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壁画上的元代蒙古人衣冠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壁画上的元代蒙古人衣冠服饰
分类号: K875.2
页数: 4
页码: 184-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壁画上的元代蒙古人衣冠服饰的情况。其中包括贵族妇女头戴顾姑冠、风格独具的金锦金答子帽等。
关键词: 壁画 元代 衣冠服饰 蒙古

内容

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中有不少蒙古供养人形象,具有写实性造型,既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反映,又为研究蒙古族衣冠服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依据与考证。
  蒙古族重视首服的穿戴,一般以帽笠、暖帽为主要冠服。如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蒙古供养人壁画,面部造型为宽脸、弯眉、高鼻、细眼。透出蒙古人健康的气质。他头戴金锦暖帽,帽顶中心、帽檐与暖帽帔巾边缘饰有卷草叶纹,卷曲反复、回旋婉转、光灿绮丽,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暖帽顶侧后倾的钹笠,使这顶暖帽增色生辉,人物形象也更凝重、雄伟。暖帽和钹笠相组合的帽冠尚属少见,它的形式又为蒙古族帽冠增添了新的资料。
  《诸侯像》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所着服饰是蒙古装。头戴的后檐帽据《草木子》载:“官民皆戴帽,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或楼子。”将后檐帽的形式介绍得很清楚。其中一位贵族穿交领、窄长袖锦袍,腰间束带附挂荷包,穿窄腿裤套长筒络缝靴,小辫结成环状,垂于耳后;另一位贵族也戴后檐帽,服宝里纳石失(加边饰锦袍)并套半臂装,腰间束带并佩挂物件,穿窄腿裤套长筒络缝靴。两人穿着与佩饰均为蒙古族服饰。他们剪短发散垂于额中,名“不狼儿”式。
  蒙古族发式特征为婆焦式。壁画中两位贵族惛剃此发式。孟珙著《蒙鞑备录》曰:“上至成吉思汗,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囟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郑所南《心史》记载:“鞑主剃三搭辫发。‘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旁发,挽两髻,悬加左右肩袄上,曰‘不狼儿’,言左右垂髻碍于四视,不能狼顾。或合辫为一,直拖垂衣背。”详细介绍了蒙古人的发式特点,记载与壁画人物形象发式相似,为研究元代蒙古人发式提供了依据。
  贵族妇女头戴顾姑冠
  壁画中一位蒙古女供养人,双手合十做供养状。她头戴顾姑冠,形式为冠头高耸,形如鹅头,并饰有金银珠饰的帽冠,戴这种冠的妇女多为贵族身份。这种冠式的制作较为复杂,冠高约尺五。据《析津志》曰:“罟罟(顾姑),胎用凉竹,外以大红罗幔之,上等大、次等中、再次等小。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之类,饰其前后,再用珠缀长条缘饰,方弦掩其缝,又有小花朵插戴,有金十字用以安翎筒,插以鸡尾。冠后插染有五色朵朵翎毛,如飞扇样。又以大珠环盖之,以掩其两耳。环是大塔形的葫芦式,然后再用大长帛御罗帕重系于额。红色绶带垂于身背,是尊贵的饰物。”
  戴顾姑冠的贵妇,穿衣质为锦绮罗缎左衽式曳地长袍。此袍式为元代妇女礼服。《南村辍耕录》载:“国朝妇人礼服,鞑靼曰袍,汉人曰团衫,南人曰大衣,无贵贱皆如之。服章但有金素之别耳。惟处子则不得衣焉。”壁画人物穿戴与记载基本相符,蒙古族妇女大都穿宽大的长袍,只是衣质的不同,衣饰形式相似。
  贵族妇人仪态端庄大方,宽脸、一字细眉、细眼、鼻稍平、口型一般。头梳平式椎髻,束带,簪饰,佩耳环,典雅含蓄。
  蒙古族少女装
  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有一组蒙古供养人像,她们双手合十做供养状。头戴红色绒球形帽,身后披红色帔巾,身穿窄袖袍服,紧身合体,外罩一件与袍长短相差寸许的半臂装。元代妇女半臂装,质地面料也多以绸缎为主,与汉装半臂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半臂装多为齐腰样式,而元代蒙古式半臂装则长至过膝,突出它的长度与落落大方的气质。她们内着裤装,穿浅底鞋履。
  少女面庞呈娇媚之态,细眉、俊眼、红润的面容,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活力,与红色袍服相衬,红润鲜酣,蕴含少女健朗的风韵美。
  风格独具的金锦金答子帽
  雅尔湖古文化遗址于吐鲁番县西15公里处。史书云:“交河东南至州八十里。”即现今二堡西北40公里,吐鲁番西10公里雅尔湖地。因有两河分流绕城,故名“交河”。雅尔湖古城,汉名交河城,考古学者黄文弼1930年抵雅尔湖考察时,询问当地居民曾得知详情。“此城原为三城,有城门三座,南为伊犁河人所筑,中为汉人所筑,北为蒙古人所筑”。高大的寺庙均在中部。
  雅尔湖壁画人物造型不仅体型美、风韵美,衣冠服饰也美,是典型的蒙古族衣装。
  面部造型具有蒙古人的特征:宽面额、细眉、细眼、鼻梁微微隆起、口型适中。双眼炯炯有神,配上耳环与项链,灵转生辉,别具一番风韵。头戴金锦暖帽,帽冠紧贴头部,从前额左右分到两侧,中间为顶缝,边缘饰有卷曲纹样。帽冠垂下处左右两侧缀帔巾,并垂至双肩,有结巾搭护。帔的边缘也饰卷曲的花纹,显得飘逸潇洒。衣为宽领对襟长袍,领边绣饰卷羊花纹,袍服衣质显现斜方格子纹,既宽松又美观洒脱。
  蒙古族戎装一般戴暖帽,穿质孙服。汉人称此为“一色服”。质孙服有精粗、上下之分,形式为上衣连下裳,衣饰较紧窄且下裳较短。质孙服本为戎服,方便于乘骑等活动。此壁画着戎装的蒙古人像,因为仅有半身,故下部穿着从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