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棉织物的珍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6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棉织物的珍品
分类号: K875.2
页数: 3
页码: 054-0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棉布织物珍品融佛教画像的希腊风格、犍陀罗艺术造型与中原传统纹饰于一体,带有特殊韵味。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佛教文化艺术品,为后世提供了早在东汉时期的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带,即于田地区,佛教传播的实物考证。
关键词: 出土服饰 棉织物 珍品

内容

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掘了一件蜡缬棉布,考古界确认为是东汉时期出土文物,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棉布标本。
  这件残棉布幅有88厘米×47厘米宽,棉布上绘有画像,内容与佛教有关。
  布幅画充满神秘色彩,它的上端残存一只佛脚、狮尾、狮爪的部分肢体,下端印有长龙与飞鸟,左侧绘印一尊半身供养菩萨像。供养菩萨造型是半身裸体女像,面相与胸部显露丰满,颈部和臂间满佩璎珞,头戴天冠,身后有背光与头光,手中持有一件三角形器皿,状似乳角。菩萨身后的光环循回婉转,呈现出供养像一种理想美的神韵。
  龙与狮的图像造型是中国传统图案的精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图案纹样能像中国的龙纹从原始的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它虽被皇权统领一时,但却流播于民间,成为民间崇拜的信物,更重要的是龙纹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龙作为祥瑞之兽,在绘画图案中,或昂首振翮,或首尾相衔,或相互蟠结,显示异常神态。融入棉布画幅的夸张形象,透出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印痕,又是一件在国内罕见的早期以佛教为内容的珍贵文物。
  棉布残片的发掘,不仅涵蕴着历史文化的复杂性,而且也说明西域是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佛教发源地在印度,传入我国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据史载,早在公元1世纪,大约东汉明帝时,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到新疆,直到公元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为止,佛教在新疆兴盛了1000多年①。自东汉末年以来,旧译佛经多从西域古文字转译而来,通晓梵文和汉语的安世高、支娄迦谶、鸠摩罗什等佛教翻译家都出生于西域,诸多因素的促成,致使当时的西域成为佛教哲学、佛教文化的中转站。
  安世高是安息人,支娄迦谶是大月氏人。安息人于公元前1世纪至3世纪初建立西迄地中海东岸,东抵印度西北部的帕提亚国;大月氏于公元前2世纪在阿姆河向东南一带逐渐扩展到达印度河上游,并于1世纪中叶建立了佛教史上著名的贵霜王朝。这两个在当时有影响的可称得上大国的地域,正处在古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流行于西域的佛教,必然打上新的烙印。因上述人文、地域的因素,西域与佛教圣地有着某种渊源关系,棉布残片的发掘是最好的证据,是跨越地域的佛教绘画作品。
  棉布织物珍品融佛教画像的希腊风格、犍陀罗艺术造型与中原传统纹饰于一体,带有特殊韵味。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佛教文化艺术品,为后世提供了早在东汉时期的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带,即于田地区,佛教传播的实物考证。绘画内容又为我们了解当时宗教、工艺印染互相交融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附注

①成一:《丝绸之路漫记》,新华出版社,1981。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