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原始的、古老的衣冠服饰——铁板河出土衣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4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原始的、古老的衣冠服饰——铁板河出土衣冠
分类号: K875.2
页数: 3
页码: 022-0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原始的、古老的衣冠服饰——铁板河出土衣冠的情况。其中包括早期衣冠的发现、石雕、木雕人形象等。
关键词: 古老 衣冠服饰 铁板河

内容

位于塔克拉玛干东缘,曾处于“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绿洲——古代楼兰,是人类活动、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从侯灿楼兰考古实地调查结语中获悉:“..采集的许多细石器文化标本与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其他地点的细石器文化遗迹比较,这里可能是史前人类的重要聚居点。”丝绸之路的兴起,促使了楼兰的发展与繁荣,形成为楼兰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史记·大宛列传》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记载着楼兰是“城郭之国”,盐泽即罗布泊。罗布泊是我国著名的湖泊,从第四纪起,受到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罗布泊洼地。罗布泊又称“游移的湖”。随着塔里木用水量的增大,今孔雀河下游已经断流,罗布泊也早已干涸。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迁,有历史记载的著名古代楼兰之国也销声匿迹,成了千古之谜。
  “楼兰睡美人”——早期衣冠的发现
  1980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队,由考古专家穆舜英主持,曾在楼兰古城、罗布泊北面铁板河地带古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女尸。此古尸于1992年在日本展出时引起轰动,震惊中外。古尸被誉为国宝级文物,是新疆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古尸,成为考古学界的奇迹。据测定约有4000年历史。
  古尸的发现,初步揭开了古楼兰人的穿着衣冠之谜。古尸被称为“睡美人”,其全长152厘米,外形特征:“下巴尖瘦,深目微闭,鼻子高而尖小,薄嘴唇,褐黄色头发披散肩上..”①她穿着粗纺毛披风式上衣,紧裹全身。衣的形式虽不清晰,更不完备,却能裹住身体。衣的前襟用磨光的尖细而光滑的木针别住,起着纽扣作用;头上戴着缀有毛线边饰与插羽毛的毡帽,呈尖顶形,能将护耳、护颈的功能连成一体,并有毛绳系于颏下。脚穿生牛皮短靴,形式虽不规范,却保护了脚面与脚后跟。
  衣冠服饰的发现,揭开了原始初民衣饰创造的序幕。出土的衣物使人们顿悟:原始初民为了生存,具有一种对于生命渴求的冲动,他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创制石质、骨质纺轮,开始选用羊毛、驼毛捻成毛纱,运用纺轮织成原始的粗纹毛织物,摆脱了以披兽皮为衣饰的状态,创造了古朴、厚拙按照人体长短编成的披风式衣饰。与披兽皮相比,毛织披风先进了一步,它在人类服饰发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毡帽”的出现,可视为人类早期衣饰文化的精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种标志。毡帽上的羽毛饰,不是单纯的装饰品,它在原始初民的心目中,是一种偶像崇拜或象征物。羽毛冠既是狩猎人的头饰,又是一种保畜平安的吉祥物,是实用的功利性与美感形式结合的开端。
  古罗布泊人创造的为护体需要的衣冠服饰,足以证明他们在原始社会末期即已步入以毛织为衣的时代。那顶护耳插羽毛的毡帽,毡色纯正,毡质平均、厚实。衣冠面质料的变化,是人类衣饰文化史上的一个历史性转折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石雕、木雕人形象
  楼兰地区孔雀河古墓沟墓葬内的随葬品石雕、木雕人形象,多为女性,有的头戴尖顶圆形帽冠,胸前穿有毛纱,有的头发披散肩后。人形象随葬品无不烙上衣服穿着的印记。出土实物表明,当时居住罗布泊洼地的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氏族成员在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女性雕像的出现,说明女性尤受尊敬,似为一支以母系崇拜为特征的原始部落。她们已经离开穴居,改变了披兽皮、树叶遮身的状态。衣冠的穿戴,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和胜利的表征。

附注

①穆舜英《神秘的古国—楼兰》,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