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哈萨克族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5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哈萨克族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7
页码: 202-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哈萨克族服饰的情况。其中包括御寒皮装与帽冠、耐穿的裤装、浓艳的妇女装与帽饰、实用的腰带等。
关键词: 哈萨克族 服饰 民族

内容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据史载,哈萨克族与古代乌孙、月氏、塞人、突厥、克烈、乃蛮、钦察等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流迁至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使用哈萨克族语言文字。
  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牧民居住在随着季节转移牧场的毡房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哈萨克族则逐渐定居下来。
  御寒皮装与帽冠
  皮装 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衣装,主要质料是毛皮,其特点是宽大、厚实。牧民生活在茫茫草原、山区、绿洲,流动性极强,气候多变的环境使他们的穿着体现出极强的御寒性。在牧畜转场途中,有时会遭遇狂风、冰雹的袭击,因此,他们穿着的皮大衣,不仅宽大、厚实且具有耐穿的功能。皮大衣款式多为合领、对襟、长度过膝、下摆不开衩、无扣、袖长过指、以盖住脚踝为限。此款式与新疆出土的交领衣相似,它仍是古代服饰的一种传承。
  皮大衣白板朝外,毛朝里,不装布面,腰束宽皮带,附系生活的小物件,适应放牧需要。如遇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则穿富有民族特色的,带有装饰韵味的皮大衣。皮大衣款式别致新颖,用经过选择的黑羔皮挂里,大衣面多是结实的黑条绒布,考究的也用绸缎铺面。大衣款式是翻领,长袖,衣长过膝,无扣,腰间束镶银饰、宝石的宽皮带,佩挂小刀,配上精美的镶饰宝石的刀鞘。既可坐车、骑马,又保暖御寒。皮袍装表现出牧民们雄浑、奔放、粗犷的性格和审美观。
  牧民在近处劳作时,穿着驼绒絮里,黑条绒布镶面的翻领、有扣、长袖短大衣。夏季则穿白色圆领套头短衫,青布长裤。年轻的牧民爱穿领口、袖口与前胸绣饰十字花纹的圆领衫,腰间束带,脚穿皮靴。整体服饰体现出牧区居民健美的特点,是哈萨克族适应大自然的生活写照与审美特征的反映。
  帽冠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温度的差异,帽冠呈现出不同类型。阿尔泰山区牧民,冬天戴尖顶四棱形狐狸皮帽,皮帽两侧有护耳扇,帽后檐垂下,帽冠呈三叶形状。讲究的牧民用紫红、黄、墨绿等色调的绸缎做面。高大、厚实、茸毛柔和、外形美观的帽冠,既抵御寒风又保护脖颈,戴上它,骑上骏马飞奔驰骋。三叶型皮帽成为一种标记与符号,一看就知道是哈萨克族的帽饰。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在夏季戴以细白毡制成的毡帽。帽檐上卷,四周镶黑边,帽顶呈方形,远远望去,洁白耀眼,引人注目。牧民们对色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寓意,绿色象征草原,白色象征乳汁、羊群,红色象征阳光,黄色象征人类生存的大地。总之,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对色彩的偏爱包含着对生命的礼赞。
  耐穿的裤装
  哈萨克族牧民为了骑马、放牧方便,下装以长裤为主。裤腰、裆部宽松而耐磨。多用青布或黑色条绒为裤料,分大口裤与窄口裤。年轻牧民穿着大口裤,裤的边缘绣饰花草叶纹,或几何纹图案,衬出一种装饰美。窄口裤则是为了套皮靴便利。
  山区高寒地带的牧区穿皮裤,白板在外毛在内,讲究的还在皮裤边缘扎花,既保暖又美观。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使世世代代游牧于草原、山区的哈萨克族牧民的衣着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
  浓艳的妇女装与帽饰
  连衣裙装 哈萨克族妇女爱穿红色的、艳丽的连衣裙。居住在高山、草原牧区的居民因日照强烈,与之相宜的服饰色调以浓艳明丽为主。妇女们穿着红艳艳的连衣裙,外罩镶花边的坎肩(背心),胸前缀饰彩色扣、银饰等装饰品,色调相宜,艳而不俗。走亲访友或逢喜庆佳节,则套上一件无袖及膝长衫,质料多选择金丝绒、彩色平绒,胸前缀饰宝石、金、银饰片,金光闪闪耀眼多姿。
  帽冠 少女喜欢戴圆形的,色彩艳丽的平绒面,帽顶镶饰串珠、银片的帽冠,帽冠顶部插上羽毛,寓含消灾、避邪的吉祥物。出嫁姑娘的帽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选择金丝绒面料和最好的串珠、宝石,特别注重装饰性。此帽冠为“沙吾烈克”帽。帽冠外形呈尖顶型,帽衬毡,挺括且具有立体感。帽的四周绣织精美图案,镶珠玉、串珠、金银饰片,帽冠前檐垂饰一串银链,雍容华贵,鲜明艳丽,恰似一顶“皇冠”,琳琅满目,流光溢彩。一顶帽冠就是一件极精美华丽的工艺品。
  中年妇女戴“克依米赛克头巾”,又叫“盖头”。此巾宽大,能遮住头和肩并垂在腰部。它的功能是挡风沙侵袭,只露出面部。为了美观,则在头巾沿胸前部位绣上花卉图案,不仅保护头部、肩部与胸部,也是一件精巧的装饰品。老年人的大头巾则以白色为主,不绣花纹,仅为素色。
  实用的腰带
  腰束革带是传统的民族习俗。这个习俗流传久远。《梦溪笔谈》云:“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所垂鞢〓,盖欲佩带弓箭、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近现代的哈萨克族牧民虽未佩鞢〓带,但与腰带系束也有某些联系。现今的腰带为宽型皮带,装饰精致,不仅在皮革上扎花,还镶饰金、银饰片,编织成不同的纹样,或镶红、绿宝石,既实用,又是一件闪光夺目的装饰品。
  束带习俗不仅调节外衣松紧、保暖,主要是放牧、外出办事,便于携带零星生活用具,如小刀、烟袋、火柴、食品等物,在革带上附饰若干小环扣,丁当作响,饶有风趣。
  防寒鞋靴
  服饰具有保护身体、防寒保暖的功能,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哈萨克族穿靴、戴帽、制作形式与众不同。穿高靿皮靴,靴尖翘起,不仅防寒保暖,还能减少在草原牧区行走时的阻力,骑马时也不易磨烂皮肉。质地优良、油光锃亮的牛皮靴能涉水而不透。风雪弥漫或大雨滂沱,穿上高靿镶皮边、皮底的毡靴,套上胶鞋,既防潮又保暖。在摄氏零下40度的偏僻山区穿毡靴,内套毡袜,就不会冻脚。不同样式的鞋靴,是牧民们为战胜高寒地带恶劣的气候,在漫长的草原生活实践中的创造,它留下了地理环境对服饰穿着的影响。
  新疆的寒冷地带多在北疆地区,一般冬季气温都在摄氏零下30度到摄氏零下40度左右。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曾在1960年2月气温降为摄氏零下51.5度,创当时全国最低温度纪录。在严寒的季节里,北疆的农牧民为预防冻脚,曾想出不少好办法。
  皮毡窝窝和裹脚布是较原始的北疆与山区的农牧民穿着的鞋袜,是御寒服饰的创举,它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皮毡窝窝 是一种自制的用牛皮做底,鞋面为毡制的复合性简易鞋。先选好牛皮,浸湿后在裁制的鞋底形的边缘钻上相等的八个小圆孔,再配以筒形的厚毛毡,边缘与鞋底的小孔相对拢也钻上八个小孔,穿上毛毡绳,脚伸进去之后,线绳一系即成。特点是简便、轻软、防潮合脚。
  裹脚布 以自织的羊毛或驼毛为原料,是一种宽20厘米,厚1厘米的粗毛布带。织成的毛布带细密柔软,在脚上层层缠裹,密不透风,缠毕,足有2公斤重,它实则是一种缠脚的毛布袜,只是超过一般袜的厚度。它虽笨拙,在大雪封山的季节里,却是急需的。裹上裹脚布,再套上皮毡窝窝,保暖功能极强。
  皮毡窝窝和裹脚布这两种带有原始色彩的“足衣”,如今已很少见,尽管粗陋、简单,但毕竟是少数民族抗拒大自然环境的一种创造。作为历史的旧物,它的实用价值并不低于现代的鞋靴。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