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舞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91
颗粒名称: 乐舞服饰
分类号: K875.2
页数: 3
页码: 086-0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人善歌舞,且流传极广。到了隋唐时期,早已闻名遐迩。《大唐西域记》称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中枢,是古代西域城邦诸国与绿洲地区的大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乐舞服饰 隋唐时期 西域服饰

内容

龟兹人善歌舞,且流传极广。到了隋唐时期,早已闻名遐迩。《大唐西域记》称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中枢,是古代西域城邦诸国与绿洲地区的大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伎乐图、乐舞图是龟兹石窟的主要题材,石窟壁画中那一幅幅妩媚多姿的乐舞者,手执排箫或怀抱琵琶,亦歌亦舞,十分热烈。乐舞服饰是龟兹服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颇具特色。
  衫、裙、帔帛、纱巾为龟兹乐舞服饰的主要特征。壁画中的乐舞者,多着窄袖短衫,腰束绯色罗裙;也有乐舞者上身半裸,腰束羊肠裙或裤,裙或裤贴体,动态时似裤,合拢时似裙。还有那半裸的舞者,从肩至腰部缠绕披帛或纱巾,缚臂扬袖,飘逸飞舞,弹指作拍,顾盼流情,或回身对舞,旋转腾跳,气氛热烈。
  帔帛、纱巾为装饰性衣饰。画师运用“曹衣出水”的线条,给予帔帛、纱巾以轻柔透体的特点。帔帛、纱巾以飘逸见长,帔帛于系带之处的交结点,却放在人体的某些部位,如肘腕、下腹或胸乳之间,微妙地表现肌肉的隆凸变化,含蓄隐约,使乐舞者飘飘欲飞,极富魅力。帔帛与纱巾只有微小区别,前者绕缠全身,纱巾大多从腰部围绕以助舞姿,都是轻薄透明的丝织品或透明的罗纱,它与窄袖“胡服”并用,缦衣飘忽,浪漫柔情。衬出乐舞者柔软的体态,使观者产生一种审美愉悦。
  帔帛与彩巾并用不仅灵活多变,且助舞姿动态,传递内在的欢乐情绪。乐舞形象遍布石窟壁画,连同伎乐菩萨、飞天(香音神)也都是帔帛、彩带绕身,透出衫裙色彩,造型优美典雅,为佛国世界增添无穷乐趣。
  帔帛受外来影响,《大唐西域记》卷二中即图196佛化的乐神。克孜尔石窟壁画。这是一幅乐神佛化的因缘故事中的人物。菩提树下的乐神肤色白皙,戴珠宝冠,身披帛,胸佩璎珞,戴臂钏、手镯等装饰品,她与戴宝冠、手持箜篌的善爱亦歌亦乐,让人感到一种奇妙的愉悦。现藏德国称印度“横腰络腋,横巾右袒”。帔帛,如一袭纱丽搭在肩上,任其垂下飘散。它不仅披在半裸的酥胸前,也配衬窄袖小衫穿着,融合了龟兹地区衣饰的特点。
  帔帛亦受波斯影响。《旧唐书·波斯传》载:“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
  帔帛亦受中原影响。《事林广记》载:“三代无帔。秦时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制绛晕帔子..”说明帔帛历史悠久,流传极广。龟兹民族有一种特殊的吸收能力,在本民族衣饰文化的基础上吸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不断发展与变化,使帔帛更富有装饰效果。
  历代诗人赞颂龟兹乐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从诗句描绘中亦可领略乐舞服饰的绮丽丰采。白居易的《胡旋女》这样颂吟:“回雪飘飘转篷舞”、“奔车轮缓旋风迟”。是对胡旋舞中跳跃的描述,与龟兹壁画中旋转对舞的形象相符。岑参诗中的描写也极动人。“回裾转袖若飞雪,左铤右铤生旋风”。诗中舞女穿着罗纱长裙旋转飞舞,飘逸的线条、柔美的舞姿,披纱回旋轻柔明澈,顾盼的双眸,静若芙蓉,动如飞雪,仪态万千。
  龟兹石窟大约始建于东汉时期,身披帛巾彩带的人物形象在早期石窟中亦可寻见,印证了帔帛彩巾早在东汉时期即在西域流传了。乐舞伎、供养菩萨、飞天等造像都表现了大胆夸张的浪漫情调,且超凡脱俗,风姿绰约。在石窟佛光笼罩的气氛中,透露出各种虚幻、神秘的韵味,是美与宗教的结合,是当时宗教文化与龟兹文化的相融合,具有了生命的活力。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