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后汉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1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后汉政权
分类号: K289
页数: 6
页码: 143-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后汉政权的情况,包含了契丹短暂入主中原,刘知远建立后汉等。
关键词: 沙陀 后汉 政权

内容

一、契丹短暂入主中原
  后晋灭亡之次年正月,耶律德光进入汴梁,将后晋并入辽国范围。耶律德光入汴梁之后摆出一副偃武修文,无为而治的姿态,云:“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战马,轻赋省役,天下太平矣”,并“改服中国衣冠,百官起居皆如旧制”。稍后又“分遣使者,以诏书赐晋之藩镇。晋之藩镇争上表称臣,被召者无不奔驰而至”①。
  耶律德光若按此稳步进行,本可在中原长期统治下去,然其不久便被迫北退,主要原因:一是鄙视汉人。契丹灭晋前,契丹翰林承旨、吏部尚书张砺曾言于契丹主曰:“今大辽已得天下,中国将相宜用中国人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犹将失之。契丹主不从。”②由此,契丹失去了汉族精英的支持。二是广受四方贡献,纵情酒色。契丹入主洛阳后,“广受四方贡献,大纵酒作乐,每谓晋臣曰:‘中国事,我皆知之;吾国事,汝曹不知也’”。“赵延寿请给上国兵廪食,契丹主曰:‘吾国无此法。’乃纵胡骑四出,以牧马为名,分番劫掠,谓之‘打草谷’。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两畿及郑(州治管城,今河南郑州)、滑(州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州治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南)、濮(州治甄城,今山东甄城北),数百里间,财畜殆尽。契丹主谓判三司刘昫曰:‘契丹兵三十万,既平晋国,应有优赐,速宜营办。’时府库空竭,晌不知所出,请括借都城士民钱帛,自将相以下皆不免。又分遣使者数十人诣诸州括借,皆迫以严诛,人不聊生”。“于是内外怨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①。
  契丹主的错误统治遭到了中原人广泛反对:“契丹以族人朗鄂为澶州节度使,朗鄂性贪虐,吏民苦之。琼为水运什长,乃构夏津贼帅张乙,得千余人,沿河而上,中夜窃发,自南城杀守将,绝浮航,入北城,朗悟据牙城以拒之。数日,会契丹救至,琼败死焉。契丹主初闻其变也,惧甚,由是大河之南无久留之意。”②“会契丹入汴”,相州留后梁晖“收集徒党,先入磁州,无所侵犯,遣使送款于帝。晖侦知相州颇积兵仗,且无守备,遂以三月二十一日夜与其徒逾垣而入,杀契丹数十人,夺器甲数万计,遂据其城”③。面对中原人的广泛反对,耶律德光曾发出绝望之言:“我不知中国之人难治如此!”
  恰在这时,又发生了“河阳兵变”。后晋大将武行德“陷于契丹”,伪请自效,因遣送将校数十人,护所取尚方铠甲还契丹。至河阳,行德谓众曰:“‘我与若等能为边地鬼耶?’众素伏其威名,皆曰:‘惟命!’遂攻孟州,逐走其节度使崔延勋,悉以州库分诸校而权领州事。”④耶律德光闻讯,极度绝望,于臣下云:“我有三失:令上国兵士打草谷,一失也;天下括钱,二失也;不寻遣节度使归藩,三失也!”⑤耶律德光由此惊悸忧郁,至临城得病,途中病情急剧恶化,至栾城杀胡林,苦热,聚冰于胸腹四肢,嚼食冰块,体温还是不下降,终于死去。“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之为‘帝羓’(即干尸)焉”⑥。
  二、刘知远建立后汉
  当耶律德光入汴,中原军民奋起抗辽之际,后晋河东节度使、中书令、北平王刘知远广募士卒,派兵守河东地区一带,以防其侵扰。天福十二年(947年)春正月,又令部将王峻奉表前往契丹,耶律德光呼之为儿,并赐予一木柺,以示优渥。王峻返回后,向刘知远汇报了契丹军在中原地区残虐百姓的种种情况,并推断耶律德光契丹贪残失人心,”“必不能久有中国①。刘知远“知契丹政乱,乃议建号焉”。是年(947年)二月,“河东行军司马张彦威与文武将吏等,以中原无主,帝威望日隆,群情所属,上笺劝进,帝谦让不允。自是群官三上笺,诸军将吏、缁黄耆耋,相次迫请,教答允之”。“辛未,帝于太原宫受册,即皇帝位,改制晋开运四年为天福十二年”②。刘知远称帝得益于当时的有利条件。其时契丹甫灭后晋,契丹主入主中原,施政无方,整个社会混乱,人心渴望新的君主出现,刘知远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很快称帝。正如史家所谓“在昔皇天降祸,诸夏无君,汉高祖(刘知远)肇起并汾,湍临汴、洛,乘虚而取神器,因乱而有帝图”③。
  后汉建立之始,有着较为有利的形势:首先,刘知远占据的晋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且军事实力雄厚,因此在北方郡县中颇具号召力。刘知远称帝后,后晋末年陷于契丹的北方州县,望风披靡,纷纷归附后汉;其次,契丹倾国南下,历经三年苦战,损耗严重,加之契丹主耶律德光在北撤途中死去,契丹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重重,新任契丹主兀欲“荒于酒色,轻慢诸酋民,由是国人不附,诸部数叛,兴兵诛讨,故数年之间,不暇南寇”④。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新立的后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刘知远称帝后,亦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以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主要有:对于原契丹所授之官吏不复变更。“诏谕以受契丹补署者皆勿自疑,聚其告牒而焚之”,“凡契丹所除节度使,下至将吏,各安职任,不复变更”①。刘知远此举打消了众多契丹委任官吏的疑虑,使他们能为新的后汉王朝效劳;经济上,刘知远下令“诸道为契丹括钱率帛者,皆罢之。其晋臣被迫胁为使者勿问,令诣行在。自馀契丹,所在诛之”②。契丹南下灭后晋后,在中原地区疯狂搜刮民财,民众大量逃匿山谷,刘知远即位后“遣使以诏书安集农民保聚山谷避契丹之患者”③。这些措施对于后汉稳固统治,恢复社会生产是有利的。
  刘知远虽然在稳固统治、恢复社会生产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他总体上是一个无济世之才的愚昧昏聩君主,只是特殊的时势才得以入主中原,其建立的后汉王朝只能是昙花一现。其时,中原地区遭后晋及契丹的肆意蹂躏,已经凋敝不堪,刘知远诏书云:“朕昨夙驾河汾,薄狩陕虢,洎及京邑,周览神皋,禾黍废为,田墙屋毁为平地,凄伤满目,指顾伤心”;“顷属前朝季年,中原失驭,蒸黎板荡。县分离寰区多兵燹之乡,宫阙作枕戈之地几百万之生聚俱陷虎狼,数千里之人烟顿成荆棘”④。针对当时社会这一凋敝情状,刘知远根本无能为力。正如王夫之所云:“得国而速亡,未有如沙陀刘氏者也;反者一起,兵未血刃,众即溃,君即死,国即亡,易如吹槁,亦未有如沙陀刘氏者也。”⑤对于刘知远的致命弱点,司马光有精辟的分析,其云:“汉高祖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其祚运之不延也,宜哉!”⑥司马光之言诚为至理之言,失仁,失信,失刑,使整个后汉政权众叛亲离。刘知远死后未几,一场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使后汉政权轰然倒塌。
  刘知远刚刚统一黄河流域,席不暇暖,遂于乾祐元年(948年)正月染疾而亡,年五十四,庙号高祖。子承祐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是为隐帝。
  三、后汉亡国
  隐帝统治时期内忧外患不断加剧,整个统治维系未几便退出历史舞台。隐帝即位不久,便爆发了“三镇叛乱”。乾祐元年三月,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反叛。接着,赵思绾据永兴叛,王景崇据凤翔叛。三股反叛势力勾结起来,史称“三叛连衡”。隐帝发兵征讨,因诸将不肯尽力,劳而无功。乾祐元年八月,诏令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使诸军皆受郭威节度。郭威采纳扈彦珂建议,先集中力量进攻李守贞。他“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稍立功效者,厚其赐与;微有伤痍者,亲为循抚。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温颜以接,俾尽其情,人之过忤,未尝介意,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①。最终郭威采用“四面撒网,瓮中捉鳖”方法,围而困之,将李守贞击败。不久,王景崇兵败自焚,“三镇叛乱”遂被平定。整个征讨历时近两年,使后汉势力大损。
  乾祐二年十月,后汉内战正酣之时,契丹乘机发兵南侵,杀掠吏民,“数州之地,大被其苦,藩郡守将,闭关自固”。朝廷拟以枢密使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率师御边,史弘肇且欲郭威仍兼枢密使以慑诸军。而司空兼平章事苏逢吉又坚决反对,以为“以内制外,顺也;今反以外制内”②,于理不合。双方各执一词,最终隐帝赞同弘肇提议,仍以郭威兼枢密使,但自此以后将相之间开始失和。
  其后,隐帝因杨邠、史弘肇屡阻其逸乐而积恨不平,遂与李业、阎进卿、聂文进、匡赞等不得志之官策划杀掉杨邠、史弘肇、王章等,灭其族,并暗中派人企图谋杀郭威。郭威集诸将校,状告杨邠、史弘肇、王章冤死之事,并在诸将拥戴下,引兵渡河南下,企图利用武力“清君侧”。郭威兵临汴州,隐帝亲自统兵出战,然其部下纷纷投奔郭威。隐帝被迫退回京城,为乱兵所杀。郭威进城之后,整顿秩序,请太后临朝听政,并准备迎刘知远侄刘赟继位。时值契丹举兵南下,侵扰邢州、深州等地,郭威奉命北击。兵至澶州时,郭威便借□士卒哗变,班师回汴州称帝。后汉由此寿终正寝,前后历二帝,四年。
  后汉国祚之短促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之最,正如史家所言:“自古覆宗绝祀之速者,未有如帝(隐帝)之甚也。”对于其灭国原因,史家亦有鞭辟入里的分析:“隐帝以尚幼之年,嗣新造之业。受命之主,德非禹、汤;辅政之臣,复非伊、吕。将欲保延洪之运,守不拔之基,固不可得也。然西摧三叛,虽仅灭于樃枪,而内稔群凶,俄自取于狼狈..盖人谋之弗臧,非天命之遽夺也。”①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知远
相关人物
耶律德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