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沙陀三部落”的形成及其内迁初期的主要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8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沙陀三部落”的形成及其内迁初期的主要成就
分类号: K289
页数: 8
页码: 5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三部落”的形成及其内迁初期的主要成就的情况,包含了“沙陀三部落”的形成,沙陀内迁初期的主要活动等。
关键词: 沙陀 部落 形成 成就

内容

一、“沙陀三部落”的形成
  朱邪执宜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居云、朔塞下,捍御北边,是沙陀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自此,代北“九姓六州胡”加快了与沙陀的结合,“沙陀三部落”开始逐步形成。
  所谓“沙陀三部落”,史有明载。《旧唐书》卷十九下《僖宗纪》云:(乾符四年十月,877年)“诏昭义节度使李钧、幽州李可举、吐浑赫连铎、白义诚、沙陀、安庆、薛葛部落合兵讨李国昌父子于蔚州”;(广明元年六月,880年)“沙陀首领李友金、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以前蔚州归款于李琢。时克用率御燕军于雄武军。七月,沙陀三部落李友金等开门迎大军,克用闻之,亟来赴援,为李可举之兵追击,大败于药儿岭。..萨葛米海万为朔州刺史”;(中和元年二月,881)“代州北面行营都监押陈景思率沙陀、萨葛、安庆等三部落与吐浑之众三万赴援关中”①。可见,所谓“沙陀三部落”即指沙陀、萨葛(亦称薛葛、索葛)、安庆三个部落。
  关于萨葛(薛葛、索葛),张广达先生经考证认为,萨葛、薛葛、索葛都是粟特的同音异译②,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可。关于安庆的族属,由于缺乏史料支撑,学界尚未取得统一的认识。师道刚先生认为,安庆即“俟斤”之另一音译,将安庆归于突厥人③;樊文礼先生则从安庆都督史敬存的姓氏推断安庆属于粟特人④。我们比较认同安庆为粟特人之说,但仅从姓氏上判断其族别,尚不足以服人。隋唐时期,代北不仅有粟特人之史姓,亦有突厥人之史姓,而安庆都督史敬存当属突厥人。《元和姓篡·七歌阿史那氏下》云:“突厥处罗苏尼失等归化,号阿史那,开元间改为史氏”;《新唐书》卷一一〇《史大柰传》云:“史大柰,本西突厥特勒(勤)也,与处罗可汗入隋,事炀帝。从伐辽,积劳为金紫光禄大夫。后分其部于楼烦。高祖兴太原,大柰提其众隶麾下。..赐姓史。”据此,代北地区亦有突厥可汗裔胤之史姓,不能仅仅以姓氏上断定安庆为粟特人,还需其他佐证。《旧五代史》卷十九《氏叔琮传》云:“(后梁)乃于军中选壮士二人,深目虬须,貌如沙陀者,令就襄陵县牧马于道间。”①从这条史料看出,内迁之后“深目虬须”者在沙陀集团逐渐占据多数,而“深目虬须”正是粟特人的典型体貌特征。沙陀集团既以“深目虬须”为其体貌特征,则融入沙陀集团的粟特人已经远远超过沙陀人。按此比例,安庆应是粟特人。
  “沙陀三部落”最早见诸史载的时间是唐文宗开成中(838年前后)。《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一《刘沔传》云:“开成中,党项杂虏大扰河西,沔率吐浑、契苾、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径至银、夏讨袭,大破之,俘获万计。”②当然,这不是“沙陀三部落”形成的时间。柳公绰任河东节度使之前,沙陀已经“为九姓六州胡所畏伏”,说明此前沙陀与六州胡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密切,而朱邪执宜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可以直接控制六州胡,则进一步加快了沙陀与六州胡之间的融合。可以说,朱邪执宜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时期是“沙陀三部落”形成的关键时期。
  朱邪执宜自元和三年(808年)开始统辖沙陀部,其死亡时间不详。樊文礼先生将朱邪执宜死亡的时间定在开成年间(836—840年),其立论依据是:朱邪赤心统辖沙陀部见诸文献的最早时间是开成四年(839年)③。我们认为朱邪执宜死亡的时间当在835—836年之间,证据如下:《五代会要》卷十八记载后唐张昭奉敕修史时,他提出一份修史计划,有如下记载:“伏见懿祖昭烈皇帝自元和之初,献祖文景皇帝于太和之际,立功王室,陈立国朝。”从张昭的这份修史计划可以看出,张昭对朱邪尽忠、朱邪执宜实录的撰修都是自他们任沙陀部首领时开始写起的,则太和之际自然也是朱邪赤心任沙陀部首领的开始时间。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朱邪执宜死亡时间就在太和之际,即835—836年之间,朱邪执宜统辖沙陀部近30年,死后葬于代州雁门县,墓曰永兴陵。
  二、沙陀内迁初期的主要活动
  太和之际,朱邪赤心嗣位,统辖沙陀部。朱邪赤心嗣位之后,继续为唐王朝效力,功勋不亚于其父。朱邪赤心时期沙陀的主要活动有:
  一、开成初年,时任盐州刺史的王宰“失羌人之和”,“好以法临党项,羌人不安”,①,由此导致党项不断侵扰周邻。开成二年(837年)七月,党项寇振武②;三年,党项又大扰河套以西。振武节度使刘沔率领吐浑、契苾、沙陀三部落等诸族万人、马三千骑,到达银、夏讨袭,大破党项,俘获万计,胜利而还③。
  二、开成四年(839年),回大饥荒,族帐离散,又为黠戛斯所迫,回鹘骑兵遂直过碛口,进抵榆林塞。宰相掘罗勿荐公以良马三百贿赂朱邪赤心,约其一起进攻回鹘的彰信可汗(胡特勤),彰信可汗兵败自杀后,朱邪赤心奏勿荐公为可汗。《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一《后唐献祖纪年录》对此有详细记载,云:“开成四年,回鹘大饥荒,族帐离散,复为黠戛斯所逼,渐过碛口,至于榆林。天德军使温德彝请帝(朱邪赤心)为援,遂帅骑赴之。时胡特勤可汗牙帐在近,帝遣使说回鹘相温没斯,为陈利害云云。温没斯然之,决有归国之约。俄而回鹘宰相勿笃(荐)公叛可汗,将图归义,遣人献良马三百,以求应援。帝自天德引军至碛口援之,为回鹘所薄,帝一战败之,进击可汗牙帐。胡特勤可汗势穷自杀,国昌因奏勿笃公为署飒可汗。”
  三、会昌二年(842年),回乌介可汗经过天德,到达杷头峰北面,掳掠云、朔北部地区。唐武宗经朝议,决定主动出击。于是,任命太原节度使刘沔为回纥南面招讨使,张仲武充任回纥东面招讨使,李思忠为回纥西南面招讨使,军队在太原汇集。并下诏从太原调发室韦、沙陀三部落、吐浑各部落,委任石雄为前锋。命易定兵士一千人守卫大同军;契芯通、何清朝统领沙陀、吐浑六千骑兵紧急奔赴天德戍守①。
  四、会昌三年(843年),回鹘大肆掠夺云、朔地区的北部边境,还在五原建立了牙帐。刘沔命石雄选择骁勇健将,乘敌不备,直捣虏寇军营,击退回鹘。石雄接到刘沔的命令后,亲自挑选强悍的骑兵,得到了朱邪赤心所统沙陀三部落及契苾、拓跋杂虏共三千骑兵的大力支持。他们趁月暗夜黑,从马邑出发,直奔乌介可汗的牙帐。乌介可汗闻讯率骑兵逃窜,石雄率沙陀三部落等劲骑一直追杀到胡山,经过一番激战,共斩首万级,活捉五千,唐军大获全胜②。
  五、会昌四年(844年)四月,昭义镇(又名泽潞,治所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死。他的侄儿刘稹秘不发丧,准备自为“留后”。唐武宗采纳李德裕的主张,决定打击刘稹的分裂割据活动。是年七月初,唐朝大军兵分四路,前往讨伐刘稹。朝廷下令沙陀部首领朱邪赤心率领代北三千名骑兵隶属石雄充当前锋军队。战争中,沙陀军队先是攻克石会关,后协助王宰攻下天井。
  六、刘稹之乱时,河东发生了杨弁兵乱。会昌三年(843年)末,河东行营都知兵马使王逢屯军榆社,以兵力不足,请朝廷支援。河东节度使李石命都将杨弁率横水戍卒一千五百人增援榆社。因太原府库藏困乏,故发放军饷不足,同时士卒要求未能满足,杨弁乘士卒怨怒发动兵变,并勾结刘稹共同对抗朝廷,唐武宗下令征讨杨弁。刚刚结束征讨刘稹之乱的沙陀军队再度上阵。他们联合太原军队,停驻榆社,与监军使吕义忠一起将杨弁擒获③。刘稹、杨弁之乱被镇压之后,朱邪赤心因战功升迁为朔州刺史,仍兼任代北军使。
  七、大中初年(847年),吐蕃论恐热趁唐武宗死亡,引诱党项及回鹘残余部众侵犯河西,太原王宰率领代北诸军进兵讨伐。战争中,沙陀军队常常深入敌境,其英勇居于诸军之首。朱邪赤心所到之处,敌军便望风披靡,他们说:“吾见赤马将军火生头上。”①到宣宗时,沙陀军队已经收复了秦、原、安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征西的戍兵由此停罢。由于沙陀为唐朝守边立下汗马功劳,朝廷升迁朱邪赤心蔚州刺史、云中守捉使。
  八、朱邪赤心任沙陀首领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参与平定庞勋起义。唐懿宗三年(862年),南诏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西北),唐朝招募徐泗兵三千人增援安南,其中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广西桂林)。按照规定,戍卒戍守三年即可换防回乡,但直到咸通九年七月,戍卒已经苦戍六年,思乡情浓,而徐泗观察使崔彦仍让他们再戍守一年,加之尹戡等将官贪猥欺凌,遂导致戍卒怨愤,忍无可忍。于是,大家推举庞勋为都帅,发动起义,自行北归。起义军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就控制了泗水入淮咽喉,切断了东南漕驿入长安之路,朝野震动。
  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唐朝政府被迫于咸通九年(868年)派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神武大将军王晏权、羽林将军戴可师等十八大将率诸道之兵七万三千一十五人前往镇压。康承训奏请以沙陀三部落及吐谷浑、鞑靼、契芯等部酋长各率其部以自随,获得朝廷批准。朱邪赤心遂以太原行营招讨使、沙陀三部落军使的职衔率领沙陀、鞑靼、契苾、吐谷浑等部三千人马出征②。
  在镇压庞勋起义的战场上,沙陀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为唐朝镇压庞勋起义立下了汗马功劳。咸通十年(869年)二月,“康承训使朱邪赤心将沙陀三千骑为前锋,陷阵却敌,十镇之兵伏骑骁勇。承训尝引麾下千人渡涣水,贼伏兵围之。赤心帅五百骑奋挝重围,拔出承训贼势披靡,因合击,败之”③。
  其后,王宏立率所部三万人攻康承训。乙亥,王宏立引兵夜袭鹿塘寨,“沙陀左右突围,出入如飞,贼纷扰移避。沙陀纵骑蹂之,寨中诸军争出奋击,贼大败。官军蹙之于濉水,溺死者不可胜纪,白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斩首两万余级”①。康承训率沙陀士卒大破王宏立之后,“进逼柳子,与姚周一月之间数十战。丁亥,周引兵渡水,官军急攻之,周退走,官军逐之,遂围柳子。会大风,四面纵火,贼弃寨走,沙陀以精骑邀之,屠杀殆尽,自柳子至芳城,死者相枕,斩其将刘丰”②。是年八月,庞勋带领两万兵马,从石山向西进发。康承训知道其动向之后,“使朱邪赤心将数千骑为前锋,勋袭宋州,陷其南城,刺史郑处冲守其北城。贼知有备,舍去,渡汴,南略毫州,沙陀追及之。勋引兵循涣水而东,将归彭城,为沙陀所逼,不暇饮食。..官军大集,纵击,杀贼近万人,余皆溺死,降者才及千人。勋亦死,而人莫之识,数日乃获其尸”③。
  镇压庞勋起义中,沙陀士卒大显身手。沙陀参战士卒仅三千,但全是骁勇善战之辈,故在战争中以一抵十,关键时刻能化险为夷,充分展示了骑兵在战争中的优势。战后,朝廷为嘉奖沙陀之功,在云州置大同军,命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同时,唐懿宗亲自召见朱邪赤心,留他做左金吾上将军,赐姓名为李国昌,入郑王家族名籍,而且赏赐给他亲仁里豪华宅邸④。
  朱邪赤心加入郑王籍,对于沙陀部立足中原并最终问鼎中原有着重要意义。中国自秦汉大一统格局出现以后,正统问题便成为中国传统政治学说中的一个永恒主题。梁启超在其《新史学·论正统》中总结出历代正统之辨的六项标准,其中之一是以中国种族为正,”“其余为伪也⑤。中国传统正统观念非常重视“华夷之辨”,讲求“内诸夏而外夷狄”,“不以中国之从夷狄,不与夷狄之执中国”⑥。因此,一个王朝是否具有正统性,与种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朱邪赤心加入郑王籍,极大淡化了其原来的民族身份,使其比较容易得到中原士人的认可,从而为其日后问鼎中原扫平了种族上的障碍。
  九、李国昌担任大同节度使不久,回鹘攻打榆林,侵扰灵、盐地区,皇帝下诏令李国昌转任鄜延节度使以抵御回鹘入侵;嗣后,回鹘又侵扰天德地区,朝廷再度迁任李国昌为振武节度使,晋升为检校司徒,以抵御回鹘入侵①;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王仙芝起义军攻占荆、襄地区,朝廷征兵讨伐。沙陀士卒又参加到镇压王仙芝起义的行列之中。据史料记载,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帅起义军进攻荆南。荆南节度使杨知温以文章才学仕进,不懂用兵之道。面对起义军的进攻,杨知温未加设防。危急时刻,杨知温派遣使者向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告急。李福调集属下全部人马,亲自率领前往救援。“时有沙陀五百在襄阳,福与之俱至荆门,遇贼,沙陀纵骑奋击,破之。仙芝闻之,焚掠江陵而去。江陵城下旧三十万户,至是死者什三四”②。此战,沙陀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与镇压起义的沙陀军队可能有两支:一支由李国昌之次子李克让率领。由于沙陀作战英勇,最终“平定贼军”,李克让亦因战功被授予金吾将军,并留在长安担任宿卫③;另一支则由沙陀大将刘迁率领云中精锐骑兵参与,亦作战勇敢,屡立奇功④。
  李国昌任沙陀首领时间史无明载,其死亡时间却有记载,但说法不一。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对此有详细记载:薛居正《五代史·武皇纪》:“国昌,中和三年薨。”《唐末见闻录》:“中和三年,十月,老司徒薨。”《旧书》:“中和三年,十月,国昌卒。”《后唐献祖纪年录》:“光启中,薨于位。”《新·沙陀传》:“光启三年,国昌卒。”《大祖纪年录》光启三年正月云:“是岁献祖文皇帝之丧,太祖哀毁行服,不获专征。”最终,《资治通鉴》以“《实录》置此年二月,今从之”,从而将李国昌死亡时间定于光启三年⑤。然《册府元龟》卷三十一《帝王部·奉先四》载,同光二年正月丁巳,所司奏“懿祖昭烈皇帝八月十四日忌,昭烈皇后十一月八日忌,献祖文皇帝十月十三日忌,文景皇后九月六日忌,太祖武皇帝正月二十日忌”。最后敕令,“敬依旧典”①。该史料所云李国昌之忌日十月十三日,恰与《唐末见闻录》相吻合,而《唐末见闻录》作者王仁裕,生活于唐末五代,其所述当更贴近史实。故,我们认为李国昌死亡时间应为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建立后,追尊李国昌文景皇帝称号,庙号献祖②。
  李国昌统帅沙陀部近三十载,为唐朝攘外安内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位有功之臣。然其后期,随着功劳的增多及其沙陀部的日益强大,李国昌开始恃功自傲,目无法纪、割据称霸之迹象日渐暴露。史载:咸通十三年(872年)“七月,以前义昌军节度使卢简方为太仆卿。十二月,以振武节度李国昌为检校右仆射、云州刺史、大同军防御等使。国昌恃功颇横,专杀长吏,朝廷不能平,乃移镇云中。国昌称病辞军务,乃以太仆卿卢简方检校刑部尚书、云州刺史,充大同军防御等使。上召简方于思政殿,谓之曰:‘卿以沧州节镇,屈转大同。然朕以沙陀、羌、浑挠乱边鄙,以卿曾在云中,惠及部落,且忍屈为朕此行,安慰国昌,”由此可见,具达朕旨,勿令有所猜嫌也。’③李国昌后期,沙陀开始持强自重,危及唐朝统治的安全。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