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一章 伊犁历代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85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伊犁历代人物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16
页码:
297-312
摘要:
本章记述了伊犁历代人物内容包括了,汉代人物、唐代人物、明清人物、民国人物等情况。
关键词:
伊犁
历代人物
内容
第一节汉代人物
汉朝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细君公主
细君公主是西汉皇室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是丝绸之路上第一个远嫁西域的公主。
西汉初年,我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向南扩张,严重威胁着汉朝北部边境的安定,为此,与乌孙结成联盟遏制匈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根据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的建议,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乌孙昆莫(王)猎骄靡为右夫人。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曾建造了宫室,每隔一年汉朝使臣带着帷帐锦绣等前往探望。细君公主作为与乌孙的第一个友好使者,她使乌孙与汉朝建立了巩固的军事联盟,汉朝从此取得战略优势,达到了联合乌孙、遏制匈奴的目的。乌孙王猎骄靡死后,根据乌孙风俗,细君公主又嫁给了王位继承人军须靡。细君公主善书画音乐,但为人柔弱,不通当地语言,不适应乌孙风俗习惯。她在乌孙只生活了5年便早逝。后人著有《黄鹄歌》寄托了对细君公主的哀思。
在乌孙生活40年的汉家公主——解忧公主
细君公主去世后,应乌孙的再次请求,公元前103年,汉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封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王军须靡,这就是后来被誉为乌孙国母的解忧公主。
解忧公主为人乐观开朗,身体健康,为了适应外交需要,加强汉朝与乌孙的进一步联系,汉朝刻意培养解忧公主对乌孙生活的适应能力,并学习乌孙语言,以便交流。解忧公主来乌孙之后,便很快适应了草原生活。她喜欢骑马,还学会了打猎。她常常穿着乌孙的服装,皮衣革履,头戴孔雀翎帽,身穿貂狐裘,肩披狼尾,乘乌孙天马,和乌孙王一起巡视。她对乌孙的人畜的繁衍、政务的盛衰,都极为关心,因为她知道,乌孙的兴亡,直接关系到汉朝与乌孙共同抗击匈奴的成败。
不久,军须靡去世,其子泥靡年幼,王位则由翁归靡代理。解忧公主遂嫁给翁归靡,并与翁归靡共同生活了30余年。她积极辅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治理乌孙,使得乌孙与西汉联盟抗击匈奴的政策得以长期执行。
汉武帝末年,匈奴首领看到乌孙与汉朝友好,不再受它的奴役,就怀恨在心,发大军先吞掉乌孙的近邻车师,置乌孙于唇亡齿寒的境地。接着又以车师为跳板,长驱直入乌孙腹地,掠人抢地,无恶不作,并一再扬言,只有乌孙交出解忧公主,断绝与汉朝的来往,它才方肯罢休。在这种形势下,乌孙内部言论纷纷,有人主张战,有人主张降。乌孙王和解忧公主联名上书汉朝,请求支援。但是,不巧的是汉昭帝病危,朝臣对军国大事不敢做主,没有人敢轻易答应出兵。所以,一时间乌孙内部投降派的意见甚嚣尘上。
这时,解忧公主立刻建议乌孙王盛宴群臣,地点就在解忧公主居住的汉宫。
解忧公主为乌孙的权贵们准备了各种美味佳肴,全部都是由她带去的汉族厨师烹制的格外鲜嫩可口。席间的美酒,也是公主的宫女酿造的,其味之妙,其色之三艳,实在令人陶醉。前来赴宴的朝臣们争着夸赞汉朝的食品之美,进而又引申到汉族人民的智慧,汉朝的富饶强盛。解忧公主不失时机地对大家说,有人怀疑汉朝不会出兵援助乌孙,这是没有根据的,我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向大家保证,汉朝的军队一定会来的。乌孙王接着说:“公主说得对,我们乌孙人,要信任汉朝,信任公主,忠于联盟,只要我们坚持到底,等汉朝的军队一到,胜利就是我们的。乌孙的英雄们,我们乌孙的历史,只有光荣和胜利,可耻的投降,从来就和我们没有缘分。”
公元前71年,解优公主与翁归靡向汉宣帝上书第二封求救信之后,汉朝派骑兵15万,兵分五路与乌孙5万兵联合夹击匈奴,大获全胜,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
汉朝还派人携带珍贵礼品对乌孙进行犒劳。
为了扩大西汉与乌孙联盟后在西域的影响,解忧公主还派她的“侍者冯嫽持汉节为公主使,行赏赐诸国”。解忧公主从十七八岁到乌孙,在乌孙生活了40多年,生有四男二女。长男元贵靡为乌孙大昆莫,次男万年为莎车王,三男大乐为左将军,四男鸱靡,长女第史为龟兹王绛宾妻,二女素兄为若呼翕侯妻。以后解忧公主的孙子星靡、重孙雌栗靡、孙伊秩靡曾相继为乌孙大昆莫。解忧公主把自己的青春和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乌孙的政治舞台上,她带来了中原的文化及先进的手工技术,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武器加工和房屋修建方面,推动了乌孙国的经济发展。她对实现西域各族与汉族的融合,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对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矢志不移归汉朝——翁归靡
翁归靡,乌孙昆莫军须靡叔父大禄的儿子。他成长的年代正是乌孙王族内部权力纷争、隐患四伏的时期。翁归靡的祖父是逞雄河西走廊的猎骄靡。他立长子为太子,但太子早死,死前要求父亲立军须靡为太子,猎骄靡答应了长子的要求,但次子乌孙大禄(翁归靡父亲)强烈反对,并率属部万余骑反叛反抗,无奈之下,猎骄靡与军须靡万余骑另居,国分为三。猎骄靡死后,岑陬继位(即军须靡)。军须靡死前,因其子泥靡年幼,便让王位于大禄的儿子、其堂兄翁归靡,但却声明:“泥靡大,以国归之”。
翁归靡继承王位后,依照乌孙的风俗,续娶解忧公主为妻,感情融洽,所生儿女以后都曾在乌孙的历史舞台上有过一定影响。在政治上,翁归靡一改过去在匈奴、汉朝之间摇摆不定的方针,归服汉朝,粉碎了匈奴一次次军事侵扰,使乌孙国成为西域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翁归靡矢志不移地归顺汉朝,引起了匈奴的强烈反应,进攻乌孙,以控制天山以北土地,隔断乌孙与汉朝的联系。翁归靡和解忧公主联合上书汉朝,建议组织联军夹击匈奴。于是,汉朝发兵15万与乌孙5万兵士联合抗击,匈奴大败,这一仗使匈奴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原来受其控制的部族也纷纷脱离匈奴自立。后来,随着匈奴日逐王降汉,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设西域都护府,西域从此纳入汉朝的版图。
巾帼政治活动家——冯嫽
冯嫽为西汉楚王刘戊孙女解忧公主的侍女。是一位杰出的女子。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昆莫军须靡,冯嫽随之,后为乌孙右将军的夫人。
冯嫽通晓史经,为人忠诚,精明干练,熟悉乌孙,懂乌孙语言,解忧公主在乌孙的政治生活得到了她很大的帮助。她经常代表解忧公主出使西域诸国。每到一处,都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当地人民,努力表达汉朝政府和汉族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并且还对各地敢于抗拒强敌匈奴的首领和人民,给予各级的赞助和鼓励,因此,西域诸国都信任和敬重她,称呼她为“冯夫人”。
公元前52年,冯嫽曾受西域都护郑吉之托,说服乌就屠退位为小昆莫,又充任汉朝使者,册立解忧公主长子元贵靡为大昆莫。元贵靡死后,其子星靡继位,因生性软弱,难以自立,这时,冯嫽正护送解忧公主回汉朝,暂居长安。得知此事,便自告奋勇,上书汉宣帝,出使乌孙,镇抚其国,保护星靡。汉宣帝采纳了她的意见,派人护送她回乌孙。不久老死。
冯嫽一生皆活动于西域,她的出使,大大加强了西域诸国与汉朝的友好关系,对于后来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和西域三十六国正式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部分,都是不无影响的,她为汉朝边境安全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郑吉为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任西域都护之后,匈奴的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内讧,最后两单于并立,即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两人先后降汉,呼韩邪单于是真心臣属于汉,还娶了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为妻。但到支单于却对汉阳奉阴违,他眼看呼韩邪单于因汉朝的帮助实力强大起来,自己无法与之抗衡,就一方面向汉称臣同方面向西发展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他还联合康居,骚扰乌孙、大宛,压迫西域各族人民,还屡杀汉使,这对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郑吉曾多次出使过西域,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屡建功勋。郑吉为人勇敢,熟悉西域情况,公元前68年受命在西域渠犁屯田。因发西域诸国兵攻车师有功,升卫司马,令其保护鄯善以西的南道。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兵万人降汉,郑吉派渠犁、龟兹诸国5万人迎接,到达河曲牧地。日逐王归顺汉震动西域,北道由此畅通,于是,西汉又使郑吉兼护北道,号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附近),汉朝号令西域“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
自神爵二年(前60)郑吉首任西域都护,建立都护府,代表西汉政府行使对西域的领土主权,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我国版图,结束了匈奴独霸漠北西域的政治局面,从而开辟了西域历史的新纪元。因郑吉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安远侯,元帝初元年(前48)卒。卒后谥缪侯。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张骞是西汉时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人(今陕西城固人)任郎官,地位低下,一直不为所知。他之所以后来能够做了那一番业绩,也是有赖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
汉高祖败于匈奴之后,汉朝不敢公开与匈奴对抗。在汉文帝即位之前,西汉一直对匈奴采取的是“和亲”策略,每年还按期馈赠匈奴单于大量的丝织品,粮食和酒,以换取边境的安定。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汉朝对匈奴的忍让和不抵抗政策才有了根本的改变。经历了六七十年的励精图治,汉朝国内割据势力逐渐削弱,农业生产也逐年得到恢复,国力的增强给了汉武帝解决边患问题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由于事关汉朝边疆的安危,汉武帝也是以非常慎重的态度来对待此事,他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变化,寻找机会进行战略反攻。有一次,他从一名降汉的匈奴士兵口中得知,居于匈奴西边的月氏人,经常遭受匈奴的掠夺,其王被匈奴杀害,头颅被匈奴单于当作酒具,所以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人非常痛恨匈奴人,一心想报仇雪恨。汉武帝由此萌生出一个对付匈奴的大胆设想,这就是派遣一个使团前往大月氏人处,与他们联合,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深知,此使团西行中肯定会有很多的艰辛,危险重重,所以使团的首领必须精明强干,胆略过人,智慧超群,为了找到最佳的人选,汉武帝下诏公开征募使者。而此时血气方刚的张骞,正期待着为国效力做一番事业,他便欣然前往应试,在上百应征者中,张骞脱颖而出,成为汉朝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出使西域的使团首领。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带100多人携大量物品以及奴婢第一次出使西域。使团中有各种人才,其中一位叫作堂邑父(本名叫甘父)的西域胡人,据记载,此人是一位好射手,他受命充当张骞的贴身随从。当时的河西走廊及其南部的羌族部落皆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张骞一行行踪十分秘密小心,然而,当他们出陇西不久,走到匈奴地时,被匈奴的巡逻兵发现并全部俘获,匈奴单于得知张骞一行是到大月氏去,便大怒,将张骞一行扣留。匈奴既不让张骞回汉朝,也不对其惩罚,而是安抚他们留在匈奴生活,并给张骞娶匈奴女为妻,生儿育女,生活了十余年。在这十年里,张骞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他始终保持着汉朝使者的节符,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汉朝的使命。司马迁在《史记》中张骞“持汉节不失”,这说明张骞对自己的事业满怀信心,对汉朝始终忠贞不渝。
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的监视有所放松,就和甘父逃出匈奴之地,继续西进,经过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大宛、康居,到达大月氏。张骞以汉朝名义说服大月氏,希望联合汉朝对付匈奴。然而,大月氏已臣服大夏国,张骞在大月氏生活一年多后意欲回汉朝。当走到匈奴时再次被其抓获,于是,只好继续留在匈奴。
公元前126年,匈奴单于病死,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趁此机会,张骞携妻儿、甘父及随从逃离匈奴地,公元前126年,张骞和贴身随从堂邑父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城。
张骞的第一次西行,出发时率众百人,前呼后拥,归来时却只有主仆两人,并且也没有带回预定的与大月氏人结盟共同抗击匈奴的好消息,但他却给汉武帝带来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状况,民族分布,习俗等重要的信息。所以,张骞被升为太中大夫,其贴身随从堂邑父也获得奉使君的封位。公元前123年,张骞被封为博望侯。通过张骞对西域的政治、军事、部族及地理情况的了解,汉朝决定出兵匈奴。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再出使西域,这次出使和第一次相比已不一样了。首先,随员和物资成倍增加,随从300人,每人各备两匹马,还带了大量的金币,丝绸和1万多头牛羊。其次,还有许多副使同行,这次可是一个规格很高的“外交使团”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商队。他们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地。公元前115年,乌孙王派使节领数十人到长安回访,并献良马数十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官方往来,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流新阶段。张骞也因功封为大行令(负责边地民族及对外事务),位列九卿。
德国人夏德和俄国史学家都将张骞出使西域与后来哥伦布美洲之发现在世界史上的重要作用相媲美。我国的古籍,则形象地将张骞西行壮举称作“凿空”,即“原来不通,凿之,现在通也”。
史书上称张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这反映了张骞本人的优秀的素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史书上说:“西域统一,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的西行首次开辟了“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原的丝绸,手饰艺品等传入西域,传入西方,而且也引入了一系列以“胡”命名的食品中,植物和那时对于中原人民来说还相当稀罕的事物,让他们大开了眼界。
张骞的活动,使得中国、印度、波斯、希腊这些原先被山海沙漠相隔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国第一次有可能体会到几千年来由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世界的伟大和美好。在张骞的推动下,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勇力过人护军都护——甘延寿
甘延寿为汉元帝时的西域都护。其少年时即善骑射,参加过御林军,因勇力过人,能以石击人,百发百中,曾被用为羽林郎。他经常赤手空拳与人比武而大获全胜,升为期门将。做过辽东太守,后被免官。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车骑将军许喜力荐其为郎中谏议大夫,出任西域都护。
甘延寿到任后,因匈奴郅支单于常杀西汉出使康居各国的使节,阻碍康居与西汉的交往。看见了郅支单于造成的严重局势后,他马上提议发兵平乱与副使陈汤调发戊己校尉及西域诸国兵力,分别从今帕米尔高原和温宿、伊塞克湖两路出兵,深入今阿姆河中下游。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郅支城,杀死郅支单于。战报传到长安后,众朝文武议论纷纷,争论不休。这一仗稳定了西域的局势,此后数十年内,西域基本上未发生什么大的动乱。
汉元帝认为,甘延寿的功劳可与郑吉相比,因而在竟宁元年(前33)封其为义成侯,官为长水校尉。后来又调为城门校尉、护军都护。公元前25年去世。
三次出任西域都护——段会宗
段会宗曾三次出任西域都护,功绩卓著,受到西域各国拥戴。
汉元帝建昭年间,段会宗在杜陵为官。公元前33年,被从杜陵选为骑都尉、光禄大夫,继甘延寿之后的西域都护。在任期间,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尽力调解西域与汉朝的关系,很有威望。3年任期满后被调回内地,初任沛郡太守,后来又调往雁门任太守。汉成帝时,西域各国上书请求段会宗为都护。
公元前21年,汉成帝让其再次出使西域,代替时任都护韩立,第二次出任西域都护。段会宗西出之时,一路上都受到当地王子贵族盛迎。乌孙王小昆莫亲自前往龟兹迎接,其场面壮观感人。3年任期又满,段会宗回汉,拜为金城太守,但因其生病而未能前去上任。
公元前19年,乌孙国发生内乱,小昆莫被国人所杀。汉成帝又将段会宗授为曹中郎将、光禄大夫,前往乌孙国安抚和平息内乱。段会宗到了乌孙后,立小昆莫的兄弟末振将为王,然后,段会宗回返汉朝。第二年,末振将叛乱杀了大昆莫。
公元前11年,汉又遣段会宗出使乌孙,处理末振将叛乱之事。事毕,段回国被封为关内侯。公元前10年,段会宗第三次出使乌孙国,调解乌孙昆莫与贵族卑爰疐之间的矛盾。公元前9年,段会宗病逝乌孙,享年75岁。西域诸国为其发丧立祠。
第二节唐代人物
骁勇善战的将领——苏定方
苏定方,唐初名将,名烈。冀州武邑人(今属河北)。隋末时为县郡捕盗小吏,曾参与镇压农民起义,事后投靠窦建德及刘黑闼。贞观四年(630)为李靖将军的前锋,在碛石口与突厥颉利可汗交战。苏定方以200骑兵奇袭颉利,颉利败北。颉利及流亡突厥的隋朝萧后、公主均降唐。苏定方被授左卫中郎将。
高宗显庆元年(656)程知节讨阿吏那贺鲁时,苏定方随征至今巴音布鲁克草原,大败鼠尼施部。显庆二年(657)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在这一战中,苏定方与回纥首领婆闰、西突厥人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等同心协力,在阿尔泰山西大败沙钵罗,消灭西突厥汗国。唐朝因此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统管突厥十姓。苏定方拜左骁卫大将军,封邢国公。
显庆四年(659)思结阙俟斤都曼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叛乱,高宗派遣苏定方为安抚大使,擒拿都曼,安定疏勒、米俱及葱岭三国。显庆五年(660)苏定方被授百济道大总管,征讨百济(今朝鲜半岛南部),从海上乘船攻入百济王都,俘百济王义慈、太子隆等。
开拓边疆的名将——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是唐太宗时的名将。隋炀帝大业年间,其部落游牧于热海(今伊塞克湖)沿岸。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契苾何力率部落千余户至沙州投唐,被授为左将军。贞观七年(633),唐朝将领薛万均、薛万彻被吐谷浑困于赤水川,契苾何力亲自率部赶往救援,大败吐谷浑,又乘胜追击,直捣吐谷浑牙帐。贞观十四年(640)委其为葱山道副大总管,参与平高昌之事。贞观十五年(641)省亲回凉州,其弟沙门叛唐而投奔薛延陀,契苾何力前往劝阻,被部落劫至漠北。契苾何力拒不降,欲以刀割其耳而明志,以示不屈。唐太宗闻讯,感泣甚痛,命崔敦礼立赴薛延陀部,救其回长安,拜为右骁卫大将军。唐太宗征辽东时,亦随其东征。
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授契苾何力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进击龟兹,俘龟兹王诃黎布失毕。永徽二年(651)处蜜和处月叛唐,高宗以其为弓月道大总管,平叛成功。显庆二年(657)迁左骁卫大,将军,累封国公。
龙朔元年(661)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征高丽、铁勒,伐辽东,克平壤,对唐朝开拓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授镇军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仪凤二年(677)卒,陪葬昭陵。
抚下无方——阿史那步真
阿史那步真是唐朝西突厥将领。为阿史那弥射族兄,因欲兼并其封地,出兵驱逐弥射,杀其弟侄数十人。咥利失可汗时,为咄陆叶护,统领多逻斯川(今新疆塔城地区)突厥诸部落。贞观十三年(639),弥射众部不服,攻阿史那步真,他无法立足而投奔了唐朝,任左屯卫大将军。
显庆二年(657)与弥射俱为流沙道安抚大使,率军从天山北麓经鹰娑川(今焉耆以西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至伊丽河(今伊犁河)与苏定方所率的北路军汇合,打败叛乱的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事后被册封为继往绝可汗,任濛池都护,主管碎叶以西的突厥王弩失毕诸部,建牙碎叶。由于阿史那步真抚下无方,对部下贪狠,部众离心,叛归弥射,他又忌恨阿史那弥射功多。龙朔二年(662),奉命与阿史那弥射随唐将领苏海政征讨龟兹,阿史那步真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唆使苏海政杀死阿史那弥射,西征无功,西域大乱,不久,阿史那步真病死。
第三节明清人物
虔诚的穆斯林——歪思汗
歪思汗是察合台后裔,成吉思汗第八代孙。1418年,其兄纳黑失只罕死,其叔失儿·马黑麻争夺汗位,经过反复斗争,终掌汗权。当时,瓦剌势力已西侵到别失八里,双方多次交战,歪思汗屡屡败北,便徙其国西,辖地包括今伊犁河流域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明朝曾派中官杨忠赠送弓刀、甲胄及文绮、彩币等,属下头目70余人一并受赐。自后朝贡不绝,来朝使者多授官。
歪思汗在位期间,逐渐摆脱了帖木儿王朝的钳制,多次同北部强邻瓦剌人作战,又东征占领了吐鲁番诸地。他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曾在其辖地推行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教在今伊犁地区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1428年在伊塞克湖畔同帖木儿部将作战时身亡。他是东察合台汗国统一时期最后一任汗。死后,其子也先不花嗣位。
定边勇士——班第
班弟为清朝将领。1754年,署定边左副将军,率兵出征北路,收降乌梁海宰桑车根、赤伦及部众;擒获准噶尔部头领库克新玛木特、通玛木特等,同年,清廷授其为定北将军。
1755年,班第又出征平定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大获全胜,被封为一等诚勇公。定边副将军阿睦尔撒纳举兵叛乱,攻杀驻守伊犁的将士,班第率500兵士拒战,因寡不敌众,自杀身亡。西域事定,以功臣画像陈列于紫光阁。
伊犁屯田功臣——阿桂
阿桂,章佳氏,满洲正蓝旗人。1755年(清乾隆二十),阿睦尔撒纳叛清,委阿桂随西路军参战平叛。1759年,参加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被授参赞大臣职。阿桂积极主张在历史重镇伊犁屯田驻军,迁移南疆维吾尔农民屯田伊犁,受到乾隆皇帝的赞许。
1760年,阿桂任伊犁办事大臣,专理屯田,为清廷在伊犁设官之始。这一年,阿桂由阿克苏起程,率驻防兵丁护送300名维吾尔族人到达伊犁,安村设堡,开辟屯田。同时安排500绿营兵开屯,并根据清廷的指示组建厄鲁特营。1766年,阿桂继明瑞之后任伊犁将军,继续大力发展屯田。到1768年卸任时,增设回屯达6000户,人口逾2万。
阿桂是清代伊犁建政屯田的重要策划者和开拓者。阿桂在伊犁将军任内曾被清廷调遣参加大小金川战役。官至军机大臣,参与了乾隆后期许多重大活动,四次
绘像陈列于紫光阁。
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
清朝统一新疆后,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1762年,清廷授明瑞为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任职间,是伊犁军政建设的重大开创时期。在明瑞主持下建成惠远城以及宁远等重要城镇,推行屯垦,调驻惠远城满营和锡伯营、索伦营、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上三旗,并积极开发伊犁,推行兵屯等,基本形成了伊犁的军政体制。
回屯管理有方——茂萨
茂萨,维吾尔族,吐鲁番人,系额敏和卓之子。1760年(乾隆二十五),伊犁始兴回屯,由南路陆续迁移维吾尔农民到伊犁屯田,清廷授茂萨为首任三品阿奇木伯克、头等台吉,专理回屯事务。他积极组织移民屯田,连年取得成效,为伊犁将军府开创和驻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到朝廷的嘉奖。
1763年根据阿桂的规划,茂萨组织建成固尔扎城,乾隆皇帝赐名“宁远”城,成为伊犁回屯总汇。其时,调迁屯民大量移入,茂萨就地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开屯安置,加强回屯内部的管理,伊犁河北岸各屯和南岸海努克等地屯田初具规模。茂萨病故后,乾隆帝“殊为悯恻”给予高度评价。
思想开明者——伊勒图
伊勒图为乾隆初授三等侍卫,累迁镶红旗蒙古副都统。1763年,授伊犁参赞大臣。次年进京。1767年,复任。调任喀什噶尔(今喀什)参赞大臣。翌年,授伊犁将军。1771年调任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参赞大臣。两年后又回任伊犁将军。伊勒图在伊犁期间,向朝廷上奏,兴兵屯、回屯、积贮粮食,又奏请开采铜、铅、煤等矿;办满营义学和教授俄罗斯语文学校,以及鼓铸制钱,加强卡伦管理,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等。由于他思想开明,办事精干,受到部属敬仰和悦服。1785年,伊勒图在伊犁病故。乾隆遣侍卫丰伸济赴伊犁赐奠。谥襄武,封一等伯。
伊犁屯政卓有贡献——松筠松筠是清代边疆大吏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两任伊犁将军,并在伊犁前后生活了12年。
1772年,松筠凭借个人才干和努力,由笔帖式累迁部院大臣。赴伊犁前,他身任陕西总督,受嘉庆帝命,考核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前线将领。1799年11月,因奏事忤旨,受到处分。次年正月,被贬为伊犁将军。因军务在身,暂未赴任。数月之后,松筠请求陛辞。松筠赴伊犁受命带有受贬色彩。两年后,才得嘉庆帝原谅,复授伊犁将军。
1809年6月,松筠第一次赴新疆。他选择兴办满营旗屯,调整卡伦,派兵巡查,对清朝的边防建设有所贡献。同时,他办案刚愎自用,往往先斩后奏,杀戮过重,自辩:“不如此,恐回疆未必安(戢)至今也。”因此,又遭撤职处分。
1813年6月,松筠以协办大学士衔兼任伊犁将军,第二次赴新疆。他希望经他的努力,使满屯兴旺,裕旗人生计,经营回屯,规划塔尔巴哈台兵屯。可以说,松筠勇于任事,对伊犁屯政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松筠办学未遂,著有《绥服记略》、《西藏巡边记》、《藏宁路程》等。1834年以都统衔退职。1835年,卒死,清廷谥为文清,入祀伊犁名宦祠。
平乱将军——长龄
长龄在伊犁将军任上不长,但他数至新疆。乾隆年间,由于和卓后裔张格尔入侵引发的南疆动乱,几乎使清朝统治在南疆难以维系。为此,清廷命将出征,收复失地,捕获张格尔。指挥这场平叛的主角就是时任伊犁将军的长龄。
长龄是蒙古正白旗人。入仕是由翻译生补笔帖式的,继充军机处章京。历征甘肃、台湾、西藏,以镇压白莲教起义,积功擢升巡抚。数任陕甘总督。因过失被革职,贬发伊犁效力。1815年8月,命为伊犁将军,不久去任。1826年6月,张格尔入卡滋事,连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阗四城。南疆告急,清廷遂命长龄再次出任伊犁将军,率军出征。长龄危难之际受命也使其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9月,他将伊犁事宜交待给德英阿后,便率200兵士驰赴叶尔羌。次年4月,克复喀什噶尔,张格尔趁乱逃走。道光帝接到消息十分恼怒,严旨督责长龄,筹议善后,此时的长龄已年近70,因张格尔未获,道光帝对长龄渐渐冷淡,遂派布彦泰前往新疆。长龄在压力之下急图振作,率兵6000与张格尔作战,张格尔大败,被清军所俘。道光大加封赏,封长龄为二等威勇公,命速回京师。不到两年,南疆烽火再燃。长龄再次受命出征新疆,所办军务对新疆的影响很大。但长龄的安边是以清廷用兵数万、耗银千万两、最后以向浩罕妥协退让而告终,这种隐患为日后南疆动乱所证实。对此,长龄难辞其咎。
1832年,长龄被诏回京。卒后谥文襄,祀伊犁名宦祠。
新疆屯田要将——布彦泰
布彦泰,满洲正黄旗人。自18181853年数至新疆,历任伊犁领队大臣、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喀什办事大臣、哈密办事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等。在新疆任职近30年。亲历了嘉、道、咸、同四朝,是道光年间掀起新疆屯垦的关键人物。
1840年3月,布彦泰被命为伊犁将军。为解决粮饷不足、边防不稳的问题,他组织了伊犁军民相继开垦塔什图毕、三道湾、三棵树以及红柳湾、阿勒卜斯、阿齐乌苏等地的荒地,掀起了以伊犁为中心,辐射天山南北的、继乾隆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垦的高潮。他重视开渠引水、兴修水利工程。这与他在新疆任职年久,了解新疆的实际有关。布彦泰对流放到伊犁的如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关怀备至。他无势利习气,礼贤下士,颇有时誉。
布彦泰任伊犁将军仅5年,其政绩举凡开垦、兴办水利、平反冤狱、整肃吏治为人称道。
收复伊犁功臣——金顺
金顺,满洲镶蓝旗人。在清朝政府收复新疆、交收伊犁和整顿边陲重镇活动中,政绩显著,战功光彩夺目,为人称颂。1876年10月,出任伊犁将军。在收复新疆的行动中,左宗棠、刘锦棠业绩固然功不可没,但金顺的历史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清军收复天山北麓的行动中,金顺率兵取占数地,复乌鲁木齐,克玛纳斯,战果累累。清军主力南下,进讨阿古柏后,金顺留驻北疆,对南下部队的军事行动起到了重要的策应作用。1878年,除伊犁一隅仍为俄军占领外,新疆全境已经安定,而沙俄仍不愿归还伊犁。1879年10月,崇厚以钦差全权大臣身份赴俄谈判“议收伊犁”之事。崇厚未经清政府同意与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致使中国受损甚巨,后患无穷。全国舆论鼎沸,要求改约。金顺向清政府奏陈。迫于全国舆论的压力,清廷下令将崇厚革职拿问,拒绝批准崇签之约。命曾纪泽为钦差大臣出使俄国,经过半年据理力争,于1881年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宣告了沙俄在伊犁10年殖民统治。1882年3月,金顺率军进驻伊犁,积极筹办交收伊犁事宜,策划收回伊犁后的重建工作。1885年8月因兵勇哗变,金顺被诏进京。时任伊犁将军9年。在返京途中,行至甘肃病卒。
修凿察布查尔渠功臣——图伯特
姓觉罗氏,名图克善(意牛犊),锡伯营正蓝旗(七牛录)人,1755年(乾隆二十)生于盛京,锡伯族西迁时正值10岁,18岁披甲当差。1791年(乾隆五十六)左右任镶蓝旗骁骑校,次年任正黄旗佐领。1798年(嘉庆三)补放锡伯营副总管,次年升为总管。于“1802年(嘉庆七),呈文于仁公大学士将军松筠,详陈凿渠济困之意”(《图伯特颂辞》)。据民间传说,图伯特的呈文曾以“渠不成则灭吾九族”的恶咒坦称其凿渠之决心,因此,“将军鉴于安班(指图伯特)赤诚勤勉,奏准照行”(引文同上)。1802年9月1日大渠正式开工。依靠军民力量,经过6年艰苦奋战,终于在1808年(嘉庆十三)春天大渠胜利竣工。全渠总长100余公里,渠深3.3米,宽约4米。最初称“锡伯渠”或“锡伯新渠”(与旧有的绰霍尔渠相对而言)。后来,因渠龙口之山崖名曰“察布查尔”与锡伯语“粮仓”音相近,故名察布查尔布哈(察布查尔渠)。察布查尔大渠修成后,共,垦田78704亩。以后耕地逐年有所增加。
图伯特为世人作出的成绩,不仅为锡伯营军民所肯定和表颂,还被清政府所表彰。1806(嘉庆十一)3月,图伯特因功被清政府授命赴西藏“熬茶”(藏传佛教徒赴西藏伺寺庙布施的称谓),于次年10月返回。返伊时收两个藏族孤儿为义子,带回家乡养大成人。1809年(嘉庆十四)11月,图伯特因凿渠屯田有功,奉诏赴京引见,受到嘉庆皇帝的嘉奖,绘图紫光阁。次年允准回盛京省亲。当年清政府授任图伯特为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5年任期内,他在塔城地区又修水利,垦荒造田,为当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814年(嘉庆十九)因病休致回家乡。1820年(嘉庆二十五)又奉命去惠远城,参加疏通和加固惠远城南伊犁河堤防的工程。1823年(道光三)逝世,享年69岁。
最后一任伊犁将军——志锐
志锐,满洲镶红旗人。幼年聪慧过人,读书颖悟,胸怀大志,好习武事,善骑射,驰马放枪,发必命中,被人传颂为奇人。年少丧父,母亲也绝食殉死,志锐和弟志钧被伯父、广州将军长善接至广州,抚养成人。伯父长善本为文士,善书工诗,志锐兄弟二人受到良好的教育。1876年中举人,1880年中进士,志锐以世家子入仕,因上书言事,惹怒朝廷,多年不得升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志锐上万言书疏言战守之策,光绪帝览奏动容,召见上殿与志锐讨论天下大事,并命其赴热河练兵。
1904年,伊犁将军马亮奏请派志锐同俄官清理中俄历年积案。志锐取道俄境,前往喀什噶尔办理积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志锐清理了20年中累计之案,其才干与办事效率令人折服。1911年1月,清政府任命志锐为伊犁将军,8月抵新疆迪化。志锐到任后,立即采取措施,防伊犁爆发起义,他首先下令将停办《伊犁白话报》,控制舆论;其次,解散协统杨缵绪统辖的官兵,并将军官遣回内地;另谋编练满营旗兵,以厚植势力;对新军官兵则削职扣饷,并撤销武备速成学堂。他的这些措施激起了广大官兵的怨恨,加之革命党人的宣传、鼓动,大部分官兵加入了革命团体。
1912年1月7日,伊犁起义爆发,志锐被义军俘获枪毙。
热爱新疆山山水水——林则徐
林则徐,字少穆,1785年8月30日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一个比较清贫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民族英雄。
1838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湖广总督、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他下令将英美等国烟贩缴出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尊严,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抗击任何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坚强决心。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投降派的诬陷,林则徐横遭迫害,于1842年12月含冤被流放到新疆伊犁。在流放期间,他不顾自己身处逆境,为新疆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到达戍地——伊犁惠远城。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巨额的战争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愈加困难,拨给新疆的粮饷经常拖欠。为了解决粮饷困难,清朝政府命令伊犁将军布彦泰在原来垦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屯田。布彦泰知道林则徐一贯重视农业生产,有兴修水利的丰富经验,所以,林则徐一到伊犁,就请他管理粮饷,并协助办理屯垦和水利。
1844年,林则徐不顾“衰龄病骨”,承办开垦惠远城东之阿齐乌苏的荒地。这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程。阿齐乌苏曾经是八旗兵丁的垦地,因为缺水而被废弃。要使阿齐乌苏恢复生产,必须先解决水源问题,林则徐决定修渠引喀什河水灌溉。
1844年6月,林则徐承修大渠最艰巨的龙口首段工程,在他的组织下,各族人民齐心合力用了10万人工,历时4月有余,将龙口北岸之碎石陡坡运至南岸建坝筑堤,终于建成了一条3公里长,3~4米宽、2米余深的水渠。接着,其他渠道亦相继完成。滚滚的哈什河流经过100公里长的大渠灌溉着阿齐乌苏10余万亩的荒地。这条由林则徐督修的大渠至今仍在为伊犁的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林则徐勘垦荒地,兴修水利有成效,布彦泰奏请由林则徐和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全庆办理全疆勘察荒地事宜,得到了道光皇帝的批准。1844年冬,林则徐又以衰老带病之躯,开始勘察南疆的荒地和筹划水利工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风餐露宿,在茫茫的戈壁沙滩上长途跋涉,亲历库车、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和阗、喀什噶尔、巴尔楚克、吐鲁番、塔里雅沁、哈密等地查勘荒地60余万亩及一些水利设施。这些荒地后来陆续被开垦出来,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驻新疆清军的粮饷危机,而且解决了一些无地和少地的各族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
1845年10月28日,林则徐接旨获释,以四五品京堂候补,离开了生活3年的边陲。他对新疆无限眷念:“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一片热爱新疆山山水水,热爱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的赤诚跃然纸上。而他在新疆所建立的功绩,也已经永远铭刻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中。
1994年8月18日伊犁林则徐纪念馆落成开馆,成为伊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临危受命——喀尔莽阿
喀尔莽阿,伊犁锡伯营正白旗(三牛录)人。1816年生。1856年授任镶蓝旗骁骑校。1857年参加平定新疆南部“倭里罕之乱”,因功赏戴军功花翎。1858年任正白旗防御。1860年升任镶红旗佐领。1865年补锡伯营副总管,不久升任总管,并署理领队大臣事务。喀尔莽阿受命于伊犁内忧外患时期,他为维护民族安全和为伊犁不受沙俄侵犯作出了贡献。
1864年伊犁农民起义。起义后期,一小撮封建地主、宗教上层、封建官吏及民族主义分子篡夺起义领导权,开始实行宗教极端和民族仇杀政策,锡伯营军民面临危急关头。在这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喀尔莽阿与来犯者斗智斗勇,数次挽回了危机局面。沙俄侵占伊犁后,在清政府在伊犁的统治机构暂被推翻的情况下,他率锡伯等营军民与沙俄殖民当局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招致沙俄当局将其押出伊犁。他到署伊犁将军、塔城参赞大臣荣全行营后,受命领察哈尔、锡伯、索伦等营部分军民在博尔塔拉、车排子等地屯田,为清军收复伊犁准备军粮,恢复博尔塔拉一带的卡伦、台站,以防沙俄进一步侵入这些地区,受到清政府的多次嘉奖“优叙”。这时他又开始署理察哈尔营领队大臣事务。
1881年正式授任该营领队大臣。翌年4月6日,由博尔塔拉赴伊犁面禀察哈尔营公事,途中被民族主义分子所派奸细刺杀身亡。清廷追封为扬威将军,以表其功。
第四节民国人物
热血男儿——冯特民
冯物民,湖北江复(今武昌)人,原名超,又名一,字远村。毕业于湖北自强学堂,为日知会和同盟会会员。1908年,随杨瓒绪到伊犁,任新军混成协书记官。主持伊犁同盟会事务,任《伊犁白话报》主编。中华民国新伊大都督府成立衙,任外交部部长。新、伊和谈衙,被新疆都督杨增新任命为新疆外交司长、伊塔道观察使等职。翌年,被杨增新派人刺杀身亡。
传播辛亥革命思想的先导—李辅黄
李辅黄(?~1913年10月),湖北人,字亚权,革命党人。1908年(光绪三十三),当湖北陆军四十标的统带杨缵绪奉命调往伊犁、出任伊犁将军标统时,冯特民联络李辅黄等一批革命党人乘机潜匿在新军中,随同杨缵绪来到伊犁,开始传播革命的火种。到达伊犁后冯、李二人分别以新军混成协书记官和工程营营副的公开身份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冯特民主持伊犁同盟会工作,他积极宣传革命,在军队、哥老会和各族人民群众中大量发展同盟会会员,逐渐成为革命党人政治思想上的领导人。
1910年3月,冯特民主编的《伊犁白话报》在惠远城创刊。报纸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传播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并在新疆迪化、塔城、宁远、绥定、霍尔果斯和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设有“代办处”。报纸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宣传民族平等、团结,深受各族各界欢迎,起到了“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作用,成为新疆辛亥革命的先导。
1912年1月7日夜,冯特民、李辅黄等人组织和领导了伊犁革命党人起义,次日凌晨控制了惠远城,并迅速稳定了伊犁各地的局势,击破了清朝遗老试图偏安西北的幻想。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中华民国新伊大都督府,冯特民任外交部长,他坚持平等外交原则,对沙俄的军事挑衅和武装入侵作了坚决斗争;李辅黄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东征开始后,任东进支队长,作为新伊大都督府的全权代表,参加了新伊双方和谈。议和后,杨增新窃取了新疆军政要职,取消了新伊大都督府,改设为伊犁镇边使。为消除革命党人的影响和势力,杨增新采取委官、遣散等手段分化瓦解伊犁革命党人,冯特民、李辅黄等中坚分子坚持伊犁革命党人主政新疆的斗争,对杨增新委任的官职坚持不受。1913年10月26日,在杨增新的唆使下,冯特民、李辅黄被杀害。
伊犁起义的筹备者——冯大树
冯大树,伊犁驻京代表。湖北崇阳人。生卒年不详。
在留学日本警察学校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又加入武昌日知会。1908年随杨缵绪到伊犁,参加伊犁起义的准备工作。在争取维吾尔、回族上层人士赞助革命方面,作出很大贡献。伊犁起义后,他作为代表赴塔城与省方代表谈判,被任伊犁驻京代表。
拒绝官位——郝可权
郝可权为伊犁和谈的全权代表,湖北人。湖北陆军学校毕业。1908年随杨缵绪到伊犁,参加伊犁起义的准备工作。起义后任中华民国新伊大都督府参谋部部长,并作为伊犁方面的和谈全权代表,参加了新、伊和谈。和谈后,被任命为新疆军务司司务长,接此任命后,郝可权拒绝上任,怕杨增新报复,转赴内地。
伊犁维吾尔族上层人物代表——阿奇木伯克·霍加
本名格亚斯鼎,维吾尔族,伊犁人。因与清代最后一代伊犁阿奇木伯克——勃瓦克的独生女儿结婚,遂成为新疆伊犁维吾尔族的上层代表人物。1912年,伊犁惠远城爆发了杨缵绪、冯特民等领导的辛亥革命,阿奇木伯克·霍加代表伊犁穆斯林表示拥护,并为起义军支援了粮饷和军马饲料,并在1912~1913年管理伊犁的80多个乡村。193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各族商贾、牧主、大地主合股的有限公司,购置设备,建成伊犁电厂、面粉厂,并建成了伊犁民族中学(即伊宁市八中)。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根据国民政府的捐钱捐物的号召,伊犁成立了由阿奇木伯克·霍加任主席的募捐委员会,积极组织募捐,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
1944年11月,三区革命临时政府成立,阿奇木伯克·霍加任三区革命政府副主席,新疆和平谈判后,又出任伊犁专署专员。新疆和平解放后,留任伊犁专区专员。1950年辞专员职务,由其子克尤木伯克·霍加接任。后历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等职。1957年,在伊宁病故。
为新疆和平解放事业献身——阿合买提江·哈斯木
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维吾尔族,伊宁市人,幼年和少年时期随舅父去苏联,曾在莫斯科劳工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42年6月回新疆,在塔城、伊犁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43年12月,被盛世才逮捕入狱,1944年10月释放。三区革命爆发初期,在伊宁先后从事报纸编辑、三区革命政府秘书、三区政府军事厅负责人、三区政府委员等。在此期间,曾对当时掌握三区政府领导权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分子艾力汗·吐烈等人的错误行为进行了抵制和斗争。
1945年10月~1946年1月,阿合买提江作为三区政府代表多次赴迪化与中央政府代表张治中会谈,并签订了和平条款。之后,阿合买提江与阿巴索夫等掌握了三区临时政府的领导权。在阿合买提江的主持下,调整了三区政府机构,纠正了三区革命初期的一些方向性错误,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1948年8月,阿合买提江主持成立了旨在团结各族各界一切进步人士向反动势力展开斗争的群众团体——“新疆保卫和平民主同盟”(简称“新盟”),坚决抛弃了“东突厥斯坦”的反动口号,标志着三区革命运动在新的起点上开始向前迈进。
新疆和平解放前夕,阿合买提江积极协助和配合中共中央联络员邓力群在伊犁和迪化开展工作,为新疆的和平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8月,以伊犁特区代表身份乘飞机赴北平出席新政治协商会议途中,不幸在苏联伊尔库斯克上空失事遇难。
三区革命领导人——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
维吾尔族,祖籍新疆阿图什,出生在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普尔热瓦尔斯克,6岁时随母亲定居伊犁。先后在绥定、伊宁上学,后在省立一中和新疆学院附属民族高中班求学,通晓汉语,曾在共产党人林基路的影响下,接受了进步思想。1939年,参加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1942年,在伊犁女子中学任维吾尔语教员,兼任伊犁专员公署翻译,从事秘密工作,组织成立了“马列主义学习小组”。1944年,成为“伊宁解放组织”的领导成员。三区革命爆发后,曾任三区革命政府委员兼内务厅厅长、宣传部部长、三区革命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主席、新疆联合政府委员兼副秘书长、民主革命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新盟中央委员兼新盟新闻情报处处长等职。
阿不都克里木·阿巴索夫是最早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区革命领导人。1946年12月,他利用去南京参加伪国民大会的机会,到梅园中共代表团驻地谒见董必武,上书中共中央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共建立了联系。他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民族仇杀政策,为纠正三区革命初期发生的一些错误倾向做了许多工作。
1949年8月,在赴京参加新政协会议途中,与阿合买提江·哈斯木等同机遇难。
伊犁革命党活动家——杨缵绪
杨缵绪,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湖北将弁学堂毕业,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担任湖北新军营操教习。1908年率新军四十二标赴伊犁。1911年任伊犁陆军协统。杨缵绪乘机邀集革命党人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等人随同赴伊犁。到伊犁后,冯、李分别到军队、机关、学校和各族人民中进行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和革命纲领,鼓动起义,并在军队、机关、学校、哥老会大量发展同盟会会员。杨缵绪所统领的新军中,许多官兵都加入了同盟会。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伊犁的革命已经到了一触即发之势。正当伊犁革命党人积极准备起义时,志锐走马上任伊犁将军。志锐到伊犁时,武昌起义爆发,为防止伊犁新军起义,志锐强迫杨缵绪解散新军、请假入关,并通令士兵将所有皮衣、皮裤全数交库,分批遣回关内。当时正处在冬季,杨缵绪婉辞恳求志锐,允许到达游牧地后再交皮衣、皮裤,但志锐却暗令四领队大臣在新军所要经过的要道,悉数截留,迫使士兵忍冻返回。志锐所做的结果适得其反,革命党人立即召开秘密会议,组建起义指挥机关。杨缵绪大力劝导新军停止抵抗,投降起义军,伊犁起义宣告结束。
1912年1月8日,伊犁临时政府成立,卸任的伊犁将军广福为伊犁临时政府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部部长。杨增新任新疆都督后,宣布共和。杨缵绪被任为喀什噶尔提督。后因杨增新的专横,杨缵绪辞职,假道俄国返回故里。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