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末伊犁形势与辛亥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7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末伊犁形势与辛亥革命
分类号: K294.52
页数: 6
页码: 163-168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16日,新调任伊犁将军志锐上奏朝廷:“边防危机,财政艰难”①。这是清朝末年边境伊犁的实情。伊犁边防危机,威胁主要来自沙俄。
关键词: 伊犁 民国 辛亥革命

内容

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16日,新调任伊犁将军志锐上奏朝廷:“边防危机,财政艰难”①。这是清朝末年边境伊犁的实情。伊犁边防危机,威胁主要来自沙俄。
  1882年,被沙俄侵占10年的伊犁,根据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回到祖国怀抱。之后,沙俄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始终对包括伊犁在内的整个中国西北边境构成威胁,直至清朝灭亡,伊犁边防均处于沙俄入侵的严重危机之中。
  从19世纪中叶起,沙俄不断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获得了种种特权,如在新疆各地享有免税自由贸易权、领事裁判权等,伊犁、塔城等均被开为商埠,并划定“贸易圈”(实为租界地),设立了领事馆,并以守卫领事馆为由,驻扎军队。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一部分义和团成员伴随着移民潜入新疆伊犁,开展了一些活动。义和团在伊犁、绥定等地,遭到地方当局残酷镇压,而沙俄政府则以“中国拳民滋事,伊犁天津人多”为理由,将250名骑兵官兵派驻伊犁领事馆。外国部队进驻中国边城,造成边境危机,不言而喻。领事馆还非法散发侨民护照,出售免税贸易凭证“通商票”等,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边境地区社会的安宁。
  沙俄政府无视中国主权,通过驻伊犁等领事馆,肆无忌惮地逼迫、引诱中国人加入俄籍;利用领事裁判权,包庇俄籍人员为非作歹,搜集中方政治、经济、军事情报。1901年,沙俄向清政府提出12条,其中有“连界各处,如满蒙及新疆之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等处矿路及其他项利益,非俄允许,不得让他国或他国人;非俄允许,中国不得自行造路..不准将地租予他国人”①。如此霸道,引起列强的不满,国人奋起反对。签约时,沙俄不得不将蒙古、新疆等字样删除。
  在军事上,沙俄军官巴布诺夫叫嚣进攻中国西部的伊犁、塔城,然后继续从哈密经内蒙古进入中国内地。清朝政府曾电令西北各地方长官严防沙俄入侵。沙俄在靠近伊犁边境集结部队,骑兵1000名、步兵2000名,并将退役士兵400名召回编队,伊犁边境受到严重威胁。沙俄政府竟然召见中国驻俄大臣杨儒,无理指责伊犁“有预备战攻之势”,提出“伊犁速撤征调之兵,收回已发武器”。更为甚者,竟提出要将收存在库内的军械等,交俄官看守。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长庚“与各领事议定互相保护两不相扰办法”,以至俄兵要进驻宁远城制高点艾林巴克,置2门大炮和50名炮兵,也以和议已开为由,不予反对。1905年,新疆巡抚潘效苏、伊犁将军马亮急电外务部:有俄兵300名,由伊犁侵入新疆迪化府西北340里之绥来县,以居留其地之俄国人相互声援,迫令回教土民起事。可见,沙俄军队已经明目张胆地深入到新疆境内,干涉中国的内政。
  在经济上,沙俄利用便利的交通,在中俄边境以至深入到中国境内建立起强大的商业网络。1891年沙俄政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俄商人在沙皇政府的支持下对新疆地区进行掠夺式的经商,如新疆的茶叶,一向由中国商人从内地运到新疆,然后再转输俄国。1906年,沙俄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俄商借道伊、塔运茶条约》,取得特权,免税运输,沿途倾销,中国茶商受到致命打击。俄商人采运新疆伊犁等地的牛羊、毛皮、棉花等,倾销布匹、铁器、瓷器等日用产品,“减价收来,增价售去”,牟取高额利润。“俄人有垄断纳税之照会”特权,可以任意对中国的产品增加税收,中国商人无法与之竞争。沙俄垄断资本的分支机构,即所谓“洋行”,深入到新疆各重要城镇。在伊犁、塔城等地设立华俄道胜银行,办理借贷、存储、汇兑等业务,非法发行大量纸币,严重破坏新疆金融市场。大批俄境农牧民进入新疆放牧、垦荒,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是沙俄农牧业殖民的主要地区。
  清朝末年,沙俄对包括伊犁在内的中国西部构成了严重威胁,伊犁边防危在旦夕。
  志锐在奏折中阐述财政艰难,称“查伊犁协饷,每年不过五十余万两”,而每年支出却“总在八九十万两”,入不敷出,“遂由所设官钱局开票支发,年复一年,开票愈多,赔累愈重,”现钱局票存已过百六十万②。新疆财政长期靠各省定额拨款维持,名为“协饷”。建省初期,每年协饷为白银336万两。随着清政府的内外交困,财政日蹙而递减,甲午战后,新疆协饷减为289万两。早在新疆建省次年(1885)伊犁将军金顺即上奏,饷项短绌,之后直至清朝末年,包括伊犁在内的新疆各地均处于饷需枯竭、饷源短绌的境地中。
  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新疆每年要分担庚子赔款40万两,更使新疆财政雪上加霜,新巡抚饶应祺、潘效苏,先后采取增加赋税、裁减兵员等筹集赔款,也无法筹足。
  清朝政府试图以推行“新政”摆脱困境,伊犁将军与新疆巡抚将练兵筹饷、兴办实业、兴办学校作为“新政”在新疆推行。练兵即编练新军,推行“警政”伊犁将军长庚对此颇为尽心。自1907年起,先后从北洋陆军、湖北清军调入500名,新军骨干,招募兵丁2000名,于1909年编成新军“伊犁混成协”,包括骑兵、步兵、炮兵、工程兵等军种。在此之前,已将原有兵丁改编为“新疆陆军”。兴办工商实业,伊犁创办了官商合资的制革有限公司,后来官方收回,由维吾尔族巨商玉山巴依及兄木沙巴依独立经营,拥有资金30万两,从国外购买机器和聘请技师,雇工人250余名,年产皮1万余张。兴办学校,在伊犁开办了几所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当时称之为学堂。又先后开办绥定初等小学、宁远初高等公学、汉回学校、满营义学、女子琼玉学校和商务学校等。推行新政的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困难,但在新疆,与愿望恰恰相反。依靠协饷维持财政的新疆,无论是编练新军,还是兴办学校,资金均由捐税筹措,人民的负担加重了,苦不堪言。兴办的实业,在沙俄商人的挤压下,也没能发展起来,更谈不上改变当地的经济。
  杨增新在《补过斋文牍》中称:新疆官吏藉办理新政之名,阴行贪黩之实,有一县每年开支经费钜万者,究其所办之事,徒有虚名,毫无实际。总之,“新政”不但没有使新疆摆脱财政艰难的困境,社会矛盾却日趋加深。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风暴,在边城伊犁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新疆伊犁的活动。1905年,孙中山建立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立志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一批革命党人把目光投向了西北边疆,杨缵绪、冯特民等就是先期到达新疆伊犁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他们的革命活动,为辛亥革命伊犁起义做了充分准备。
  杨缵绪,湖北武昌人,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学校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在湖北军中任职。1908年年初,他奉调率部队赴新疆伊犁,时任湖北陆军四十二标统带(团长)。冯特民,与杨缵绪同乡且关系甚密,是湖北日知会和同盟会的骨干成员,被清政府追捕,乘机与杨缵绪同往伊犁。混杂在军中西行出关的革命党人还有李辅黄、郝可权、冯大树等十数人,沿途又有陕西李梦彪、甘肃的邓宝珊等相继加入,他们于1908年夏到达伊犁。
  杨缵绪到伊犁后,先任新军步兵标统,后升任署协统。冯特民任伊犁协统部书记官,李辅黄任工程营营副,冯大树任警察局提调,郝可权任参军官,他们以此作为掩护,进行革命串联。李辅黄联络湖北籍军人,李梦彪联络陕甘籍军人,冯大树联络绿营官兵,谭玉书联络军中之哥老会势力。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如邓宝珊、黄立中等人均在此时加入同盟会。军队中还抽出部分人员,深入到各级官府、部门、学校、商界和民族、宗教界等进行活动,广泛地发展革命力量。
  1910年3月,革命党人创办了《伊犁白话报》。冯特民任主笔,郑方鲁、李啸风等参与编辑、排印、发行。吸收倾向革命的各民族知识分子参加采访、撰稿,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汉文为铅印)。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塔城、宁远(今伊宁)、绥来(今玛纳斯)、霍尔果斯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内地重要城市,设立发行该报刊的“代表处”。该报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把矛头对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还开辟了“爱国活历史”等多种专栏,响亮提出“收回主权,以雪国耻”,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如沙皇俄国侵吞我领土,干涉我主权,乃至疯狂运输鸦片毒害新疆各族人民等等。当时有人评价《伊犁白话报》起着“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作用,说明《伊犁白话报》反响强烈,社会效果显著。更为可贵的是,它针对新疆各民族聚居的特点,大力宣传民族平等,教育各族人民应不分畛域,互相尊重,携起手来,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斗争。
  革命党人发动各民族和各阶层人士参加革命,得到各族广大群众的理解、同情和支持。维吾尔族上层代表阿克木伯克,表示愿意率领伊犁地区八十圩子(乡、村)的维吾尔族群众捐献农产品以支持革命;富商木沙巴依、牙可甫巴依主动在经济上为革命活动提供资助;回族阿訇沙懿德、绅商马兴隆、马文秀,哥老会首领徐三泰,绥定知府贺家栋,将军府文案黄心斋,京帮商务会长肖冠三,南帮商总张定升等,都倾向革命,或参加革命组织,予以财力支持。维吾尔族富商玉山巴依,在伊犁革命爆发后,捐献军用皮靴、皮大衣,并和牙可甫巴依一同资助军饷。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活动,有成效也有局限性,革命党人主要分布在伊犁和迪化两地,各自为政,单独作战,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和指挥,更没有深入地发动城乡广大工农大众,所以革命难以彻底胜利。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地处西陲的新疆,相继爆发了迪化起义和伊犁起义。
  迪化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序幕,但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力量悬殊等原因,起义失败了。
  迪化起义震动了伊犁革命党人,也使清朝在新疆的最后一任伊犁将军志锐惊惶失措。志锐仇视革命,凶狠顽固。他与陕甘总督长庚、西安将军允升、新疆巡抚袁大化等密谋,妄图拥宣统皇帝西迁偏安西北。他处心积虑整治革命党人,《伊犁白话报》被他勒令停刊,对新军官兵削职扣饷,弹药被收缴人库,杨缵绪管辖的部队也被解散。这就迫使革命党人加快部署起义,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杨缵绪为总指挥,冯特民、李辅黄为干事,并决定于1912年1月12日起义,后由于形势紧迫,起义日期又决定提前。
  1912年1月7日傍晚,部分起义队伍在惠远城集中,组成“铁血团”,正式宣布起义。起义军兵分五路进攻南库、东门、将军署、副都统署和北库。南库被冯特民和黄立中率部占领,夺取大量枪支弹药。东门也被李辅黄率队攻克,开东门将马凌霄等率领的协标军和徐三泰率领的义勇军迎接入城。之后向将军署发起攻击。志锐虽然得到军标协统陈甲福的密告,获悉革命党人当夜要起事,但猝不及防,在署前拼死抵抗失败后,遂退入署内,紧闭署门,利用房屋建筑顽抗。革命军势不可挡,一举攻下将军署,志锐越墙逃入协领衙门。副都统署亦被冯大树率队占领。唯有新旧满营仍在全力固守,起义军遇到障碍,杨缵绪对旧满营晓以共和大义,遂被说服,停止抵抗。新满营在协领蒙库泰控制下,凭借北库武器优势继续顽抗。拖延时间就意味着志锐的援军将要汇集,对起义军极为不利,杨缵绪等及时做出决定,请卸任伊犁将军广福出面调停。广福与志锐有矛盾,往日与下属还有些情谊,新满营官兵见大势已去,在广福劝说下,终于放下了武器。志锐被俘,并被处决。援军得知志锐已死,乃返回原地。至此,革命党人领导的伊犁起义宣告成功。
  伊犁起义胜利后,及时成立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由杨缵绪担任会长。1月8日,起义者以广福、杨缵绪的名义在商务会召开紧急会议,革命军各首领、地方团体以及代表四领队大臣、新旧满营协领、佐领等参加。根据杨缵绪等人提议,推举广福为临时都督。同时宣告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成立,广福任都督、革命党人杨缵绪任总司令部部长、郝可权和李梦彪任军务部正副部长、冯特民任外交部长兼民政部长、李辅黄任前敌总指挥、冯大树任平政院长、张英杰任参谋部参谋。支持革命的原军政人员贺家栋任参谋部长兼财政部长、黄立中任财政部副部长、黄心斋任民政部副部长、哥老会首领徐心武任参谋部副部长。半个月后,曾效忠于清朝政府的陈福甲、蒙库泰等均被委任为部长、司长等要职。从广福及效忠清朝的部分旧官员能在革命政府中得到重用,表明革命党人的妥协性,预示着所领导的革命是不可能取得彻底胜利的。
  1月10日,正式成立新伊大都督府。在新伊大都督府成立的大会上,都督及其各部部长宣誓就职,以大都督府名义决定:(1)宣布五族共和,改悬五色国旗;(2)电达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报告伊犁起义经过和新伊大都督府组成名单;(3)照会俄国领事馆;(4)布告全体商民,各安其业,毋相侵扰。①在通电全国宣布共和的同时,致电袁大化,促其与清廷决裂。在伊犁出安民告示,对拥护新政权、安分守己的给予奖赏,反抗、捣乱破坏的要惩办;对起义军官兵制定了买卖公平、切戒奸淫等纪律,违者要严惩;恢复办报,改《伊犁白话报》为《新报》,用汉、维文出版,继续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废除清朝旧制,如苛捐杂税、旧政治制度等;提倡民族平等,反对歧视;坚持外交平等,照会俄国政府,承认新伊大都督府等。这些措施,对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一定作用。
  由于形势所迫,杨缵绪等决定东征。袁大化与革命党人为敌,他调动王佩兰旅及沿途各营准备进攻伊犁。伊犁遭受四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唯有东征才有出路。1月21日,李辅黄为东征首领率支队一旅、独立骑兵一团从伊犁向东征伐,志在“攻取迪化过春节”。东征部队进军至精河县西五台时与清军相遇,双方交战,清军节节败退,由五台退往大河沿、精河、沙泉子直至乌苏以西固尔图。清军前沿指挥王佩兰紧急调动部队增援,妄图挽回败局。此时,起义军独立骑兵团团长钱广汉率骑兵三营叛变投敌。钱与李辅黄素有矛盾,东征前曾接长庚策反密电。钱广汉叛变后给起义军造成很大损失,一批军官被残杀,李辅黄落入陷阱,起义军陷入被动局面。杨缵绪闻讯后迅速组织后续部队,于2月23日亲临前线增援,清军猝不及防,起义军反败为胜,占领了固尔图,两军遂在乌苏县城内外对峙。
  在此期间,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黎元洪打着共和的旗号,就任临时正、副总统。3月15日,中央临时政府电令新疆改巡抚为都督。3月27日,又“电令速停战事”。袁大化被迫向伊犁求和,并决定在塔城议和。4月,双方代表会集塔城开始和谈。袁大化见大势已去,于4月25日宣布辞职,其都督职务推荐喀什道尹袁鸿佑接替。袁鸿佑在喀什不得民心,积怨深重,被哥老会戕杀。袁大化又推举迪化尹道兼提法使杨增新接任都督,并主持塔城议和。5月18日,袁世凯政府正式委任杨增新为新疆都督。
  杨增新握有都督大权之后,便开始分化瓦解和屠杀革命党人。杨缵绪先到南疆就任提督,后被迫离开新疆。冯大树、贺家栋、郝可权、李梦彪、黄立中、邓宝珊等人为脱离虎口,均相继离开新疆入关。1913年10月,冯特民、李辅黄等在伊犁被杨增新派人杀害。至此,辛亥革命在新疆宣告失败。辛亥革命时期在南北疆发挥过作用的哥老会也被杨增新逐一剿灭。
  迪化起义、伊犁起义奠定了辛亥革命在新疆的历史。革命推翻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唤醒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因此,辛亥革命伊犁起义以其光辉的历史功绩载入了史册。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丝绸之路伊犁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汉朝伊犁、魏晋南北朝唐伊犁、两辽蒙元明伊犁、清代伊犁、民国伊犁、伊犁民族文化、伊犁历代文化遗产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伊犁
相关地名