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面的修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23
颗粒名称: 额面的修饰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141-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额面,即指前额部位,它与发型的修饰关系密切,也是面部化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几种西域时期额面化妆的不同样式中,即可窥见西域人独特的面饰艺术。
关键词: 西域 化妆 额面修饰

内容

额面,即指前额部位,它与发型的修饰关系密切,也是面部化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几种西域时期额面化妆的不同样式中,即可窥见西域人独特的面饰艺术。
  前额三道彩妆 西域妇女对前额的修饰颇为重视。前额化妆有其鲜明的独到之处。在新疆罗布泊北岸古墓(相当于汉代)出土一具女干尸,她全身裹毡毯,头戴毡帽,足穿皮靴,在前额明显地绘出红绿彩三道,勾勒出古罗布泊女牧民美丽的形象与独特的风韵。前额赋彩鲜明,重视形象的色彩美,从物色美化发展到构形的巧妙。三道彩化妆不失自然,人工天巧,不着痕迹。
  前额饰白毫的佛像妆 前额中心饰白毫是佛像化妆。它与头光、头顶发髻一样是一种佛教庄严、神圣的象征。但是,在龟兹库木吐拉新2窟13尊乐舞菩萨造像的前额上,那白皙的眉心中心显现一个红色圆点,好似是对佛像中白毫面饰的一种模仿妆。
  前额花钿妆 花钿妆是一种独具韵味的妆式,它又名花子、媚子,施于前额眉心。刘禹锡曾赋诗曰:“安钿当妩眉。”花钿妆呈现出妩媚姿色。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绢画、彩俑的造型,可以清晰地看到前额施花钿妆。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三色。红色多为点丹式的,如《酉阳杂俎》曰:“诸嬖人欲要宠,皆以丹脂点颊。”复杂的花钿妆,大都用红纸剪成锥形、菱形、梅花瓣形,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中有这样的描述:“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说明剪贴的花钿不易退去。
  绿色的花钿叫“翠钿”。如《弈棋图》中那位侍女,她前额点一圆形绿色翠钿。唐代杜牧在诗中曾有描绘:“春阴扑翠钿。”温庭筠词中也有“眉间翠钿深”的描绘。唐代诗词中出现花钿的描写,说明当时社会仕女化妆实有其事。以花钿饰面,不仅使面部容光焕发,且呈现鲜丽色调。
  前额鹅黄妆 鹅黄妆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北朝诗人江洪赋诗曰:“薄鬓约微黄。”它是一种用黄粉涂于前额的妆式。也有用黄纸剪成星星、月亮、花卉、鸟尾形贴于前额,谓“贴黄”。《木兰辞》中巾帼英雄花木兰解甲回乡后,在闺房中就有化妆的描写:“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就是鹅黄妆。这种妆始自南北朝,盛行于唐代。唐代吴融诗中曰:“眉边金失翠,额畔半留黄。”裴虔余诗中曰:“半额微黄金缕衣。”鹅黄妆彩艳浓华,呈现新美色调。
  额前鹅黄妆反映了古人化妆审美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它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而演进。在高昌吐峪沟古遗址发掘的绢画上,那位乐舞仕女,身着彩锦窄袖胡装,头梳回鹘髻,额上饰黄星靥子,这种妆靥是当时流行的鹅黄妆。她那丽质色艳的感性面饰美,同样使人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