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沙陀人的流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沙陀人的流向
分类号: K289
页数: 7
页码: 170-1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人的流向的情况,包含了契丹境内的沙陀人,巴蜀地区的沙陀人,江淮地区的沙陀人等。
关键词: 沙陀人 分布 沙陀

内容

沙陀内迁之后,其大部迁入到了中原地区,之后随着沙陀统治阶层的汉化并最终融入到了汉族当中,尚有部分沙陀人流落边远地区。我们在此试图将流落边远地区的沙陀人的分布区域做一简要概述。
  一、契丹境内的沙陀人
  沙陀族自迁入内地以后,一直居于代北地区,肩负着保卫唐朝北部边疆的任务。而契丹崛起之后,不断纵兵南侵。《辽史·地理志十一》记载:“广明(880~881年)初,攻败国昌,代北无备,太祖来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④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利用李国昌、李克用父子遁入鞑靼之机,举兵进入代北一带,大肆俘掠居民,其间定有很多沙陀人。又,《辽史·太祖纪》记载:唐天复二年(902年)“秋七月,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纪”①。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地区藩镇割据,兵燹不已,契丹乘机不断南侵,又掠夺不少沙陀人。《辽史·太祖上》记载:神册元年“秋七月壬申,亲征突厥、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皆平之。俘其酋长及其户万五千六百,铠甲、兵仗、器服九十馀万,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八月,拔朔州,擒节度使李嗣本。勒石纪功于青冢南。冬十月癸未朔,乘胜而东。十一月,攻蔚、新、武、妫、儒五州,斩首万四千七百馀级。自代北至河曲逾阴山,尽有其地”②。契丹通过南侵,掠夺的沙陀人为数当不少。被契丹掠夺的沙陀人,部分因契丹领土拓展而留居原地,部分移居契丹境内他地,成为契丹子民,他们不但承担赋役,而且随契丹军队南北征战。《辽史·属国表》记载:“天显元年(926年),“回鹘、新罗、吐蕃、党项、沙陀从征有功,赏之。”③根据此亦可知,移居契丹的沙陀人可能还保留着其部落组织的形式。
  早期并入契丹的沙陀人并不一定全部汉化,可能有许多人后来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五代时,又有许多沙陀人并入契丹统治范围。被并入籍的沙陀人估计其数量比被俘掠的沙陀人还要多。如,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阴谋篡夺皇位,李从珂遣张敬达率兵讨伐。石敬瑭自知不敌,求援于契丹,答应事成以后割卢龙一道及雁门以北诸州于契丹。石敬瑭即帝位后,为报契丹恩德,即将燕云地区的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新州、妫州、儒州、武州、云州、应州、朔州、寰州、蔚州等十六州割给契丹④。燕云十六州分布着众多的沙陀人,石敬瑭此举,使大批沙陀人被并入辽籍,成为契丹的子民。然这些沙陀人在并入契丹前即已大致汉化,并入后仍在原地生活,故这部分沙陀人日后基本融入汉人当中。
  二、巴蜀地区的沙陀人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庄宗李存勖死于乱军,李嗣源即位,李存勖的部分子嗣遁入巴蜀地区。宋人陶谷所撰《清异录》记载:“后唐福庆公主下降孟知祥,长兴四年,明宗晏驾,唐乱,庄宗诸儿削发为苾刍,间道走蜀。时知祥新称帝,为公主厚待犹子,赐予千计。”①
  “苾刍”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庄宗诸子流落巴蜀之后,福庆公主厚待之,并赐予千计。可见庄宗诸子削发为僧只是权宜之计,到达巴蜀后大多还俗,其后必有子嗣于此繁衍生息。
  2007年《成都日报》曾报道,地处崇州市鸡冠山的苟家乡一带在唐朝晚期时,有一支沙陀军队,奉唐王之命驻守于此,抵抗来自山外蛮夷的入侵。唐朝灭亡之后,沙陀首领自立为王,建立沙陀国②。该传说虽缺乏史料依据,但亦并非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谣传。
  三、江淮地区的沙陀人
  唐末五代,受政局影响,部分沙陀将士辗转流落到江淮地区,并在此扎根。这些流落到江淮地区的沙陀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沙陀集团内不得志,叛逃至此者;另一类是在诸侯争霸中失利,无力北返,被迫流落至此者。在流落到江淮地区的沙陀人中,以后者居多。
  第一类者,以安仁义为代表。安仁义“本沙陀将也”③,“初事李国昌于塞上,以过奔南河,隶秦宗权军中。光启三年(887年),擢为马军指挥使。秦宗权派其弟秦宗衡侵扰江淮,以孙儒为副将,安仁义也随之南下。孙儒后来杀害秦宗衡,安仁义遂投奔杨行密。杨行密得到安仁义后,非常重用他,让他典掌骑兵,位居田頵之上。不久,孙儒侵犯淮南,杨行密以田頵、安仁义为将。孙儒害怕安仁义,便致书安仁义以修好,借此来离间吴国君臣。杨行密却对安仁义更加信任,拜为行军副使。最终,田、安合力擒获孙儒。安仁义因功拜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
  第二类者,主要人物有:史俨、李承嗣、史建章、米志诚等。乾宁二年,“汴人攻兖州,朱瑾求救于河东,河东将李承嗣、史俨以将兵救瑾。瑾败,与承嗣等俱奔淮南。晋王李克用遣人以书币假道于匡凝来聘,求归承嗣等”杨行密》记载,①。根据《新唐书·此行投奔淮南的有史俨、李承嗣、史建章等人。当时,淮人只善水战,不习骑射。李承嗣、史俨等人到后,淮军军威大振,并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不久,淮军在清口大败汴军,其后杨行密在吞并钟传、擒获杜洪、抗御钱鏐过程中,李承嗣与史俨出力甚多。淮人对待他们也极为优厚,妻孥第舍都是最好的。因此,李承嗣、史俨等都尽死力效忠杨行密。至于米志诚,史载:“志诚,沙陀部人。少娴骑射,以骁勇闻。乾宁四年,奔于行密。”②从其南下时间来看,其情况与前三者应相同。米志诚加入淮军后,在“庞师古寇青口”、“葛从周寨渒河”等战役中,他都是前锋,连战皆胜,以功升迁为马军指挥使。
  四、河西地区的沙陀人
  五代时,还有一部分沙陀移居到了河西地区的瓜州一带。王恽《李公神道碑》有相关记载:
  公讳益立山,其先系沙陀贵种,唐亡,子孙散落陕陇间。远祖日仲者,与其伯避地遁五台山谷,复以世故,徙酒泉郡之沙州,遂为河西人。显祖府君,历夏国中省官,兼判枢密院事。皇考府君,用级爵受肃州鈐部,其后因以官称为号,丧乱谱亡,遂逸名讳。公昆弟四人。独公少负气节,通儒释,洞晓音律,以荫儤直宫省,积劳调沙州鈐部③。
  根据上述的记载,汤开建先生认为:“在唐朝末年,有一部分沙陀人被打散而流落在陕陇间,那支‘沙陀贵种’却迁到了肃州地区。”所谓“唐朝末年,有一部分沙陀人被打散”,指的是“唐僖宗乾符以后,吐谷浑赫连铎对李国昌进行了一次偷袭,李国昌大败”一事①。汤先生所言极是,乾符年间李国昌、李克用父子被唐廷击败后,率领宗族北投鞑靼,由此,沙陀李氏余部在代北无以自立,遂逃往陕陇一带。因沙陀素与瓜州有缘②,遂移居河西瓜州一带。
  沙陀移居沙州时,统治瓜州的归义军正处于曹贤顺执政时期,其时归义军内忧外患,权威大大下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瓜州境内的沙陀部首领渐生傲慢,自称瓜州王。由此,与曹贤顺形成对立,从而遭到曹贤顺的排挤。沙陀甫迁瓜州,势单力薄,无以与曹抗衡,沙陀瓜州王只好投奔正在东方兴起的西夏国。此瓜州王可能即为昔里铃部的先祖沙陀李氏。沙陀李氏首领降夏,只是带走了“千骑”部族,而瓜州沙陀之大部留给了曹贤顺。这就是《宋史·夏国传》所说的“(天圣)八年,瓜州王以千骑降夏”一事。
  五、青海地区的沙陀人
  在青海地区还有一个自称为李克用后人的显赫家族——李土司。在青海互助和民和土族中都有土族乃晋王李克用后裔的传说,《甘肃新通志》、《西宁府新志》等书都有相关记载。
  《李土司族谱序》云:“李克用为著姓之鼻祖,至宋以继捧为节度使。元以武功显白者甚众,其居西宁者为赏哥公”;《李氏世系谱序》说:“李氏初姓朱邪,沙陀人,先世事唐,赐姓李。..及传至元,世长西夏,以武功显白者甚众。其居西宁者曰赏哥,为西宁州同知都护使。明太祖平定天下,一世祖讳南哥,率部众于洪武初内附,授西宁卫世袭指挥使。”《李氏世系图》云:“自沙陀初祖朱邪执宜传至赏哥太祖,历十四世,太祖宋封鄯善王。”《西宁志》云:“李天俞,唐仆射李克用裔”;《甘肃新通志》云:“李土司,唐晋王李克用裔”;《青海记》云:“李土司,本西域突厥种,自称晋王李克用之裔。”
  关于李土司乃沙陀后裔的传说,学界很多人予以否定。其实不然,李土司乃沙陀后裔的传说并非向壁虚构,确有相关史料佐证。《清史稿》记载青海李氏土司李南哥时云:“李南哥,西番人。自云李克用裔。元西宁州同知。明洪武初,投诚,授指挥金事世袭。”①清朝傅恒等编著《皇清职贡图》卷五记载:“碾伯县土指挥同知李国栋,唐沙陀李克用之后。有李南,元时授为西宁州同知,世守西土,明初率众归附,授指挥同知。”②青海民族学院李永瑜先生根据上述记载及民间传说,著有《沙陀李晋王及其后裔》一书,明确提出李土司之始祖李赏哥即沙陀李克用之后裔。李赏哥生子曰梅的古,梅的古生子曰管吉录,被奏拜为西宁州同知。管吉录生三子,长子叫察罕帖木儿,次子叫南哥,三子叫坚赞③。我们比较认同其观点。
  和其他民族的形成一样,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后,居住在今青海土族聚居地区的沙陀人的后裔,与当地其他各族人民交错杂居,经过世世代代的互相吸收,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土族。
  五、蒙古草原的沙陀人
  五代时期,亦有部分沙陀人进入蒙古草原地区。这部分沙陀人长期湮没不为人所知,直到金元时期,这支沙陀出现了一位杰出人物——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传,这支沙陀人才为人所知。《元史·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传》记载了这位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
  阿刺兀思剔吉忽里,汪古部人,系出沙陀雁门之后。远祖卜国,世为部长。金源氏堑山为界,以限南北,阿刺兀思剔吉忽里以一军守其冲要。时西北有国曰乃蛮,其主太阳可汗遣使来约,欲相亲附,以同据朔方。部众有欲从之者,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弗从,乃执其使,奉酒六尊,具以其谋来告太祖。时朔方未有酒,太祖饮三爵而止,曰:“是物少则发性,多则乱性。”使还,酬以马五百、羊一千,遂约同攻太阳可汗。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先期而至。既平乃蛮,从下中原,复为向导,南出界垣。太祖留阿刺兀思剔吉忽里归镇本部,为其部众昔之异议者所杀,长子不颜昔班并死之①。
  《元史》的这段记载,一般认为是源自阎复的《驸马高唐忠献王碑》,该碑铭文是元大德九年(1305年)阎复为已故驸马高唐忠献王阔里吉思封谥而撰的。碑文云:“谨按家传,系出沙陀雁门节度之后,始祖卜国,汪古部人,世为部长。亡金堑山为界,以限南北,忠武王一军扼其冲。”②阔里吉思乃阿刺兀思剔吉忽里的曾孙,阿刺兀思剔吉忽里被封为高唐王,阔里吉思袭爵。这部分沙陀人的后裔在元朝时应当融入到了蒙古族之中。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克用
相关人物
李国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