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的修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922
颗粒名称: 面部的修饰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140-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脂粉味极浓的妆靥,动人心旌,醒人眼目,反映了西域女性化妆的独特之美。
关键词: 西域 化妆 面部修饰

内容

前额与面颊是面部化妆的主要部位。
  新疆民丰县尼雅东汉墓中曾出土了内装铅粉的粉袋、胭脂包。实物的出现,印证了当时西域妇女使用铅粉敷面颊,以白皙为美的审美时尚的事实。刘勰《文心雕龙》曰:“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铅粉敷面,不仅增白皮肤,且使姿容貌美、淑丽。
  化妆样式,代有更迭。随着社会生活日趋丰富,尚美心理更为强烈,妆面也不断变化,如绢画中的俏丽女子面部不仅施粉,而且两颊侧面施斜红,额间施花钿。如唐代罗虬在《比红儿》中描绘:“一抹浓红傍脸斜。”红扑扑的脸儿令人垂爱。
  尚美不仅体现在面颊上,那嘴角两旁的点丹也倩丽多姿,谓之“妆靥”。额间的花钿、两颊斜红与红靥,合称为“花靥”。如元稹诗:“醉圆双媚靥。”少女化妆如鲜花怒放,如醉如痴。司空曙《观妓》曰:“翠蛾红脸不胜情。”古人诗词中都赞颂了追求面颊敷红的形色之美所给予的感官上的审美满足。
  《弈棋图》中的那位贵妇与侍女,都施以红粉妆、桃花妆、香扑扑、红艳艳的如鲜花怒放。几位妇女脸颊也施胭脂,颊面两侧只涂上圆圆的红心,没有敷施满面,颇有特色,与朴素淡雅的衣着相衬,自有一种淳朴的美。彩绘女子俑的妆面艳丽俊俏,面额贴花钿,两颊涂斜红,嘴角两侧点妆靥,正如欧阳炯诗中所云:“满面纵横花靥”,脂粉味极浓的妆靥,动人心旌,醒人眼目,反映了西域女性化妆的独特之美。
  贴花钿、涂斜红、点红靥在化妆程序中是较为复杂的,但是,俑几乎都是“花靥妆”,反映了当时社会世俗妇女的偏爱。王建《题花子赠渭州陈判官》中描述:“腻如云母轻如粉,艳胜香黄薄胜蝉。点绿斜蒿新叶嫩,添红石竹晚花鲜。鸳鸯比翼人初贴,蛱蝶重飞样未传。况复萧郎有情思,可怜春日镜台前。”不仅将妆靥化妆先敷粉的感受,以及色泽的浓艳,质地的轻薄,叙述得既细腻又明白,还将为了化好妆,要耐住性子不厌其烦的心理状态描述得很细致。
  脸敷胭脂,红红艳艳,为多数妇女所青睐。胭脂是我国妇女常用的化妆品,一直延续到现今仍受欢迎。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