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后晋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后晋政权
分类号: K289
页数: 8
页码: 136-1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后晋政权的情况,包含了石敬瑭建立后晋,石敬瑭时期的统治和后晋亡国。
关键词: 沙陀 后晋 政权

内容

一、石敬瑭建立后晋
  “后晋”是石敬瑭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据史书记载,石敬瑭先世出自西夷,沙陀迁移至河西时依附沙陀。四世祖石璟于唐元和(806—820年)间随沙陀首领朱邪执宜款附唐朝,被授为阴山都督府裨校,后以安边功累官至朔州刺史。父臬捩鸡世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善骑射为其重用,声名与周德威相亚,历任平州(今河北卢龙)、洺州(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两州刺史。
  石敬塘为臬捩鸡次子,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汉式教育,对道家经典《道德经》尤感兴趣。史载,石敬瑭“好《道德经》,尝召(崇真大师张)荐明讲说其义,帝悦..寻令荐明以《道》、《德》二经雕上印板,命学士和凝别撰新序,冠于卷首,俾颁行天下”①。石敬瑭为人沉淡寡言,喜兵法,深受李嗣源赏识,被收归帐下,妻以己女。后受命为李存勖领亲骑。由于石敬瑭在魏州故元城、胡柳坡、德胜渡等战役中表现突出,曾多次受嘉奖。李嗣源称帝后,先后授石敬瑭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陕州保义军节度使、宣武军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职。清泰元年(934年)李从珂即位,石敬瑭又被擢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番汉马步总管。然石敬瑭“多权数,好自矜大,常谓中国天子为洛州刺史”②。石敬瑭虽与李从珂素来不和,但表面上甚为服从。清泰元年,李从珂自凤翔入继大统,石敬瑭主动入朝拜贺。但是,石敬瑭表面上伪装服从,暗中却大肆活动,等待时机,企图夺取政权。
  李从珂为了削弱其势力,于清泰三年调其为天平节度使。石敬瑭辞不赴命,公开背唐。李从珂遣张敬达率兵往讨。由于得到契丹军队援助,石敬瑭大败后唐军队。耶律德光见石敬瑭“体貌恢廓,识量深远”,于是册其为“大晋皇帝”①,令其筑坛于晋阳城南,使即帝位,又将自己所穿衣帽授给他。是为后世所谓之“后晋”。“后晋”建立后,石敬瑭改清泰三年为“天福元年”。不久,在契丹主耶律德光支持下,又挥师进入洛阳,灭后唐,以洛阳为西京,汴州为东京。由于“后晋”政权是在契丹贵族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名义虽是独立政权,实际上却是契丹的附庸。
  二、石敬瑭时期的统治
  石敬瑭恃契丹立国,不但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且奉契丹主为“父皇帝”,对石敬瑭的做法,当时“朝野咸以为耻”。但是,石敬瑭在统治上并非没有可圈可点之处,他的很多做法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
  首先,在对外关系上石敬瑭的一些做法应给予肯定。其一,石敬瑭靠契丹立国,故其称帝后,在对待契丹关系上,力主屈从。《资治通鉴》对石敬瑭的这种奴颜婢膝的做法有生动的描述,云:
  帝事契丹甚谨,奉表称臣,谓契丹主为“父皇帝”;每契丹使至,帝于别殿拜受诏敕。岁输金帛三十万之外,吉凶庆吊,岁时赠遗,玩好珍异,相继于道。乃至应天太后、元帅太子、伟王、南、北二王、韩延徽、赵延寿等诸大臣皆有赂遗。小不如意,辄来责让,帝常卑辞谢之。晋使者至契丹,契丹骄倨,多不逊语。使者还,以闻,朝野咸以为耻,而帝事之曾无倦意,以是终帝之世,与契丹无隙。然所输金帛不过数县租赋,往往托以民困,不能满数。其后契丹主屡止帝上表称臣,但令为书称“儿皇帝”,如家人礼②。
  石敬瑭的这一态度,为当时多数人所反对,“朝野咸以为耻”。其后,一些方镇利用石敬瑭这个政治上的弱点,开展反对他的活动,如安重荣,一面抗表谋讨契丹,一面恃其手握强兵,据有战略要地镇州,“有飞扬跋扈之志”,对石敬瑭造成极大压力。桑维翰等部分人则认为安重荣请讨契丹之表不可从,力陈不可与契丹抗争的理由有七,其主要之点是契丹已是国力强盛、恩义非轻,不能轻言战争,竭力为屈节辩护。然石敬瑭并非一味屈从契丹,他为缓和社会矛盾,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但还应看到,如每年输纳给契丹的金帛“往往托以民困,不能满数”,又“将自后梁、后唐以来奉使契丹未回者及北京(太原)沿边管界被契丹虏掠的人口赎回,放还本家”①。
  其二,石敬瑭在位时加强了与西域的交往联系。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双方来往不断,于阗将与中原王朝之关系称之为“舅甥关系”。五代时期中原兵燹不断,但一心向往中原的于阗国王李圣天仍派检校太尉马继荣等人,持红盐、郁金、牦牛尾、玉〓等贡物,历尽艰险,于天福三年(938年)抵达汴梁,向晋朝表示归属中央之意。高祖石敬瑭对于阗使者给予隆重礼遇,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并派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与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册封“境控西陲,心驰北阙”的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其次在政治上,石敬瑭在选官、宽刑等方面采取了一些进步的措施。天福三年,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窦贞固疏曰:“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沦;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郑所以誉子皮;□□□□,□□□□,鲁所以讥文仲。为国之要,进贤是先。陛下方树丕基,宜求多士。乞降诏百僚,令各司议定一人,有何能识,堪何职官,朝廷依奏用之。若能符荐引,果谓当才,所奏之官,望加奖赏;如乖其举,或涉徇私,所奏之官,宜加黜罚。自然官由德序,位以才升。三人同行,尚闻择善;十目所视,必不滥知。臣职在论思,敢陈狂狷。”书上奏之后,“帝深嘉之,命所司著为令典”②。总的来说,石敬瑭统治时期在人才选拔方面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
  在刑狱方面,石敬瑭曾发布一些减刑、宽刑方面的诏令,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亦有推动作用。如天福二年五月丙申,诏:“天下见禁囚徒,自五月十二日以前,除十恶五逆、放火烧舍、持仗杀人、官典犯赃、伪行印信、合造毒药并见欠省钱外,罪无轻重,一切释放。”①另,石敬瑭于天福二年诏令“乙巳,赦张从宾、符彦饶、王晖之党,未伏诛者皆不问”,“梁、唐以来,士民奉使及俘掠在契丹者,悉遣使赎还其家②。”
  第三,经济上,石敬瑭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石敬瑭即位之初,“藩镇多未服从;或虽服从,反仄不安。兵火之余,府库殚竭,民间困穷,而契丹征求无厌。维翰劝帝推诚弃怨以抚藩镇,卑辞厚礼以奉契丹,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廪,通商贾以丰货财。数年之间,中国稍安”③。对于当时的一些受灾地区,石敬瑭在税收方面亦给予照顾。如针对当时河府、同州、绛州等处发生旱灾,石敬瑭下诏曰:“河府、同州、绛州等三处灾旱,逃移人户下所欠累年残税,并今年夏税差科,及麦苗子沿征诸色钱物等并放。其逃户下秋苗,据见检到数不计是元额及出剩顷亩,并放一半。委观察使散行晓谕,专切招携。应归业户人,仍指挥逐县切加安抚。”④此种减轻赋役情形仅据史书记载就有数起。
  唐末五代政府一直实行食盐官榷制度,通过这种方式政府获取丰厚的利润,而人民则不堪其苦。石敬瑭立晋之后曾一度在某些地区解除食盐官榷制度,任由民间贸易,此举措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天福元年十一月九日,石敬瑭下敕文曰:“盐曲之利,军府所资。倘不便于人户,宜别从于条例,所期济众,无患防公。在京盐价元是官场出粜,自今后并不禁断,一任人户取便粜易,仍下泰原府更不得开场粜货。”⑤这一做法有利于打破政府对食盐的垄断,方便人民对食盐的需求。自天福二年至六年,政府实行了比较宽松的食盐买卖制度,允许商人卖盐,政府则向民户征收食盐钱,上户千文,下户二百,分为五等,时亦便之,由此盐价大跌。
  尽管石敬瑭在为政上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当时后晋政治在总体上仍是十分腐败的。史载,石敬瑭宠臣桑维翰“四方赂遗,岁积巨万”①;张彦泽“诛剥生聚,冤声秽迹,流闻四方”②,“昼夜以酒乐自娱,当在京巡检时,出入骑从常数百人”,“所居第,财货山积③。”
  三、后晋亡国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死,子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与宰臣冯道等拥其侄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又称少帝)。石重贵,石敬瑭兄石敬儒之子,父早卒,石敬瑭养以为子,随石敬塘征战。后晋立国,重贵为太原尹、北京留守、知河东节度事。天福三年封郑王,六年徙封齐王。石敬塘有六子,五子早死,幼子石重睿年幼,石重贵以长而立。
  出帝重贵昏聩无能且鄙俗下流,景延广位居将相,骄横贪浊且勇谋皆无,宰相而下,备位而已。出帝之政治统治亦相当腐败,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对被统治者横征暴敛;加之其时水利失修,一遇天灾,便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其情形惨不忍睹。兹仅举两例:天福七年七月“州郡十七蝗”,八月“河中、河东、河西、徐、晋、商、汝等州蝗”④;天福八年春正月辛巳河南府上言,“逃户凡五千三百八十七,饿死者兼之”。“时州郡蝗旱,百姓流亡,饿死者千万计”,“天下饥,谷价翔踊,人多饿殍”⑤。
  重贵即位后遣使上表契丹报丧,契丹主耶律德光以重贵“不先承禀,擅即尊位,所赍文字,略去臣礼”,大为恼怒,遣使严厉谴责。时值降于契丹的幽州节度使赵延寿(原后唐幽州镇将赵德钧之子)图谋称帝中原,遂鼓动耶律德光南下击晋;晋平卢节度使杨光远也暗中与契丹通情,密告石重贵“负德违盟,境内大饥,公私困竭”⑥等窘境,建议若挥师南下,“一举可以平定”①。耶律德光本欲染指中原地区,加之赵延寿和杨光远等的策动,遂于开运元年(944年)春,令赵延寿、赵延照(一作赵延昭)将兵五万进攻贝州。接着,又分兵进犯忻州、代州、恒州、邢州、沧州等地。石重贵一面令李守贞、刘知远、高行周等分别率兵抵御,一面又遣使修好,被拒绝,于是双方展开血战。晋军在李守贞和高行周等率领下,先败敌于郓州马家口(今山东东平县西北),继而又挫其众于戚城(今河南濮阳县北)。耶律德光见初战不利,佯装弃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引兵伏于顿丘故城(今河南浚县北),阴谋待晋军主力与恒、定兵会合后再行出击。但由于连日阴雨,结果一无所获,遂采纳赵延寿建议,移兵于澶州(今河南濮阳县西)城北,从东、西两面向晋军发起进攻,为高行周等击败,耶律德光被迫引兵退走。晋军乘胜进攻青州,杀杨光远。晋军经过苦战,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是年十二月,契丹再次南侵,以卢龙节度使赵延寿为先锋,直指邢州。后晋以天平节度使张从恩、邺都留守马全节、护国节度使安审琦会合各道兵马屯于邢州,以武宁节度使赵在礼屯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不久,契丹帝耶律德光率大军而至,建牙于元氏。后晋惧于契丹军的声势,稍后撤,结果引起各部军心的动摇,丢盔弃甲,一路焚掠,至相州(今河南安阳)时已经不成行伍。开运二年正月,契丹进逼邢州,后晋调邺都、滑州兵进军拒敌,义成节度使皇甫遇自滑州领兵赴邢州。契丹已寇邢、洺、磁三州,进入相州境内。二月,后晋数万大军驻扎于相州之北安阳水南岸,皇甫遇与慕容彦超领骑兵侦察契丹军情况,于邺县(今河北磁县南)漳河边与契丹大军遭遇,晋军边战边退,至榆林店被契丹军包围。后晋军见前锋未回,安审琦力争发兵救援,率军渡安阳水,契丹军见晋援军已至,连夜北撤至鼓城(今河北晋州市)。二月,晋出帝采纳马全节的建议,乘契丹军北撤之机,命杜重威会同马全节等进军幽州,自己亦御驾亲征至澶州,并于三月份重修德胜城与澶州、邺都成三角相犄之势,互相呼应。三月,后晋各路兵马于定州会师,攻契丹,连下泰州(今河北清苑)、满城、遂城(今河北徐水东),俘虏契丹酋长没刺及其士卒两千人。契丹八万北撤大军闻讯后,卷土重来,晋军退保泰州,又进而退至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晋军与契丹军交战,北逐契丹军十几里,契丹撤过白沟。二十六日,晋军列阵南撤,被契丹骑兵包围,且战且退,次日行至白团卫村。双方交战于白团卫村,会天大风,折树扬尘,晋军趁势猛冲敌阵,契丹大败,奔归幽州。
  石重贵生活本来就极其腐化,白团卫村大捷之后,自以为“天下无虞,骄侈益甚。四方贡献珍奇,皆归内府。多造器玩,广宫室,崇饰后庭,近朝莫之及。作织锦楼以织地衣,用织工数百,期年乃成。又赏赐优伶无度”。将士护国卫疆,马革裹尸,付出甚巨。桑维翰谏曰:“曏者陛下亲御胡寇,战士重伤者,赏不过帛数端。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曰:‘我曹冒白刃,绝筋折骨,曾不如一谈一笑之功乎!’如此,则士卒解体,陛下谁与卫社稷乎!”①然重贵不听,最终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加剧。开运三年(946年)夏,“河南、河北大饥,殍殕甚众,沂、密、兖、郓寇盗群起,所在屯聚,剽劫县邑,吏不能禁。兖州节度使安审琦出兵捕逐,为贼所败”②;“(七月)河南、河北诸州郡饿死者数万人,群盗蜂起,剽略县镇”③。后晋天灾人祸频仍,距离亡国为时不远!
  白团卫村大捷之后,枢密使冯玉专政,欲伐远以立大功,乃以天雄节度使杜重威主军事。杜重威早有异志,与辽暗通款曲,欲效石敬瑭故事,故累请增加兵员,遂手握重兵,国库亦为之空虚,而中枢却毫不知情。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七月,有从幽州来的人,说赵延寿有意归顺国家,枢密使李崧、冯玉听信传言,命令天雄节度使杜威给赵延寿写信,希望用丰厚的财利来引诱。洛州将领赵行实曾在赵延寿手下做过事,于是朝廷派他带上书信偷偷送到幽州去。赵延寿回信说:“久处异域,思归中国。乞发大军应接,拔身南去。”④词意恳切真挚。九月,契丹又遣瀛州刺史刘延柞致书晋廷,请求举城降晋,望朝廷发兵来袭。石重贵不辨真假,于是年十月令杜重威、李守贞、安审琦引兵进攻瀛州。及至城下,始知中计,仓皇撤退。耶律德光遂趁势自易、定趋恒州,双方夹滹沱河而阵。是年十二月,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率二十万大军降契丹,旋引契丹大军南下。
  杜重威等降契丹后,契丹主耶律德光以张彦泽为前锋,挥师南下,直取汴京。张彦泽引兵两千,自封丘门入城,纵兵大掠。石重贵驱后宫十余人,欲放火自焚,为亲军将薛超所阻。重贵遂令翰林学士范质草降表请罪。耶律德光进入宫城,将石重贵及其后妃逐出皇宫,不久又将其放逐于建州(治所位于今辽宁朝阳市西南),后晋亡,计二世二主,立国11年(936—947年)。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从珂
相关人物
石敬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