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汉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汉代人物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6
页码:
297-302
摘要:
本节记述了伊犁历代人物汉代人物内弄包括了,汉朝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细君公主、在乌孙生活40年的汉家公主——解忧公主等情况。
关键词:
伊犁
汉代人物
历史人物
内容
汉朝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细君公主
细君公主是西汉皇室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向南扩张,严重威胁着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定,为此,与乌孙结成联盟遏制匈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根据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的建议,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王)猎骄靡为右夫人。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曾建造了宫室,每隔一年汉朝使臣带着帷帐锦绣等前往探望。细君公主作为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她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汉朝从此取得战略优势,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乌孙王猎骄靡死后,根据乌孙风俗,细君公主又嫁给了王位继承人军须靡。细君公主善书画音乐,但为人柔弱,不通当地语言,不适应乌孙风俗习惯。她在乌孙只生活了5年便早逝。后人著有《黄鹄歌》寄托了对细君公主的哀思。
在乌孙生活40年的汉家公主——解忧公主
细君公主去世后,应乌孙的再次请求,公元前103年,汉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封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王军须靡,这就是后来被誉为乌孙国母的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为人乐观开朗,身体健康,为了适应外交需要,加强汉朝与乌孙的进一步联系,汉朝刻意培养解忧公主对乌孙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学习乌孙语言,以便交流。解忧公主来乌孙之后,便很快适应了草原生活。她喜欢骑马,还学会了打猎。她常常穿着乌孙的服装,皮衣革履,头戴孔雀翎帽,身穿貂狐裘,肩披狼尾,乘乌孙天马,和乌孙王一起巡视。她对乌孙的人畜的繁衍、政务的盛衰,都极为关心,因为她知道,乌孙的兴亡,直接关系到汉朝与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成败。
不久,军须靡去世,其子泥靡年幼,王位则由翁归靡代理。解忧公主遂嫁给翁归靡,并与翁归靡共同生活了30余年。她积极辅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治理乌孙,使得乌孙与西汉联盟抗击匈奴的政策得以长期执行。
汉武帝末年,匈奴首领看到乌孙与汉朝友好,不再受它的奴役,就怀恨在心,发大军先吞掉乌孙的近邻车师,置乌孙于唇亡齿寒的境地。接着又以车师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掠人抢地,无恶不作,并一再扬言,只有乌孙交出解忧公主,断绝与汉朝的来往,它才方肯罢休。在这种形势下,乌孙内部言论纷纷,有人主张战,有人主张降。乌孙王和解忧公主联名上书汉朝,请求支援。但是,不巧的是汉昭帝病危,朝臣对军国大事不敢做主,没有人敢轻易答应出兵。所以,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的意见甚嚣尘上。
这时,解忧公主立刻建议乌孙王盛宴群臣,地点就在解忧公主居住的汉宫。
解忧公主为乌孙的权贵们准备了各种美味佳肴,全部都是由她带去的汉族厨师烹制的格外鲜嫩可口。席间的美酒,也是公主的宫女酿造的,其味之妙,其色之三艳,实在令人陶醉。前来赴宴的朝臣们争着夸赞汉朝的食品之美,进而又引申到汉族人民的智慧,汉朝的富饶强盛。解忧公主不失时机地对大家说,有人怀疑汉朝不会出兵援助乌孙,这是没有根据的,我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向大家保证,汉朝的军队一定会来的。乌孙王接着说:“公主说得对,我们乌孙人,要信任汉朝,信任公主,忠于联盟,只要我们坚持到底,等汉朝的军队一到,胜利就是我们的。乌孙的英雄们,我们乌孙的历史,只有光荣和胜利,可耻的投降,从来就和我们没有缘分。”
公元前71年,解优公主与翁归靡向汉宣帝上书第二封求救信之后,汉朝派骑兵15万,兵分五路与乌孙5万兵联合夹击匈奴,大获全胜,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汉朝还派人携带珍贵礼品对乌孙进行犒劳。
为了扩大西汉与乌孙联盟后在西域的影响,解忧公主还派她的“侍者冯嫽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诸国”。解忧公主从十七八岁到乌孙,在乌孙生活了40多年,生有四男二女。长男元贵靡为乌孙大昆莫,次男万年为莎车王,三男大乐为左将军,四男鸱靡,长女第史为龟兹王绛宾妻,二女素兄为若呼翕侯妻。以后解忧公主的孙子星靡、重孙雌栗靡、孙伊秩靡曾相继为乌孙大昆莫。解忧公主把自己的青春和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乌孙的政治舞台上,她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及先进的手工技术,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武器加工和房屋修建方面,推动了乌孙国的经济发展。她对实现西域各族与汉族的融合,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矢志不移归汉朝——翁归靡
翁归靡,乌孙昆莫军须靡叔父大禄的儿子。他成长的年代正是乌孙王族内部权力纷争、隐患四伏的时期。翁归靡的祖父是逞雄河西走廊的猎骄靡。他立长子为太子,但太子早死,死前要求父亲立军须靡为太子,猎骄靡答应了长子的要求,但次子乌孙大禄(翁归靡父亲)强烈反对,并率属部万余骑反叛反抗,无奈之下,猎骄靡与军须靡万余骑另居,国分为三。猎骄靡死后,岑陬继位(即军须靡)。军须靡死前,因其子泥靡年幼,便让王位于大禄的儿子、其堂兄翁归靡,但却声明:“泥靡大,以国归之”。
翁归靡继承王位后,依照乌孙的风俗,续娶解忧公主为妻,感情融洽,所生儿女以后都曾在乌孙的历史舞台上有过一定影响。在政治上,翁归靡一改过去在匈奴、汉朝之间摇摆不定的方针,归服汉朝,粉碎了匈奴一次次军事侵扰,使乌孙国成为西域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翁归靡矢志不移地归顺汉朝,引起了匈奴的强烈反应,进攻乌孙,以控制天山以北土地,隔断乌孙与汉朝的联系。翁归靡和解忧公主联合上书汉朝,建议组织联军夹击匈奴。于是,汉朝发兵15万与乌孙5万兵士联合抗击,匈奴大败,这一仗使匈奴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原来受其控制的部族也纷纷脱离匈奴自立。后来,随着匈奴日逐王降汉,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西域从此纳入汉朝的版图。
巾帼政治活动家——冯嫽
冯嫽为西汉楚王刘戊孙女解忧公主的侍女。是一位杰出的女子。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昆莫军须靡,冯嫽随之,后为乌孙右将军的夫人。
冯嫽通晓史经,为人忠诚,精明干练,熟悉乌孙,懂乌孙语言,解忧公主在乌孙的政治生活得到了她很大的帮助。她经常代表解忧公主出使西域诸国。每到一处,都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当地人民,努力表达汉朝政府和汉族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并且还对各地敢于抗拒强敌匈奴的首领和人民,给予各级的赞助和鼓励,因此,西域诸国都信任和敬重她,称呼她为“冯夫人”。
公元前52年,冯嫽曾受西域都护郑吉之托,说服乌就屠退位为小昆莫,又充任汉朝使者,册立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为大昆莫。元贵靡死后,其子星靡继位,因生性软弱,难以自立,这时,冯嫽正护送解忧公主回汉朝,暂居长安。得知此事,便自告奋勇,上书汉宣帝,出使乌孙,镇抚其国,保护星靡。汉宣帝采纳了她的意见,派人护送她回乌孙。不久老死。
冯嫽一生皆活动于西域,她的出使,大大加强了西域诸国与汉朝的友好关系,对于后来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西域三十六国正式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部分,都是不无影响的,她为汉朝边境安全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郑吉为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任西域都护之后,匈奴的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最后两单于并立,即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人先后降汉,呼韩邪单于是真心臣属于汉,还娶了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为妻。但到支单于却对汉阳奉阴违,他眼看呼韩邪单于因汉朝的帮助实力强大起来,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就一方面向汉称臣同方面向西发展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还联合康居,骚扰乌孙、大宛,压迫西域各族人民,还屡杀汉使,这对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郑吉曾多次出使过西域,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屡建功勋。郑吉为人勇敢,熟悉西域情况,公元前68年受命在西域渠犁屯田。因发西域诸国兵攻车师有功,升卫司马,令其保护鄯善以西的南道。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兵万人降汉,郑吉派渠犁、龟兹诸国5万人迎接,到达河曲牧地。日逐王归顺汉震动西域,北道由此畅通,于是,西汉又使郑吉兼护北道,号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附近),汉朝号令西域“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
自神爵二年(前60)郑吉首任西域都护,建立都护府,代表西汉政府行使对西域的领土主权,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我国版图,结束了匈奴独霸漠北西域的政治局面,从而开辟了西域历史的新纪元。因郑吉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安远侯,元帝初元年(前48)卒。卒后谥缪侯。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张骞是西汉时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人(今陕西城固人)任郎官,地位低下,一直不为所知。他之所以后来能够做了那一番业绩,也是有赖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汉高祖败于匈奴之后,汉朝不敢公开与匈奴对抗。在汉文帝即位之前,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策略,每年还按期馈赠匈奴单于大量的丝织品,粮食和酒,以换取边境的安定。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对匈奴的忍让和不抵抗政策才有了根本的改变。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励精图治,汉朝国内割据势力逐渐削弱,农业生产也逐年得到恢复,国力的增强给了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由于事关汉朝边疆的安危,汉武帝也是以非常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此事,他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变化,寻找机会进行战略反攻。有一次,他从一名降汉的匈奴士兵口中得知,居于匈奴西边的月氏人,经常遭受匈奴的掠夺,其王被匈奴杀害,头颅被匈奴单于当作酒具,所以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非常痛恨匈奴人,一心想报仇雪恨。汉武帝由此萌生出一个对付匈奴的大胆设想,这就是派遣一个使团前往大月氏人处,与他们联合,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深知,此使团西行中肯定会有很多的艰辛,危险重重,所以使团的首领必须精明强干,胆略过人,智慧超群,为了找到最佳的人选,汉武帝下诏公开征募使者。而此时血气方刚的张骞,正期待着为国效力做一番事业,他便欣然前往应试,在上百应征者中,张骞脱颖而出,成为汉朝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出使西域的使团首领。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带100多人携大量物品以及奴婢第一次出使西域。使团中有各种人才,其中一位叫作堂邑父(本名叫甘父)的西域胡人,据记载,此人是一位好射手,他受命充当张骞的贴身随从。当时的河西走廊及其南部的羌族部落皆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张骞一行行踪十分秘密小心,然而,当他们出陇西不久,走到匈奴地时,被匈奴的巡逻兵发现并全部俘获,匈奴单于得知张骞一行是到大月氏去,便大怒,将张骞一行扣留。匈奴既不让张骞回汉朝,也不对其惩罚,而是安抚他们留在匈奴生活,并给张骞娶匈奴女为妻,生儿育女,生活了十余年。在这十年里,张骞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他始终保持着汉朝使者的节符,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汉朝的使命。司马迁在《史记》中张骞“持汉节不失”,这说明张骞对自己的事业满怀信心,对汉朝始终忠贞不渝。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的监视有所放松,就和甘父逃出匈奴之地,继续西进,经过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张骞以汉朝名义说服大月氏,希望联合汉朝对付匈奴。然而,大月氏已臣服大夏国,张骞在大月氏生活一年多后意欲回汉朝。当走到匈奴时再次被其抓获,于是,只好继续留在匈奴。
公元前126年,匈奴单于病死,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趁此机会,张骞携妻儿、甘父及随从逃离匈奴地,公元前126年,张骞和贴身随从堂邑父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城。
张骞的第一次西行,出发时率众百人,前呼后拥,归来时却只有主仆两人,并且也没有带回预定的与大月氏人结盟共同抗击匈奴的好消息,但他却给汉武帝带来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状况,民族分布,习俗等重要的信息。所以,张骞被升为太中大夫,其贴身随从堂邑父也获得奉使君的封位。公元前123年,张骞被封为博望侯。通过张骞对西域的政治、军事、部族及地理情况的了解,汉朝决定出兵匈奴。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再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和第一次相比已不一样了。首先,随员和物资成倍增加,随从300人,每人各备两匹马,还带了大量的金币,丝绸和1万多头牛羊。其次,还有许多副使同行,这次可是一个规格很高的“外交使团”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商队。他们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地。公元前115年,乌孙王派使节领数十人到长安回访,并献良马数十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官方往来,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流新阶段。张骞也因功封为大行令(负责边地民族及对外事务),位列九卿。
德国人夏德和俄国史学家都将张骞出使西域与后来哥伦布美洲之发现在世界史上的重要作用相媲美。我国的古籍,则形象地将张骞西行壮举称作“凿空”,即“原来不通,凿之,现在通也”。
史书上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这反映了张骞本人的优秀的素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史书上说:“西域统一,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的西行首次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原的丝绸,手饰艺品等传入西域,传入西方,而且也引入了一系列以“胡”命名的食品中,植物和那时对于中原人民来说还相当稀罕的事物,让他们大开了眼界。
张骞的活动,使得中国、印度、波斯、希腊这些原先被山海沙漠相隔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国第一次有可能体会到几千年来由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世界的伟大和美好。在张骞的推动下,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勇力过人护军都护——甘延寿
甘延寿为汉元帝时的西域都护。其少年时即善骑射,参加过御林军,因勇力过人,能以石击人,百发百中,曾被用为羽林郎。他经常赤手空拳与人比武而大获全胜,升为期门将。做过辽东太守,后被免官。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车骑将军许喜力荐其为郎中谏议大夫,出任西域都护。
甘延寿到任后,因匈奴郅支单于常杀西汉出使康居各国的使节,阻碍康居与西汉的交往。看见了郅支单于造成的严重局势后,他马上提议发兵平乱与副使陈汤调发戊己校尉及西域诸国兵力,分别从今帕米尔高原和温宿、伊塞克湖两路出兵,深入今阿姆河中下游。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郅支城,杀死郅支单于。战报传到长安后,众朝文武议论纷纷,争论不休。这一仗稳定了西域的局势,此后数十年内,西域基本上未发生什么大的动乱。
汉元帝认为,甘延寿的功劳可与郑吉相比,因而在竟宁元年(前33)封其为义成侯,官为长水校尉。后来又调为城门校尉、护军都护。公元前25年去世。
三次出任西域都护——段会宗
段会宗曾三次出任西域都护,功绩卓著,受到西域各国拥戴。
汉元帝建昭年间,段会宗在杜陵为官。公元前33年,被从杜陵选为骑都尉、光禄大夫,继甘延寿之后的西域都护。在任期间,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尽力调解西域与汉朝的关系,很有威望。3年任期满后被调回内地,初任沛郡太守,后来又调往雁门任太守。汉成帝时,西域各国上书请求段会宗为都护。
公元前21年,汉成帝让其再次出使西域,代替时任都护韩立,第二次出任西域都护。段会宗西出之时,一路上都受到当地王子贵族盛迎。乌孙王小昆莫亲自前往龟兹迎接,其场面壮观感人。3年任期又满,段会宗回汉,拜为金城太守,但因其生病而未能前去上任。
公元前19年,乌孙国发生内乱,小昆莫被国人所杀。汉成帝又将段会宗授为曹中郎将、光禄大夫,前往乌孙国安抚和平息内乱。段会宗到了乌孙后,立小昆莫的兄弟末振将为王,然后,段会宗回返汉朝。第二年,末振将叛乱杀了大昆莫。
公元前11年,汉又遣段会宗出使乌孙,处理末振将叛乱之事。事毕,段回国被封为关内侯。公元前10年,段会宗第三次出使乌孙国,调解乌孙昆莫与贵族卑爰疐之间的矛盾。公元前9年,段会宗病逝乌孙,享年75岁。西域诸国为其发丧立祠。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