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沙陀镇压黄巢起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沙陀镇压黄巢起义
分类号: K289
页数: 9
页码: 68-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镇压黄巢起义的情况,包含了朝廷镇压黄巢起义受阻,沙陀临危受命,沙陀镇压黄巢起义等。
关键词: 沙陀 崛起 起义

内容

一、朝廷镇压黄巢起义受阻,沙陀临危受命
  李克用父子逃居鞑靼之时,黄巢起义军势力如日中天。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起义军轻而易举攻克东都洛阳,继而攻克潼关,唐都长安门户洞开。十二月,义军顺利占领长安,唐僖宗狼狈南逃。其后,起义军在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并设文武百官。此时,黄巢起义军人数超过60万,“甲骑如流,辐重塞途,千里络绎不绝”②,其势力达到顶峰。
  黄巢起义爆发之后,朝廷连续派诸藩镇前往镇压。但各藩镇皆欲保存实力,故相互观望,消极镇压。而此时的中央禁军“皆长安高赀,世籍两军,得禀赐,侈服怒马以诧权豪,初不知战,闻料选,皆哭于家,阴出赀雇贩区病坊以备行阵,不能持兵,观者寒毛以慄”③,加之起义军作战勇猛,“诸军皆畏贼,莫敢进”④,唐军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处处失利。
  就在唐军镇压起义失利,处境尴尬之际,诸道行营都监杨复光献上一计,云:“雁门李仆射骁勇,有强兵,其家尊与吾先人尝共事相善,彼亦有徇国之志;所以不至者,以与河东解隙耳。诚以朝旨谕郑公而诏之,必来,来则贼不足平矣!”①东面宣慰使王徽亦深以为然。其时都统王铎在河中,他以墨敕召李克用。其实,早在黄巢攻克长安之前,朝廷就对李克用进行过招安,企图用沙陀军队镇压黄巢起义军。《旧五代史》卷二十五《唐武皇纪》上云:
  是岁(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黄巢寇潼关,天子令河东监军陈景思为代北起军使,收兵破贼。十二月,黄巢犯长安,僖宗幸蜀,陈景思与李友金发沙陀诸部五千骑南赴京师。友金即武皇之族父也。
  中和元年二月,友金军至绛州,将渡河,刺史瞿正谓陈景思曰:“巢贼方盛,不如且还代北,徐图利害。”四月,友金旋军雁门,瞿正至代州,半月之间,募兵三万,营于崞县之西。其军皆北边五部之众,不闲军法,瞿正、李友金不能制。友金谓景思曰:“兴大众,成大事,当威名素著,则可以伏人。今军虽数万,苟无善帅,进亦无功。吾兄李司徒父子,去岁获罪于国家,今寄北部,雄武之略,为众所推。若骠骑急奏召还,代北之人,一麾响应,则妖贼不足平也。”景思然之,促奏行在。天子乃以武皇为雁门节度使,仍令以本军讨贼。乃遣使者约连和。李友金发五百骑赍诏召武皇于达靼,武皇即率鞑靼诸部万人趋雁门。五月,整兵二万,南向京师。太原郑从谠以兵守石岭关,武皇乃引军出他道;至太原城下,会大雨,班师于雁门②。
  上述可以看出:一、李友金有割据称雄之野心,其返还代北,“徐图利害”,就是为其日后崛起做准备。然其募兵三万,“皆北边五部之众,不闲军法”,不能制御,其野心受阻。二、而李克用威名素著,是成大事的最佳人选,故李友金选择了与李克用部合并,以图发展的道路。
  李克用正愁复出无门,李友金之尴尬处境恰恰为其复出提供了良机。故李友金发五百骑赍诏召李克用前往镇压黄巢义军时,李克用自当求之不得。然李克用此番出征既欲祛除叛逆之贼名,更欲借机壮大实现其割据称雄之野心,愿望既未实现,自当不会真心出征。中和元年(881年)二月,“代州北面行营都监押陈景思率沙陀、萨葛、安庆等三部落与吐浑之众三万赴援关中,次绛州。沙陀首领翟稽俘掠绛州叛还”。陈景思知道李克用父子欲借出征以求赎罪,故“遣使诣行在,请赦李国昌父子,令讨贼以赎罪,从之”。赦罪并不足以满足李克用之欲望,故“三月,陈景思赍诏入鞑靼,召李克用军屯蔚州,克用因大掠雁门已北军镇”。于是,“四月,以前大同军防御使李克用检校工部尚书,兼代州刺史、雁门已北行营兵马节度等使”。欲望得到很大满足之后,“五月,李克用赴代州,遂率蕃、汉兵万人南出石岭关,称准诏赴难长安”,李克用这才答应奔赴长安解救国难。然而这一安排并没达到李克用的愿望,李克用并未真心赴国难。“(五月)丁巳,沙陀军至太原,郑从谠供给粮料。辛酉,沙陀求发军赏钱,从谠与钱千贯,米千石。克用怒,纵兵大掠。从谠求援于振武,契苾通自率兵来赴,与沙陀战于晋王岭。沙陀败走,陷榆次、阳曲而退”。“六月,沙陀退还代州”中和二年(882年)三月,沙陀又打败前蔚州刺史苏祐。如此反复,直到882年,“沙陀李克用监军陈景思以部落之众一万七千骑自岚石州路赴河中”①。沙陀由此才真正走上征讨黄巢起义军的道路。
  李克用率沙陀兵一万七千自岚州、石州奔赴河中。其兵马不敢入太原境内,李克用独自率数百骑经过晋阳城下,与河东节度使郑从谠道别,郑从谠以名马、器币赠送李克用。李克用在奔赴前线途中,由忻、代等州留后升迁为雁门节度使,其军队数量亦由最初之一万七千升至四万余人。前往征讨黄巢起义军的沙陀军队均身着黑衣,因此人们称这支军队为“鵶军”。
  李克用所率沙陀军队甫到前线,即给黄巢起义军造成恐惧心理。史载:“及克用军至,贼惮之,曰:‘鵶军至矣,当避其锋’。”黄巢自知沙陀军队之威猛,于是捕捉昔日杀害李克用之弟李克让的南山寺十几个僧人①,由使者押送至李克用军营,同时送李克用诏书及重礼,企图通过已经归附黄巢的昔日李克让的仆人浑进通与李克用讲和。李克用杀了害其弟的僧人,将重礼分与属下,并焚烧诏书,遣返使者。黄巢求和之举失败,沙陀与黄巢起义军遂在战场上兵刃相见。
  二、沙陀镇压黄巢起义
  沙陀军队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初出阶段
  黄巢求和之举失败之后,李克用于是年12月率4万沙陀兵进入河中,引兵自夏阳渡河,军于同州。之后,中和三年(883年)春正月,李克用部将李存贞大破黄巢之弟黄揆于沙苑,并进兵驻扎沙苑。李克用亦因此被皇帝任命为东北面行营都统。
  二月十五日,李克用进军乾阬,与河中、易定、忠武军合击黄巢。黄巢命尚让等率军15万驻扎梁田陂,双方于次日展开大战。大战自中午一直持续到黄昏,起义军大败,“俘斩数万,伏尸三十里”,沙陀军队首战告捷。沙陀军队乘胜追击,于二十七日包围华州。三月初六,黄巢派尚让率军救援华州。李克用、王重荣率军在零口与之展开大战,大破之,李克用乘胜进军渭桥,骑兵驻扎渭北。李克用每晚令部将薛志勤、康君立偷偷潜入长安城,焚烧囤积的财物,斩杀俘获的义军。由此,起义军军心大乱。三月二十七日,李克用军队攻克华州,黄揆弃城逃跑。四月初,李克用与忠武将庞从、河中将白志迁等引兵率先发起进攻,与黄巢军队战于渭南,一日三战三捷。八日,沙陀军队从光泰门攻入长安,黄巢力战不克,焚毁宫室逃跑。战后,天下行营兵马都监使杨复光在上报僖宗帝的告捷奏章中,对李克用的功劳给予高度赞扬,云:
  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神传将略,天付忠贞,机谋与武艺皆优,臣节共本心相称,杀贼无非手刃,入阵率以身先,可谓雄才,得名飞将。统领本军南下,与臣同力前驱,虽在寝兴,不忘寇草。今月八日,李克用自光泰门先入京师,力摧凶逆。..李克用率励骁雄,整齐金革,叫嗓而声将动瓦,喑呜而气欲吞沙。宽列戈矛,麾军夹击,自卯至申,凶徒大败。自望春官处蹙杀,至升阳殿合围,戈不滥挥,矢无虚发。其贼即时奔遁,散入商山。伏自收平京国,三面皆立大功,若破敌摧锋,雁门实居其首①。
  由于李克用在收复长安过程中功劳最大,而且年龄最小,仅28岁,唐朝诸将皆畏惧他,李克用由此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同时,由于李克用一只眼微小,博得了“独眼龙”的称号。
  收复长安之后,李克用被封为同平章事,不久又接替郑从谠任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乃自东到过榆次赴任,他首先前往雁门看望其父李国昌,到达河东之后,张榜安民,曰:“勿为旧念,各安家业。”②河东乃唐时的北方大镇,郑从谠镇守之时,李克用就已垂涎三尺。李克用出镇河东如鱼得水,为他日后称雄北陲奠定了基础,河东亦成为沙陀的根据地。
  (二)复出阶段
  黄巢率领15万起义军撤出长安,由蓝田逃往商山。之后,黄巢派骁将孟楷率万人为前锋,袭击蔡州。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战败降于黄巢,并与之联兵。孟楷既下蔡州,遂移兵击陈。陈州刺史赵犫足智多谋,事先早已做好迎战准备。孟楷义军抵达陈州之后不久,便被赵犫“杀获殆尽”,孟楷本人亦被生擒。是年6月,黄巢与秦宗权合兵围陈州,双方展开拉锯战。在历经大小数百次战役之后,唐军力不能支,乃遣人求救于邻道。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感化节度使时溥及左司马周岌引兵救之,均不敌义军。到884年初,唐军终于力不能支,于是求救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中和四年(884年)二月,李克用率蕃、汉兵五万从天井关出发奔赴前线。途经河阳桥时,河阳节度使诸葛爽以桥尚处修缮之中,屯兵万善拒绝李克用沙陀军队由此经过。李克用被迫掉头由陕州、河中渡过黄河向东进发。四月,李克用率领的沙陀军队抵达陈州前线,并与许州、汴州、徐州、兖州的各路唐军会合。当时,黄巢的大将尚让驻守太康,各路援军一起进发,首先攻克太康。随后,各路援军又进攻西华,守将黄思邺不敌唐军弃城逃跑。太康、西华相继失守,黄巢十分恐惧,于是将军队撤退到故阳里,陈州之围得以解除。
  陈州失利之后,黄巢引兵汴州,取尉氏。五月,尚让率五千骑进逼大梁,进至繁台。时任宣武节度使(治今开封)朱全忠不敌黄巢,未敢与之交锋,遂向李克用告急求救。李克用与忠武都监田从异从许州出发,追黄巢于中牟王满渡,“乘其半济,奋击,大破之,杀万余人,贼遂溃”①。继李克用又破黄巢义军于封丘。其后,李克用军队连续经过胙城、匡城,一直将黄巢军队追到冤句。李克用军队疲惫至极,返还汴州。
  李克用复出,不但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救朱全忠于危难之中,沙陀军队由此声名远播。
  三、沙陀与朱梁交恶
  就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李克用与朱全忠在上源驿火并,双方交恶,并由此展开了长达40年的争霸。关于这次火并,《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均有记载。其中以《旧五代史》最详。《旧五代史》卷二十五《唐书一·武皇纪上》记载:
  是月(中和四年五月),班师过汴,汴帅迎劳于封禅寺,请武皇休于府第,乃以从官三百人及监军使陈景思馆于上源驿。是夜,张乐陈宴席,汴帅自佐飨,出珍币侑劝。武皇酒酣,戏诸侍妓,与汴帅握手,叙破贼事以为乐。汴帅素忌武皇,乃与其将杨彦洪密谋窃发,彦洪于巷陌连车树栅,以扼奔窜之路。时武皇之从官皆醉,俄而伏兵窜发,来攻传舍。武皇方大醉,噪声动地,从官十余人捍贼。侍人郭景铢灭烛扶武皇,以茵幕裹之,匿于床下,以水洒面,徐日:“汴帅谋害司空!”武皇方张目而起,引弓抗贼。有顷,烟火四合,复大雨震电,武皇得从者薛铁山、贺回鹘等数人而去。雨水如澍,不辨人物,随电光登尉氏门,缒城而出,得还本营。监军陈景思、大将史敬思并遇害。武皇既还营,与刘夫人相向恸哭。诘旦,欲勒军攻汴,夫人日:“司空比为国家讨贼,赴东诸侯之急,虽汴人谋害,自有朝廷论列。若反戈攻城,则曲在我也,人得以为辞。”乃收军而去,驰檄于汴帅。汴帅报曰:“窃发之夜,非仆本心,是朝廷遣天使与牙将杨彦洪同谋也。”武皇自武牢关西趋蒲、陕而旋。秋七月,至太原。武皇自以累立大功,为汴帅怨图,陷没诸将,乃上章申理。及武皇表至,朝廷大恐,遣内臣宣谕,寻加守太傅、同平章事、陇西郡王。
  以上所述,可见上源驿之变的大概:李克用在追击黄巢途中,由于人困马乏、伤者太多、粮草不继,不得已半途而返,以事休整。途经汴梁之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以报答李克用援助之恩的名义,邀请李克用到汴梁城中做客。于是,李克用将主力部队留在城外封禅寺,自己独自带领三百余人赴宴,馆于上源驿。
  当时的李克用年轻气盛,在镇压黄巢起义中又屡建奇功,可谓春风得意,不可一世。故席间李克用傲慢无礼,乘酒使气,不但出言不逊,且调戏侍女歌妓,朱全忠心怀不满。本来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锋芒毕露,令朱全忠大为逊色。现又在宴席上出言不逊,令朱全忠极度难堪。朱全忠当时隐约感到,李克用必定成为自己将来发展道路上的强劲对手。于是在“既生亮,何生瑜”之感作祟下,朱全忠顿起歹心,乘李克用等在驿馆内呼呼大睡之际,纵火焚烧上源驿。幸得薛志勤(薛铁山)、贺回鹘、史敬思等将的舍身相救,加之天公作美,突降暴雨,将火熄灭,李克用得以冲出包围,逃回城外大营。
  从上源驿之变整个事件来看,这应是朱全忠预先设好的鸿门宴。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对朱全忠有救命之恩,而李克用在宴席之上所犯仅属小节,罪不至死。李克用小朱全忠四岁,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已经居于诸藩镇之上,朱全忠已经感觉到,李克用必定成为自己日后发展的强劲对手,故恩将仇报,设鸿门宴,欲置李克用于死地。事发之后朱全忠将整个事变嫁祸于他人,称事变乃朝廷使者与其部将杨彦洪所为,而其本人懵懂未知,并杀杨彦洪以灭口。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全忠卑鄙、阴险的本质及其设鸿门宴的必然性。
  事变发生之后,李克用之妻刘夫人,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成功转移沙陀军队主力,为沙陀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新五代史》卷十四《唐家人传二》记载:
  太祖正室刘氏,代北人。自太祖起兵代北,刘氏常从征伐。为人明敏多智略,颇习兵机,常教其侍妾骑射,以佐太祖。太祖东追黄巢,还军过梁,馆于封禅寺。梁王邀太祖入城,置酒上源驿,夜半以兵攻之。太祖左右有先逃归者以难告夫人,夫人立斩告者,神色不动,阴召大将谋保军以还。迟明,太祖还,与夫人相向恸哭,因欲举兵击梁。夫人劝曰:“公本为国讨贼,今梁事外间未闻,而速返兵相攻,天下闻之,莫分曲直。不若收军还镇,自诉于朝。太祖从之。”
  上源驿之变当晚,有人从梁营逃出,向刘夫人报告消息。刘夫人怕走漏消息动摇军心,当场斩杀报告者;同时秘密召集军中大将商量对策,万一李克用不幸遇难,沙陀大军迅速撤回太原,以图东山再起。李克用侥幸逃出梁营之后,为逞一时之快,欲报复,与朱全忠一战。而刘夫人晓之以大义,李克用含恨北返。
  刘夫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保存了沙陀的实力,为沙陀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首先,朱全忠既敢于发动上源驿事变,说明朱全忠与李克用相比,占有明显的优势,若李克用逞一时之快报复,无异于自取灭亡;其次,整个事变,李克用本有理在先,倘若报复,则可能由有理变为无理,由主动变为被动。
  上源驿事变之后,是年七月,“李克用至晋阳,大治甲兵,遣榆次镇将雁门李承嗣奉表诣行在,自陈:‘有破黄巢大功,为朱全忠所图,仅能自免,将佐已下从行者三百余人皆没不返。将士皆号泣冤诉,请复仇雠。臣以朝廷至公,当侯诏命,拊循抑止,复归本道。乞遣使按问,发兵诛讨,臣遣弟克勤将万骑在河中侯命。’时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务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赐优诏和解之。克用前后凡八表,称:‘全忠妒功疾能,阴狡祸贼,异日必为国患。惟乞下诏削其官爵,臣自帅本道兵讨之,不用度支粮晌。’上累遣杨复恭等谕指,称:‘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体。’克用终郁郁不平。时藩镇相攻者,朝廷不复为之辨曲直。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禀畏矣”①。上源驿事变发生之时,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朝廷恐再起战火,故对肇事者朱全忠迁就姑息;而对李克用则加以笼络:“优诏和解之,就加克用阶特进,封陇西郡王以悦之。”②
  在处理上源驿事变上,由于朝廷不能秉公办事,李克用自己积蓄力量与朱全忠对抗,由此双方展开了长达40年的争霸活动。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