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维吾尔族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维吾尔族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11
页码: 191-2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维吾尔族服饰的情况。其中包括维吾尔族男装、维吾尔族女装、多彩的帽饰与鞋靴等。
关键词: 维吾尔族 服饰 民族

内容

维吾尔族为新疆主要民族之一,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维吾尔族是本族自称,含义是联合与协助。主要居住区域为新疆天山以南各大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各地和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称“丁零”,3世纪以后称“高车”、“狄历”、“敕勒”、“韦纥”、“回纥”、“回鹘”等。维吾尔先民活跃在古代西域广大地区,1934年统一用“维吾尔”,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
  维吾尔族男装
  袷袢 近现代的维吾尔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服饰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纽扣,以一条腰巾束系既紧身适体,又舒畅保暖。出远门时,腰带上附系各种日常生活小物件,这种随意性很大的带饰,给予骑马远行的维吾尔人极大的便利。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老年装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着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绣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袷袢式样还有一种长不过膝,对襟中缝并系纽扣,下襟有口袋,此装多见于平常穿着。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夏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衬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绣饰花边,腰部束一绣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着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着皮靴,全身穿着融会着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其青春活力与健美。
  冬季穿着皮制袷袢,面料色彩鲜明,那墨绿、土黄、棕、蓝、黑等色调十分协调,配上狐皮、水獭皮领,显得和谐而庄重。
  维吾尔族女装
  艾得来斯绸 维吾尔族妇女爱穿裙装,喜欢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衬裙。更爱用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艾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由于产地不同,呈现的色彩纹样各异。例如,和田、洛浦地区的艾得来斯绸以黑色对比色为主,或配以蓝白、红黄相间,图案纹样粗犷奔放,简洁而不单调。喀什、莎车的绸面则以浓艳的色调为特色,纹样结构细密、工整,选用大红、翠绿、杏黄、青莲等色,组成各色条花,其排列柔婉悠长,与色彩相配衬,显得五彩缤纷、光耀夺目。
  艾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族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在街市、乡村、山野都可见到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透出创造者的天赋。维吾尔人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之意。美丽的艾得来斯绸备受妇女们的青睐。
  “外七里九”服饰 居住在民丰、于田一带的维吾尔族妇女,仍保留古朴、浑厚的传统服饰样式。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款式为交领,对襟,长袖的丝绸长外衣,也是一种袷袢式民族服饰。胸前两侧是衣饰的装饰部位,精心地缝缀着排列整齐的七条尖头对称的呈扇形浅蓝色绸条,深蓝色的绸衣面,配上浅蓝色调的纹饰,显出了清新和谐之美。所着内衣也很别致,是件合领半开口套头式白色衬衣。衬衣的左右两侧缝缀着相等的九条半圆形布条饰,显出雅致之美。头上披白色长纱巾,头顶右方戴一顶直径不到10厘米,以紫红或墨绿色绸缎做面,边缘镶饰细绒羔皮或镶嵌珠花的小帽。此帽状似倒扣酒盅,用别针缀在头巾上,作为一种装饰品,近看像小花帽,远看好像一朵花,既小巧玲珑,又别致有趣,宛如一朵鲜艳的奇葩。下身穿青色长裤,衬出衣饰更为庄重。这种内、外衣饰与头饰浑然融合的整体衣冠,突出了古老而又奇特的服饰风格。衣冠布局独具匠心,缝制精细,是民族服饰中独具审美情趣与风韵的杰作,呈现了该地区维吾尔族人民很高的服饰文化素养。
  民族服饰上的装饰具有一定的内涵,这种传统民族服饰装饰蕴含着众多的说法。据说,它是沿袭了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两侧的七条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渐渐成为衣饰上的装饰图案;另一种说法是装饰纹样在内外衣饰形成“外七里九”的新奇格调上,因为当地民族视七与九的单数为包含吉祥、幸福的数字。实际上,两者的意蕴兼而有之,不仅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隐喻了衣饰图案的内涵。
  黑色衣冠 衣冠服饰尚黑,是南疆维吾尔妇女的传统习俗,尤以南疆英吉沙县及其附近地区显著。那里的妇女喜欢戴黑色羊羔皮(或质地优良的黑紫羔)制成的圆筒形高帽。帽顶呈圆形平面,帽冠呈现异于一般帽子的高度。当地妇女戴上黑色皮帽冠,穿黑色长袖对襟袷袢,披上白布巾,黑白相衬,古朴而庄重。少妇穿上黑色衣冠,在头发上别上红艳的鲜花,也别具一番情趣。当地的维吾尔族男子也喜穿黑色袷袢,戴圆筒形黑紫羔帽,只是不披白巾,而在腰围系一条长形腰巾。那黑色衣冠的色泽衬着那白皙、健美的肤色,洋溢着勃勃朝气,也是一种美。他们的着装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的风尚,渐渐成为一种习俗,这是一部分维吾尔族独特的色彩观念。追溯其历史渊源,蕴含着一定的道理。相传,维吾尔族的先世于8世纪左右生活在漠北草原,曾受萨满教影响,当时就有了尚黑的习俗。在他们的心目中,黑山是“神山”,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捉摸不到的“偶像”。于是,黑色又成为幸福、圣洁的象征。黑色在维吾尔语中称“喀喇”,它的含义已超出了色彩的范畴,包蕴着幸运、神圣等多种意义。11世纪,维吾尔族建立了伊斯兰政权,就冠以“黑色”含义,王国名称为“喀喇汗王朝”,即“黑汗王朝”。国都为“黑都”,意为神圣的国都。
  尚黑是一种文化现象,黑色在当地人民心目中显示出一种威严和神秘的象征。这种尚黑的观念渐渐渗入到衣冠之中,形成一种传统承袭下来。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地域的某些历史相渗透、相关联,透过此现象而发现它埋藏最深的秘密。但是,文化现象也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发生的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模式如出一辙。
  总之,黑色在南疆一部分维吾尔族的心目中,是一种比美更基本、囊括面更广、概括力更强的颜色,是美的丰富性、成熟性的一种呈现,一种证明。
  时装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衣冠需求的心理。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族,尤以年轻人最为敏感,他们选择了西服、夹克衫、T恤衫、新式皮鞋等现代衣装的穿着,特别注重服装与鞋及帽冠的搭配,形成了衣冠的整体审美形态。
  现代维吾尔族妇女对于衣料的选择非常注重。夏季选质地轻柔发亮的乔其纱、闪光绸、真丝或进口花瑶;冬季则选择毛料呢绒制成的西服大衣,款式新颖华贵,内衬薄花呢裙服或羊毛织成的连衣裙,穿丝袜、高跟皮鞋,衬出她们丰满健美的体型。穿着时装意味着她们审美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改变。
  一个民族,服饰的发展达到了某种理想状态后,象征着这一民族服饰演变到了娴熟的阶段,呈现出该民族服饰文化独特的价值。
  多彩的帽饰与鞋靴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冠的习俗。帽冠上的图案纹样美观多彩,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即可见到。例如,西域男性戴卷檐尖顶胡帽,类似现在的“四片瓦”毡帽;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壁画中,那年少的供养童子,头戴一顶圆形小花帽,与现今的维吾尔族人戴的花帽颇为相似。
  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族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制帽也跟随时代的步伐继续向前演进、发展、更新、创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还受到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的青睐。
  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有关,南北疆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是按纹饰的线构成的,棱角凸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配上色彩各异的丝绒绣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的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或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了图案本身结构的元素,使花帽显得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绣织细腻,彩珠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叶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北疆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而且具有素雅大方的特色,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练概括。
  皮帽 南疆英吉沙县流行圆筒形黑色羊羔皮帽,帽的高度达20~30厘米。戴圆筒形高帽具有鲜明的民族帽冠特征。宗教人士戴的皮帽用黑线做面,帽的边沿用羊皮或旱獭皮缝缀成厚厚的圆形边饰,内饰羊皮用以保暖,整体显出庄重的风度。牧区的维吾尔族人,戴一种白板朝外毛朝里,帽檐镶黑色皮边的皮帽。
  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鞋靴 维吾尔族穿着鞋靴的传统习惯,可追溯到千年以前。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岭,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丰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释名·释衣服》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
  维吾尔族的鞋多以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成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稳定,交通便利,鞋靴价格合理,现代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在城镇的维吾尔族,喜欢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的居室内,都把套鞋脱放在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靿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民族穿靴的历史沿袭至今,不仅为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妇女化妆
  美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爱美心理是女性的特点。维吾尔族姑娘天生丽质,精巧细致的化妆会给穿着合体的服饰点染色彩,透出秀美与青春活力。
  维吾尔族化妆有其独到之处,化妆品来源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赐予,自己动手制作而成。辫发 维吾尔族妇女从小梳辫,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梳成多根辫发,衬托出少女的娇容美貌和摇曳婀娜的风姿。
  出嫁的新娘改梳双根辫,这在农村、牧区是常见的发式。
  描眉 眉毛是面部化妆的重要部位,赋予人个性特征。唐代诗人李白赋诗曰:“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维吾尔族妇女描眉采用手工特制的奥斯曼,这是一种以植物的根与茎,经过压榨成汁,再用自制的小木棍缠上棉花,蘸其汁液描眉。南疆妇女喜将眉宇之间连起来,使其又黑又长。用奥斯曼描眉不仅使眉毛浓黑,而且起到保护与刺激眉毛生长的效果,颇受妇女们的青睐。有一首著名的、流传极广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曾赞颂这种装扮的少女:“你的辫子细又长呵,弯弯的眉毛真漂亮。”
  新疆药物研究所搜集到维吾尔族描眉的民间配方,特制了奥斯曼高级生眉笔,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好评。一位法国美容专家依莎路妮来新疆考察时,曾激动地说:“奥斯曼是眉毛的粮食,如果举行一次世界性眉毛大赛,冠军必属维吾尔族女子。”奥斯曼高级生眉笔获得1993年巴黎博览会金杯奖的殊荣。
  涂眼圈、眼影术 把一种矿石研磨成粉状,起名叫“苏日曼”,这种粉状物呈浓黑色,将它淡淡地敷施于眼圈、眼窝处,配衬着一对浓黑的眉毛是极富魅力的。这种自制的眼影粉,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耐久、耐看,深得妇女的喜爱。
  涂指甲 南疆的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自家的庭院里种植海纳花,花开季节,便将那红艳艳的花瓣采摘下来挤压成汁,涂在指甲上鲜艳无比,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指甲油”。
  抹头油 居住在南疆农村的妇女,喜欢采集沙枣树胶,再加上适量的清水搅拌成液体,自制一种头油,名叫“依里穆”。使用时用梳子将头油抹在乌发上,然后梳成辫发,干却之后,头发黑而发亮,它不仅保持了发型,且使端庄秀丽的面容增添了几分妩媚。
  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族妇女,也重视面部的装扮,喜欢在商店购买适宜于自己的各类化妆品,化妆使她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