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饰的装饰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40
颗粒名称: 面饰的装饰化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021-0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文身、文面是人类文化中最原始的肤体装饰,纹样各异的装饰,构成一种无声的语言,其历史几乎和整个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纹饰的古拙或浓艳,多有特定的内涵,在世界某些地区曾流行过,且渐渐形成一种习俗,曾盛行东南亚、东北亚、非洲..我国台湾的高山族、云南的独龙族、傣族、海南的黎族、四川凉山彝族等似有文身、文面之俗。
关键词: 西域 面饰 装饰化

内容

文身、文面是人类文化中最原始的肤体装饰,纹样各异的装饰,构成一种无声的语言,其历史几乎和整个人类历史一样悠久。纹饰的古拙或浓艳,多有特定的内涵,在世界某些地区曾流行过,且渐渐形成一种习俗,曾盛行东南亚、东北亚、非洲..我国台湾的高山族、云南的独龙族、傣族、海南的黎族、四川凉山彝族等似有文身、文面之俗。此俗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久远。《汉书·地理志》曰:“越人,文身断发,以辟蚊龙之害。”《礼记·王制》曰:“东方曰夷,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墨子·公孟篇》也有记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曰:“越,方外之地,断发纹身之民也。”
  西域与内地相隔万里之遥,过去与现今在各地居民中很少发现“文身文面”的习俗,然而,近年来,新疆考古人员却在偏远的南疆且末扎洪鲁克乡古墓,发现距今3000年前后的两具男、女古尸。由于当地干旱少雨,古尸保存完好,发现在他们的面部饰有布局对称、纹路清晰的纹饰,画在鼻、眼、额、颧骨部位,似用矿物原料,如雌黄、雄黄、铅黄以及赤铁矿等涂抹。男尸面部太阳穴处(两侧均有)画有卷曲的大羊角纹,它又似太阳,中心稍圆,四周呈放射状。女尸面部眼窝下端左右两侧显出对称的卷云纹。面纹的发现与古人对日月、天宇等大自然崇拜有着紧密关联。李砚祖在《纹样新探》中道:“研究《周易》的学者曾指出,卦爻辞的表现形式是‘假象喻意’,即拟取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以‘八卦之象’为例,所谓‘八卦之象’,即八卦象八类事物。以自然界八种自然为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自然客观物象是人朝夕可见,其形其性都明白易察,深层的理性规范、哲理,所谓‘道’,一旦与人们所熟悉的自然物象的存在相比较,便能获得很好的传播和接受效应。”
  真正见底蕴的是人类运用自然物,给予象征性表现与带有浓重的原始意识和先民对于大自然的认识,渐渐积沉于心灵与思维活动中,并反映在面饰的纹样上,由此又引发某种审美观念或原始宗教意识。面饰赋予人美的丰采,也含有取悦异性的崇美心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