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青铜武士俑——巩乃斯出土塞人铜像造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61
颗粒名称: 第十节 青铜武士俑——巩乃斯出土塞人铜像造型
分类号: K878.9
页数: 2
页码: 036-0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青铜武士俑”出土的年代相当于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社会是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这种巨变无不反映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
关键词: 铜俑 武士俑 巩乃斯

内容

“青铜武士俑”出土的年代相当于春秋战国。这个时代的社会是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这种巨变无不反映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西域的黄金时代。考古人员发现的这一时期罕见的具有青铜器文化特征的遗物,是弥足珍贵的。
  “战国(或比战国稍早)到西汉时期,在西域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发生了某些古代民族(如塞人、月氏、乌孙等)的迁徙活动,西汉王朝统一新疆,以及丝绸之路的兴盛等,都为新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十分重大的影响。”①
  考古的重要发现,使古代西域的青铜器文化重放异彩。在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尼勒克县奴拉赛山谷中发现了两处古铜矿,在特克斯县发现了古代铜器。出土的铜器都具有民族特色,无论在质地、造型与纹饰的变化上,都比原始社会彩陶的表现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在伊犁新源县发现的一尊铜武士俑,造型逼真、生动,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人文性的特征。铜武士俑高约40厘米,重约3公斤,空心。武士面部深目高鼻,留有大鬓角,面部表情庄重肃穆,神态严峻,头戴尖顶大檐帽,帽后顶部呈尖刺弯钩状,双手作空握状,双腿一蹲一跪,上身裸露,腰系战裙,赤足,目光凝视前方,据考古专家鉴别为古代塞人形象。
  塞人主要活动在中亚、西亚和西域。塞人常戴尖顶帽冠,故又有“尖顶塞人”之称。
  塞人所戴尖顶帽也不尽相同,此铜武士俑的尖顶帽附有一尖刺弯钩,很可能是不同塞人部落所属。伊犁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是塞人游牧、活动的地区。《汉书·西域传》曰:“乌孙国..本塞地也。”在古代塞人的文化遗存中,还不断发现铜马衔、铜耳环、铜发钗、金耳环等用具与装饰品,各具特色的青铜器出土文物,代表着青铜文化的特异风采,不但赋予本地域的民族特征,而且表现出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原铸铜技艺输入的痕迹,因此,青铜文化在西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西域的青铜文化与中原地区或黄河流域一带不同的显著区别是,出土的文物中有铜器、石器、陶器,因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考古界为此定名为铜石并用时代。

附注

①穆舜英、王明哲:《新疆古代民族考古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