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性石器与骨饰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37
颗粒名称: 装饰性石器与骨饰件
分类号: K876.2;K876.1
页数: 3
页码: 013-0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考古学者曾采集到柳叶形、桂月形石镞、石矛。这些细石器不仅使用方便,而且美观大方,有的石器通体被凿成鱼鳞状,其造型与刻纹透出粗野、淳朴的原始美。那饱满的构图,既匀称又变化无穷,予人以独特的美感。一件件装饰化物件的出现,意味着原始初民造型观念的拓展,装饰性造型融入了制作石器之中。
关键词: 装饰性 石器 骨饰件

内容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位置,赐予了西域的楼兰等地区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考古学者曾采集到柳叶形、桂月形石镞、石矛。这些细石器不仅使用方便,而且美观大方,有的石器通体被凿成鱼鳞状,其造型与刻纹透出粗野、淳朴的原始美。那饱满的构图,既匀称又变化无穷,予人以独特的美感。一件件装饰化物件的出现,意味着原始初民造型观念的拓展,装饰性造型融入了制作石器之中。
  砾石坠 新疆考古队在阿斯塔那细石器文化遗址采集时,发现了发出迷人光彩的砾石坠。“砾石坠”呈桃形,中心部位对穿小孔,对称、均匀,显示了磨钻技艺的熟练。利用坚硬的砾石制作饰物,无论是欣赏或把玩,都充分体现了边疆古代初民在与大自然抗衡中,在游牧渔猎之余,仍然有着美化、装饰自己的情趣,这正是古代人类编织文明发展史的序曲。
  心形骨饰件 此件制作巧妙,构思独特,是考古工作者在木垒县四道沟遗址采获的,为铜石并用时代的饰件,即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阶段,出现铜石、金石并用,对于生产、生活用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件用骨质制作的装饰品,长约6.2厘米,厚约0.8厘米,形状扁平略呈凸形,上端倒置呈三角形,适中的起着连接作用。边长约2.9厘米。三角形中镂空雕琢成心形,下端另接长约4.8厘米的心形,上下对称,蕴含心心相印。骨饰件的中心是镂空的,最下端还刻成凸形呈椭圆状骨钉,似带钩连结上端。它似项链又像独特的艺术品,在整体艺术结构中发挥得自由活泼,表现出率真的生命力,影射出古代某些生活气息和原始初民对自身创造价值的某种肯定,呈现出人类精神主体和意志相联系的审美愉悦。
  考古所曾在相当于青铜器时代的孔雀河古墓沟遗址发现一件件稀有的骨质项链、木质头簪、玉珠、骨针与木针。
  骨质项链 其形有筒状、圆珠形之分。造型古朴、原始,由一颗颗骨质筒状、圆珠状连接串成,琢磨均匀、形状奇特,是件不可多得的装饰品瑰宝,其艺术价值并不逊色于现代的珍珠、玛瑙项链。
  骨簪、木簪 簪,单股如针,以簪贯发为饰。古有骨簪、玉簪、金簪。此出土骨簪,上端呈椭圆、圆柱形,下端如针。木簪顶部呈长方形,并刻有简洁、朴素的几何纹,优美的曲线与四出菱形图案融会一处,构图均衡疏朗,含有一种韵律的节奏感,予人以活力,具有古朴的原始美。骨簪既精巧又美观,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仪容美的重视,开始用簪固定发型,求得一种仪容的修饰美。仪容审美不仅是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实际上,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的表征,它显示了东方民族审美思想的独特性。
  骨针、木针 造型别致,纹饰各异。此骨针没有针眼,顶部精细地琢出桂叶形、四菱形、圆锥形、圆珠形等针柄,柄部刻出细纹,针部磨制光滑。“木针”是最原始的“纽扣”,既可别住无扣的上衣,又是一种装饰品。作为实用的装饰性物件,在特定的环境中,构成某种气氛,从而产生特有的审美效果。
  原始初民不仅在佩戴装饰物件上讲究美化,而且在日常用具上也精琢细雕。据考古工作者羊毅勇报道:出土于新疆木垒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把骨梳,它的造型呈长方形,扁平而光滑,另一面是稍有麻点的骨质孔,长约8.3厘米,宽2.4厘米,共计6个尖状齿,这种造型的骨梳在新疆是首次发现。按其齿的形状、疏密与间隔的特点,可以看出,此梳主要是用作梳理兽毛,为制作毛纺织物图28骨针。孔雀河古墓沟出土做好了准备。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丝绸之路服饰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正由于它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且展现出浓郁的民族衣饰风格,才使它独树一帜,别具风采。一部西域服饰文化的著成,应涵盖从古代到近代各族人民巨大的创造性。每一处墓葬出土的衣冠服饰珍品,每一幅壁画人物衣饰的穿着,以及雕刻衣装的草原石人、岩画、木雕、泥俑、塑像等人物的衣冠服饰造型,都足以说明西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记载着它的兴衰,凝聚着先民的精魂。诚然,我们难以认定衣饰形式的确切年代,但却可以据此追溯到它的童稚时期,那经历了从人类混沌意识中的原始阶段,逐渐过渡到文明时代的历史进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