,12人;云南又次之,9人。稽以前引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的记载,可能回回人任职,是与其本身入居中土的分布情况相关。从时代来看,世祖朝回回人最多,大致呈递减的趋势,有人认为是回回人势力衰退的表现,②此说未免拘泥于表象,它忽略了民族融合的影响。须知在元朝初年,大批回回人入居中土,保留了他们民族原有的生活习惯,但久而久之,由于他们散居在拥有悠久历史和发达文化的汉人居住地区,便逐渐与汉民族融合了。
  前引元《至顺镇江志》所载镇江地方官职的情况,可以与我们上面所论的相印证,证明回回人在地方基层政权中的人数之多!
  元代路的长官称达鲁花赤,从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镇江称“镇江府路总管府”,先后有7人任达鲁花赤,其中之札剌儿丁、忻都察2人为回回人。①从至元二十六年起,镇江改称为“镇江路总管府”,到至顺二年,先后有15人任达鲁花赤,其中之卓马儿、乌马儿、亦剌马丹3人为回回人。
  在任路以下的达鲁花赤官员中,回回人任职者有:总管1人、同知6人、录事司的达鲁花赤8人,丹徒县的达鲁花赤7人,丹阳县的达鲁花赤7人、金坛县的达鲁花赤7人。②
  这些回回人,多半是蒙古初期到中土来的商人、西征时的降将和俘虏(其中多数是工匠)。他们迁徙到中土以后,做官的一般是三年一任,任满之后多半改任他处。如萨都剌于任满后即被“南行台辟为椽”,此后更是历官“荆楚燕赵闽吴越”,③但在这些人当中,很少有返回他们祖居地的,他们一般是以初迁入地或初为官之地为家。据《至顺镇江志·人才·仕进·侨寓》所载,在镇江定居的回回官员便有5人,他们分别是卓马儿、海答儿、可马刺丁、札马剌丁和罗里。其具体事迹如下:
  卓马儿 回回人。大德元年为本路总管府达鲁花赤。
  海答儿 卓马儿之子。以父荫历长兴州、盐官州同知,潭州榷茶提举。今宣武将军、绍兴路治中。
  可马剌丁 回回人。居镇江。嘉议大夫、两浙都转盐运使致仕。
  札马剌丁 回回人。至大初为丹徒县达鲁花赤。以中顺大夫、同知平江路总管府致仕。
  罗里 回回人。延祐中为金坛县达鲁花赤。累迁岳州路平江州达鲁花赤卒。
  有关元时回回人在地方的人数和为官情况,其实并不只见于《至顺镇江志》一书,就我们所知,在现存的元修地方志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反映,如《延祐四明志》、《至正四明志》均有不少回回人的材料。可惜因元代志书已留存不多,使得我们失去了全面了解的可能。
  本来,按照元世祖在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的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例。”④回回人在地方只能担任路以下同知之职,但是事实上,从回回人在各行省中的任职情况看,元世祖的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回回人为官,除散居各地外,亦像畏兀儿人一样,有被元政府集体组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据《元史·哈散纳传》云:
  哈散纳,怯烈亦氏......后管领阿儿浑军,从太祖征西域,下薛迷则干、不花剌等城。至太宗时,仍令领阿尔浑军,并回回匠三千户驻于荨麻林。
  据考荨麻林,即今张家口西的洗马林。尽管这三千户回回匠户在荨麻林所从事的活动情况不清,但是,从其由政府组织,以及匠户身份来看,他们可能是从事某种手工业生产的。
  又据《元史·世祖纪》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七月,有回回炮手在南京屯田的记载,以及《元史·世祖纪》所云公元1285年征调雪雪的斤领畏兀儿一千户到云南哈剌章屯戍,《元史·兵志三·屯田》云,公元1316年在云南立乌蒙军屯,乞发畏兀儿及新附汉军屯田镇遏等事实,也可以断定,回回人与畏兀儿一样在内地有由政府组织的屯田。
  我们在论述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人口时已经说过,西域和中亚地区的音乐、舞蹈十分发达,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大批乐人、艺人来华。到元时,由于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注意对这些人的优待,释之不杀而遣送东土,所以在西征过程中及以后,有大批的乐人、艺人迁至中土。成吉思汗时代,据《元史·礼乐志》说,由于西夏人高智耀建议“征用西夏旧乐”,于是西夏乐、汉人乐和回回乐构成了元代宫廷音乐。当时,礼部之下设有仪凤司,《元史·祭祀志》谓其“掌汉人、回回、河西(即西夏)三色细乐,各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可见,在元代宫中仪凤司的乐队中,至少就有108名回回乐人。又《元史·礼乐志》记,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回回国进兴隆笙。随着新的一种乐器而来的,必定会有许多乐人的到来。正如回回的音乐舞蹈绝不会仅限于在宫中流传的一样,回回的乐人、艺人也绝不会只居住于宫中。摩洛哥游历家拔都在杭州游览运河时,曾见有“奏乐者”和“唱歌者”其所唱除中国歌外,还有阿拉伯歌和波斯歌。据说随同他一起游玩的总督郭儿台之子特别喜爱波斯歌,要求唱完一首再唱。①可见,包括波斯、阿拉伯在内的当时中土统称的回回乐人已经散布于各地。
  在畏兀儿人、回回人大批迁往中土的同时,还有阿尔浑人。
  阿尔浑人在有关材料中被视为元代色目人之一种。元末陶宗仪在其著作《辍耕录》中,列其为色目31种的第13种。《元史》以及元代其他文献中屡见其名,除了名阿儿浑外,至少还有阿鲁浑、阿鲁温、阿剌温、阿儿温、阿鲁虎、合鲁温等名称。据清代考据学家钱大听说:
  阿鲁浑氏,亦称阿儿浑氏,亦称阿剌温氏,本西域部族。②
  这个部族的活动地区,据著名元史专家杨志玖先生考证,是从怛逻斯到八拉沙衮一带的地区之内,这一地区自10世纪后半期即为喀喇汗王朝的王廷(后地)和副王廷(前地)所在地。①
  阿鲁浑人迁入元朝境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广泛。就地域分布而言,他们最初可能大多数分布在北方,尤其是元大都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则自北而南,遍布中土。我们前引《元史·哈散纳传》中之哈散纳,就曾领阿鲁浑军,驻扎在荨麻林(即今河北张家口西洗马林)。举几个著名的阿鲁浑人世家的经历,更可以说明问题:
  阿鲁浑氏的哈只哈心,据《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载:
  哈只哈心,阿鲁浑氏,世西域人......太祖皇帝兵压境......遂降......公夙慕中土,因携家行......②
  根据碑文所记其生平,他后来拔属伊朗的伊利汗宗王旭烈兀。元世祖至元五年,他以伊朗使者的身份到大都觐见元世祖,病逝于燕京。他的儿子阿散被任命为大名路税课提领;他的两个孙子——暗都刺和凯霖,前者在大都,任大都路警巡院达鲁花赤,后者任彰德路达鲁花赤,并将他的祖父母、父母及亡兄的坟墓迁到河南安阳县来,表示定居之意。
  又如被称为合鲁温氏,亦即阿鲁浑人的迭里弥实,据《漳州路达鲁花赤合鲁温侯墓表》所记,他的祖父满速儿做大都路治中,父亲默里马合麻做安庆路治中,他自己则做漳州路达鲁花赤,三代人自北而南。迭里弥实在元朝末年去世,葬于漳州,其子孙后来就世居漳州,并改姓为“帖”。③
  再如溥博,据《西域浦氏定姓碑文》,其曾祖哲立理出身于阿鲁浑部族,迁移到元朝之后,居住在大都的宛平县(今北京市),祖父道吾因在杭州做官,便在钱塘居住。他的堂兄木八剌则又迁到永嘉。溥博后来因定居嘉兴,改姓浦氏。④
  上面所罗列的几个阿鲁浑人世家的情况,足可以证明这个部族迁来中土的人口,没有再返回西域了。阿鲁浑人到底有多少人迁至中土呢?杨志玖先生在其《元代的阿鲁浑人》一文中,根据元人张铉《至正金陵新志》所载元朝后期,在金陵(今南京)做官的阿鲁浑人,至少有10人,在镇江做官的,据《至顺镇江志》所载,至少也有4人等事实,认为数额很大。我们认为杨先生的论断是十分精辟的。因为在元后期金陵和镇江两地为官的阿鲁浑人多达14人,在其他地方为官者想必亦不少。而为官者尚且如此之多,普通百姓自不必论。
  不可否认,元朝,在西域、中亚、西亚等地东迁的人口中,以畏兀儿人、回回人和阿鲁浑人为主,但是,另外还有一些民族的人口也来到了东土。如班勒纥人,据《大元河东郡公伯德神道碑铭》云:“公讳伯德那,西域班勒纥人,世为大家......国初岁在庚辰,大兵西征,班勒纥平......乃悉族来归......初河东陕右民赋之隶王者,以重合剌总管之,附治解州,乃以公为副,因家焉......”①据考,班勒纥为今阿富汗北部一城。又如康里人,据《元史·武宗纪》,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三月,康里军事在永平屯田。再如哈剌鲁,《元史·百官志》云,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忽必烈征调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哈剌鲁人到京师,立哈剌鲁万户府,令其掌管皇宫禁门。此外,还有钦察人和斡罗思人,这些人在东土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当时的钦察卫和宣忠扈卫亲军万户府就是专门管理他们屯田的机构。以钦察卫看,至元二十四年在清州屯田的即有1512名之多,其后还有增加,屯田达656顷。②可见,这两个部族迁来的人不少!
  大批西域、中亚和西亚人口的东迁,加强了内地和这些地区的联系,密切了各族人民的关系,各族人民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繁荣;同时,加强了这些地区(特别是西域地区)与内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在推动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回回、畏兀儿人的文化名人。总之,人口双向迁移的频繁性和大规模性,在这一时期是历史发展进步的一种折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