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沙陀早期的活动区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沙陀简史》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9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沙陀早期的活动区域
分类号: K289
页数: 8
页码: 21-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陀早期的活动区域的情况,包含了沙陀在“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一带的活动,沙陀在北庭附近的活动等。
关键词: 沙陀 历史 区域

内容

射脾、处月归唐之后,两者逐步走上合并之路,新的沙陀族日渐形成。归唐之后,沙陀主要活动于东部天山地区,但是对于其活动的具体区域,相关文献记载甚少。对此,我们通过文献、考古资料及实地考察,对沙陀早期的活动区域进行初步探讨。
  一、沙陀在“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一带的活动
  “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是沙陀人当年活动的一个重要地域,根据《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沙陀居“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其境内“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关于沙陀所居之“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的大致位置,学界观点不一:毛凤枝认为,“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就是“吐鲁番之南罗布泊之东之大戈壁矣”①;岑仲勉认为,金娑山及遏索山,也即额林哈毕尔噶山,处月部“在额林哈毕尔噶山之南,自空格斯流域,迄于天山之北”②,即伊犁河流域;丁谦认为“金娑山在巴里坤城东北三百余里,《西图》作尼赤金山。蒲类海即巴尔库里泊,即巴里坤湖。湖之东山之阳,地皆沙漠,处月部居此”③;沙畹认为,《新唐书·沙陀传》之金娑山即新疆北部之博格达山(Bokdoola)④。以上诸说当中以丁谦的观点较为贴近事实,后世学者亦多从此说⑤。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丁谦的观点是比较正确的,即沙陀的活动地在今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之间;对于史书所云其境内之大碛,应是中蒙边境上的“二百四戈壁”。
  “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原系处月部游牧之地,后来由于处月部屡次叛唐,为分割处月势力,唐政府遂在平定处月之后将此地封给在唐平定西突厥过程中有功的射脾部。由于射脾部酋长沙陀那速归唐有功,该州便以射脾部首领沙陀那速之姓来命名⑥。沙陀州存在的时间可能不长,《新唐书·沙陀传》云:“龙朔初,以处月酋沙陀金山从武卫将军薛仁贵讨铁勒,授墨离军讨击使。”可知,龙朔初(661年),沙陀金山随薛仁贵讨铁勒,沙陀部便离开沙陀州,居瓜州西北千里之墨离军。沙陀金山离开巴里坤草原,沙陀州很可能随即废止,该地成为了伊州管辖范围内的一处重要军事基地。《新唐书·地理志》云,伊吾郡“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有伊吾军,景龙四年置。”《旧唐书·地理志》云:“伊吾军,开元中置,在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管镇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北庭东南七百里。”《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载:“伊吾军,景龙四年(710年)五月奉敕置,至开元六年(718年)移就甘露镇,兵士三千人,马一千四十匹。”①由上述史料可知,沙陀金山率部离开沙陀州之后,该地成为伊吾军的驻扎之地。伊吾军军城所在之甘露川即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北15.5公里处大河之阳的大河古城。该城东西长420米,南北宽约200米,分主城和附城,中有通道相连接,城外有护城壕。该城历经近一千三百年的风吹雨打,厚约9米,高约6米的城墙已大部裂塌,唯西北一段约30米的城墙仍屹立高耸。我们踏上这座残城之时,仍能感受到该城昔日之规模和雄风。
  离开巴里坤草原之后的沙陀首先在沙陀金山率领下北征铁勒,之后又迁转至沙州西北千里之墨离军。长安二年(702年)随着沙陀金山升迁为金满州都督,沙陀部又迁转至庭州境内。沙陀部的这次迁转似乎说明如下问题:一、活动于庭州一带的处月部再度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不安定因素。2003年洛阳出土的李释子墓志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该墓志记载,李释子“久视(700年)初,出牧盐、甘、肃州刺史,又充玉门军大使,又充营田、处月等大使”。根据该墓志记载,在沙陀金山升迁金满州都督的前两年,李释子开始任盐、甘、肃州刺史兼处月大使,这似乎说明处月部又成为唐王朝经营西域的障碍;二、仅距李释子任处月大使两年沙陀金山便任金满州都督,其目的可能就是安抚处月。三、沙陀金山任金满州都督,沙陀、处月二部同处一地,可能加速了沙陀、处月合并的步伐。
  当然,沙陀与处月合并非一帆风顺,其间部分处月部族可能不满沙陀金山的统治,离开了其长期活动的庭州地区,迁转他乡。根据吐鲁番文书记载,其中就有部分处月人迁移到了西州地区(详见下文)。两部合并之后的沙陀部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仅仅事隔三十余年,由于“刘涣凶逆处置狂疏”,沙陀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前后又迁转至伊州,短暂居留。张九龄《敕伊吾军使张楚宾书》记载了此事:“敕伊州刺史、伊吾军使张楚宾:近得卿表,知沙陀入界。此为刘涣凶逆处置狂疏,遂令此蕃,蹔有迁转。今刘涣伏法,远近知之,计沙陀部落当自归本处。卿可具宣朝旨,以慰其心,兼与盖嘉运相知,取其稳便。丰草美水,皆在北庭,计必思归,从其所欲也。卿可量事安慰,仍勿催迫,处置了日,具以状闻。夏中盛热,卿及将士百姓已下,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①
  沙陀乃游牧部落,且人数不少,安置这样一个游牧部落,在伊州地区只有巴里坤草原,同时巴里坤草原又是伊吾军驻扎之地,沙陀迁移至此,既占水草丰美之利,又便于唐军监控。故沙陀在“刘涣凶逆处置狂疏”之后可能又曾短暂活动于巴里坤草原。
  沙陀除了活动于巴里坤草原之外,还曾活动于哈密东北部地区。该地曾属沙州府管辖范围,沙州府墨离军军城曾短暂存在于此地区。龙朔年间,沙陀首领沙陀金山曾在此任墨离军讨击使。关于墨离军早期军城的位置,《新唐书·地理志四》“瓜州晋昌郡”条记载:“有府一,曰大黄,西北千里有墨离军”;《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凉州”条记墨离军云:“瓜州西北一千里。管兵五千人,马四百匹。东去理所一千四百余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墨离军”条与《元和郡县图志》同。由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早期墨离军军城位于瓜州西北千里之处。关于墨离军的确切位置,《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伊吾县”条记伊州八到云:“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锁阳城)九百里。”瓜州距离伊吾不过900余里,则墨离军当在哈密天山以北的大川。林梅村将墨离军军城位置定在今伊吾县城东48公里处的下马崖古城,为此我们曾亲身前往下马崖进行过实地考察。下马崖古城位于下马崖乡水库南侧,东北距离乡政府3公里。古城基本呈正方形,边长100余米,城墙之上设有射口,而且城中偶尔发现清代钱币,故学界一般将其定为清代建筑。将该城断为清代当属不误,但说此城清代建成,恐有疑问。我们认为,此城应是唐朝时期一边镇,后被沿用直到清代。下马崖所处地理位置亦十分重要,它地处天山东部尾端,地势平坦,是连接蒙古草原、天山南北、河西走廊的要冲。在此设置军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认为,该处可能就是唐初①唐朝经营西域时设置的墨离军之所在。但是据我们考察,该处非如文献所记载之“气候温暖,冬夏季均饮用及灌溉农田,为利非鲜”②。该城所处之下马崖乡总人口仅700余人,四周均是一片茫茫戈壁,基本不适合大队人马长期居住。故我们认为,墨离军初设于此,实属军事战略之权宜之计。
  龙朔初(661年)沙陀金山随武卫将军薛仁贵讨伐铁勒,龙朔二年铁勒被平定,事后沙陀金山被授予墨离军讨击使。此时的沙陀金山部可能就驻扎在今下马崖古城一带。但是,沙陀金山任墨离军讨击使一职为时不久,长安二年(702年)便升为金满州都督,从此沙陀离开了下马崖。沙陀部在其酋长沙陀金山的率领下,在下马崖共生活了近40年。
  墨离军军城驻扎下马崖的时间不会太久,可能后来随着沙陀金山升迁为金满州都督而废止,之后墨离军撤回沙州城。其间墨离军军城之位置经历了由沙州西北“十里”到“千里”的变迁③。
  墨离军撤离下马崖之后,其军城可能又被伊吾军短暂启用,证据如下:《沙州伊州地志》(残卷)记载:“伊吾军,景龙四年(710年)五月奉敕置,至开元六年(718年)移就甘露镇,兵士三千人,马一千四十匹。”则,最初伊吾军之军城不在今巴里坤大河古城。《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又载:“庭州瀚海军、西州天山军交河县,伊州伊吾军柔远县。”则,伊吾军设置初期,其军城在昔日柔远县境内。而下马崖亦属昔日柔远县之管辖范围,且其附近有烽火台。因此,墨离军撤离下马崖之后,唐朝于景龙四年所设之伊吾军军城地址就在今下马崖,初设至此,亦属权宜之计,后伊吾军迁转至水草丰美的巴里坤大草原,于今大河古城重建军城。
  二、沙陀在北庭附近的活动
  庭州地区是处月沙陀部的活动中心,《西州图经》(残卷)在叙述白水涧道时有如下记载:“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以西诸蕃。足水草,通马车。”①该史料显示,处月的活动中心应在交河县以北的庭州地区,即今吉木萨尔、奇台一带。
  处月部活动范围以庭州为中心,最东达巴里坤、伊吾一带,最西可达乌鲁木齐。《新唐书·西突厥传》在叙述阿史那贺鲁叛乱,庭州刺史骆宏义献策时云:“愿发射脾、处月、处密、契苾等兵,赍一月食,急趋之,大军住凭洛水上为之助景,此驱戎狄攻豺狼也。”这说明处月的活动范围最远不过凭洛水。关于凭洛水,学界观点不一,而《元和郡县图志》有“凭洛镇在府(庭州)西三百七十里”之记载。该凭洛镇定是凭洛水沿岸一重镇,因以为名。根据里程,此凭洛水应在今乌鲁木齐附近②,则处月活动范围西限也应在今乌鲁木齐附近。
  处月归唐之后,唐朝在处月活动地区设羁縻金满州以安置之。金满州治所之位置,应在庭州州治附近境内。首先,庭州治所与其下属金满县治所同治一城,均在今吉木萨尔破城子。清朝中叶徐松勘察北庭之后,于《西域水道记》云:“济木萨唐为金满县,北庭都护府治也。元于别失八里立北庭都元帅府亦治于斯。故城在今保惠城(即今吉木萨尔县城西北角之古城遗址)北二十余里,地曰护堡子破城,有唐金满县残碑。”庭州与金满县同治一城无疑矣。其次,羁縻金满州既冠以“金满”,其活动范围当在金满县境内。故,金满州治所距庭州治所破城子不远。还有的学者认为金满州治所与庭州治所均在同一城,我们认为不妥。首先,作为汉人居住的郡县与安置少数民族之羁縻州、府截然不同。毛凤枝《关中金石存逸考》卷三云:“金满州与金满县本系两地,金满县中国郡县之地,由中朝命官而往,即今之流官;金满州为外蕃羁縻之地,其酋长世袭都督,如今之土司是也。”③作为外蕃羁縻之地的金满州,其治所亦不可能与作为汉人郡县的金满县之治所放在一起。但既名为“金满州”,其治所应在金满县境内;又,《新唐书,沙陀传》载:“先天初(712年)避吐蕃,徙部北庭,率其下入朝。开元二年(714年),复领金满州都督。”这段记载显示,金满州治所距庭州尚有一段距离,否则沙陀金山就不会“徙部北庭”。
  处月在庭州地区除从事游牧生活外,还从事定居生活,因为根据《新唐书·沙陀传》记载,郭孝恪平定乙毗咄陆之乱时曾“拔处月俟斤之城”。此处的“处月俟斤之城”就是处月部活动中心之所在。我们认为“处月俟斤之城”应该就是后来唐朝所设羁縻金满州之治所。关于“处月俟斤之城”之位置,据薛宗正认为,很可能是庭州东之蒲类县,今奇台唐朝墩古城废墟①。我们认为不妥,唐朝墩古城乃唐朝蒲类县治所之所在,早在贞观十四年就与庭州同时设立②。作为中国郡县治所,断然不能与外蕃羁縻之金满州同在一处。
  三、沙陀在西州的活动
  沙陀除在今哈密、昌吉地区活动之外,还曾在吐鲁番地区留下过活动的足迹。
  活动于吐鲁番的是处月部中的一个分支,上引吐鲁番出土文书《开元十六年朱邪部落请纸牒》(大谷5840)记录的就是当时处月一个分支在西州的一些活动情况。
  这是一件朱邪部落首领朱邪波德上西州都督府请领纸牒,牒末有朱邪波德的签名,时间是开元十六年(728年)。从这件文书可以看出,开元十六年之时,处月部已有分支活动于西州境内。对于这支部落迁移到西州的原因,李方先生认为是“先天初(712年)避吐蕃,徙部北庭”中未到庭州而是分道扬镳来到西州的③。我们认为不妥,这支处月部落迁移到西州的时间应是702年沙陀金山任金满州都督前后。其时,处月发动了新的叛乱,唐朝政府除任命李释子兼任处月大使力图安抚之外,又命沙陀金山任金满州都督直接统辖处月部。这期间部分处月部可能不满沙陀金山的统治,因此迁移到了与庭州毗邻的西州。

知识出处

沙陀简史

《沙陀简史》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赵荣织提出撰写思路和方案,设计出章节框架,王旭送承担撰写工作,内容共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沙陀的历史,包括沙陀的早期历史、沙陀发迹代北、沙陀在河东崛起、沙陀与朱梁的争斗、沙陀建立的四个政权、沙陀的汉化及分布区域,沙陀传及沙陀人物传志,碑刻及出土文献中的沙陀资料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沙陀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