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北汉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1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北汉政权
分类号: K289
页数: 6
页码: 148-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北汉政权的情况,包含了刘崇建立北汉和北汉亡国的内容。
关键词: 沙陀 北汉 政权

内容

北汉是五代时期十国中唯一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北汉建立者刘崇(即位后改名为“旻”)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首府晋阳。北汉传四主:世祖刘崇(在位4年)、睿宗刘承钧(在位13年)、少主刘继恩(在位仅数月)、英武帝刘继元(在位12年),历时29年。
  一、刘崇建立北汉
  刘崇,“为人美须髯,目重瞳子。少无赖,嗜酒好博,尝黥为卒。高祖事晋为河东节度使,以旻为都指挥使。高祖即帝位,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隐帝时,累加中书令。”②隐帝时,“周太祖为枢密使,新讨三叛,立大功”,因此与郭威有隙,颇不自安。当时刘崇的谋臣郑珙见郭威功高震主,人心归向,已预见到郭威将会篡夺后汉政权,遂向刘崇进谏,云:“汉政将乱矣!晋阳兵雄天下,而地形险固,十州征赋足以自给。公为宗室,不以此时为计,后必为人所制。”刘崇答曰:“子言,乃吾意也。”于是,“乃罢上供征赋,收豪杰,籍丁民以益兵。三年,周太祖起魏,隐帝遇弑,旻乃谋举兵”③。
  北汉建国之初,辖地十二州,即并州(今山西太原)、汾州(今山西汾阳市)、忻州(今山西忻州)、代州(今山西代县)、岚州(今山西岚县)、宪州(今山西静乐县西南娄烦)、隆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蔚州(今河北蔚县)、沁州(今山西沁源县)、辽州(今山西左权县)、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石州(今山西离石区),其范围包括今山西中部和北部,尚不及后唐的河东全道。
  北汉立国之初,刘崇摆出一副厉行节约、关心民瘼之姿态,力图克周兴汉。刘崇曾谓王峻曰:“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命峻疏四方贡献珍美食物,庚辰,下诏悉罢之。其诏略曰:“所奉止于朕躬,所损被于庶。”又曰:“积于有司之中,甚为无用之物。”又诏曰:“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勿事辞藻。”①然其后随着北汉伐周一再失利,遂肆意敛财,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北汉一蹶不振。
  北汉自知辖境不广,且地瘠人贫,财政入不敷出,不足以与后周抗衡,故立国之初即效仿石敬瑭故事,投靠契丹。时契丹主兀欲(耶律阮)在位,使聿撚(契丹主耶律德光北归时,后晋横海节度使潘聿撚弃镇随之,契丹主以聿撚为西南路招讨使)遗刘承钧书。北汉主使承钧复书,云“本朝沦亡,绍袭帝位,欲循晋室故事,求援北朝”②,契丹主大喜。
  不久,北汉攻打后周,派五道兵攻晋州,“节度使王晏闭城不出。刘承钧以为怯,蚁附登城。晏伏兵奋击,北汉兵死伤者千余人。承钧遣副兵马使安元宝焚晋州西城,元宝来降。承钧乃移军攻隰州。癸卯,隰州刺史许迁遣步军都指挥使耿继业迎击北汉兵于长寿村,执其将程筠等,杀之。未几,北汉兵攻州城,数日不克,死伤甚众,乃引去”③。北汉在与后周作战中失利,遂遣李芃〓请援于契丹。兀欲深为高兴,要刘崇仍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紧接着,四月辽遣使来告“周使田敏约岁输钱十万缗”,刘崇令宰相郑珙以厚赂致谢,自称“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并请求册封。兀欲为满足刘崇欲望,六月,令燕王述轧、政事令高勋册刘崇为“大汉神武皇帝”,并赐以“黄骝、九龙十二稻玉带”报聘①。自此,双方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后周。同年九月,刘崇以李存瑰为招讨使自团柏(今山西祁县东团柏村)击周,兀欲欲引兵合北汉军前往会击,燕王述轧等拒命,杀兀欲。齐王述律(耶律璟)继位,号天顺皇帝。刘崇遣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前往祝贺,并请共击晋州。述律令彰国节度使统兵五万与会,为后周军击败。自此,刘崇知终难以与后周抗衡。
  北汉因地瘠人贫,加之累年与后周交战,财政入不敷出,故“不建宗庙,祭祀如家人,宰相月俸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自余薄有资给而己,故其国中少廉吏”②。为了改变这种财政窘境,刘崇不断加重对境内民众的赋税征敛,由此不断出现民众逃亡和反抗事件。史载当时北汉“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众”。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后周主郭威死,子柴荣继位。刘崇趁其忙于丧事,再约契丹共同击周。述律令武定节度使杨兖将兵万骑及奚等部众与北汉军于晋阳会合。刘崇则自将兵三万,令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引兵出团柏。三月,双方相遇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市)南部高原。后周新主柴荣亲冒矢石上阵,大败北汉军队,北汉辎重、甲仗、乘舆、服物等尽为周军所有。刘崇披褐戴笠,率百余骑逃窜③。周军获胜后于潞州略事休整,又进军太原。“既入北汉境,其民争以食物迎周师,泣诉刘氏赋役之重,愿供军需,助攻晋阳,北汉州县继有降者”④。由此,可见北汉对辖境人民剥削之重。
  二、北汉亡国
  刘崇因高平之败,继而又被围于太原,忧愤成疾,遂将国事委皇子承钧处置。是年十一月病死,子承钧继其位,是为睿宗。睿宗“名钧,初名承钧,世祖次子也..幼而颖异,性孝谨,颇好学,工书法”。刘崇晏驾之后,承钧认为“服丧,以日易月,非礼也”,乃行三年丧礼,同时奉表于契丹,自称曰“男”。述律答之以诏,呼之为“儿皇帝”。又遣镖骑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刘承训册其为“天子”,更名“钧”①。刘钧初秉政时,勤于政事、关心民瘼,史称“北汉孝和帝性孝谨,既嗣位,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境内粗安”②。
  刘钧即位后亦致力于灭周,天会元年(957年)十一月即与契丹联兵攻周,无果而还。刘钧知契丹不足恃,然不敢遽绝,于是厚礼相送。天会三年(959年),周世宗柴荣死,子承训立。契丹主述律欲趁机合北汉兵攻周,承训于次年春遣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统兵北征。赵匡胤举兵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陈桥镇)发动兵变,灭后周,建立宋朝。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拒宋,进军泽州,称臣于北汉,请求出兵救援。刘钧于太平驿(今山西屯留县北)与李筠相会,共同攻周。不久,李筠在与宋作战中身亡,北汉宰相卫融被执。刘钧引兵归太原。
  刘崇在位时,事必禀契丹,然“承钧之立多略。契丹遣使者责承钧改元、援李筠、杀段常不以告,承钧惶恐谢罪。使者至契丹辄见留,承钧奉之愈谨,而契丹待承钧益薄”③,北汉与契丹之关系日渐淡薄。
  由于北汉“地狭产薄,以岁输契丹,故国用日削”,为解决北汉财政危机,睿宗拜五台山僧继颙为鸿胪卿。继颙,“故燕王刘守光之子,守光之死,以孽子得不杀,削发为浮图,后居五台山,为人多智,善商财利,自旻世颇以赖之。继颙能讲《华严经》,四方供施,多积畜以佐国用。五台当契丹界上,继颙常得其马以献,号‘添都马’,岁率数百匹。又于柏谷置银冶,募民凿山取矿,烹银以输,刘氏仰以足用,即其冶建宝兴军”④。由此,北汉聊以自安。
  承钧立国十三年病卒,其养子继恩立。“继恩本姓薛氏,父钊为卒,旻以女妻之,生继恩。汉高祖以钊婿也,除其军籍,置之门下。钊无材能,高祖衣食之而无所用。妻以旻女常居中,钊罕得见,钊常怏怏,因醉拔佩刀刺之,伤而不死,钊即自裁。旻女后适何氏,生子继元,而何氏及旻女皆卒。旻以其子承钧无子,乃以二子命承钧养为子”①。继恩性懦弱,虽“纯孝,然非济世之才”。“九月,继恩置酒会诸大臣宗子,饮罢,卧阁中。供奉官侯霸荣率十余人挺刃入阁,闭户而杀之。郭无为遣人以梯登屋入,杀霸荣并其党”②,继恩即位仅60余日便退出历史舞台。
  郭无为杀霸荣后,迎立继元,改元“广运”。继元为继恩异父同母弟,也为刘钧养子。史载“帝美风仪,善谈论,颇通禅学。居潜邸时,常假僧继颙紫檀如意,每接僧,则顶帽具三衣,秉此挥洒,名为‘握君’”。继元践祚之后御事残忍苛刻,“臣下有忤意,必族其家,其被杀伤者,自故相张昭敏以下,不可胜纪”③。其叔父镐、锴、绮、锡皆为所杀,独锐佯愚获免。为了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继续倚契丹为奥援,与宋为敌。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太原,引汾水、晋水灌城,军队驻扎甘草地。其时天热多雨,宋兵患腹泻病者甚众,加之契丹派兵援汉,宋太祖被迫撤兵,丢弃粟三十万、茶、绢各数万,为北汉所得。开宝九年(976年)八月,赵匡胤第二次派兵攻打北汉。十月,赵匡胤突然在斧声烛影中死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太宗考虑自己地位尚未稳固,灭北汉时机没有成熟,于是下令停止进攻,撤回军队。
  宋太宗即位之初,即决心平定北汉,他曾对齐王廷美云:“太原,我必取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二月,宋太宗御驾亲征,率军征讨北汉。三月,宋军在大将郭进指挥下在忻州以南的石岭关大败北汉与辽联军。石岭关之役,宋军消灭辽兵一万多人,迫使辽退兵回国。自此,北汉刘继元成为瓮中之鳖,灭亡已指日可待。
  宋军在石岭关获胜以后,战果迅速扩大。之后,折御卿攻占奇岚军,破岚州,解晖攻克隆州(今山西祁县东)..北汉只剩下太原、汾州等两、三个据点。四月二十二日,宋太宗亲达太原,驻汾东行营,采用劝降与攻城同时并举的策略,亲自督战。二十三日,太宗下诏给刘继元,以高官厚禄劝降。
  五月六日,刘继元率领官属穿戴白衣纱帽在太原城北连城台下俯伏降宋。太宗赐给刘继元袭衣玉带、金银鞍勒马三匹、金器五百两、银器五千两、锦彩两千段,文武百官各有赏赐。又召刘继元上台,继元叩头说:“臣闻车驾亲征,即愿束身归罪,盖亡命者惧死,逼臣不得降尔。”太宗封刘继元为特进、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其相李恽为殿中监,马峰为少府监。稍后,太宗又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刘继业,刘继业“北面再拜大物,释甲来见”。太宗封其为左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使。
  五月十日,防守汾州的北汉节度使蔚进等,见大势已去,也投降了宋。至此,北汉十二州、四十一县、三万五千二百二十户及三万军队全部归顺宋朝。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威
相关人物
刘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