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46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45
页码: 190-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饰的情况。其中包括维吾尔族服饰、哈萨克族服饰、回族服饰等。
关键词: 近代新疆 民族服饰

内容

新疆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同的民族性与时代造就的,其特征有相互贯通之处。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文化特性才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民族衣饰风韵。
  近现代文明使衣冠服饰不断地创新,在当代服饰文化领域内形成一种新态势。但是,对于传统的衣饰文化仍然有着承袭性的内涵,衣饰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对特定文化传统的不断重新阐释。
  近现代新疆民族服饰与古代服饰相比较,它不仅衣料质地上乘,赋予时代气息,形成体裁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各族人民创造的衣冠服饰水平达到的一个新境界。
  新疆各民族的衣冠服饰和新疆境内的高山、大漠、戈壁、绿洲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新疆文化特质、民族文化分不开。这反映在服饰文化的客体上,人们在服饰文化生活中既是创造者,又是传播者。
  新疆幅员辽阔,地处中国西部边陲,居亚欧大陆腹地。它的东面、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为邻;东北面与西南面与蒙古、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曾经是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现今新疆又处在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新疆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中国西部的屏障,又有着东引西联的地缘优势。在新疆境内,雄奇壮观、绵延起伏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蜿蜒曲折地盘踞在新疆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天山横亘中央,天山以北称“北疆”,以南称“南疆”。北疆气候寒冷,冬季时间长,反映在服饰穿着上多出现皮袍、皮帽、皮裤、皮靴等皮装,各民族对于兽皮的选择、加工有着一定的技能,且呈现出地域性特色与古朴、粗犷的审美特征;南疆气候温和,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反映在衣冠服饰方面多展现艳丽多彩的色调之美。
  服饰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出新。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环境的差异,致使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服饰文化的审美活动也变化常新,表现在主客观方面处于不断相辅相成的活动中,不断跃向自己的高度,从而构成了当今无比丰富的服饰文化世界。
  如今,在新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等13个世居民族,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往来,却又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每当喜庆节日来临时,在庆贺场所即可见到不同民族特色的服饰,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越过峰峦、雪山,构成一幅幅美丽迷人的画面。浓艳相宜的衣冠服饰,显示了各族人民很高的审美修养。服饰的和谐象征着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理想与愿望。
  第一节 维吾尔族服饰
  维吾尔族为新疆主要民族之一,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维吾尔族是本族自称,含义是联合与协助。主要居住区域为新疆天山以南各大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各地和乌鲁木齐市。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称“丁零”,3世纪以后称“高车”、“狄历”、“敕勒”、“韦纥”、“回纥”、“回鹘”等。维吾尔先民活跃在古代西域广大地区,1934年统一用“维吾尔”,名称一直延续至今。
  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范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
  维吾尔族男装
  袷袢 近现代的维吾尔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与古代服饰形式虽然相似,但现代的服饰讲究面料的质地,式样宽松合体,典雅大方。式样多以长外衣过膝,对襟,长袖过手指,无领,无纽扣,以一条腰巾束系既紧身适体,又舒畅保暖。出远门时,腰带上附系各种日常生活小物件,这种随意性很大的带饰,给予骑马远行的维吾尔人极大的便利。
  袷袢喜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袷袢的好面料。老年装则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制,显得古朴大方。下身多着青色长裤,盖及脚面。讲究的男裤则在裤角边绣饰花卉纹样,多以植物的茎、蔓、枝藤组成连续性纹饰,显得雅致美观。
  袷袢式样还有一种长不过膝,对襟中缝并系纽扣,下襟有口袋,此装多见于平常穿着。
  青年男装显得朝气勃勃,夏季为白色布面料缝制成合领式衬衣,其领口、前胸、袖口皆绣饰花边,腰部束一绣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叶克台克”,此衣装不仅淡雅、凉爽,穿着也极便利,再配上青色长裤,着皮靴,全身穿着融会着浓郁的民族服饰特色,更显其青春活力与健美。
  冬季穿着皮制袷袢,面料色彩鲜明,那墨绿、土黄、棕、蓝、黑等色调十分协调,配上狐皮、水獭皮领,显得和谐而庄重。
  维吾尔族女装
  艾得来斯绸 维吾尔族妇女爱穿裙装,喜欢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裁制裙装,常见的有红、绿、金黄等色的质料,内穿淡色衬裙。更爱用本民族独创的艾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艾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由于产地不同,呈现的色彩纹样各异。例如,和田、洛浦地区的艾得来斯绸以黑色对比色为主,或配以蓝白、红黄相间,图案纹样粗犷奔放,简洁而不单调。喀什、莎车的绸面则以浓艳的色调为特色,纹样结构细密、工整,选用大红、翠绿、杏黄、青莲等色,组成各色条花,其排列柔婉悠长,与色彩相配衬,显得五彩缤纷、光耀夺目。
  艾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族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在街市、乡村、山野都可见到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透出创造者的天赋。维吾尔人称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即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之意。美丽的艾得来斯绸备受妇女们的青睐。
  “外七里九”服饰 居住在民丰、于田一带的维吾尔族妇女,仍保留古朴、浑厚的传统服饰样式。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款式为交领,对襟,长袖的丝绸长外衣,也是一种袷袢式民族服饰。胸前两侧是衣饰的装饰部位,精心地缝缀着排列整齐的七条尖头对称的呈扇形浅蓝色绸条,深蓝色的绸衣面,配上浅蓝色调的纹饰,显出了清新和谐之美。所着内衣也很别致,是件合领半开口套头式白色衬衣。衬衣的左右两侧缝缀着相等的九条半圆形布条饰,显出雅致之美。头上披白色长纱巾,头顶右方戴一顶直径不到10厘米,以紫红或墨绿色绸缎做面,边缘镶饰细绒羔皮或镶嵌珠花的小帽。此帽状似倒扣酒盅,用别针缀在头巾上,作为一种装饰品,近看像小花帽,远看好像一朵花,既小巧玲珑,又别致有趣,宛如一朵鲜艳的奇葩。下身穿青色长裤,衬出衣饰更为庄重。这种内、外衣饰与头饰浑然融合的整体衣冠,突出了古老而又奇特的服饰风格。衣冠布局独具匠心,缝制精细,是民族服饰中独具审美情趣与风韵的杰作,呈现了该地区维吾尔族人民很高的服饰文化素养。
  民族服饰上的装饰具有一定的内涵,这种传统民族服饰装饰蕴含着众多的说法。据说,它是沿袭了古代狩猎人穿着的猎装,两侧的七条缀饰原为猎人的箭袋符号,渐渐成为衣饰上的装饰图案;另一种说法是装饰纹样在内外衣饰形成“外七里九”的新奇格调上,因为当地民族视七与九的单数为包含吉祥、幸福的数字。实际上,两者的意蕴兼而有之,不仅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观念,隐喻了衣饰图案的内涵。
  黑色衣冠 衣冠服饰尚黑,是南疆维吾尔妇女的传统习俗,尤以南疆英吉沙县及其附近地区显著。那里的妇女喜欢戴黑色羊羔皮(或质地优良的黑紫羔)制成的圆筒形高帽。帽顶呈圆形平面,帽冠呈现异于一般帽子的高度。当地妇女戴上黑色皮帽冠,穿黑色长袖对襟袷袢,披上白布巾,黑白相衬,古朴而庄重。少妇穿上黑色衣冠,在头发上别上红艳的鲜花,也别具一番情趣。当地的维吾尔族男子也喜穿黑色袷袢,戴圆筒形黑紫羔帽,只是不披白巾,而在腰围系一条长形腰巾。那黑色衣冠的色泽衬着那白皙、健美的肤色,洋溢着勃勃朝气,也是一种美。他们的着装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的风尚,渐渐成为一种习俗,这是一部分维吾尔族独特的色彩观念。追溯其历史渊源,蕴含着一定的道理。相传,维吾尔族的先世于8世纪左右生活在漠北草原,曾受萨满教影响,当时就有了尚黑的习俗。在他们的心目中,黑山是“神山”,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捉摸不到的“偶像”。于是,黑色又成为幸福、圣洁的象征。黑色在维吾尔语中称“喀喇”,它的含义已超出了色彩的范畴,包蕴着幸运、神圣等多种意义。11世纪,维吾尔族建立了伊斯兰政权,就冠以“黑色”含义,王国名称为“喀喇汗王朝”,即“黑汗王朝”。国都为“黑都”,意为神圣的国都。
  尚黑是一种文化现象,黑色在当地人民心目中显示出一种威严和神秘的象征。这种尚黑的观念渐渐渗入到衣冠之中,形成一种传统承袭下来。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该地域的某些历史相渗透、相关联,透过此现象而发现它埋藏最深的秘密。但是,文化现象也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历史文化发生的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模式如出一辙。
  总之,黑色在南疆一部分维吾尔族的心目中,是一种比美更基本、囊括面更广、概括力更强的颜色,是美的丰富性、成熟性的一种呈现,一种证明。
  时装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于衣冠需求的心理。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族,尤以年轻人最为敏感,他们选择了西服、夹克衫、T恤衫、新式皮鞋等现代衣装的穿着,特别注重服装与鞋及帽冠的搭配,形成了衣冠的整体审美形态。
  现代维吾尔族妇女对于衣料的选择非常注重。夏季选质地轻柔发亮的乔其纱、闪光绸、真丝或进口花瑶;冬季则选择毛料呢绒制成的西服大衣,款式新颖华贵,内衬薄花呢裙服或羊毛织成的连衣裙,穿丝袜、高跟皮鞋,衬出她们丰满健美的体型。穿着时装意味着她们审美观念与精神面貌的改变。
  一个民族,服饰的发展达到了某种理想状态后,象征着这一民族服饰演变到了娴熟的阶段,呈现出该民族服饰文化独特的价值。
  多彩的帽饰与鞋靴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冠的习俗。帽冠上的图案纹样美观多彩,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即可见到。例如,西域男性戴卷檐尖顶胡帽,类似现在的“四片瓦”毡帽;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0窟壁画中,那年少的供养童子,头戴一顶圆形小花帽,与现今的维吾尔族人戴的花帽颇为相似。
  花帽 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制作小花帽的维吾尔族工匠,都有一套绝活。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制帽也跟随时代的步伐继续向前演进、发展、更新、创造,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还受到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的青睐。
  花帽的样式、花纹与图案也与各地域环境有关,南北疆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那种以黑底白花纹为主,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是按纹饰的线构成的,棱角凸起而显出立体感,却把黑白色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面料配上色彩各异的丝绒绣织纹样,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纹样透溢出独特的韵味。有的花帽镶饰串珠或金银饰片,珠饰圆润光泽,巧妙地运用了图案本身结构的元素,使花帽显得繁花似锦。还有的花帽顶部纹饰凸起,彩线绣织细腻,彩珠串缀,闪亮夺目,是新娘的喜爱之物。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那大红的花纹配上翠绿的叶纹,宛如朵朵绚丽的奇葩。北疆伊犁地区的花帽,不仅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而且具有素雅大方的特色,花帽造型扁浅圆巧,纹样简练概括。
  皮帽 南疆英吉沙县流行圆筒形黑色羊羔皮帽,帽的高度达20~30厘米。戴圆筒形高帽具有鲜明的民族帽冠特征。宗教人士戴的皮帽用黑线做面,帽的边沿用羊皮或旱獭皮缝缀成厚厚的圆形边饰,内饰羊皮用以保暖,整体显出庄重的风度。牧区的维吾尔族人,戴一种白板朝外毛朝里,帽檐镶黑色皮边的皮帽。
  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鞋靴 维吾尔族穿着鞋靴的传统习惯,可追溯到千年以前。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游牧于高山雪岭,纵横驰骋在广阔的西陲边塞丰饶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于骑射,也称其为保暖耐寒的“足衣”。《释名·释衣服》云:“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
  维吾尔族的鞋多以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他们掌握了从制作楦头到选皮、鞣革到制成鞋靴成品的一整套传统绝技,技术熟练、手艺精湛,不比制鞋厂工人逊色。由于经济生活稳定,交通便利,鞋靴价格合理,现代维吾尔人也去商店买鞋穿。
  居住在城镇的维吾尔族,喜欢在鞋靴外面套上胶鞋,这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无论走亲访友,或是在自己的居室内,都把套鞋脱放在门外,以防泥土、脏物带进屋内。套鞋一般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圆头的套鞋,另一种是软底皮靴套鞋。
  靴是长靿皮鞋,《隋书·礼仪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民族穿靴的历史沿袭至今,不仅为适应新疆寒冷的气候,也是为骑马放牧便利而创制的一种鞋履。
  维吾尔族妇女化妆
  美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爱美心理是女性的特点。维吾尔族姑娘天生丽质,精巧细致的化妆会给穿着合体的服饰点染色彩,透出秀美与青春活力。
  维吾尔族化妆有其独到之处,化妆品来源主要依靠大自然的赐予,自己动手制作而成。辫发 维吾尔族妇女从小梳辫,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梳成多根辫发,衬托出少女的娇容美貌和摇曳婀娜的风姿。
  出嫁的新娘改梳双根辫,这在农村、牧区是常见的发式。
  描眉 眉毛是面部化妆的重要部位,赋予人个性特征。唐代诗人李白赋诗曰:“眉语两自笑,忽然随风飘。”维吾尔族妇女描眉采用手工特制的奥斯曼,这是一种以植物的根与茎,经过压榨成汁,再用自制的小木棍缠上棉花,蘸其汁液描眉。南疆妇女喜将眉宇之间连起来,使其又黑又长。用奥斯曼描眉不仅使眉毛浓黑,而且起到保护与刺激眉毛生长的效果,颇受妇女们的青睐。有一首著名的、流传极广的歌曲《达坂城的姑娘》,曾赞颂这种装扮的少女:“你的辫子细又长呵,弯弯的眉毛真漂亮。”
  新疆药物研究所搜集到维吾尔族描眉的民间配方,特制了奥斯曼高级生眉笔,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好评。一位法国美容专家依莎路妮来新疆考察时,曾激动地说:“奥斯曼是眉毛的粮食,如果举行一次世界性眉毛大赛,冠军必属维吾尔族女子。”奥斯曼高级生眉笔获得1993年巴黎博览会金杯奖的殊荣。
  涂眼圈、眼影术 把一种矿石研磨成粉状,起名叫“苏日曼”,这种粉状物呈浓黑色,将它淡淡地敷施于眼圈、眼窝处,配衬着一对浓黑的眉毛是极富魅力的。这种自制的眼影粉,不仅没有副作用,而且耐久、耐看,深得妇女的喜爱。
  涂指甲 南疆的维吾尔族妇女喜欢在自家的庭院里种植海纳花,花开季节,便将那红艳艳的花瓣采摘下来挤压成汁,涂在指甲上鲜艳无比,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指甲油”。
  抹头油 居住在南疆农村的妇女,喜欢采集沙枣树胶,再加上适量的清水搅拌成液体,自制一种头油,名叫“依里穆”。使用时用梳子将头油抹在乌发上,然后梳成辫发,干却之后,头发黑而发亮,它不仅保持了发型,且使端庄秀丽的面容增添了几分妩媚。
  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族妇女,也重视面部的装扮,喜欢在商店购买适宜于自己的各类化妆品,化妆使她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具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第二节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据史载,哈萨克族与古代乌孙、月氏、塞人、突厥、克烈、乃蛮、钦察等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流迁至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使用哈萨克族语言文字。
  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牧民居住在随着季节转移牧场的毡房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哈萨克族则逐渐定居下来。
  御寒皮装与帽冠
  皮装 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衣装,主要质料是毛皮,其特点是宽大、厚实。牧民生活在茫茫草原、山区、绿洲,流动性极强,气候多变的环境使他们的穿着体现出极强的御寒性。在牧畜转场途中,有时会遭遇狂风、冰雹的袭击,因此,他们穿着的皮大衣,不仅宽大、厚实且具有耐穿的功能。皮大衣款式多为合领、对襟、长度过膝、下摆不开衩、无扣、袖长过指、以盖住脚踝为限。此款式与新疆出土的交领衣相似,它仍是古代服饰的一种传承。
  皮大衣白板朝外,毛朝里,不装布面,腰束宽皮带,附系生活的小物件,适应放牧需要。如遇出门走亲访友或办事,则穿富有民族特色的,带有装饰韵味的皮大衣。皮大衣款式别致新颖,用经过选择的黑羔皮挂里,大衣面多是结实的黑条绒布,考究的也用绸缎铺面。大衣款式是翻领,长袖,衣长过膝,无扣,腰间束镶银饰、宝石的宽皮带,佩挂小刀,配上精美的镶饰宝石的刀鞘。既可坐车、骑马,又保暖御寒。皮袍装表现出牧民们雄浑、奔放、粗犷的性格和审美观。
  牧民在近处劳作时,穿着驼绒絮里,黑条绒布镶面的翻领、有扣、长袖短大衣。夏季则穿白色圆领套头短衫,青布长裤。年轻的牧民爱穿领口、袖口与前胸绣饰十字花纹的圆领衫,腰间束带,脚穿皮靴。整体服饰体现出牧区居民健美的特点,是哈萨克族适应大自然的生活写照与审美特征的反映。
  帽冠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温度的差异,帽冠呈现出不同类型。阿尔泰山区牧民,冬天戴尖顶四棱形狐狸皮帽,皮帽两侧有护耳扇,帽后檐垂下,帽冠呈三叶形状。讲究的牧民用紫红、黄、墨绿等色调的绸缎做面。高大、厚实、茸毛柔和、外形美观的帽冠,既抵御寒风又保护脖颈,戴上它,骑上骏马飞奔驰骋。三叶型皮帽成为一种标记与符号,一看就知道是哈萨克族的帽饰。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在夏季戴以细白毡制成的毡帽。帽檐上卷,四周镶黑边,帽顶呈方形,远远望去,洁白耀眼,引人注目。牧民们对色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寓意,绿色象征草原,白色象征乳汁、羊群,红色象征阳光,黄色象征人类生存的大地。总之,他们热爱这片土地,对色彩的偏爱包含着对生命的礼赞。
  耐穿的裤装
  哈萨克族牧民为了骑马、放牧方便,下装以长裤为主。裤腰、裆部宽松而耐磨。多用青布或黑色条绒为裤料,分大口裤与窄口裤。年轻牧民穿着大口裤,裤的边缘绣饰花草叶纹,或几何纹图案,衬出一种装饰美。窄口裤则是为了套皮靴便利。
  山区高寒地带的牧区穿皮裤,白板在外毛在内,讲究的还在皮裤边缘扎花,既保暖又美观。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使世世代代游牧于草原、山区的哈萨克族牧民的衣着服饰具有鲜明的特征。
  浓艳的妇女装与帽饰
  连衣裙装 哈萨克族妇女爱穿红色的、艳丽的连衣裙。居住在高山、草原牧区的居民因日照强烈,与之相宜的服饰色调以浓艳明丽为主。妇女们穿着红艳艳的连衣裙,外罩镶花边的坎肩(背心),胸前缀饰彩色扣、银饰等装饰品,色调相宜,艳而不俗。走亲访友或逢喜庆佳节,则套上一件无袖及膝长衫,质料多选择金丝绒、彩色平绒,胸前缀饰宝石、金、银饰片,金光闪闪耀眼多姿。
  帽冠 少女喜欢戴圆形的,色彩艳丽的平绒面,帽顶镶饰串珠、银片的帽冠,帽冠顶部插上羽毛,寓含消灾、避邪的吉祥物。出嫁姑娘的帽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选择金丝绒面料和最好的串珠、宝石,特别注重装饰性。此帽冠为“沙吾烈克”帽。帽冠外形呈尖顶型,帽衬毡,挺括且具有立体感。帽的四周绣织精美图案,镶珠玉、串珠、金银饰片,帽冠前檐垂饰一串银链,雍容华贵,鲜明艳丽,恰似一顶“皇冠”,琳琅满目,流光溢彩。一顶帽冠就是一件极精美华丽的工艺品。
  中年妇女戴“克依米赛克头巾”,又叫“盖头”。此巾宽大,能遮住头和肩并垂在腰部。它的功能是挡风沙侵袭,只露出面部。为了美观,则在头巾沿胸前部位绣上花卉图案,不仅保护头部、肩部与胸部,也是一件精巧的装饰品。老年人的大头巾则以白色为主,不绣花纹,仅为素色。
  实用的腰带
  腰束革带是传统的民族习俗。这个习俗流传久远。《梦溪笔谈》云:“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所垂鞢〓,盖欲佩带弓箭、帉帨、算囊、刀砺之类。”近现代的哈萨克族牧民虽未佩鞢〓带,但与腰带系束也有某些联系。现今的腰带为宽型皮带,装饰精致,不仅在皮革上扎花,还镶饰金、银饰片,编织成不同的纹样,或镶红、绿宝石,既实用,又是一件闪光夺目的装饰品。
  束带习俗不仅调节外衣松紧、保暖,主要是放牧、外出办事,便于携带零星生活用具,如小刀、烟袋、火柴、食品等物,在革带上附饰若干小环扣,丁当作响,饶有风趣。
  防寒鞋靴
  服饰具有保护身体、防寒保暖的功能,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哈萨克族穿靴、戴帽、制作形式与众不同。穿高靿皮靴,靴尖翘起,不仅防寒保暖,还能减少在草原牧区行走时的阻力,骑马时也不易磨烂皮肉。质地优良、油光锃亮的牛皮靴能涉水而不透。风雪弥漫或大雨滂沱,穿上高靿镶皮边、皮底的毡靴,套上胶鞋,既防潮又保暖。在摄氏零下40度的偏僻山区穿毡靴,内套毡袜,就不会冻脚。不同样式的鞋靴,是牧民们为战胜高寒地带恶劣的气候,在漫长的草原生活实践中的创造,它留下了地理环境对服饰穿着的影响。
  新疆的寒冷地带多在北疆地区,一般冬季气温都在摄氏零下30度到摄氏零下40度左右。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曾在1960年2月气温降为摄氏零下51.5度,创当时全国最低温度纪录。在严寒的季节里,北疆的农牧民为预防冻脚,曾想出不少好办法。
  皮毡窝窝和裹脚布是较原始的北疆与山区的农牧民穿着的鞋袜,是御寒服饰的创举,它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才能。
  皮毡窝窝 是一种自制的用牛皮做底,鞋面为毡制的复合性简易鞋。先选好牛皮,浸湿后在裁制的鞋底形的边缘钻上相等的八个小圆孔,再配以筒形的厚毛毡,边缘与鞋底的小孔相对拢也钻上八个小孔,穿上毛毡绳,脚伸进去之后,线绳一系即成。特点是简便、轻软、防潮合脚。
  裹脚布 以自织的羊毛或驼毛为原料,是一种宽20厘米,厚1厘米的粗毛布带。织成的毛布带细密柔软,在脚上层层缠裹,密不透风,缠毕,足有2公斤重,它实则是一种缠脚的毛布袜,只是超过一般袜的厚度。它虽笨拙,在大雪封山的季节里,却是急需的。裹上裹脚布,再套上皮毡窝窝,保暖功能极强。
  皮毡窝窝和裹脚布这两种带有原始色彩的“足衣”,如今已很少见,尽管粗陋、简单,但毕竟是少数民族抗拒大自然环境的一种创造。作为历史的旧物,它的实用价值并不低于现代的鞋靴。
  第三节 回族服饰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新疆、青海、甘肃、河北、河南、山东、云南等省区,是散居全国,分布较广的民族。新疆区域内的回族主要居住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以及伊宁、霍城、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等地区。他们同生活在新疆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为共同创造边疆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建设而努力。
  多数回族居民从事农业生产,部分经商和从事手工业。
  洁净整齐的男装
  回族为了农业生产时方便,多着短装,表现出农耕文化的衣装特点。
  回族男装多为黑色、深蓝、深驼色的对襟短装,长及腰部稍下。裤长及脚面,内着白布衫或外罩黑色坎肩。年轻男子也会在裤角边显现花纹。老年人在冬季穿青色长袍、长裤,扎白色裤腿,戴白色圆形软帽,或黑色平绒圆形小帽。
  回族是讲礼仪的民族。外出时,必须衣冠整洁,戴帽、穿鞋都非常讲究。要将帽冠洗净、烫平整。穿布鞋、皮鞋或套鞋时,要求干净而无灰尘。访亲探友时都要认真着装。要穿着质地优良的毛料或绸缎制成的翻领长大衣。冬季则穿翻领、带扣、有插袋的皮 大衣。衣着的讲究反映出一种朴实、庄重、洁净的美德,是淳朴的民俗习惯。
  粉红、粉绿的女装
  回族妇女爱着短装,款式为右衽大襟短袄。质料以绸缎、花布为主。常穿深蓝、青色长裤,有的在裤角边绣花,也有的只穿素色。喜欢穿手工绣织的鞋头前有花卉图案的青布底色花鞋。绣织的花纹寓意深长,有象征吉祥、美好愿望的百鸟朝凤、菊花、凤仙花、月季花,手艺精细。一双漂亮的绣花鞋,配上色泽鲜艳的衣装,耀眼、柔丽,显出朴素迷人的魅力。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妇女也爱穿连衣花裙,或短裙装,上身套西服,穿皮鞋,戴金、银首饰,抹粉、描眉、涂红,装扮得体,美丽大方。老年妇女穿素色短衣袄,长裤,也有的脚部扎带,显得精干利索。头罩发网,少数老人有的蒙上白色、棕色、青色的布盖头,古朴、洁净。妇女梳短发,或扎红、绿丝绸彩带,或别花头夹。农村少妇也有梳辫的,中年妇女将辫发盘挽于头顶。城市妇女烫发,花样翻新,别有一番风韵。
  第四节 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是我国古老的、影响面极广的民族之一。在历史上,成吉思汗和他的子民们,曾经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疆域最广,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现今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以及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区。
  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以及散居伊犁、昌吉、哈密、乌鲁木齐等地。蒙古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与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新疆的蒙古族先民主要包括历史上长期居住在新疆的准噶尔部后裔和18世纪由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后裔,以及从内蒙古迁来的察哈尔部后裔。蒙古族世世代代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在之地畜牧业发达。自近代始,有部分蒙古族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开辟了新的生活领域。
  宽大舒适的蒙古袍
  在牧区生活的蒙古族为适应放牧,习惯于择居水草丰茂的地方,居住在温暖、洁白的蒙古包里。
  为放牧骑猎需要,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着镶边的宽松长袍。蒙古族袍服历史悠久,其基本形式为右衽,大襟,高领或交领,小纽襻,镶边的宽大袍服,衣长过膝,袖长过手指。袍服下摆有开衩与不开衩式样,腰间束红、黄、绿色大绸巾。穿上袍服,束上绸腰巾,骑马奔驰在草原、戈壁与荒漠,腰巾好像彩云一般飘动,成了识别族属的一种标记与符号。腰巾上附系精致小刀与刀鞘。戴毡帽或礼帽,穿靴。
  蒙古族女袍与头饰
  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环境中的蒙古族妇女,赋予了服饰浓郁的乡土特色与装饰纹样。袍服款式为立领、对襟或大襟衣袍,质料多为彩色绸缎,袖口、领口、边缘镶边饰,前胸襟绣牡丹花、云纹、草叶纹、葡萄等纹样,束上红色或绿色腰巾,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显示出一种东方情调的温馨,柔美健康的身姿,展露出蒙古妇女的风韵与气质。
  袍服的色彩鲜明醒目,喜欢用紫红、金黄、深绿、宝蓝、浅绿等色。蒙古族妇女偏爱明丽色彩为衣饰装饰。这是一种对于大自然审美主体的追求,具有朴实无华的魅力。
  蒙古族姑娘讲究头饰的装扮。头上包着红色绸巾,边沿镶饰珠玉、宝石,或金、银饰片作头面。或将珍珠成串地垂在面部两侧,或以镶银的红、绿宝石垂成穗状,佩于耳旁或垂前,既光灿耀眼,又雍容华贵。
  妇女梳发辫,以红、蓝绸布条束于发际,也有用串珠束在乌发间,妩媚多姿,娇艳丽美。
  牧区风沙吹袭,男女牧民以素色布巾裹头。老年妇女则用大包巾围系。
  特制的鞋靴
  蒙古族牧民重视鞋靴的制作。从选择皮料到鞣皮以及皮靴的式样,都要经过周密的考虑。特别是皮靴的头部样式,是他们多年摸索出来的绝活。如靴头略上翘的,适合在戈壁、沙漠、高山、雪地、冰川上行走,它可以减轻风沙的阻力,牵骆驼、下马、步行时很轻便;靴头呈半翘状的,宜在平坦的草原、牧场步行;靴尖与底平行,皮质优良而不透水的,则适宜穿越潮湿的水草地。靴尖的种种样式,是牧民抵御大自然的绝妙技艺与创造。
  帽冠
  当暴风雨、雪袭击草原时,蒙古族牧民着袍服,穿皮靴,还戴皮帽。皮帽高高耸立,远远望去像小山峦。帽面以黑色灯芯绒布面缀缝,内装毛茸茸的狐狸皮。帽的后扇较宽,能遮住脖颈,是保暖御寒的佳品。
  在城市生活、工作的蒙古族,也穿着现代时装,如西服、皮鞋、羽绒服等,妇女则穿连衣裙、时装鞋等。
  第五节 柯尔克孜族服饰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曾游牧于叶尼塞河流域,后又迁徙至阿勒泰、兴都库什山一带,以及天山山区、帕米尔高原、伊犁河谷等地。长期的迁徙、流动,地域之广阔等因素,促使柯尔克孜族的经济结构,文化传承,风俗习惯,既有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圈的共性,又蕴含本民族风韵独具的特征。
  现今的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部分散居于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皮山等县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苏、额敏、博乐、精河、巩留等县及牧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手工业。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
  男装与帽冠、托甫
  男式长外衣 柯尔克孜族多从事畜牧业,所穿着的衣装大都取自牲畜的毛皮或家织毛布。男装用家织驼毛布或棉布裁制成一种无领、对襟、无扣、长过膝、袖长过手指、黑布缘边的长外衣。腰束皮带,内穿浅色长袖竖领衬衣。短装衣裤则是一套穿着随意、合体舒适的在近处劳作时的便装。冬季穿皮大衣或皮裤。年轻牧民穿着的长外衣或短装衣裤,在衣袖口、臂肘部、领口处绣上鹿角纹、羊角纹、驼形纹、山鹰纹样,体现了古代传统的、具有草原牧民纹饰的特征。
  还有一种长外衣,竖束袖口,下穿用灯芯绒布缝制的宽脚裤,束皮带,佩小刀,脚蹬高靿马靴,衣装整体显示出柯尔克孜族粗犷、精悍的风采。
  夏装为绣花圆领衫,或束绣花腰巾,套上镶边饰的黑色坎肩,再穿青布长裤,戴上白色毡帽,色彩对比强烈,衬出绣花纹样更加艳丽,展现一种典雅、洁净的审美情趣。
  男裤装以青色布为主,绣上彩色花卉图案,更显鲜丽;冬季穿羊皮做成的宽松裤,用黑布缘边,或扎绣花纹。心灵手巧的柯尔克孜族妇女绣饰手艺不凡,简朴的裤装用彩线绣饰,更放异彩。
  帽冠 帽饰是服饰的组成部分,它伴随服饰而产生,也随衣饰发展而变化。出门戴帽被视作一种礼节,不能抛头露顶。
  冬季降临,戴上优良皮质或细毡制成的高顶、方形卷檐帽。两侧的护耳特别长,外出时,可卷上帽檐遮蔽阳光,遇有风沙则将帽檐垂下。它以高大厚实为特点,外出时抵挡风霜雨雪非他莫属。
  夏秋两季戴白毡帽,帽冠边沿镶一道黑布或黑色平绒,向上翻卷,露出黑边。此毡帽有左右开口与不开口之分。帽冠顶部有圆形尖顶和方顶的区分,顶部挂珠饰或缨穗,富有淳厚迷人的韵味,柯尔克孜族喜爱戴象征本民族标志的帽冠。
  托甫 是一种圆顶形小帽,它是柯尔克孜族一年四季常戴的帽冠。它以红、绿、紫、蓝等色的灯芯绒制成。老年人戴的小帽以青色或深色为帽面。冬季,老年人爱戴用狐狸皮或羊皮制作的帽冠,帽顶呈方形,配上较宽的圆形帽檐,帽面缝缀黑色灯芯绒或平绒布,既防风沙,外观也美。还有一种高顶型皮帽,缝上布面,内缀羊皮,男女老少皆宜。戴帽已经成为柯尔克孜族的习俗。
  秀美的女装与帽冠
  连衣裙 妇女爱穿鲜红、明艳的连衣裙,重视质料的选择与款式,多为多褶裙装。裙的质料多为绸缎,花色鲜艳,边饰露缀一圈茸茸的绒毛,皱褶呈波浪式,显示华丽而富有。
  浓郁多彩的连衣裙,套上鲜红的、金丝绒质料,又镶上黑色绒边的坎肩,胸前缀上寓意吉祥、富有的银元扣、铜钱、串珠等装饰品,整体色调绚丽多姿,蕴含着本民族的审美情趣。
  帽冠 妇女们喜欢装饰帽冠,既实用又是手工艺品,针针线线凝聚着她们丰富的情感。新嫁娘的帽冠被姑娘视为珍贵的首服。此帽冠以金丝绒或红色平绒做面,用上好的水獭、旱獭皮制成帽冠,形状呈大圆顶型,帽冠四周镶饰串珠,金、银饰片,或缀饰缨穗、珠饰与羽毛,其特点是色彩明丽、晶莹闪亮、引人注目。出远门时还要披上漂亮的花头巾,既美观又保护帽冠。婚后戴上经过精心绣织的花帽冠,接待亲友或走串集市,显现姑娘的灵巧手艺,尚有比美、示富的内涵。平时,妇女们戴红色、绿色、紫红色头巾,喜欢戴装饰品,如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等,配衬艳丽的连衣裙,越显风姿绰约。
  梳的发辫也以彩色布条扎起,少女们也有在辫梢末端系上圆形银质小钱数个,或铜元、珠串等,走在路上丁当作响,风韵独具,表示柯尔克孜族的某些传统习俗。
  柯尔克孜族妇女也爱穿明光锃亮的皮靴。老年妇女穿毡靴,披上白色或深色长头巾,身穿蓝、青色大衣,显得朴素厚重。
  第六节 锡伯族服饰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锡伯族主要居住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由清政府抽调来自东北锡伯八旗兵丁1000多人及随军家属约4000多人,他们在伊犁地区驻防。西迁的锡伯族先民在伊犁定居、繁衍,逐渐发展成现代的新疆锡伯族。
  新疆的锡伯族大部分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部分散居在霍城、巩留、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地。锡伯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锡伯族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农闲时,居住在伊犁河谷的锡伯族喜欢围猎。追溯其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锡伯族先世曾在东北松花江一带过着狩猎、捕鱼的生活。
  锡伯族喜欢在住房四周修筑围墙,墙内园地种上花卉、蔬菜和果树。锡伯族擅长射箭,有许多射箭能手。
  锡伯族男装
  对襟长袍 锡伯族男装与满族服饰有相似之处,但也保留了本民族特色。锡伯族常穿对襟长袍,下摆左右开衩,有纽襻,束腰巾。质料以丝绸或布料为主,以青、蓝、棕色为主色调。也有大襟长袍,下摆也开衩。冬季时节穿皮大衣,腰高宽大束革带。出远门时在对襟或大襟长袍外套黑色对襟短袄。
  裤装,以宽腰长裤为主,也有的在脚踝处扎带,色调多表现为深沉与质朴。
  锡伯族头戴圆顶小帽或呢质礼帽,脚穿皮鞋或布鞋。居住在城镇的锡伯族青年也穿西服、新式皮鞋、系领带、穿新款式衣服,是他们现代意识与审美情趣的变化。
  锡伯族女装
  旗袍装 中老年妇女着装仍保持传统旗袍装。
  款式多吸取满族旗袍装与其他民族衣饰特点。样式为右衽,大襟,立领,下摆两侧开衩,长及脚面,襟与袖口皆镶边。质料以色泽鲜明的绸缎或方格布为主。合体的旗袍显出女性的曲线,展现东方女性典雅、瑞丽的美感。
  锡伯族妇女有的穿绣花鞋,鞋面绣着并蒂竞开的花朵,或一片新绿陪衬朵朵牡丹与莲花,似乎都包含着一种寓意。
  锡伯族少女多梳辫发,发梢扎系彩色绸条。婚后则把辫子盘起,挽成辫髻,表示已婚。居住在城市的锡伯族青年妇女,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穿着新式裙装,有的装束与汉族妇女略同。少数妇女烫发,式样美观,富有时代气息。
  第七节 塔吉克族服饰
  塔吉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帕米尔高原。
  据史载:塔吉克族唐时称朅盘陀人,宋、元称色勒库人。能歌善舞的塔吉克族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之称。
  塔吉克人大部分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散居在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高寒地区。多从事畜牧业、农业,种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
  塔吉克族热情好客、诚实、勇敢,在他们集中居住的区域,民风淳朴,很少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塔吉克族男装
  皮装 体魄健壮的塔吉克青年与老人都有一套优质的皮装。式样宽松、适体。形式是对襟、交领、无扣、下摆不开衩、袖长过手指、衣长过膝的外衣。有的面镶青色灯芯绒,用腰带一束,紧身舒适。
  帽冠 寒冬腊月,披一件光皮大氅,穿皮长裤,戴一顶羊羔皮圆筒形皮帽,镶饰一条宽不盈寸,长度仅十几厘米的帽檐,绣饰数道细花纹,边缘镶一条阔花边。此皮帽可自由翻卷,每遇风沙时翻下帽檐遮住面颊、双耳,实用性很强。皮帽既美观又富有立体感,不仅御寒,还是一件经过精心绣织的手工艺品,通体充满浑朴之美。
  夏季,为适应高山多变的气候,也穿皮装或絮驼毛棉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脚穿用羊皮制成的鞋帮、牡牛皮做底的长筒皮靴,特点是轻巧、柔软、结实耐磨。严冬季节再加一双毡袜,穿上皮靴过冰川、攀雪岭,行走如履平地一般。这是生存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塔吉克族自信、自强的意识体现在服饰款式上的内涵,表现出粗犷、洒脱的风格。
  塔吉克族女装
  连衣裙 塔吉克族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欢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腰身适体,裙摆宽大。上身套皮装或棉装翻领短装,头上戴绣花圆筒形羔皮帽,足穿皮靴,骑上骏马与男青年并驾齐驱,英姿飒爽,颇有古代巾帼英雄的风貌。
  帽冠 塔吉克族妇女喜欢多彩的服饰,还表现在不同的帽冠样式与色调方面。塔吉克族少女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帽檐四周饰金、银片和珠饰编织的花卉纹样,帽的前檐垂饰一排色彩鲜艳的串珠或小银链。戴耳环或银扣项链,胸前佩戴“拉斯卡”的圆形银饰,晶莹透亮,显示出精湛的技艺。
  冬季戴绣花棉帽,帽后缀有棉帘,既遮住双耳和后颈部位,外形美观又保暖。外出时再披上方块红色大头巾,不仅能包住帽冠,连双肩前胸都能护住。山区的塔吉克族姑娘的定亲礼品中,要有一块四米见长的鲜红大方头巾,会感到十分欣喜,表明了姑娘们对它的偏爱。
  塔吉克族姑娘都精于刺绣,衣饰上绣织花卉纹样,鞋垫、被巾、盖布、腰巾上也都绣有美丽的图案。她们不仅手艺不凡,做工还特别精细。一条宽不盈寸、长度仅十几厘米的男女帽檐,竟要花费十多天的时间。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赋予了她们无穷无尽的刺绣纹样,纹样绣饰没有任何做作痕迹,一件件绣品犹如天生地设一般,充满了富丽之美。
  第八节 乌孜别克族服饰
  乌孜别克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乌孜别克族先民在14世纪以后陆续从中亚迁入新疆经商、劳动,逐渐定居于此。《元史》称乌孜别克族“月即别”、“月祖伯”,明清称安集延人。乌孜别克族主要居住在伊宁、喀什、塔城、莎车、乌鲁木齐等城镇、农村。从事手工业、商业,少数经营牧业、农业。新疆的乌孜别克族与当地维吾尔族之间,由于宗教信仰相同,风俗习惯、语言相近,因而往来密切,关系融洽。
  乌孜别克族居住的房屋式样风格独特,顶楼呈圆形,称“阿瓦”,一般则是平顶长方形土屋。少数居住在北疆从事畜牧业的牧民,为防寒保暖,房屋的墙壁较厚,壁龛砌有雕花图案,多用壁炉取暖,有的则在室内挖坑置炉炕取暖。
  乌孜别克族男装与帽冠
  男装 个性鲜明的男装是一种对襟,敞胸,长袖,衣长过膝的长外衣。衣饰领边、前襟、袖口处绣饰花卉纹样与抽象的几何纹。以青黑色布为长外衣面料,绣饰红色、黄色与绿色纹样的边饰,纹样对称又呈连续放射状,令人耳目一新。束一条三角形绣花腰巾,穿黑色长裤,足穿平底皮靴与浅靿套靴,衣饰效果呈现色彩的互渗、优雅、洒脱的自然情趣。服饰的穿着既有时代的共性,也有适应周围环境与个人审美的个性。普通的黑色布长外衣,经过彩色线的绣饰,便能构成装饰性的图案之美。
  老年装以素色为主,也不绣花纹,以斜交领、右衽、长袖、无扣的深色长外衣为主要衣饰款式,束深色腰带,头戴素色小帽,脚穿平底皮靴,展现出简洁与淳朴的风格。
  帽冠 乌孜别克族男女老少都戴小花帽,新颖别致。主要区别是色彩与纹样。男性花帽多为墨绿、青、蓝等色;女性花帽以紫红、金黄、枣红色的金丝绒、平绒等优质绒料制成,与其他民族的小花帽同中有异,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工艺。
  乌孜别克族女装
  乌孜别克族妇女喜欢穿花色艳丽的、宽大多褶的连衣裙,褶皱呈波浪状,摆动起来别有情趣。
  爱戴花帽,帽冠顶端与四周绣饰花卉纹样,突出帽冠顶部的棱,赋予一种立体感,花纹流动飞跃、丰满圆润,具有本民族的审美情趣特征。
  佩戴装饰品,如项链、耳环、戒指、手镯等,披上漂亮多彩的花头巾,穿着绚丽夺目的经过精心刺绣的“艾特克”(绣花靴),整体服饰表现出多色调的浓烈之美,显示出乌孜别克族妇女的审美意识。
  乌孜别克族妇女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刺绣技艺精湛,那点、线、面与花卉、藤蔓的巧妙结合,形成浓郁的民族风采。
  第九节 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郊、嫩江县等地,少数居住在新疆的塔城、伊宁、霍城和乌鲁木齐等城镇。
  新疆的达斡尔族大部分是清代由东北调派到新疆的驻防官兵的后裔。风俗习惯与汉族相近。达斡尔人运用本民族语言,使用汉文,少数人通晓满文、蒙文、哈萨克文。主要从事农业、牧业、手工业。
  达斡尔族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的村落,院落收拾整齐、洁净。房前屋后用红柳条编织成各种花型的篱笆,宁静、雅致。与邻里和睦相处,学会多种民族语言,成为聪明的“翻译”。
  达斡尔族男装与帽冠
  男装 达斡尔族平时穿着对襟、长袖短布衣,着长裤。外出时加套翻领、对襟长袍。也有的以白布包头,夏季戴草帽,穿皮靴。
  居住在山林附近的达斡尔族,农闲时喜欢射猎,将猎获的兽皮制成各种皮装。经过传统工艺鞣制的皮张,轻便、柔软,是裁制皮装的好质料,制成翻领皮衣、紧身皮裤、皮手套、皮靴与皮帽。在皮装衣饰上扎绣各种动物纹样,纹饰造型简洁明快,富有装饰性,手艺巧妙的还构成一种超越现实的抽象意味,运用线与形等表现方法,使纹饰轮廓分明,又具有浑厚感。穿着一身皮制猎装的达斡尔族,体现出古老传统的审美神韵和一种蕴含古朴美的民风乡俗。
  皮帽 以狍头皮制成的皮帽,造型奇特,外观极富鲜明个性。帽的双耳高高翘起,皮帽茸茸的绒毛润泽出闪光般的毛皮,戴上它,活像一只狍子头。它不仅御寒保暖,而且显示出地域性帽冠特色,借以表示对获猎崇尚之物的一点爱意,表现出猎人的充沛精力,透出一股原始的自然活力。
  达斡尔族老人的穿戴与蒙古袍服相似,穿大襟深色长袍,外罩一件短夹袄,出门时戴呢制礼帽。
  达斡尔族女装
  旗袍装 达斡尔族女装多吸取蒙古、满族袍服的特点,以及达斡尔族个人喜欢的色调。穿一种镶边的大襟长袍,束腰带,以蓝色、深紫为主要颜色,穿素色白袜,足着手工绣织的花鞋。展现出达斡尔族女装素雅、大方的风韵。喜庆节日来临,则穿艳丽的丝绸面料长袍,大襟、高立领,与旗袍装相似。外罩深色坎肩,穿手工绣织的花靴,穿着合体,落落大方,显出东方女性的风韵。
  第十节 满族服饰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居住在辽宁省,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以及北京、天津、成都、西安、银川等城市。
  满族先民为明代女真人。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汉代挹娄与周代肃慎都与其有族源关系。新疆的满族大部分是清代从东北调派新疆驻防满营的官兵后代。满族多数居住在伊犁、昌吉和乌鲁木齐。
  由于历史上自清代以来满族陆续迁入中原地区,促成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交往与接触,满族逐渐使用汉语言文字。新疆的满族大都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其他行业,与当地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第
  共同建设边疆。
  传统男装
  箭衣 满族服饰具有传统的历史的承袭性。清代满族男装箭衣是一种圆领、捻襟、四面开禊、锁扣襻、窄袖的袍服。窄袖上加饰一圈圆形袖头,称“箭袖”。又称带箭袖的袍服为“箭衣”。箭袖俗称“马蹄袖”。镶缀箭袖的最初功能是为了骑射时保护手腕与御寒。穿着箭衣,骑马、射猎方便,自有一种满族衣饰文化独特的风貌。
  现代的满装是镶边、大襟袍服,束系腰带,居住城市的满族男装与汉装大致相同,也有穿西装革履和新式皮鞋的,表现了现代人的气派。
  满族妇女装
  旗袍装 满族妇女衣饰具有传统性习俗,是颇具特色的旗袍装。清代,满族称为旗人,由此统称袍服为“旗袍”。
  最初的款式为前后左右四开禊,后来渐渐变化为左右两开禊,腰身为直筒式。质料多选丝绸、单色绸面绣花、织锦缎等。以小立领或圆领,大襟,扣襻,镶边为主要款式。穿着旗袍装潇洒、大方,具有高雅的东方女性之美。曾经有过一段时期,全国各地的妇女以穿着旗袍为时尚。
  现代的满族妇女仍然喜欢穿旗袍,样式略有变化。是一种小立领,右衽大襟,腰身略为紧缩,领边、袖口及衣襟多饰花边,使旗袍装更华丽艳美。腰身贴体,显出女性的形体美。现代中国妇女无论出国访问、出席重大宴会或与外宾交往,都穿着一身色泽明丽、合体、质料上乘且赋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韵味的旗袍装,体现出超群脱俗的典雅、端庄风度,具有东方女性独特之美。旗袍装具有一种代表性,由于旗袍款式的曲线美、色彩美、款式独特,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发式 满族妇女讲究头饰的装饰,曾梳过一种蕴含吉祥意味的如意发髻、叉字头、大拉翅等发式。发髻上簪花,饰金银钗、绢花,使头饰的装饰锦上添花。现代的满族妇女以简洁为主,只将发髻盘在头顶,戴耳环、别花针,每逢节日也插绢花。
  鞋饰 清代满族妇女不缠足,行不露足是一种礼仪。过去曾有穿木底鞋的习俗,就是将木块按其靴样的大小垫在鞋的中心,形状似马蹄,故称“马蹄靴”。底高五寸许,一般的也有三寸。据说,当时有的人穿高底靴,行走快捷,如同在平地上走动。现代的满族妇女不穿木底高靴,穿的是自己手工织绣的花靴,绣刺的花卉图案寓意幸福、美好之意,穿着舒适大方。
  满族的男男女女都善骑射,特别喜欢在冬季去野外游猎。此时,满族不仅穿皮袍装,还穿靴戴帽,束腰带,威武的身躯奔放而豪迈。
  第十一节 塔塔尔族服饰
  塔塔尔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宁、塔城、霍城、布尔津、奇台等地、城镇及农牧区。新疆的塔塔尔族是自19世纪以后从俄国迁入新疆的。其中部分塔塔尔族是由于经商或谋生逐渐在新疆定居下来。他们世代相传,已经和新疆其他民族形成休戚与共、情同手足的关系。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畜牧业与农业。塔塔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散居在维吾尔、哈萨克族聚居地区等因素,习惯使用上述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塔塔尔族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住房整洁,喜欢在房屋周围裁上花草树木,环境幽雅,厨室内的餐具擦得晶亮,保持一尘不染。
  塔塔尔族男装
  男装 塔塔尔族的穿着自有本民族的衣饰特点。牧区男人喜欢穿以洁净的白色布绣饰的圆领衬衣,领口、袖口、前胸绣有十字花纹,色彩和谐,美观大方。穿青色布长裤,外套黑色镶边齐腰背心。青白两色对比强烈,代表着他们崇尚的寓意。色彩使用含有一定的寓意。白色表示乳汁、羊群;青色则代表他们放牧的空间——山峦、蓝天,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喜欢戴黑白两色的绣花小帽。冬季则戴黑色翻毛皮帽,既保暖又别致。放牧、远行,穿长筒皮靴。牧民劳作时喜欢穿自制的牛皮窝,结实耐用,穿着随意。
  塔塔尔族女装
  连衣裙 塔塔尔族妇女喜欢穿连衣裙,选用白色、紫红、黄色、粉红色丝绸质料。式样是裙长过膝,腰围裙摆松,带皱褶边,胸部缝缀细小的褶皱纹饰,自胁窝至裙边呈直筒形,宽皱无腰束,小袖口紧束,或饰波褶边,裙装式样轮廓显出新颖的丽美。穿漂亮合体的连衣裙,佩戴花别针、耳环、项链,戴镶珠饰的小花帽,穿浅靿皮靴。
  农牧区妇女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戴各色花头巾,胸前缀饰银质装饰或以镍币作为装饰品。
  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灵巧的双手在衣饰上绣织出美丽的图案花纹,特别是她们的新嫁衣,传统民族服饰最华丽精美的衣饰代表,经过姑娘们千针万线的精心绣织,色彩与花纹显得五彩缤纷。衣饰的剪裁、制作更为巧妙,表现了她们独有的审美情趣。
  第十二节 俄罗斯族服饰
  俄罗斯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俄罗斯族最早是18世纪从沙皇俄国迁入我国的,以后陆续迁入新疆定居。俄罗斯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经营园艺、养蜂与畜牧业。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俄罗斯族主要居住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等地。俄罗斯族与当地聚居的其他民族友好相处,融洽和睦。本民族的居民则彼此照应,相互帮助,形成友爱团结的集体。俄罗斯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俄文。
  俄罗斯族男装
  西服 俄罗斯男装以西服为主。内着白色圆领衫,在领口、前胸、袖口处绣织十字花纹,色彩淡雅相宜。西服讲究挺直,熨烫平展,内衬硬领西式衬衣,系领带,穿西服裤,新式皮鞋,戴礼帽,具有欧洲人的风度。
  在牧区生活的俄罗斯族也着短装,翻领短大衣,长布裤,圆筒形皮靴。
  俄罗斯族女装
  连衣裙 俄罗斯族妇女穿着连衣裙,上身穿西服。连衣裙的样式与众不同,翻领、垫肩、裙褶波自然摆动,是风靡一时的“布拉吉”。曾一度流行全国各大城市,颇受青睐。这种深受欢迎的连衣裙,随着时代不断变化款式。首先是领口的样式,有方领、褶边领、圆领等。其次是腰围,紧身合体,显现女性曲线,衬出一种青春的活力。
  头巾 俄罗斯族妇女爱戴色泽艳丽的大方头巾或绣织的素雅的十字花纹头巾。中老年妇女戴素色长方巾,从头部到双肩都能遮护,保暖又防风沙。
  俄罗斯族妇女的刺绣技艺娴熟,特别善绣十字花绣,除了衣饰上的纹样,室内的窗帘、被罩、枕套、床围等都绣织着不同色彩的几何纹、花草叶纹,浓淡相宜,雅致大方。
  第十三节 身后辫饰的风采——衣饰背后的装饰
  同其他衣饰装饰一样,现代的新疆各少数民族,注重衣饰质地与款式的搭配,也对身后的装饰美化一番。这既是基于整体衣饰的考虑,又讲究装饰的效果,使民族服饰有独具风韵的异彩。
  背后装饰的选择,折射着审美观念的变化,仅举三例,便可领略其中迷人的魅力。
  哈萨克族男孩背后装饰
  哈萨克族男孩爱戴一顶羽毛冠,冠的四周镶饰珠饰串花,在他的身后是一串串珠串连接的垂饰,红、白、绿、黄色的珠串,缀饰红色、绿色、黄色缨穗,好像一道道彩虹,艳丽而飘逸。腰带上刺绣纹饰,缀饰着两个相对称的、银光闪亮的“银元饰”。在不大的身后空间,却包容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流溢出奇美的韵味。是一种具有民族心理内涵的、沉淀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带有原始特质的装饰艺术。
  柯尔克孜族少女身后装饰
  一位头戴花帽、外披红色头巾的柯尔克孜族少女,正专心地绣织花帽,营造出美好幸福的气氛。她那乌黑油亮的辫饰,衬着那耳戴珠玉环饰和佩戴的宝石项链,闪烁着迷人的光泽。
  在少女的身后,缀挂着丁零当啷的饰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串串彩色珠饰套缀在浓黑的发辫上,从头顶一直缀到腰、腿处,多则二十多串,少则八九串。珠串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在那圆珠串中心又镶饰花蕊式珠花,在那红、绿、黄火热色彩珠串的陪衬下,像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构成艳而不俗、绚丽多姿的浓烈气氛,衬出那少女像鲜艳滋润的花瓣,流动着生命炽热的情感,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塔吉克族少女身后装饰
  生活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少女着装华丽,扮妆靓艳。这位少女头戴尖顶红色帽冠,织缀珠饰串花纹,帽檐翻起,洁白耀眼,佩戴一串玛瑙串珠项链,犹如锦上添花。围上透明的薄纱巾,更衬出两条乌黑的辫饰,笼上了一层朦胧色。
  辫饰背后缀着两大串银元饰,银元上穿凿小孔又以金属小圈套环,环环扣拢,形成两串大的银元串饰,闪出光泽,折射出银饰的气韵。
  身后的装饰并不仅是审美观念与情趣,也不单纯是个人的偏爱,它透视出一个普通的道理:历史从传统走进现代,绝非简单的文化两极走向,而是一个互有扬弃、互有补充的文化融合的过程。背后的装饰中融入了现代意识、审美流向、乡风民俗、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呈现出千姿百态、缤纷多彩、相映成辉,内含少数民族纯真、美好的心灵祈望。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