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龟兹壁画 塑像佛教衣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龟兹壁画 塑像佛教衣装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6
页码: 096-1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苏巴什古寺内有一尊引人注目的传世塑像。这是一尊坐佛像。佛像身着朱红色右袒式袈裟,衣饰纹褶的横断面犹如阶梯层层错叠,棱角分明,整体感流畅、舒美。豪华式螺型发髻,内衬罗纱透体。佛尊面容白皙、丰圆,翠眉红唇,独具犍陀罗造型风格。眉间绘梅花瓣形毫印,通体色彩浓丽,线条流畅且富有力感,雕工细腻,晕色敷彩,透出莹润洁白、素色如玉的肌肤。右手的第一、二指相捻结印,跏趺端坐在轮式的莲花型须弥座台上,凝神默思,耐人寻味。
关键词: 壁画 塑像 佛教衣装

内容

以宣传佛教教义为宗旨的石窟寺宇,佛的形象占据首要位置。龟兹石窟佛像的衣装独具特色,它随着时代的演进,有发展,有变化,展现出多种风格。
  苏巴什古寺内有一尊引人注目的传世塑像。这是一尊坐佛像。佛像身着朱红色右袒式袈裟,衣饰纹褶的横断面犹如阶梯层层错叠,棱角分明,整体感流畅、舒美。豪华式螺型发髻,内衬罗纱透体。佛尊面容白皙、丰圆,翠眉红唇,独具犍陀罗造型风格。眉间绘梅花瓣形毫印,通体色彩浓丽,线条流畅且富有力感,雕工细腻,晕色敷彩,透出莹润洁白、素色如玉的肌肤。右手的第一、二指相捻结印,跏趺端坐在轮式的莲花型须弥座台上,凝神默思,耐人寻味。
  龟兹风格的佛像不似敦煌壁画或塑像那样雍容华贵,浓妆艳丽,较趋向于女性化,面容甜美,可亲可敬。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也。”记载了龟兹人对于头型的重视。壁画或塑像中面额宽且高,符合龟兹人的面相特征。
  苏巴什古寺是龟兹地区著名的大寺,玄奘曾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昭怙厘寺早在南北朝时即闻名于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曾引自《西域记》称:“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寺。”雀离大寺即昭怙厘寺。寺内佛像、塑像兴盛,曾被域外探险者劫去,其中不少塑像现仍在德国。名寺的佛像造型华贵典雅,令人惊叹。
  早期石窟佛教衣装,则是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疏朗、宽松,呈现阶梯式、波浪式,内着僧祗支,头上梳右旋式螺髻,有头光,也有身后背光的,以示神圣,高于常人。头光、背光的光环不仅光芒四射,且呈放射状。佛的面容丰圆,双耳硕大,鼻正眼大,显得安详、端庄、恬淡。龟兹晕染法造型采用土红或赭色敷彩,温暖淳厚的色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尚静的境界风格迥然不同,这即是著名的“西域风格”。
  中期石窟佛像穿着的袈裟色彩趋于灰青、灰蓝、灰赭,袈裟绘法如“铁丝盘曲”之状,犹如湿衣贴体,所谓“曹衣出水”式。佛像服饰若隐若现,造成视觉上一种缥缈的透明感,体现了中原的线型刻绘法,与龟兹画师在人物造型上所采用的民族传统式相承袭与融合,致使佛装颇具特色。
  晚期石窟佛装则显现宽松的圆领内衣,左肩披帛,右肩搭上,宽袍大袖与内衣相衬,越显层层叠叠,接近中原汉装佛像衣饰。头部为螺旋式发髻,也有剃度式。
  菩萨衣装绚丽多彩,如库木吐拉石窟穹隆顶窟那13尊菩萨,头戴珠宝冠或花蔓冠,梳高髻或波浪式披发,穿着装饰性极强的衣饰,轻薄透体或斜披“天衣”,帔巾长垂,腰束羊肠裙,紧身贴体,丰盈适中,极富韵律感。面饰妆靥、粉妆、翠眉与朱唇,薄晕轻施显现粉红肤色,或如象牙般洁白光润。佛像眉心施白毫,也有头光,呈现出与异域韵味相融合的风格。
  龟兹石窟菩萨、佛尊造像及其衣装,虽有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因素,但也融入了自己的特征。它不像莫高窟那样一派珠光宝气,也不像中原石窟佛像端庄清秀。龟兹的菩萨则清雅飘逸,奇妙的衣装使有些菩萨仅着一条披肩式飘带,自然地顺着人体转折的结构部位,如双臂、前胸、腹下等,自由飘拂,优美端庄,柔顺的双手遮盖不住肌肤的弹性,是装饰与人体互为补充。人体线条以自由舒展见长,帔巾的线条以飘逸为特征,肢体上的装饰与人体的动感相吻合,形成浓郁的旋律感,显现出温顺、雅致、面相甜润、不媚不俗的龟兹美感形式。
  附录
  佛教文化中不同衣装的菩萨像
  附录
  库木吐喇石窟彩色泥塑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