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
分类号: K241
页数: 14
页码: 083-0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概况的内容.
关键词: 隋唐时期 丝绸之路 政权分布 人口问题

内容

一、隋朝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
  隋朝统一中国后,雄心勃勃,积极谋求丝绸之路的畅通,为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了“将事四夷,大造兵器”,任命具有巧思之才的云定兴为兵器的最高监造者,“敕少府工匠并取其节度①等措施外,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即派吏部侍郎裴矩到当时西域商人集中之地的河西走廊上的张掖,主管与西域的互市。裴矩在张掖为官期间,“寻讨书传,访采胡人,或有所疑,即详众口。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摹写,为《西域图记》。”②根据裴矩所了解到的情况,隋朝初年,西域的政权只有10余个。那么这10余个政权分别是哪些呢?《西域图记》今已不存,无从确知,我们考之以《隋书·西域传》卷83:“所存录者,二十余国。”当包含在其内,下面分别叙述:
  吐谷浑辽西鲜卑慕容部首领涉归的庶妻所生之长子,名吐谷浑,嫡妻所生少子叫廆洛干。涉归死,廆洛干代统部落,“是为慕容氏”。吐谷浑与廆洛干不和,乃于十六国时期率众西迁,渡洮水,进至西羌故地,占“数千里之地”,开基建国。传至隋朝时,其主称吕夸可汗,已历18代君主。
  吕夸建都河源(今青海西宁市),地跨流沙东西,兼有河源、河西、西域,实力达到了其立国以来的极点。早在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时,吕夸利用中原王朝改朝换代之机,率兵进攻凉州。随后,他与突厥互相勾结,多次与隋朝为敌。一直到隋灭陈统一中国,吕夸可汗才请和。隋文帝无意开拓疆土,对吐谷浑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政策。公元591年,吕夸死,他的儿子世伏继立为可汗,向隋上表称藩,归附隋朝。双方为此展开了和亲活动,维持了一种友好关系。但好景不长,10余年后,吐谷浑又与西突厥泥利可汗和泥撅处罗可汗交往甚密,对隋不再事藩礼,而是常掠隋边,双方关系恶化。隋炀帝即位以后,积极开展征服吐谷浑的行动。与此同时,西域另一迅速强盛的铁勒国,也大举进攻吐谷浑,这样,吐谷浑在隋军和铁勒的夹击之下,势力大挫,兵力和人口锐减。其中被安德王杨雄和许公宇文述“斩三千余级,获其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还。”③次年,炀帝亲率六军,西巡河右,“出临津关(今甘肃临夏县界积石关),渡黄河,至西平(今青海西宁),陈兵讲武,将击吐谷浑。”在这次战役中,“吐谷浑仙头王穷蹙,帅男女十余万口”及大批牲畜投降。炀帝派左光禄大夫梁默等“追讨伏允,兵败为伏允所杀。卫尉卿刘权出伊吾道,击吐谷浑,至青海,虏获千余口,乘胜追奔,至伏俟城。”④郭衍随炀帝讨伐吐谷浑,“出金山道”,亦“纳降二万余户”①。
  隋炀帝亲征吐谷浑,经过激烈的战斗,虽然没有擒获可汗伏允(伏允已带数千骑兵逃走),但消灭了吐谷浑的主力,占据了吐谷浑大部分疆土,并在此基础上,在今天塔里木盆地之南设置了鄯善、且末,在青海高原设置了西海、河源四郡。但到大业末,隋朝内乱,伏允又乘机尽复其地。
  党项地处吐谷浑之南,东接临洮、西平,西拒叶护,南北数千里,居处山谷间,不知稼穑,以畜牧业为主,“三年一聚会”,没有法令,“俗尚武力”,“有战阵则相屯聚”②。北朝时期,曾多次侵扰中原王朝的西北边疆。隋朝建立后,一方面,有不少党项人内附、归化;另一方面,仍不时侵扰。后来,在隋朝的反击下,“相率请降,愿为臣妾,遣子弟入朝谢罪”③,朝贡不绝。
  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即汉代车师前王庭之所在地。其境东西300里,南北500里,因汉之高昌壁而得名。突厥兴起以后,隋朝初年,高昌臣服于突厥,公元590年,突厥攻破高昌四城。随后,突厥通过迫使高昌王纳其可汗之女为王妃的方式,控制了高昌。直到公元603年,突厥达头可汗的统治覆灭,高昌又臣服于阿波汗系的泥利可汗和泥撅处罗可汗。炀帝继位后,由于对西域的经营,早有内属之心的高昌王麹伯雅,于公元608年,遣使入朝。次年,又亲自到张掖朝见炀帝。后来,又随从炀帝东讨高丽,直到公元612年征服高丽后,麹伯雅才返回高昌。
  康国为汉代康居之后,其统治着昭武九姓国。建都于萨宝水上的阿禄迪城。在隋朝时,虽然西域的许多城郭诸国都归附于它,但是,康国因受到突厥的控制,其国王常以突厥可汗之女为妻。一直到大业年间,才开始向隋朝进贡方物,但又很快中断。
  安国即汉代的安息国,为昭武九姓国之一。都城在那密水南。在隋朝时,归附于康国,其国王娶康国王之女为妻。在隋炀帝经营西域,派杜行满出使西域时,曾到达这里。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遣使贡献,后遂绝焉。”
  毕国在安国之西百余里之处。该国为小国,“可千余家”。
  石国居于乐杀水,南边离钹汗600里,东南离瓜州6000里。其国王姓石,在隋朝时,其国王石涅,曾因不屈从于突厥,被突厥射匮可汗兴兵灭亡。突厥另立特勤甸职摄政,对其进行控制,该王除在大业五年遣使到隋朝贡外,石国与隋朝似乎没有发生过其他使节往来。
  女国 地处葱岭之南。因为该国历代以女性为王而得名。看来,这个国家在当时尚处于母权制时代。“开皇六年,遣使朝贡,其后遂绝。”
  焉耆 为汉代的旧国。都城在白山之南70里。东距高昌900里,西距龟兹900里,东南离瓜州2200里。境内沙碛遍布。隋时国王姓龙,在大业年间,国王“遣使贡方物”。
  龟兹 亦为汉代旧国,都城在白山之南170里处。东离焉耆900里,南距于阗1400里,西隔疏勒1500里,西北与突厥牙帐差600里,东南去瓜州3100里。其国王姓白。大业年间,其国王白苏尼咥“遣使贡方物”。
  疏勒 汉代旧国。都城在白山以南百余里之处。国内南有黄河,西带葱岭,东离龟兹1500里,西距钹汗国千里,南离朱俱波800~900里,东离
  突厥牙帐千余里,东南去瓜州4600里。在隋时,曾受突厥控制,“每岁常供送于突厥”。大业年间,“遣使贡方物”。
  于阗 都城在葱岭以北200里之处。东离鄯善国1500里,南距女国3000里,西去朱俱波国千里,北离龟兹国1400里,东北与瓜州相隔2800里。其国王姓王,大业年间,其王王卑示闭练,“频遣使朝贡”。
  钹汗国 都城在葱岭以西500余里之处。东离疏勒千里,西距苏对沙那国500里,西北与石国相隔亦500里,东北距突厥牙帐2000余里,东隔瓜州5500里。大业中,其国王昭武阿利柒“遣使贡方物”。
  吐火罗国 都城在葱岭西500里。南距漕国1700里,东距瓜州5800里。大业中,“遣使朝贡”。
  悒怛国 都城在乌浒水南200余里。南离漕国1500里,东距瓜州6500里。在隋时一度受突厥控制,“突厥遣通设字诘强领其国”。大业年间,该国“遣使贡方物”。
  米国 地处汉康居旧地,为昭武九姓国之一,都城在那密水西。西北离康国百余里,东距苏对沙那国500里,西南与史国相隔200里。东去瓜州6400里。大业年间,其国王昭武闭拙“频贡方物”。
  史国 地处汉康居旧地,为昭武九姓国之一。都城在独莫水南10里处。北距康国240里,南距吐火罗500里,西离那色波国200里,东北距米国200里,东与瓜州相隔6500里。大业年间,其国王昭武逖遮“遣使贡方物”。
  曹国 地处汉康居旧地,为昭武九姓国之一,都城在那密水以南数里之处。东南离康国百里,西距何国150里,东距瓜州6600里。大业中,曾“遣使贡方物”。
  何国 地处汉康居旧地,为昭武九姓国之一,都城在那密水南数里。东距曹国150里,西距小安国300里,东离瓜州6750里。大业年间,曾“遣使贡方物”。
  乌那曷 地处汉安息旧地。都城在乌浒水西。东北距安国400里,西北离穆国200余里,东距瓜州7500里。大业中,曾“遣使贡方物”。
  穆国 地处汉安息旧地。都城在乌浒河之西。与乌那曷毗邻,东北离安国500里,东距乌那曷200余里,与瓜州相隔7700里,西距波斯国4000余里。大业年间,曾“遣使贡方物”。
  波斯国 都城在达曷水(今底格里斯河)之西的苏兰城,即汉代条支的故地。西北距地中海仅数百里,东离穆国4000里,与瓜州相隔11700里,西北距拂菻4500里。“炀帝遣云骑尉李昱使通波斯,寻遣使随昱贡方物。”
  漕国 在葱岭的北边,即汉代的罽宾国。大致位置在今阿富汗的南部。北边离帆延700里,东离劫国600里,东北距瓜州6600里。大业年间,曾“遣使贡方物”。
  突厥 为隋朝时对丝绸之路影响最大的国家。早在6世纪中叶之前,它的同族铁勒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族系,分布于大漠南北,东起贝加尔湖,西至中亚细亚的辽阔地区。西魏末年及北周时,迅速崛起的突厥,击灭柔然,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及奚,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族。及乎隋初,其统辖区域,“东自辽海(指今辽河上游濒海一带)以西,西至西海(今中亚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①其可汗牙帐设在于都斤山(即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隋朝建立后,文帝对突厥采取加强边防、停止岁贡的强硬政策,连续予以大规模的反击,并采纳长孙晟“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使其“首尾猜忌,腹心离阻”②的政策,终使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归服,但西突厥仍控制着西域的大部地区。当时西突厥主要由阿波、达头两大汗系部落组成。公元603年,达头兵败逃奔吐谷浑,阿波之裔泥利可汗自立为大汗。泥利不久即死,其子达漫继立为泥撅处罗可汗。由于他穷兵黩武,重敛乱杀,其国内叛乱不止。公元608年,炀帝抓住泥撅处罗可汗失败之机,特遣崔君肃为使前往说降,并发兵合攻吐谷浑。公元610年,炀帝西巡,派韦召召泥撅处罗会于大斗拔谷,被泥撅处罗拒绝。适逢西突厥达头之孙、都六之子射匮酋长,遣使入朝求婚,炀帝采纳裴矩“以计弱之,分裂其国”③的建议,厚待射匮可汗的使者,赐白羽箭作为符信,令其发兵诛灭泥撅处罗,答应册立射匮为西突厥可汗。“射匮闻而大喜,兴兵袭处罗,处罗大败,弃妻子,将左右数千骑东走。在路又被劫掠,遁于高昌东,保时漫山。”④高昌王麹伯雅向隋朝报告了这一情况,炀帝遂派裴矩进行招抚,终于使泥撅处罗入徙内地,随后率其主力应诏从征高丽。东征返师后,炀帝将其部一分为三:曷萨那亲率精锐之师随侍炀帝;特勒史大奈率其少壮部,安居于楼烦郡;曷萨那之阙达度设统其老弱病残,于河西游牧。
  铁勒 在隋朝时期,基本上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合体。“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有仆骨、同罗、契苾、薛延陀、咥勒儿、十臬、达契等众多的部落。各部落酋长皆号俟斤。“虽姓氏各别,总谓之铁勒”①先是分属于东、西突厥所控制,后来因西突厥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契苾歌楞等人才正式建立铁勒国,从突厥的控制下摆脱出来。这个新成立的独立国家,发展迅速,“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诸国悉附之。”②从大业三年开始,终隋灭之世,遣使供纳方物不绝。
  伊吾 隋初,伊吾属西突厥疆土,西突厥派遣吐屯设监督伊吾国。炀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吐屯设见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既拒不发师助隋平定吐谷浑,又开罪于射匮可汗等的困境,便背叛西突厥,“献西域数千里之地”③。伊吾归隋,阻断了刚刚独立的铁勒向南扩张的道路,引起了他的极大不满,于是长驱南下,攻下了伊吾。铁勒的这一行动,无疑使隋炀帝经营西域的成就化为泡影。于是,他派遣大将薛世雄西征,从铁勒手中重新收复伊吾,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置伊吾郡。④
  以上所述,为文献中所载隋朝时丝绸之路经过地区的主要城郭诸国和政权。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城郭诸国和政权虽然拥有各自的统治机构和组织,但当时由于突厥、吐谷浑、康国和铁勒等的先后强大,许多势力弱小的城郭诸国又与这几个强大的政权存在着一种依附关系,这种依附关系有时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部族构成和人口数量。
  二、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政权分布
  (一)唐朝对西域的军事行动及其安抚工作
  唐朝的实际开创者和建立者李世民即位后,⑤这位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统一全国、巩固统治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开疆拓土。
  唐初,由于隋末以来中原内乱,使隋朝一度对西域丝绸之路经营所取得的成果几乎丧失殆尽,昔日被隋朝控制的地区,“纷纷还收其故地”⑥。虽然西突厥等也不时宣称内附,但均在窥视中原形势。他们不仅断绝了朝贡贸易关系,不时派兵骚扰边疆,掠夺人口,而且还与一些分裂割据势力相互勾结,严重威胁着新兴的李唐王朝的安定。为了消除边患,加强中外经济交流,唐太宗及其后继者对西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
  有关资料显示,在隋末唐初,丝绸之路沿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突厥。它不仅控制了西域广大地区,而且还对新生的唐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唐高祖和唐太宗即位之初,突厥(包括东突厥和西突厥)多次打败唐朝的军队,其中武德四年八月代州一役,唐军竟然全军覆灭。由于突厥屡败唐军,几乎无月不寇,把唐朝的北边和西北边疆侵扰得烽火连天。为了削弱唐王朝的力量,突厥还与李轨、王世充、刘黑闼、苑君璋等割据势力相互勾结,公开予以支持。由于突厥接连不断地入侵,在唐王朝内部,居然有人认为这是突厥贪图京师长安的珍宝而建议焚烧长安迁都它处。
  唐太宗见对突厥所采取的安抚政策无效,便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贞观四年,他命令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合兵10万,由李世勣统领,分道向突厥发动进攻。
  在漠北诸部的配合下,唐军进军顺利。其中兵部尚书李靖所部骁骑3000,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大败突厥颉利可汗,随后,又大破突厥于阴山。接着,他又与李世勣自道川等地合围进击,消灭了东突厥主力,俘获了颉利可汗,东突厥就此灭亡。
  东突厥灭亡以后,对北方和西域的震动极大,各地纷纷要求归附唐王朝。其中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城主石万年举七城归属唐,唐朝即在此设西伊州,打开了西域的门户。不久,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以及康国、安国、石国等先后遣使致贡,表示归顺唐朝。一时间,唐王朝的西北边疆局势大为改观。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游牧于热海(今伊塞克湖)附近的契苾部,在其首领契苾何力的率领下,到沙州投降,唐太宗将其部众6000余帐安置在甘、凉一带,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
  就在上述形势下,统治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因其对国人的统治十分残暴而被迫逃离康国。西突厥部众拥立泥孰为可汗,唐朝趁机册封他为吞阿娄拔奚利邲咄陆可汗,西突厥从此开始对唐朝听命受诏。贞观十二年,西突厥内部商定,以伊犁河为界,划分势力范围。伊犁河以东,属乙毗咄陆可汗,建牙帐于镞曷山(今吉尔吉斯山)西,称北庭,统突厥越失、拔悉密、驳马、结骨、火寻、触木昆等部;伊犁河以西属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建牙帐于睢合水(今锡尔河)北,称南庭,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以及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受其节制。西突厥一分为二。南庭对唐朝继续采取较友好的态度,北庭则与唐为敌,挟持高昌王麹文泰等,联合攻打伊吾,企图使西域脱离与唐朝的联系。唐太宗对此先礼后兵,首先派使者谴责,要求高昌王麹文泰遣送突厥出身的将军阿史那矩到长安,允许隋末流入高昌而要求返归内地的流民回国,这不仅遭到麹文泰的拒绝,而且他还勾结西突厥北庭攻下焉耆三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大将契苾何力,领兵数万,进讨高昌。唐军兵不血刃,取得大胜,在西州设立了安西都护府。第二年,西突厥北庭首领乙毗咄陆可汗令驻石国的吐屯袭杀西突厥南庭新可汗沙钵罗叶护可汗。次年,又灭吐火罗国(今阿姆河南),拘留了唐朝派往该国的使者,并发兵侵犯伊州,被安西都护郭孝恪打败。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命令郭孝格进军焉耆,俘获了焉耆王龙突骑支,在该地设都督府。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命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讨伐龟兹,俘获龟兹王白诃犁布失毕,立其弟叶护为王,在该地设立都督府。阿史那社尔凭借唐军威震西域之势,派行军长史薛万备前往于阗招抚于阗王。第二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同时,将焉耆、龟兹、于阗、疏勒四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西四镇”。
  唐朝平定焉耆、龟兹的时候,乙毗咄陆可汗正在中亚进行掠夺战争。由于他的暴行,引起了部属的反对和叛离,导致西突厥大乱。乙毗咄陆退往白水胡城(中亚塔什干东北)。弩失毕等部落派使者到唐朝,请求废乙毗咄陆,另立可汗。与此同时,被乙毗咄陆封为叶护的阿史那贺鲁于公元648年率数千帐落归附唐朝。唐太宗封他为泥伏沙钵罗叶护,安置在庭州。第二年,唐设置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阿史那贺鲁趁唐太宗去世之机,擅自出兵击败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和领地,自号沙钵罗可汗,再度统一了西突厥,并不再听命于唐朝。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派兵侵犯庭州,劫掠轮台、蒲类等地。继位不久的唐高宗命令梁建方、契苾何力征讨阿史那贺鲁,收复了被他夺去的土地。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朝撤销瑶池都督府,任命大将程知节(即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继续全力讨伐阿史那贺鲁。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军对西突厥大举出击。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和以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的唐军,分别从北道、西道两路夹击。在额尔齐斯河西岸与阿史那贺鲁展开大战,阿史那贺鲁10万军队被击败,苏定方乘胜追击,在碎叶水再败阿史那贺鲁,西突厥诸部纷纷归降。阿史那贺鲁父子逃亡至石国(今塔什干),被唐军擒获,押往长安,西突厥汗国灭亡。至此,唐朝完全统一了西域。原来西突厥的十姓部落及其所属领地全部纳入唐朝版图,原来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随之归附。唐朝控制的地区一直到达两河流域以东、波斯以北。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唐朝设立都督府及州县数百个。武则天长安二年,唐朝政府又在庭州(今吉木萨尔)设立了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一道管辖西域地区。唐朝政府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立了完整的军政机构,为管理、开通丝绸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自“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衰微,对西域地区的影响和控制渐渐减弱,而地处青藏高原的吐蕃部崛起,因此,到唐朝后期,吐蕃占据了河西至西域丝绸之路的要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又被阻塞,西域地区的局势再度变得混乱。
  与隋朝以前不同的是,唐朝对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控制和管理大大加强了,以前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时断时续的松散的关系,而这时却基本上置于唐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唐政府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在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西域各地的交通大道上,设立了驿馆。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文书看,唐代在西域地区设置了许多驿馆,现在能够找到具体名字的还有几十个,如交河、天山、酸枣、礌石、神泉、草堆、银山、柳山、柳谷、吕光、东碛、石舍等。每个驿馆都设有一名“捉馆官”负责管理。驿馆供给过路商人、官员食宿和牲畜的草料。与这种驿馆制度同时实行的还有“过所”制度。所谓“过所”制度,即是一种经过、通行的凭证,在其上要详细登记“过所”者的姓名、年龄、所携带之物等。主要关卡还要在“过所”上签字、查验,没有这种被称之为“过所”凭证的人不得通行。对往来的商人,根据唐朝政府的规定,还要收取一定的税金。在丝路沿途的主要城镇、关口,唐朝政府都派驻了军队,大的称“镇”、“军”,小的称“守捉”,以保护交通和地方安宁。在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如安西、疏勒、焉耆、北庭、伊吾、高昌等地,都有且耕且守的屯田者。
  因为唐时对丝绸之路的控制大大加强,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所以文献中有关丝绸之路人口问题的材料相对增多,这就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这一时期历史较长,丝绸之路沿线的地方政权格局多次发生变化,前后的隶属关系不十分清楚,头绪繁多,因而我们不得不作一些繁琐的考证。
  (二)唐朝时期西域政权的分布概况
  关于唐时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政权分布的材料,虽以新、旧《唐书》为主,但是,两《唐书》之中涉及西域的部分,所记述的主要是贞观以后的情形,其中除了唐朝对西域的经营以外,还有吐蕃、突厥、回鹘等的崛起和对西域的控制,而唐初的情况或一笔略过,或缺而不载,这就使我们仅依靠两《唐书》的材料难窥全貌。但这并不等于对唐初西域的情况就无从了解。从稽诸《隋书·西域传》和唐代的有关文献中,我们能够略知大概,却难以知其详尽。但我们力求将问题了解得详细一些,这是需要指出的。
  从目前发现的材料来看,记述唐初丝绸之路沿线政权材料最为丰富的是著名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八月从长安出发西行,约年底到达高昌。次年继续西进,经凌山、热海之险,过素叶水(一作碎叶水,今中亚楚河)、呾逻私(亦作怛逻斯,今哈萨克东南部江布尔城)诸城,折而南下,纵贯今中亚细亚南部和今阿富汗东北部,向东经巴基斯坦北部而至迦湿弥逻。然后循印度半岛北部东南行,中途经过今尼泊尔南部,抵摩揭陀,几乎游遍今印度半岛的东部和西部地区。然后继续西行进入今巴基斯坦地区,又到达今克什米尔南方查漠附近的钵伐多。最后,经今巴基斯坦北部和今阿富汗东北部,向东经今帕米尔高原南面的瓦罕谷地,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春夏之交到达于阗。次年正月回到长安。《大唐西域记》就是玄奘对其所经地区情况的记述。根据该书的史料,再结合新、旧《唐书》及其他材料,唐代丝绸之路沿线城郭诸国和政权主要有:
  泥婆罗 位于吐蕃以西的乐陵川。贞观初年,该国国王那陵提婆的父亲被其叔父杀害,那陵提婆出奔到吐蕃,于是臣服于吐蕃。贞观中叶和永徽时,经常派使者到唐朝朝贡。
  党项 其地古为析支。东邻松州,西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北邻吐谷浑。其国多为山谷,方圆3000余里。以姓为部,一姓中又分为小部落。贞观三年,其部落酋长细封步赖举部降,唐以其地为轨州,授予细封步赖为刺史。其后各部落的酋长全部内附唐廷,唐将其地设崌,奉、严、远四州。
  黑党项 居赤水河西。吐谷浑款附之后,其王敦善王也向唐朝纳贡。
  白兰羌 吐蕃称之为丁零。该国左边与党项相接,右边毗邻多弥。武德七年,维、恭二州为唐所辖。贞观六年,契苾数十万内属。永徽时,特浪生羌卜楼大首领冻就率众归属,唐朝以其地为剑州。
  东女 亦称苏伐刺奴拏瞿咀罗。该国东与吐蕃、党项、茂州相接,西连三波诃,北邻于阗,东南连雅州罗女蛮、白狼夷。
  高昌 隋时,该国与中原王朝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唐时版图横800里,纵500里。贞观年间,侯君集和契苾何力分兵略定该国,唐在此置西昌州。
  吐谷浑 地处甘松山的南面,洮水之西,南抵北兰,地数千里。隋末天下大乱时,客居党项的伏允乘机恢复故地。唐朝建立后,伏允多次犯唐边。贞观九年,在唐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高甑生等所部的征讨下,伏允自杀,国人立其长子慕容顺为君,称臣内附,唐朝封他为西平郡王,号趉胡吕乌甘豆可汗。①可是,慕容顺自小为质于隋,“长自中土,早慕华风”,国人不服,才立十日即为部下所杀,国中大乱。同年十二月,唐太宗再派侯君集率军平乱,立慕容顺子诺曷钵为主,贞观十年三月,唐正式册封诺曷钵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至此,吐谷浑国内用唐历,奉唐国号,并遣子弟入侍,成为唐朝名副其实的属国。但就在这时,迅速强盛的吐蕃却开始了对吐谷浑的掠夺战争。并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将吐谷浑军队彻底击败,迫使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千余帐走投唐凉州,其领土全为吐蕃所占据。所谓“吐谷浑自晋永嘉之乱,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六年。”②
  焉耆国 东连高昌,西邻龟兹,南毗尉犁,北距乌孙。横600里,纵400里。唐太宗贞观年间,阿史那社尔讨龟兹,其国王薛婆阿那支阻止唐军,被阿史那社尔打败并斩首。唐朝立突骑支弟婆伽利为王,以其地为焉耆都督府。
  龟兹 亦曰丘兹、屈兹。该国从焉耆西南步行200里,度小山,经大小二条河,又步行700里才至。版图横1000里,纵600里。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将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出击,龟兹大恐,酋长均弃城逃走,阿史那社尔破其国王大城,征服了该国。唐朝将安西都护治所迁至此地。
  跋禄迦 即汉朝姑墨国。从龟兹往西600余里,越过一小沙碛即到,该国为小国,横600里,纵300里。
  素叶水城 从龟兹西北行500里即到。从素叶水城往西有数十城,都立君长,在唐时役属突厥。
  呾逻私城 从素叶城西400里的千泉再过300里,即到该城。
  笯赤建国 从呾逻私城往南50里即到。该国地广千里。
  石国 从笯赤建国往南200里即到。
  疏勒 亦称佉沙。该国周5000里。在唐朝时,与唐政府保持有贡纳关系。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唐朝还册封其君安定为疏勒王。
  朱俱波 亦称朱俱槃。即汉代的子合国。在于阗西1000里,葱岭北300里,西邻渴槃陀,北900里属疏勒,南3000里属女国。
  渴槃陀 又名汉陀,亦谓渴罗陀。由疏勒西南入剑未谷、不忍岭600里即到。离瓜州4500里,在朱俱波正西,南邻悬度山,北抵疏勒,西边是护密。唐开元年间,破平其国,在这里置葱岭守捉,是为安西都护府之极边戍。
  于阗 亦称瞿萨旦那、涣那、屈丹。北方的部族称之为于遁,或者叫豁旦。距瓜州4000余里,拥有汉时戎卢、扜弥、渠勒、皮山五国故地。唐高宗时,以其地为毗沙都督府,析十都,授其王伏门者雄为都督。
  精绝国 于阗东300里有建德力河,700里有精绝国。
  罽宾 即隋时漕国。地处葱岭之南,南距舍卫3000里。
  康国 又称萨木鞬。其南距史国150里,西北离西曹百余里,东南离米国百余里,北距中曹50里,地处那密水之南。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都督府,授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
  安国 又称布豁,亦曰捕喝。东北至东安,西南至毕,几乎都是百里之距。
  东安 亦称小国,又名喝汗。地处那密水南边,东离何国200余里,西南到大安400里。
  东曹 其名又称率都内那、苏对沙那、劫布呾那、苏都识匿。地处波悉山之北,即汉代的贰师城。东北距俱战提200里,北至石国,西达康国,东北到宁远,均相隔400余里。南边离吐火罗500余里。
  西曹 即隋时曹国。南与史国接壤。
  中曹 地处西曹东,康国之北。
  石国 又称柘支、柘析、赭时。即汉时大宛的北部边陲地区。东北接西突厥,西北邻波腊,南约200里到俱战提,西南与康国隔500里,方圆千余里。显庆三年,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授予其王瞰土屯摄舍提于屈昭穆都督。
  米国 又名弥末、弭秣贺。北边与康国相隔百余里。显庆三年,唐朝以其地为南谧州,授予其君昭武开招为刺史。
  何国 又名屈霜你迦、贵霜匿,即汉代康居小王附墨城故地。
  火寻 又称货利习弥、过利。地处乌浒水的南边。西南与波斯接壤,西北连突厥曷萨。
  史国 又称佉沙、羯霜那。地处独莫水南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显庆时,以其地为佉沙州,授予其君昭武失阿喝刺史。
  那色波 又称小史。地处吐火罗故地。东扼葱岭,西接波刺斯。
  呾密种 在缚刍水北,东西600余里。
  宁远 又名钹汗。地处真珠河北。显庆三年,唐以渴塞城为休循州都督,授予其王阿了参刺史。
  大勃律 又名布露。在吐蕃西,与小勃律相接,西邻北天竺、乌苌。在武则天时,其王被册封为苏弗舍利支离泥王。
  小勃律 东偏南距吐蕃王庭3000余里,东南离大勃律300余里。
  吐火罗 又称土豁罗、睹货逻。地处葱岭西,乌浒河以南,古夏地。显庆年间,以其阿缓城为月氏都督府,析小城为二十四州,授其王阿史那为都督。
  悒怛国 即汉大月氏之种。
  俱兰 又称俱罗弩,与吐火罗相接,环地3000里,南部为大雪山,北邻俱鲁河。
  劫国 地处葱岭中,西及南邻赊弥,西北为悒怛国。
  越底延 南边距天竺3000里,西北行1000里至赊弥,东北5000里至瓜州,地处辛头水之北。
  谢? 地处吐火罗西南,本名漕矩吒,又叫漕矩。唐显庆时称诃达罗支。武则天时改称谢?。
  帆延 又名望衍、梵衍那。地处斯卑莫运山旁边,西北与护叶健接,东南邻罽宾,西南为诃达罗支,与吐火罗相连。显庆三年,以罗烂城为写凤都督府,缚时城为悉万州,授予其王写凤州都督。
  石汗那 又名斫汗那。自缚底野南入雪山,行400里得延帆,东临乌浒河。
  识匿 又叫瑟匿。东边与葱岭守捉所相隔500里,南与护密相隔300里,西北500里抵俱密。
  似没 北边与石国接壤。
  役槃 与康国相邻。
  俱密 在吐火罗东北,南临黑河。
  护密 又叫达摩悉铁帝、镬侃,地处吐火罗故地。横1600里,纵400里。
  箇失密 又名迦湿弥逻。北距勃律500里,环地4000里。控制着呾叉始罗、僧诃补罗、乌刺尸、半笯蹉、易逻阁补罗王国。
  骨咄 又称珂咄罗。其国纵横各1000里。
  苏毗 东与多弥接壤,西邻鹘莽硖。
  多弥 亦称难磨。濒临犁牛河。
  突厥 包括隋时分裂的东、西突厥。在隋末唐初,突厥始毕可汗部众渐盛,力量开始强大起来,因而成为不少地方割据势力争取援助的对象。唐高祖李渊基于国家初建、天下未定以及曾经借助突厥兵马等原因,对突厥采取了一种迁就的政策,致使突厥表面上和唐王朝友好,实际上几乎无月不犯唐之边境。据林干先生统计,在武德四年至九年间,突厥兵马犯唐边境的地点多达34处70余次①。唐军多次抵御,很少有取胜的时候,当时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均臣服。史称:“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①直至贞观元年,突厥东的奚、霫等数十部落,因反对突厥统治者的征敛无度,叛离突厥,归附唐朝。同年,原来附属于突厥、游牧于漠北的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等铁勒诸部,也相继背叛颉利。突厥内部的矛盾日益加深。贞观三年秋八月,太宗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瑾为副总管,发兵10余万,分数路出击突厥。李靖在阴山大败突厥后,东突厥政权灭亡。自阴山北至大漠,尽为唐朝所有。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冬十月,大漠以南归单于都护府管辖的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苏农等二十四州酋长起而响应,并且不断兴兵反唐。到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建立了“后突厥”政权。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骨咄禄死,默啜继立。默啜可汗时,拥兵40万,征服邻近各部族,进兵西域,征伐前西突厥诸部中那些没有归顺的。史载其在位时,“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②默啜可汗不仅经常发兵侵扰唐朝北部地区,而且把掠夺锋芒指向了西域和西突厥,派兵围攻北庭都护府和西突厥的部落,结果激化了内部矛盾,被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攻没。
  至于隋时突厥分裂之后的西突厥,唐初,叶护可汗在位时的实力最强,北并铁勒,控弦数十万,占据乌孙故地(今伊犁河上游),后移汗庭于石国(今中亚塔什干)北之千泉。并于贞观中期,使西域不少城郭诸国臣服,派兵击灭了吐火罗等国,又发兵入侵唐之伊州。到唐高宗时,不断发兵讨伐西突厥,终于在显庆二年,将西突厥政权灭亡。唐朝统一了西突厥全部辖境,在沙钵罗(阿史那贺鲁)原来所统治的十姓地区(即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我国新疆西北部)设置了昆陵和濛池两个都护府。
  吐蕃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在贞观初年,由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并和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历史上有名的文成公主和亲就是发生在这时的事件。但是,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没有维持多久,永徽二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后,因为其孙子继位时年纪尚幼小,大权旁落于大相噶·东赞家族。他们完全背叛了吐蕃与唐朝友好相处的关系,违背了松赞干布的意愿。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与西突厥弓月部落首领和疏勒首领相勾结,进犯于阗地区。次年,攻破吐谷浑。不久,又越过阿尔金山,占据了鄯善和且末地区。到公元670年,一共占据了西域十八州。在公元679年前后,最终占领了安西四镇。公元737年,吐蕃占领了小勃律(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域20多个唐朝的属国转而臣服于吐蕃。公元747年,唐军在高仙芝的统帅下,攻占了小勃律,使失地又得以收回。但是,在这以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西部空虚,吐蕃再次乘机夺取了陇右、河西和安西四镇。公元790年,吐蕃在葛逻禄、白眼突厥的支持下,占领了全部西域地区。
  整个唐代,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存在过的政权约略如上所述。这些政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绝大多数的政权虽然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这些政权儿乎均曾臣服于某一强盛的部落或者城郭之国。
  其次,唐朝虽然一度控制了西域地区,并且在这里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但是有时不太稳定,往往处于一种交兵状况之中。
  再次,由于城郭之国与城郭之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使得部族融合空前加强,中原与这些地方政权彼此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更加密切。

附注

①《隋书·云定兴传》。 ②《隋书·裴矩传》。 ③④《资治通鉴·隋纪五》。 ①《隋书·郭衍传》。 ②③《隋书·西域传》。 ①《周书·突厥传》 ②《隋书·长孙览附从子长孙晟传》 ③④《隋书·北狄传》。 ①②《隋书·北狄传·铁勒》。 ③《册府元龟》。 ④ 唐光启元年写本《沙州伊州地志残卷》。 ⑤ 朱和平:《试论李渊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态度》,《洛阳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⑥《资治通鉴》卷187唐高祖武德二年条。 ①《唐大诏令集·原吐谷浑制》卷129。 ②《旧唐书·吐谷浑传》。 ① 林干:《突厥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①《唐会要》卷49 ②《新唐书·突厥传(上)》。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