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西域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7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西域服饰
分类号: K875.2
页数: 9
页码: 070-0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魏晋南北朝西域服饰的情况。其中包括北凉泥俑、木俑、墓主人生活图、色泽如新的织成履、璀璨夺目的丝绸织锦——北朝时期纹样等。
关键词: 魏晋 西域 服饰

内容

第一节 北凉泥俑
  两汉统一新疆,使其正式隶属中国版图。自此,西域和中原地区的联系始终没有中断。
  魏晋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王朝,统一中国北方,西域一些地区曾派员到北魏首府平城朝贡。从魏晋到隋朝建立,中国处于南北朝对峙近200年的时间,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仍延续不断。下面介绍这一时期出土的服饰与泥、木俑穿着衣饰特征。
  北凉泥俑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高昌太守且渠封戴墓。北凉时期约为公元5世纪中叶,相当于晋代。且渠封戴为匈奴族后裔。四件泥俑的发掘,为北凉时期匈奴族衣着穿戴提供了形象资料。
  两男泥俑为长圆脸,高鼻梁,其中一俑头戴“幅巾”,即用整幅的巾往额后包发,将巾束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巾”为汉、晋中原首饰,后来又发展为“平巾帻”、“平上帻”等式样,巾与帻形式甚多,主要有软裹、硬裹之分,软裹用巾,硬裹则以藤制。衣着左衽交领襦,下穿裤;另一男俑披发束后,也穿左衽交领襦,下穿裤,为流行的裤褶胡服。两女俑高约16厘米,其中一女俑脸型瘦削,突出高鼻梁,穿左衽交领襦,发式为中分两侧,再梳向头后;另一女俑为圆脸型,也突出高鼻梁,穿着圆领襦。泥俑形象质朴、古拙,是当时游牧、逐迁于吐鲁番盆地的匈奴人物形象特征、衣冠服饰的生活投影,是珍贵的文物资料。
  第二节 木俑
  男木俑 出土于吐鲁番哈拉和卓古墓,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十六国(高昌郡)相当于晋代时期的人物造型与衣饰形式。
  图中左面站立的男木俑,是用整块木料雕成,上肢部分单独雕塑。木俑黑发、浓眉大眼、八字胡须、身着左衽对襟短衫,下穿裤,是西域胡服形式;右面木俑也取自整块木料雕成,上肢单独雕塑。圆脸型、披发垂后、浓眉大眼、八字胡须、身着绘有花纹的左衽长袍,具有明显的西域胡服形式。家奴穿短装,男主人穿长袍,以显示身份。
  第三节 墓主人生活图
  墓主人生活图 发掘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是一幅纸绘墓主人生活图,形象地记载了当时高昌十六国时期(相当于晋代)一户墓主人的生活情景。墓主人的穿着与造型,也是难寻的衣饰考证的资料。
  墓主人端坐在正中床榻上,上方悬帐幔。他面相方圆,五官端正,八字胡须,头戴冠帽,身着对襟左衽长袍,袍服曳地,鞋履不露。手执团扇,神情安然,双目平视前方。侍女立于身旁,穿着装饰颇具特色。她头梳垂鬟髻,鬟为中空作环形。其形式有“高鬟”、“垂鬟”等,也有梳于头顶,再分梳两侧。此发式与《册府元龟》外臣所记高昌女子“辫发而不垂”记载相似。她身穿窄袖长襦,双手笼入袖内。
  纸绘画是以六张纸拼接,分六个小方格,绘出不同内容的图画,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人物形象与穿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其中尚有绘有女仆在忙于炊事,男仆忙碌马厩饲马以及田园风光、劳动用具等。还绘出日月星辰,表现了一种神秘、写意、虚幻的风格,传达了墓主人的精神寄托,是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绘画。
  所绘墓主人衣冠服饰和面容姿态以及拥有的土地、生产工具、男女侍仆等,表明了他是一位高昌郡时期封建贵族家室。纸绘画为了解当时的生活起居、人物形象、衣饰穿着、贵族家居的布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墓主人生活图”纸绘画,是迄今为止国内少见的,保存较完整的传世文物。它也说明纸本绘画最迟在晋代已经流行。
  第四节 色泽如新的织成履
  织成履是彩色丝线编织的,是一件相当于东晋时代的鞋履精品,是珍贵的传世文物。它的发掘对了解古代鞋履织造工艺水平是重要的实物依据。
  织成履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是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脚下的两个相邻的村落。阿斯塔那,维吾尔语称“首府”,汉语名“三堡”;哈拉和卓相传为古代维吾尔某王国的一位大将名字,汉语名“二堡”。墓葬历史约为西晋初年至唐代西州时期,即公元3世纪至9世纪。汉代以后,内地汉人陆续西迁,流居吐鲁番盆地的人为数不少。墓葬中发现有汉人墓与随葬品,渐渐地使观者看到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印证。质地、造型与不同时期的鞋履,展现了每个朝代的特征,弥补了研究古代西域人穿着实物考证的不足。
  织成履出土时色泽如新,是缘于吐鲁番气候干燥、降雨量少的原因。织成履采用红、褐、白、黑、蓝、黄、土黄、金黄、绿色等丝线,按鞋履形式,以“通经断纬”方法挑花编织,细密而精巧。鞋面上织有隶书汉字“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的吉祥语。鞋头方圆,鞋面织成写意的瑞兽纹样,鞋缘织成散花式小菱形花纹,鞋面又夹有倒山纹、忍冬纹,整体庄重而丰满,色调浓而不艳,具有一种祥和、宁静之美。鞋底则用麻线编织,耐用而轻巧。鞋面花纹复杂多样,却十分和谐。这双织成履的款式与质地,是汉、晋文献中记载的“丝履”精品,反映了我国古代织造工艺的杰出水平。这双华丽绝伦的鞋履,随着时代的流逝,变成了历史文物,形成某种特定意味的标志,它是创作者智慧的升华,它那审美意蕴则永远闪耀着光芒。
  织成履编织精湛、造型雅丽、整体色泽浓艳相宜,保存完好,冠全国之首。
  第五节 璀璨夺目的丝绸织锦——北朝时期纹样
  北朝时期丝绸织锦 出土自阿斯塔那古墓,是考古工作者再次发掘的北朝时期织锦。它不仅色泽艳丽,且图案纹样千姿百态,为世人所瞩目。阿斯塔那古墓被誉称“地下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使深埋于地下的珍贵遗存重见天日,这些文化宝藏也随之声誉日隆。
  夔纹锦 此锦相当于北朝时期,其中的“夔”字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龙形兽类,夔纹则是纹样中象征龙一样高深莫测的怪兽纹样。
  锦面纹样的怪诞风格是极富魅力的。它以宝蓝色为底,饰以阴线纹的金黄色形似龙形善变的卷曲纹饰为骨架,卷曲之处附饰双角兽形纹,兽的身后附飘带,间以菱形纹样,饰白、绿、粉青等色,再循环反复,将怪兽形象肢体打散,予以变形,把万般奇美的想像附着于重新组合的图案中,产生一种神秘的效果。其纹饰中孕育着生命激情与一种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独体特征的象征,反映东方文化的气质与博大的民族精神。
  方格兽纹锦 以写实纹饰为特征的方格兽纹锦,是将纹样分划于各方格之内,每一格置放狮、牛各一的纹样,还有大象,象背上绘一骑士。各兽类虽分布于方格之中,却不显生硬与呆板,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纹锦色泽鲜明,以绿、白、赭、深蓝、黄等五色丝线织成瑞兽纹饰,形象生动逼真,纹饰流畅,表现一种深邃空间所展示的韵律感与力量的美。
  天王化生纹锦 此锦纹饰赋予象征意蕴。是以赭色为主色调,配以绿、黄、蓝等色,纹饰则以狮和象,以及佛教中象征圣洁的化生莲花的图像。此纹饰都是中亚、西亚常用的,以此为内容并表现各种纹饰的图案。纹饰图案中的化生莲花以其洁净如晶玉、一尘不染的高尚品格,蕴涵着佛教的哲理之美。那盈盈莲花被精心地织进纹锦之中,观者见了即会触动心灵,引起激荡。它被誉之为“生命的象征”、“超越自身之美的圣洁之花”。它使纹饰图案具有崇高膜拜功能。
  绿底灯树纹锦 此锦以新颖、奇特著称,纹饰图案具有独特韵味。它以绿色为底,搭配金黄、大红、白色组成灯树纹。灯树呈塔形,灯树下对跪着两只大角羊,树梢两侧显现小型花树和相对直立的鹌鹑。静态的、图案式的灯树纹,与形态各异的动物纹相组合,使之成为不单调的循环反复和形式上的连续,是一种巧妙的融会,表现出生动、活泼、错落有致的韵味,富有节奏感。纹饰的变化显示了北朝时期纹锦的象征。灯树纹取材于我国传统的上元灯节,寓意火树银花,枝繁叶茂,人畜兴旺,吉祥太平等含义。呈现人民美好的愿望与习俗。这类纹锦自北朝始到唐代都很兴盛。
  共命鸟纹刺绣 此绣件堪称北朝时期刺绣精品。原件为一件刺绣裲裆,系一当胸,一当背的衣式,比半臂短小,略似背心。前胸和后背以刺绣纹缝缀。共命鸟纹样刺绣为这件背心的前胸部位。
  共命鸟纹刺绣以大红绢为底色,用绿、蓝、黄、黑等彩色丝线以锁绣法织出遨游天际的双头共命鸟纹饰。纹饰异首同体,鸟头相对,顶有冠羽,心形的胸腹绣满茸茸羽毛,双足又似飞翔状,尾尖下散开翎毛羽饰。鸟纹周围布满人间现实生活中的山山水水,花草树丛,间以龙蛇兽纹与展翅的小鸟。纹饰整体构图瑰丽绚
  烂,飘逸流动,充满神秘的色彩,神话与现实景物联系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天宇空间。丰富的想象、深邃的思想、瑰丽的色彩、奇特的构图,使共命鸟纹样刺绣织造工艺达到了一个极限。
  共命鸟源于印度古代民间传说,后被收入《杂宝藏经》内。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以共命鸟为内容的题材在佛教艺术中曾被采用。我国的丝织物刺绣品中以共命鸟内容为纹样的,截至目前,仅此一例。
  葡萄禽兽纹刺绣 是十六国北凉时期的织绣精品,图案饱满、高雅。绣面上由一串串紫色、淡绿色的葡萄铺满织锦绣面,又间以瑞兽、鸾鸟等吉祥纹样,或直立,或奔跑,飞舞灵动,神秘诡谲。既寓意深远,又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情愫,寄托一定的企盼,令人感受一种振奋的美。
  藏青底禽兽纹锦 是十六国北凉时期的织锦,纹锦清晰、细腻。锦面构图以灯树为骨架,支撑起纹饰的主体结构。灯树纹相对工整,上部饰以对鸟,左右空间饰以对称的内含吉祥意义的鹿、麒麟、孔雀与鸟纹。
  纹锦色彩以赭、白、绿为主,使瑞兽纹锦具有古拙之美。兽角与足的细部则以白色显现,动感十足。吉祥瑞兽纹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牵驼纹“胡王”字锦 此锦纹样构图别致,具有西域地方特色。主花纹为团窠式,它以细小的圆点纹围成方圆形,内显两相倒映的骆驼与着胡装的牵驼人,并织有“胡王”汉字,团窠外的空间为复合忍冬花四叶纹,工整、对称,充满着活力。锦面色彩为白、黄、蓝、绿、绛红色,色彩和谐,闪现出柔和的光泽。
  连珠孔雀纹锦覆面 此覆面虽残缺,但色彩与纹样却很清晰。覆面四周呈绛紫色褶皱边缘,中心为橘色底织锦团窠纹样,团窠纹四周为圆点连珠纹,内为展翅孔雀纹,其间巧设宝瓶,两侧饰对称的忍冬纹,团窠空间又饰有翼对马和勃勃生机的双鹿。蓝、白、橘三色融会成典雅的色调。团窠纹样内外巧织的各种动物瑞兽纹,构成瞬间不同的动态和微妙变化,汇化成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总之,北朝时期的丝绸纹样,其主要内容以象征人类美好愿望为特征,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一样,把象征性的标志物以印染工艺使之呈现在丝绸图案中。象征又是包罗万象的,世间万物,宇宙大地,都是一个具象的或抽象的物体,抑或综合性的象征体,从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
  我国是丝绸的创造者,它凝聚着勤劳人民智慧的结晶。丝绸锦造历史源远流长,且以质地光洁柔软、风韵独具的魅力征服世人。“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中国的丝绸成为开放的主要外贸商品。为适应外销丝织品的需要,我国丝绸织造者又增添了不少异域情趣的纹样图案,使丝绸纹样不断更新,璀璨夺目,呈现出异彩纷呈,光辉耀眼的纹饰。
  第六节 缝制精细的百褶裤——营盘出土衣饰
  在新疆库鲁克山南麓的营盘古遗址中发现古墓葬内有毛纺织物、衣饰、木器等文物,呈现了这一时期的特征①。
  营盘古文化遗址据推测约相当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那个年代是我国历史上充满了动荡、迁徙的时期,这在社会经济、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在大迁徙的流动中,西域各民族有的入居中原,中原汉民族有的迁居西域,仅从服饰文化交流中,就可看出明显的印证。
  百褶裤 营盘古墓出土的百褶裤,为手工纺织的纯毛织品。它不仅质地细软、柔和,且式样新颖,做工细致、复杂,呈现了变化多端的形态。这种裤装形式仅此一例。
  百褶裤呈多褶状,褶纹清晰,折褶较有层次,多而不繁。色泽为浅驼色毛织物,长度115厘米,是男性裤装。裤腰连缝百褶裤身,穿连毛线编织的辫状裤带,由于裤身多褶而显得宽松、舒适。裤缘锁边,呈小口裤状,自然形成一种裤身宽、小口灯笼裤状。
  裤装原是古代西部边塞各部族人民的创造,起源较早,穿裤装适宜游牧地区骑马、涉水。裤褶服的盛行也缘于此,亦即民族衣饰文化的历史和心理结构的文化链,背景是时代与地域文化象征。出土的百褶裤,堪称蕴含时代特征的,蕴含地域性创造个性风格的,织造精细而款式新颖的,代表着一定裤装形式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衣饰文化。
  彩绘纹饰靴 营盘出土的刺绣纹饰靴,式样别致,纹饰富有装饰风格,色彩古朴典雅。形式清楚、细致、微妙,在古代靴鞋中也不多见,是靴鞋文物珍品。
  靴底为皮革,靴面以麻布为质地,绣织云
  彩纹样与“C”形纹样穿插,好似云朵自由飞
  腾,又如行云流水般富有节奏感。色彩为赤、青、黑,整体效果泛着深沉的光泽。
  为保暖御寒,靴内裹着柔软轻薄的毛织出物,它能产生一种厚度,特别是靴筒,显得厚实、温暖。刺绣纹饰的靴是古代民族在创造物质产品的同时,不仅满足于生活的需求,而且审美性的精神文化也相继诞生。它包含一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需求,以及古代民族对“纹饰”的特殊情感。
  毛织刺绣枕 红色毛纺织刺绣枕,色泽鲜亮,浓郁沉厚。它的形式为中间低洼,两头尖。枕面绣饰的纹样是草原文化圈内少见的孔雀纹。表现了边塞民族喜爱内地的动物纹地饰,从欣赏、喜爱进而采用它。
  装饰纹样来自动物原型,这只绣花枕选取了孔雀的尾部造型,呈放射状,似孔雀开屏那璀璨的瞬间,四周间以菱形小花纹饰,将孔雀尾部置放于中心,又以红色为底,黄、白色显花,泛着火热的光泽,纹样与色泽融会,夺目而耀眼。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