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繁复古朴的装饰美——阿拉尔宋代锦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繁复古朴的装饰美——阿拉尔宋代锦袍
分类号: K875.2
页数: 2
页码: 182-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繁复古朴的装饰美阿拉尔宋代锦袍,锦袍的形式为窄袖、圆领、偏襟,又从领边到衣襟加饰一块与袍面相同质料约1厘米宽的边饰,既是一种款式,又使前襟严实合缝。袍面纹样则以大角羊纹、鸟纹组成对称连续的图案,彼此好像互不相干,却又浑然一体于衣饰纹样结构中。弯曲连续的大公羊角纹,既突出对羊的轮廓与动势,又将美丽的羊角伸出,从自然形态上感受到的不只是羊的本身,而是由其形体所诱发的几何形纹样,它蕴含着不断繁衍的根系力量。
关键词: 阿拉尔 宋代 锦袍

内容

发掘于阿拉尔的宋代锦袍,在国内尚属首次,是件弥足珍贵的服饰文物。
  阿拉尔原在新疆、青海两省交界处,现归青海省。阿拉尔是哈萨克语,意为“小岛”。出土墓葬也处于水草丰盛的地方。据李遇春1955年在《文物》中撰文:“⋯⋯墓内陈长尸一具,约一公尺九,头部蒙白丝织品,穿锦袍,袍下着裙,为米黄色丝绣波纹。头戴红幞头(已腐烂)仅露头顶。上束一撮红雉羽。右手旁有箭囊(皮制),内装60余公分长的箭40余支,箭头长约12公分,铁质,箭杆为竹制⋯⋯”
  上述摘自新疆省文化处接新疆焉耆地区若羌县阿拉尔某部发掘古墓的报告,后又派人赴实地考察,才将衣饰文物带回。
  锦袍的形式为窄袖、圆领、偏襟,又从领边到衣襟加饰一块与袍面相同质料约1厘米宽的边饰,既是一种款式,又使前襟严实合缝。袍面纹样则以大角羊纹、鸟纹组成对称连续的图案,彼此好像互不相干,却又浑然一体于衣饰纹样结构中。弯曲连续的大公羊角纹,既突出对羊的轮廓与动势,又将美丽的羊角伸出,从自然形态上感受到的不只是羊的本身,而是由其形体所诱发的几何形纹样,它蕴含着不断繁衍的根系力量。鸟纹则别具一格,以细小的圆点纹组成连珠式,将鸟纹团于中央,突出其美丽的羽翅、鸟身与头部,显现了一种盘曲和灵动多姿,象征洒脱活泼的个性,充溢着幼稚、天真和生气勃勃的生命力。色彩以深赭色为底,以土黄、橘黄、蓝等色构成繁复、古朴的厚重感。羊是游牧人衣食来源不可少的生灵,鸟类则是游牧之时相随的伴物,羊纹、鸟纹的整体交融与互渗,呈现出游牧、狩猎人对于它们的特殊情感。动物纹样也不是单纯的装饰情趣,它的产生、缘起与整个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生活习俗都有渊源关系。
  锦袍的发掘与其地域环境有关。阿拉尔地处今柴达木阿尔金山谷一带,古时为羌、藏人所居。与其邻近的若羌,现为新疆境内东南隅的一个县,其位置在库鲁克山南边,阿尔金山北麓。《汉书·西域传》载:“按婼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说文解字·羊部》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史籍记载,阿拉尔古墓四周为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至于是否羌、藏族人的族属,因资料不足,尚不能断定,至少可以证实阿拉尔地区曾经是“随畜逐水草”的狩猎、游牧民族生活过的地方。从衣饰的图案中透视出游牧入一种带有原始风格的强烈的生命感。古墓中那一支支箭,可使人产生联想,领略当时狩猎人粗狂的狩猎雄风。服饰图案那凸现的大角羊纹、美丽的鸟形纹是游牧人心中的保护神,也是一种图腾崇拜。表达了一种对于信仰大自然的神性象征物和一种心理状态,游牧人承袭这种遗风是很自然的事。凡是在他们心灵中引起崇敬,以及视为神灵的自然物,都有可能成为纹样创造的对象。爱护牲畜、爱护鸟类是游牧人朴实的秉性。因此,阿拉尔出土的民族服饰及其图案,不仅鲜为人知,其图案纹样也包含了游牧民族诸多的文化因素,庄重厚实,闪耀着迷人的独特韵味。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