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毛织衣袍的新奇款式——苏贝希古墓出土衣冠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51
颗粒名称: 第九节 毛织衣袍的新奇款式——苏贝希古墓出土衣冠服饰
分类号: K875.2
页数: 5
页码: 032-0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毛织衣袍的新奇款式——苏贝希古墓出土衣冠服饰的情况。其中包括尖顶高帽冠、裘皮大氅、毛织裤装、连腿皮靴、毛织内上衣等。
关键词: 毛织衣袍 衣冠服饰 苏贝希

内容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吐鲁番火焰山腹地发现一批珍贵文物,据判定为两千三四百年前,相当于内地的战国时期。
  主持古墓发掘的吕恩国披露:“一批身着新颖奇特服饰的两千三四百年前的古尸,最近在火焰山腹地苏贝希村附近的古墓群中被发掘出来,同时还出土了300余件陶器、木器以及铁、银、石器等……一次发掘这么多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尸和大批未朽的文物,这在新疆多年的考古工作中是少见的。发现的墓室、房屋、服饰、用具、食品、药物等具有明显特色,堪称稀世珍品,为丰富、补充、完善过去的考古成果,解决某些考古学上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吕恩国详细地介绍了随葬衣物:“几乎全都是毛纺织品,犹如进入一个崭新的、奇异的服饰世界。那新奇的款式、那熟练的纺织技艺,堪称新疆游牧民族衣饰文化的一绝。”
  战国时期前后,吐鲁番盆地曾经是游牧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水草丰沛、牛羊遍地,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农业和手工业。王炳华著《吐鲁番的古代文明》书中写道:“从2000年前保留至今的汉文史籍中,人们早就了解到,距今2200年前,雄踞吐鲁番大地的主人,自称为‘姑师’,后来又改称‘车师’。当时他们已经进入文明阶段,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有自己的都城。王国人口不算多,以吐鲁番盆地为舞台的车师前国,人口不过6050人。如果包括车师后国、车师都尉国、车师后城长国,人口也不过1.2万多人,但是它地跨天山南北,影响远及西域内外,不容轻视。”《史记·大宛列传》也曾记载过在楼兰、姑师这两个小国中,建有城郭,已经步入文明。它记载着吐鲁番盆地在两汉以前,当地族民是车师人。现介绍苏贝希颇具特色的出土衣冠。
  尖顶高帽冠
  此帽以突出尖顶部位为特征。帽冠中心竖起以牛皮为质地的尖顶,它的高度竟有近0.8米,突兀于顶端;帽缘呈大圆盘式,与帽冠相连,又以毡质为内心,外罩毛织网状护套,通体浑厚、深沉,泛着青色的光泽。帽冠造型富有游牧民族特点,呈现厚实的毛质感,显得庄重与挺拔。奇特新颖的款式,告诉世人,似乎在求得和大千世界的动态保持平衡。
  裘皮大氅
  一件形式清晰的裘皮大氅,凝聚着游牧民族的伟大创造与心血。大氅显示出宽大厚重的皮毛感,光板皮朝外,卷毛在里,交领开襟,袍长及足,袖长过手指。
  交领衣是我国古代上衣的主要款式,它的裁剪与制作都比“贯头衫”更为复杂,是服饰制作的一大进步。
  裘皮大氅是西域早期完整皮衣样式的袍服,它结实、凝重、宽大。白天,游牧人穿着它骑马放牧、狩猎、挡风御寒;夜间,则用它做睡被。裘皮大氅显示出强烈的地域性特色。
  毛织裤装、连腿皮靴
  此裤装为纺毛质地,柔软、轻薄,腰阔胫长,裤长多于覆足。在其膝部套上圆筒形狼皮毛在外的“膝裤”套缚双腿,再用毛绳束系并与裤腰带相连。古时的“膝裤”也称“胫衣”,有以革制,也有以厚棉。此狼皮“膝裤”实为草原文化圈游牧民族穿着的特征。
  连腿皮靴则紧紧套住毛织布裤,与膝裤、裤装、靴履连成一体的形式。皮靴套上裤装,便于骑马驰骋,游猎四方。从独特的衣装可以联想到穿着的人,他曾是威武健壮的骑士形象。服饰的风格和气派是民族精神的反映,是一种赋予了顽强服饰文化生命力的表现,更是一种摆脱了简单粗陋的原始衣装,进入文明历史进程的着装模式。
  毛织内上衣
  毛织内上衣为男性内衣,衣饰形式是小圆领、开襟、窄袖的纺织纯白色上衣。毛纺精细,质地纯厚、柔软、轻棉,显示出毛纺织品自身的特质,且具有保暖性、遮蔽性,显示了当地的毛纺手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色毛纺筒裙
  彩色毛纺筒裙系采用土黄、红、蓝、褐等色染织的毛纺筒状形裙装。以宽窄不等的横道纹,间以多色染织的裙装,构成一个由毛纺质地、线条组成的五彩绚丽的纹饰,其色泽经2400年仍鲜艳如昔。筒裙的腰部配以红、白两色的编织带,组成美丽的带饰,衬托出裙装无穷的魅力。这一事实又告示着人们:当地族民具有特殊的毛纺、染织技艺。
  皮质面衣
  “面衣”亦称“覆面”,是一种葬俗用品。皮质面衣较为罕见,它是一种经过鞣革的羊皮,又以白色矿石在面衣上画出浅浅的线纹,使轻薄的皮面衣产生一种纹饰感,它覆盖于女尸面部,给人一种安详、静穆的感觉。皮质面衣的发现,证实了新疆早在战国前后即有此葬俗。
  毛织网罩与化妆袋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它不仅增添其仪容的俊美,也是人体修饰的关键部位。笔者曾目睹苏贝希古墓女尸的头饰,其造型新颖别致,有异于其他头饰装扮。她们多梳长辫,或将黑色辫发盘挽于头部,在那弯曲的辫髻上,罩上自织的黑色毛纺织物,一种呈网状似的发套,既固定了发型,又是当地妇女重视发式修饰的一种表现。
  化妆袋是妇女化妆的组成部分。此化妆袋系从女尸腋下发现的一个皮质的小袋,袋中装有磨制光滑尖细、适宜描眉的黑色“画眉石”,白色的小石块似涂抹面部的粉妆,红色的石块犹如胭脂般红艳。这些经过选择的矿石为苏贝希妇女修饰、装扮仪容增添了光泽。化妆蕴含着审美情趣,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重要表征,也充满了时代特色与地域性特色。
  毛织内衣与皮手套
  毛织内衣系女式内衣。用羊毛纺成,它是一种纯黑色轻薄的毛纱。内衣样式为小方领、长袖,领口用红色毛线镶边,略显一种简朴的装饰风采。皮手套是御寒佳品,它的形式是四指并连,大拇指分开的连指式,是光面朝外毛在内,保暖性强的皮质手套。
  毡靴与毡帽
  毡靴呈高筒形,靴底为皮质,结实耐用且可涉水草。其连接的上部为深褐色毡制成的圆形筒身,组合成一种皮、毡复合式的靴,轻便保暖,是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足履的佳品。
  盔式毡帽连耳护颈,呈盔甲式武士帽冠,戴上此帽,呈现出游牧民族的骑士风范。出土时尚有皮质箭箙以及那待发的一支支利箭,可以由此联想当时体魄健壮、能骑善猎的苏贝希男性族民威武的身影。这是封闭的地理环境给予衣冠服饰浓重的地域性色彩。
  苏贝希古墓出土的以毛纺织、皮革为主要质地的衣冠服饰,不仅为我们展示了纯白、多彩的羊毛织物,而且从织造均匀、细腻、轻柔、绵软的程度上,使我们看到当时毛纺技术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兽皮加工、鞣制技艺也相当出色,是苏贝希人为适应穿衣着靴的生活需求,在毛纺织业、皮革加工业方面促成的一次飞跃,伟大的奉献内含着一种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形态。
  诚然,古老先民以其实用为目的的服饰文化,无论是取材于动物界、还是植物界;无论是自然形态的、抑或是加工创造的,这其中都孕育了人类对服饰审美的萌芽。因为衣冠服饰的缝制,包括衣饰款式、质地选择与色彩的偏爱,不仅与特定的地域环境、经济生产相关联,而且包括服饰结构的变更以及与人类个体生命密切相联,都获得了充分的表现。它是一种来自远古时代的历史回音,是人类在一定时期涉足历史舞台的印记。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